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現代中醫治療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慢性的膝關節滑膜炎。
咱們的膝蓋,挺脆弱的。越是年紀大,在活動、運動不當的情況下,越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滑膜炎,就是膝關節損傷裡頭最常見的一種。
因此,後臺上,諮詢這個問題的讀者不少。
現在,我給你講一張我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的配伍。我把它看作是治療慢性滑膜炎、膝蓋積液的「正方」。它很周正,很典型,值得效仿。
我先寫出來,咱們體會一下,然後再看其中的門道。方見——
丹參15克,川芎12克,牛膝18克,茯苓12克,澤瀉20克,木瓜20克,木通10克,威靈仙30克,伸筋草30克,續斷12克,細辛3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就是,所有藥材加水500毫升,煎煮到300毫升,分3次溫服,每日一劑。剩下的藥渣,加水1000毫升,煎煮15分鐘,燻洗患側膝關節10分左右。等藥液涼了,到50度左右的時候,用毛巾蘸藥液外洗患處,每天燻洗2到3次。
這個辦法,我一直保留,有的時候也推薦給同行用。事實證明,通過適當加減變化以後,效果是確切的。當然,前提是患者肝腎功能得正常,對中藥可以耐受。
這個配伍啊,最初載於20多年前的《中醫正骨》雜誌上。我這些年利用工作之便,收集、研究了不少當代臨床驗方。這是其中之一。
圍繞這個配伍,還有一張典型醫案。我自己的,朋友的醫案,咱就不說了。我就給你嘮嘮,這最典型的一個案例。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58歲,姓阮。一年多以來,她就感覺自己的左側膝蓋啊,有點腫,有點脹,說不出來的難受。走起路來呢,不自覺地有些跛。但是膝蓋不紅、不腫,也不發熱。
這怎麼回事呢?她就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只是有一點輕度的骨質增生。但是經過膝關節穿刺等檢查,診斷為左膝關節慢性滑膜炎。經穿刺,有淡黃色的透明液體。
這怎麼辦啊?經過權衡,該患決定,倒不如用用中醫的辦法。
於是,就用了前文提到的方藥。
結果,20劑以後,膝關節不適消失,走路恢復正常,而且隨訪半年沒有復發。
這是一個經典案例,有據可查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看。
這裡頭有什麼學問呢?請注意,該患者經過穿刺,有膝蓋積液。這個積液,我跟你講,就是中醫裡頭的痰溼。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個積液,嚴格意義上講,是血細胞和血漿外滲,滑膜分泌失調導致的。和痰溼有啥關係啊?這個啊,你還別不信。中醫管這個東西就叫痰溼。而且,這個痰溼的形成,還和膝關節的損傷有關係。膝關節受損,氣滯血瘀,津液輸布不暢,於是聚而成痰溼。中醫就用這個方法來看待此問題。
所以說啊,慢性滑膜炎,膝蓋有積液的人,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成,膝蓋有痰溼,有溼氣。怎麼把這個溼氣給「抽乾」啊?上文所述的配伍,專門幹這個事兒。
說起來,它一點都不難理解。痰溼在那兒,就得洩掉。怎麼做?用茯苓、澤瀉、木通。這都是利水的。膝蓋痰溼的形成,和氣滯血瘀有關,所以得活血理氣啊。於是用丹參、川芎。丹參活血,川芎行氣理血。
同樣的活動,人家膝蓋沒事兒,你的膝蓋就有問題。怎麼回事?肝腎不足,膝蓋失養啊。於是,用牛膝、續斷來補肝腎,強健膝蓋。最後,用木瓜、威靈仙、伸筋草、細辛來通絡止痛、舒筋活血,給膝蓋做一次按摩,這樣問題就解決大半了。
也就是說,它通過綜合手段,該洩的洩,該通的通,該補的補,把膝蓋給整理好。這是比較典型、周正的方法。
其實,這個辦法在出來以後,一度受到業界的關注。有人曾經對這個配伍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它確實可以改善微循環,分解關節的粘連,促進組織液的回流和吸收。正是因為有確切的研究結果和臨床支持,我才拿出來,和讀者分享。
當然了,它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尤其是在每一味藥的用量上,很多時候需要調整,有時候甚至要加減一些藥味。但無論怎麼說,它的基本思想,是合適的。
我把這個東西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借鑑參考。我建議您能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我覺得,如果用得科學,它對於改善慢性膝關節的滑膜炎、膝關節積液、腫脹、不適、活動受限等現象,有幫助。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