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學生磨洋工拯救指南》

2021-02-23 爸爸幫

作者 | 桑榆晚

一個朋友跟我吐槽,說孩子「幹啥啥不行,磨蹭第一名」。

就拿放學回家寫作業這事來說吧。

回來寫作業,光是翻書包、掏出課本,磨蹭模式已啟動,用自動刨筆機,像個木匠做工一樣,嗡嗡吱吱削很久的鉛筆;

剝手指,挖挖鼻孔,撓屁股,順帶摳摳腳,各種雞零狗碎。

一會兒找水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看看貓去哪兒了,一會兒看看晚飯在做什麼;

寫作業,除了腦子不動,哪哪兒都在動。

作業寫到一半,要麼兩眼呆滯望著前方,腦袋放空。要麼擺弄橡皮、尺,拿小刀切橡皮;

聽說番茄工作法能提高專注力,給他買了個計時器,結果完全沒用,盯計時器就能盯半個小時;

還特別愛說:媽媽,你過來一下。

最後當你質問他為什麼作業還沒寫完,他也能一臉理直氣壯說:我可沒有玩,一直在寫作業呢。

TED一個演講裡,演講者把大腦中導致自己拖延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腦子裡有隻猴子。

表面上看著在一動不動,腦子有個上躥下跳,總想著在紅塵中策馬奔騰的猴子。

表面上看,這些行為是磨蹭、愛玩、好動,可能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但往深裡研究,

這都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現。

專注力不夠,不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特別容易被外界影響,注意力就更分散。

談起孩子的學習,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的話:

專注力比智力更重要。

日本腦神經學家、美國邁阿密大學神經外科終身教授林成之,經過多年研究,在他的書《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中說:

10 歲前,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時期。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怎麼培養,至關重要。

  01  

為什麼有的孩子寫作業磨洋工,做不到專注?

很多時候,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發現,控制專注的大腦區域,叫「前額葉皮層」。這部分區域還負責邏輯思考、短期記憶儲存,以及抑制原始衝動。

和學習開車一樣,專注力其實是一項基於大腦的能力。需要後天的不斷激發、不斷訓練,才能讓大腦掌握這種本領。

根據大腦發育特點,神經學家把專注力訓練分為 0-3歲、4-7歲、7-10歲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培養方式。

0-3 歲,是專注力的本能培養期。

朋友家經常上演這樣的場景:3歲的孩子坐在地上,正在玩一桶積木玩具。他越堆越高,安靜又認真,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進入了無人之境。

這時候,坐在一旁的親友團紛紛發來慰問:

「寶貝,你堆的這是什麼呀?」

「寶貝,渴嗎?來喝口水吧。」

……

句句都是愛意,殊不知這些關心,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學科教授曾做過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們邀請了40 組 12~16 個月大的寶寶和家長,運用眼動追蹤技術,來分析孩子專注力的變化。

他們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和陪伴嬰兒大人的表現有很大關係。

比如有一組寶寶自己玩得好好的,家長卻總想和寶寶互動,一會兒拿著玩具在寶寶面前晃,一會兒又試圖指導孩子怎麼玩。

可惜孩子並不領情。

從攝影頭看到,孩子的眼神不是飄向天花板,就是看父母的肩膀,並沒有聚焦在父母的動作上。而且被打擾後,他的心思也沒辦法聚焦回玩具上了。

心理學家說:專注是一種持續的認知活動,額外增加的行為會中斷專注。

所以在孩子 3 歲前,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

  02  

4-7 歲,習慣培養期。

腦神經學研究發現,在 4-7 歲時,大腦會根據孩子的使用頻率,把「無用」的神經細胞修剪掉。

所謂「無用」,不是真的無用,而是孩子不經常使用的意思。

比如經常不專注,負責專注的神經長期被閒置,就會被大腦遺棄。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需要糾正影響專注力的壞習慣,強化好習慣。

對專注力破壞最大的兩個「殺手」——手機、睡眠不足。

我有一個朋友,孩子上小學前,覺得童年就應該無憂無慮玩耍,實際上,他常常給孩子扔過去一個手機,就撒手不管了。

後來上了小學,經常被老師點名,說他上課總是眼神飄忽,經常把玩文具,就是無法專心聽課。

孩子總玩手機不好大家都知道,可是原理是什麼呢?

原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做不到專注的人,腦容量會逐漸降低,無法應付做「正事」所需要的信息處理強度。

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長期熬夜,真的會讓孩子立竿見影的「變笨」,專注力變差。

不僅是學習能力,也影響ta們的性格與處事。

比如患有注意力障礙的孩子無法克制自己,經常暴力衝動,他們無法給各種事情分析打量,排好優先級,也往往不能克制眼前的誘惑,做出長遠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03  

7-10 歲,自我成長期。

7-10 歲的孩子腦神經發育更加完善,自我意識更強,開始牴觸家長的說教,產生逆反心理。大腦追求「獨立完成的喜悅」這一神經系統變得異常活躍。

那麼怎麼鍛鍊孩子專注力呢?

答案非常簡單:抓住一切機會,儘量讓孩子多做選擇,自己選擇!

怎麼做選擇呢?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的著作《全腦教養法》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家三口正在餐館吃飯,主食是玉米餅,但兒子並不想吃。

媽媽沒有直接說:「不許鬧,給我吃光!」而是問孩子:「不如你自己想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後再去跟爸爸談談。」

於是男孩開始了認真思考。

他轉頭對爸爸說:「爸爸,我不想吃玉米餅,我覺得我最多吃 3 口。」

爸爸又問道:「 3 口我覺得不合適,你能不能想一個讓爸爸媽媽都認可的答案?」

兒子想了想說:「十口。」

爸爸接受了這個還價。十口其實已經超過了父母的預期。最後,兒子很高興地吃掉了十口玉米餅,全家都過得非常開心。

這個故事裡的媽媽和爸爸,都用了同一個方法:用「建議和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衝動,自己做出選擇。

心理學家證實,兒童只有在擁有充分空間,來自己做決定時,他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才能激活。

每一次選擇,就是一次激活、一次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這樣一步步練就的。

  04  

有家長會問:那什麼都讓孩子自己來決定嗎?

並不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種刻意的訓練,需要父母先界定規則。

建議把日常生活的安排分為這三類:

來源:自在研究所

儘量把無傷大雅的小事「放權」,讓孩子做主;一些有待商榷的,由家長和孩子協商會更好。

王小騫講過和女兒的一件小事:放寒假了,她希望孩子能在寒假有規劃,有所收穫。

她沒有直接命令說:「你要多看點書,不要總抱著手機玩。」

而是拉過來孩子說:「我們一起制定一下寒假規劃吧!你來說說看,你有什麼目標,想做什麼?」

後來,他們一起列了一份清單,孩子很高興地開始執行了。

直接給「命令」,就等於是讓孩子放棄思考,僅需執行父母的要求。而「建議提示型」,會促使孩子自主思考,做出選擇。

李玫瑾教授也舉過一個處理孩子當眾哭鬧的案例。

孩子想買玩具,家長覺得不需要,更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抱回家,單獨相處,先安靜陪孩子哭完,安慰一下,熱毛巾擦擦臉,然後引導孩子和自己討論:

「媽媽覺得這樣做比較好,不過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

「如果你一定想買,可以試圖說服我。」

「如果媽媽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可以買給你。」

這時比起直接命令,適當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更重要。

「這樣做和那樣做,你選哪個?」

把問題拋給孩子,可以簡單提示,也可以讓孩子從多個方案裡選一個。長期做這樣的對話,孩子大腦會更好發育,專注力得到培養。

如果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怎麼辦?

推薦一句金句:「我們想法不一樣,你說那該怎麼辦?能不能找一個我們都滿意的辦法?」

處理分歧——是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功課。家長和孩子出現矛盾時,全家是經歷了一次次「戰爭」,還是贏得了一次次「大腦練習」,全在於家長的習慣。

  05  

還有什麼訓練專注力的好方法呢?

就拿2020 年廣東中考狀元鄔緣遠來說吧,她中考成績750 分,從小沒上過輔導班,家長沒操心過,教育方法是,父母從小幫她養成 提升專注力的好習慣。

1、保證睡眠時間,不熬夜;

有家長說:孩子作業多,寫不完啊。

但很多情況下,寫不完是因為專注力不夠,越磨蹭,越寫不完,睡得就越晚,白天注意力不夠、知識點掌握得不好、晚上更寫不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鄔緣遠即使到初三也從不晚睡,班主任和同學都說,上課從沒見她走過神。

2、練字;

小時候她坐不住,媽媽就陪她練字。很枯燥,但枯燥就是磨鍊專注力的必經之路。看看這卷面,讓人極大舒適~

3、創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環境。

日本有一期綜藝節目的主題就是:如何讓精力不集中的孩子變得集中。

其中有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從來沒有學習欲望,即使學習也撐不過 5 分鐘。

看著他亂糟糟的桌面,教育專家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環境。

不必要的文具,拿走;常玩的遊戲機,放到看不見的地方。最後,桌上只剩本和筆,他處在一種只能學習的狀態。

身邊少了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以往只能專注 5 分鐘的太郎,竟然集中精神學習了一個小時。



李玫瑾教授也建議:上小學一年級後,桌上要什麼東西都沒有,只留下作業、筆、基礎文具。

4、專注力獎勵訓練。

可以告訴他,如果你在 30 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讓你玩半個小時;

如果你用 40 分鐘,那就只能玩 20 分鐘;

如果用了 55 分鐘,那就只能玩 5 分鐘。

這樣就是鼓勵他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慢慢習慣養成後,孩子就形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習慣了。

培養孩子專注力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

好習慣有厚積薄發的力量,其實不管是上學,還是以後的人生,專注力強的人,未來也會更自由。

10 歲前培養好了,家長事半功倍,孩子也能受益一生。

參考資料:[1]Yu, C., &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 human infants. Current Biology, 26(9), 1235-1240.

[2] Suarez-Rivera C, Smith LB, Yu C. Multimodal parent behaviors within joint attention support sustained attention in infants. Dev Psychol. 2019;55(1):96–109. doi:10.1037/dev0000628

《10 天塑造孩子的專注力》科恩 《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林成之, 丹尼爾•西格爾《全腦教養法》等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教育研究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相關焦點

  • 《全國小學生「磨洋工」拯救指南》
    小孩寫作業要是磨洋工,就會像過年祭祀一樣,擺出一道道準備工序。第一件事就是找功課——書包裡掏啊掏,他能掏出所有的東西——除了要做的功課。找到卷子可以開始寫作業了吧?不!要開始削鉛筆了。
  • 全國小學生磨洋工流程圖.
    這些可愛的寶貝們,是怎麼把寫作業磨洋工做到全國統一的呢?這可能是人類又一未解之謎吧。每天下班到家,聽到的第一句話不是:媽媽,你回來啦。我兒子小田像只蛤蟆一樣在我面前跳來跳去,他說自己沒有貪玩哦,一回家就寫作業了哦。
  • 小學生「磨洋工」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
    後來,人們用「磨洋工」代稱磨蹭、怠工。最近聽多了陪讀媽媽們的吐槽,鹿姐姐吃驚地發現,磨洋工,根本沒人教,而中國小學生,卻能把這項工序完美做到全國統一,所向披靡!小孩寫作業要是磨洋工,就會像過年祭祀一樣,擺出一道道準備工序。第一件事就是找功課——書包裡掏啊掏,他能掏出所有的東西——除了要做的功課。如果掏出來溼巾紙,撕開,粘上,撕開,粘上,反反覆覆玩了十幾次之後,才會「突然」想起來:哦,我翻書包,是為了找卷子寫功課的哦!找到卷子可以開始寫作業了吧?不!要開始削鉛筆了。
  • 論磨洋工,沒人能贏過一年級的小學生
    論這讓老母親聞風喪膽的磨洋工,全國小學生都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吧?不提作業生龍活虎,一提作業滿臉發苦。叫寫作業,一腳一正步,一步一回頭,那速度像極了龜仙人轉世。翻書包也是需要儀式感的,拿出每本書都要看一會兒,拿出每根筆都要削一下,橡皮、尺子、便利貼有用的沒用的統統都要掏出來,碼得整整齊齊。這之後...
  • 當代全國小學生磨洋工流程圖
    他沒有玩玩具、也沒有玩手機、他只是一直在磨洋工。只要媽媽不在場,哪裡都是遊樂場。很多網友說,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但更多做了父母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小學生寫作業就是:大腦和手,總有一個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
  • 全國小學生寫作業磨洋工流程圖
    於是我偷偷觀察了一個禮拜,再和身邊的媽媽們交流了一下,結果發現,哦,全國小學生磨起洋工來都差不多的。首先,在寫作業前,他們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功課——小田在書包裡掏啊掏,他能掏出所有的東西——除了要做的功課。
  • 全國小學生寫作業「磨洋工」如此統一!太真實了!
    於是我偷偷觀察了一個禮拜,再和身邊的媽媽們交流了一下,結果發現,哦,全國小學生磨起洋工來都差不多的。首先,在寫作業前,他們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功課——小田在書包裡掏啊掏,他能掏出所有的東西——除了要做的功課。
  • 「磨洋工」這張技能卷,我兒子考第二,你們絕不敢稱第一
    最近「小學生磨洋工圖鑑」簡直傳遍全國大江南北,昨天有媒體還爆出了娃磨洋工鬧出的血案--「杭州10歲男孩寫作業太磨蹭,爸爸沒忍住洪荒之力,手甩在孩子面耳部
  • 小學生做作業花式「磨洋工」,家長們應該怎麼辦?關鍵在這3方面
    全國小學秋季學期開學已經三個多月,馬上就將迎來期末考,小學生們一學期的學習也已經進入尾聲,但是這看似按部就班的背後,真的一帆風順嗎?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作業太多,而是學生各種「花式磨洋工」,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要解決孩子做作業磨洋工的問題,關鍵在這3個方面。一、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每一個孩子對上課學習都或多或少抱有牴觸心理,因為傳統教育大多數都是一個強行灌輸知識的過程,但孩子往往更能記住的是自己感興趣獲取的知識。
  • 磨洋工到極致逼瘋家長的那些娃……
    磨洋工,偏重指拖延時間,懶散拖沓做事,動作很慢,故意浪費時間或拖延時間。原多發生於成年人工作中,現常發生在孩子寫作業等與學習沾邊兒的過程中。論讓千萬家庭崩潰的磨洋工,我突然信了人類都是由女媧不同批次,統一配方造出來的——全國小學生一個樣兒!不說學習母慈子孝屁事兒沒有,但凡跟學習沾點邊兒,立馬給你個巴掌。
  • 大學老師「磨洋工」的技術原理、方法與應用
    來源:狂人(ID:daxuehewei)編輯:學妹
  • 如何避免孩子寫作業「磨洋工」指南
    1 世界上做作業快的孩子,大抵都是一樣的,而慢的孩子,各有各的「磨洋工」方式。有遲遲不肯動筆的,有寫作業抓耳撓腮的,還有坐一會兒就屎尿屁問題一堆的...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人坐在桌前,靈魂卻不知道飄到了哪裡。任憑你使出渾身解數,回頭卻發現,橡皮都被他戳穿了,卻還是寫不出一個字。
  • 磨洋工到極致逼瘋家長的那些娃...
    磨洋工,偏重指拖延時間,懶散拖沓做事,動作很慢,故意浪費時間或拖延時間。原多發生於成年人工作中,現常發生在孩子寫作業等與學習沾邊兒的過程中。論讓千萬家庭崩潰的磨洋工,我突然信了人類都是由女媧不同批次,統一配方造出來的——全國小學生一個樣兒!不說學習母慈子孝屁事兒沒有,但凡跟學習沾點邊兒,立馬給你個巴掌。
  • 孩子寫作業磨洋工怎麼如此統一
    近日,孩子寫作業「磨洋工」成了熱門話題。有人說,磨洋工,根本沒人教,而孩子卻能把這完美做到全國統一!下面是一位媽媽的真實觀察,可謂將自家孩子寫作業磨洋工描繪地非常生動!來看是不是和你家孩子一模一樣呢?孩子上小學以後,時間和鈔票就變得更不經用了。
  • 我家貪玩懶惰的小孩,為啥做作業卻從來不磨洋工?
    毛頭小同學今年4年級,已經算是個高年級小學生了,課業量也隨之大了起來。這孩子從小就個性特別強,一給壓力就炸毛,死倔又能戰鬥,不想做的事情絕對逼不得。你又可能會猜:那一定是加拿大小學生作業太簡單太好完成了吧?其實也不是,洋人老師留的作業是又一路,雖然量不大,卻總要花點腦筋才行,譬如說寫篇小短文,把數學應用題做各種變化之類的,而且他們也同樣有類似練字這樣很機械的任務。
  • 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NECPS)報考指南
    ◇考試介紹   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NationalEnglishContestforPrimaryStudents,簡稱NECPS)是經教育部有關部門同意舉辦的全國性的小學生英語學科競賽
  • 孩子是在認真學,還是在「磨洋工」?從4個方面可以看出來
    鄰居會糾結:不盯著孩子寫作業,擔心孩子「磨洋工」,學習不認真。② 小學生的橡皮也能看出孩子學習態度,在橡皮上雕刻、畫畫、切塊等,雖證明了孩子有創作能力,也說明他學習不認真、比較貪玩。★ 學習時的心情和態度孩子在認真學習時不會有不耐煩的態度,遇到問題會積極解決、尋求父母幫忙,而「磨洋工
  • 日語中的「磨洋工」怎麼說?
    日語中的「磨洋工」該怎麼表述呢?這個跟「油」有關係,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下相關詞彙。あぶら**【油】①油が切れる:1油用完. 2力氣用完.所以,日語中的「磨洋工」可以表述為:油を売る當然也可以表述為:仕事をサボる
  • 外國人是這樣算乘法的 中國小學生快去拯救他們吧
    外國人是這樣算乘法的 中國小學生快去拯救他們吧時間:2017-04-28 19:33   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外國人是這樣算乘法的 中國小學生快去拯救他們吧 ONE ONE 得 ONE;ONE TWO 得TWO;TWO TWO 得 FOUR,中國的算法口訣能拯救英國小學生嗎
  • 罡得教育舉辦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頒獎
    (原標題:罡得教育舉辦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頒獎) 信息時報訊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