(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不可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醫風溼病學》、《中藥學》、《實用中醫外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這幾天,我的後臺上,總有讀者朋友跟我講,希望我說說關於膝蓋疼的事兒。我覺得,這可能和全國的降溫天氣有關係。一些肢體疼痛類的毛病,這時候會嚴重一些。
在這裡,我想給你講一張醫案,一張配伍。通過它,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東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老教授,內科教研室主任,吳幼卿老先生。
吳師的學術成就,我就不多說了。您有時間的話,自己查查看吧。
有一次,吳師接待一個患者,女性,您65歲。
此人以前曾經在工廠工作,幾乎是幹了多半輩子體力活。
但是在最近這一年裡,她反覆感受到自己的左側膝關節,疼痛,發涼,似乎總有冷氣、寒氣往膝蓋裡鑽。尤其是活動多起來,或者氣溫低下來,它的症狀就會加重。求治吳師之前,此人曾經到醫院骨科就診,經過保守治療後,狀態有所改善,但是依然不見徹底好轉。
最近這段時間,疼痛、發涼,不耐勞碌的現象加重 ,於是求治中醫。
刻診,見脈弦緊,舌白苔膩,影像學檢查顯示,雙側膝關節退變,左側膝關節有增生。
這時候,吳師給開了一張配伍。但見——
獨活10克,秦艽12克,桑寄生15克,威靈仙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20克,赤芍15克,老鸛草30克,炙附子15克,甘草6克。一共是七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溫服。
結果,用藥之後,患者感覺左側膝蓋疼痛不適大大緩解。於是,原方加入乳香、沒藥各3克,繼續服用14劑。
到最後,患者左側膝蓋冷痛、乏力之感消失,走路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吳師囑咐,今後切勿過勞,務必保暖,尤其是在冬天,一定要避風寒。登山、爬高、上樓、持重物等,都要小心。
這配伍,是吳師治療風寒痺痛的代表配伍之一。早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出版一套集子,收錄了該院老專家的驗案良方。我有幸獲贈一套。上面這個案例,就出在其中。
我建議大家,把上頭這個配伍記住。它容易理解,而且實用性很強。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外感寒邪,導致痛痺。此人年輕的時候在工廠工作,筋骨勞累,正氣不足。到了晚年,外感寒邪,所以病邪長驅直入,傷及膝蓋。於是,膝蓋冷痛,不適,活動受限。舌白苔膩,說明寒邪入體,未曾化熱,而且因寒邪傷陽,導致水溼不化,形成痰溼。脈象弦緊,主痛,主寒。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關鍵是散寒,把膝蓋裡的寒氣逼出來。
當然,散寒,也要有方法。我們要配合扶正,補益肝腎,還要配合利水除溼。因為如果正氣不足,則邪氣不退,溼氣不散,則寒邪留戀。
正因如此,吳師開出了上面的配伍。我再給你重複一下——
獨活10克,秦艽12克,桑寄生15克,威靈仙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20克,赤芍15克,老鸛草30克,制附子15克,甘草6克。
這裡頭,桑寄生重在扶正,茯苓重在利水除溼,赤芍和川牛膝重在活血。其他的,你看獨活、秦艽、威靈仙、制附子、老鸛草,都是散寒祛風除溼的。尤其是制附子,溫陽散寒之力很大。
這就是我對這張配伍的簡單理解,不見得百分之百合理。
但無論怎麼樣吧,這張配伍,啟迪我治療寒痺、痛痺的一般組藥思路。它是值得借鑑的,無論是對業內人士而言,還是對普通患者而言,都值得一說。
其實啊,在當下這季節裡,膝蓋不好、冷痛、走路費勁的人很多。說實在的,治療方法有不少。你要是去藥店,店員會給你推薦一大堆膏藥。而我說的這個呢,則源於專家的真實臨床經驗,因此可取之處更多。當然,落實到應用上,普通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尤其是附子的應用,必須先煎,否則有中毒之虞。但是就指導意義來說,它是可貴的。因此,我懇請大家予以重視、研究。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盼你一切都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