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關閉華南海鮮市場曾有分歧?吳尊友回應

2020-12-20 中國網浪潮新聞

   5日上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論壇上,針對「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給力」等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出回應。

  他回溯了武漢當時的情況:在僅有40多個病例時,做出元旦關閉華南海鮮市場的決定,只用了幾個小時;從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到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前後只用了一周;從病原體分離到診斷試劑,用於臨床診斷,只有幾天;從發現疫情到武漢封城,只有三周多,而當時武漢報告的病例僅有500多例。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他分析,從武漢、北京到大連、青島等,我國相繼迎來7波疫情,中國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可概括為四大策略:即堅持「四早」、 狠抓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和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復盤1:武漢從發現疫情到封城僅3周

  論壇上,吳尊友以「新冠疫情形勢與防控策略」為主題,系統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發展進程。

  在疫情最早的幾周,疫情是怎麼發現、怎麼發生的,中國做了哪些響應?他展示了多個關鍵時間節點:

  2019年12月27日,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張繼先大夫最早發現了不明原因肺炎,這幾個病例很像她在2003年治療的非典病例,她很快就把這樣一個疫情向當地的疾控部門作了報告,當地部門也進行了覆核。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發布《關於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緊急救治工作的通知》,主要是相關醫院要求主動搜索病例。

  2019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了工作組、專家組到武漢協助工作。當時,武漢市只報告了40幾例病例,專家組迅速決定,2020年1月1日,關閉華南海鮮市場。

  1月3日,中國就把新冠肺炎疫情報告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有關國家,當時還是叫不明原因肺炎。

  1月7日,中國分離了新冠疫情的毒株,叫新型冠狀病毒。

  1月9日,診斷試劑運往武漢,作為診斷使用。

  1月12號,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分享了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

  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列入到國家法定報告傳染病。

  1月23日,武漢市封城。

  從發現疫情到武漢封城,只有三周,有哪些重要的發現?

  吳尊友分析,從發現疫情到分離出病毒,前後只用了一周,這麼短的時間,應該說創造了人類社會認識一種新的傳染病的最短的時間記錄;從病原體分離到診斷試劑,用於臨床診斷,只用了幾天,這也是創造了人類歷史最短的時間記錄;另外,利用三周左右的時間,我們確定了主要的傳播方式,這種不明原因肺炎的主要傳播方式和平均潛伏期。

  他認為,這四大發現,包括分離病毒、確定基因序列、確定平均潛伏期、確定主要傳播方式,「奠定了我們國家制定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基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對人類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復盤2:關閉華南海鮮市場曾有嚴重分歧

  有很多人質疑,在武漢前期應對疫情反應不夠快。吳尊友並不認同,當時反應速度如何,有數字為證:

  從去年12月31日到到今年1月1日,華南海鮮市場關閉,這樣一個決策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當時武漢市只有四十幾個病例,且只有27個病人報告曾經去過華南海鮮市場。「專家組在作決定的時候,就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僅僅40個病人,還不清楚主要的傳播方式,值得不值得關閉華南海鮮市場?」他回憶,當時國家派的專家組和湖北當地的專家意見存在嚴重的分歧。就湖北來說,當地的專家也是全國乃至世界有名的呼吸疾病的專家,他們認為,40幾個病人關閉華南海鮮市場,小題大作,不值得。「專家的分析會一直延續到凌晨4點鐘。」吳尊友說,「最後國家專家組認為,我們應該以底線思維的方式,即使關閉錯了,還有機會重開,如果現在不關閉,錯失了機會,那就沒有抓住機會,那武漢的疫情就不是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這樣一個局面。」

  1月23日,武漢封城,也是另外一個重大決策。他提到,1月22日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武漢報告的病例只有500多人,「因為500多人的病例,要使一千多萬人的一個大城市全部封城,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決定。」在2月,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考察團時,他分享了一個觀點——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吳尊友總結,這兩個決定就能看出,即使在信息還不全面的情況下,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方面當機立斷,作出了科學的、英明的、果斷的決策,「這樣兩個決策,既決定了武漢疫情的規模,也決定了全國疫情的規模,也延緩了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值得一提的還有,1月12號,中國向世界分享基因序列。分享基因序列有什麼含義?吳尊友解釋,知道這個,就可以序列生產診斷試劑,研製預防疫苗,這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第一個免費的公共產品。

  復盤3:中國四大關鍵措施應對7波疫情

  在武漢為源頭的疫情得到控制以後,中國又相繼發生了幾波疫情。他說,概括起來,包括武漢,總共有7波疫情。

  第二波,4月、5月,東北出現了有輸入病例引發的當地的傳播,主要是來自境外人員感染以後,在國內由於病人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當地的傳播。

  第三波,6月發生在北京,新發地出現聚集性疫情。

  第四波,7月、8月疫情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

  第五波,也是相同的時間,比烏魯木齊要晚一點,結束得又早一點,發生在大連。

  第六波,國慶節前後,發生在青島,很小規模的,只有十幾例。

  第七波,也就是在新疆喀什地區發生的聚集性疫情。

  回顧中國出現疫情這一系列的策略,他認為,概括起來有幾點:

  第一,「四早」,所謂的「四早」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是對應對傳染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非常重要的策略措施。

  第二,中國在處理疫情的時候,狠抓病人為中心,以報告的病例為源頭,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只有把這個傳播鏈弄清楚了,才可以斬斷傳播鏈。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所以能夠及時地把疫情控制住。

  第三,核酸檢測。一開始,中國核酸檢測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武漢疫情的早期,不能夠勝任臨床診斷的需求,隨後改進技術,核酸檢測能力大幅度地提高,當北京發生第二次疫情的時候,檢測能力已大幅度上升,北京很快就確定了疫情的規模,且能夠及時發現早期感染的病人。

  第四,及時隔離治療病人,而且免費治療病人,這樣就能夠把傳染的源頭控制在醫院,減少社區的擴散。

  他說,「這四項措施,是中國取得控制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措施。」

  點讚:北京應對疫情又快又準

  吳尊友還系統梳理了北京應對疫情的響應過程:

  6月11日,經歷了56天沒有本地報告病例的情況下,北京突然出現了一個確診病例。對此,北京非常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例在過去14天,總共去過23個場所,北京立即對23個場所進行環境採樣,發現其中一個環境,也就是新發地,出現了核酸陽性。北京疾控中心迅速把注意點轉到新發地,對新發地環境再次採樣,對新發地的工作人員進行採樣,又發現了更多的核酸陽性。在6月12日中午,北京關閉新發地地下交易大廳,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購買物品的客人都立即實行了隔離觀察。「這樣快速的措施,一下就把主要的傳播方式給切斷了。」

  隨後,北京市又進行了高、中、低風險等級的劃分,對密切接觸者,對到過高風險地區的人員限制離京。他還以自己為例,「我住在西城區,與豐臺區只有一個護城河之隔,雖然豐臺區的花鄉屬於高風險區,像我們在西城的生活基本上都沒有受到影響,這就體現出北京市施行的是精準防控、科學施策。」

  此後,北京很快又進行了核酸篩查,以新發地為中心,向外周輻射,當檢測人群發現沒有核酸陽性時就停止了核酸檢測,北京的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他說,這一系列的組合拳,使得中國積累了一套發現疫情、及時控制疫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在隨後的幾起疫情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包括在大連、新疆、青島等幾起疫情當中,都很好地成功地運用了這些經驗,也使得這幾起疫情在較短的時間就得到了控制。

  展望:希望疫苗助全球控制疫情

  他說,當前,全球疫情非常不樂觀,3月下旬每日報告5萬人,進入11月以後,全球每日報告數已增加到60萬。

  「全球的形勢非常嚴峻,尤其是進入冬季以後,像歐洲的多數國家出現了疫情的反彈。」他擔憂地指出,進入嚴冬以後,疫情會變得更加複雜,「雖然中國成功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實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只有同世界各國一起聯起手來,把全球的疫情控制好,我們才能夠擁有一個比較安全的社會環境。」

  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如何把各個國家的疫情控制住。他建議,從防控策略來看,公共衛生措施,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勤洗手、常通風,這些措施非常有效,但必須在全國上下統一行動的情況下,才能夠取得有效的效果。在歐洲、在世界的其他很多國家,要採取像中國這樣步調一致的行動,還有很多政策、文化等障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全球有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協調,同時,還需要依靠生物技術。」他談到,我們也希望新冠疫苗能為全球儘快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能夠讓全球人民共享生物技術的成果,也讓全球儘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次序。

  本屆北京論壇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崔鍾賢學術院聯合主辦,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下全球化的新挑戰與新機遇」為主題,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赴約,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辛文    | 責編:俞舒珺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    

相關焦點

  • 是否關閉華南海鮮市場專家曾有分歧?吳尊友揭秘背後故事
    12月5日上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論壇上,針對「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給力」等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出回應。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 吳尊友講述關閉華南海鮮市場討論過程:爭論激烈,分歧巨大
    「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從北京的專家到武漢,與當地的專家進行討論,達成最後的一致意見,前後不到12個小時。但這個爭論是激烈的,分歧是巨大的。」 「在疫情流行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作用非常有限,在沒有疫情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就會引爆新的疫情。」
  • 吳尊友:當初關閉華南海鮮市場,專家組爭論很激烈
    圖注/中疾控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 攝影/財經吳尊友指出:「最近幾天大家的神經都被疫情牽動著,我們能不能守住?有一點非常明確,疫情控制了以後,病毒不會突然的從天而降,它一定是有來頭、有源頭。那麼31號晚上就召開專家會,到了1號,國家衛健委成立了工作組,而且華南海鮮市場關閉了。3號,我們把疫情通報給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這裡所說的相關國家指的是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歐盟等國家,在5月份的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採訪我,問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說你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1月3號沒有把疫情情況向中國通報,你們既然把這個疫情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通報了。
  • 吳尊友復盤國內7波疫情始末,有4個關鍵舉措
    北京日報客戶端訊 今天上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論壇上,針對「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給力」等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出回應。」復盤2:關閉華南海鮮市場曾有嚴重分歧有很多人質疑,武漢前期應對疫情反應不夠快。
  • ...近30天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是此前的7.5倍;吳尊友建議獎勵小診所...
    吳尊友解讀:物傳人和人傳人的區別在於病毒會不會增加據財經網官方微博11月25日消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論壇上,對人傳人和物傳人的區別進行了解釋:物傳人指的是汙染的物品人接觸後感染了,物傳人是它汙染了以後病毒不會增量,只是病毒不死而已。但是人感染了以後,病毒會不斷地增加。
  • 華南海鮮市場曾熱銷冷鏈食品,武漢最初病例或從海外傳入?
    按照「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武漢等城市近日在對一些批次冷鏈倉儲進口食品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有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曾暴露在全世界聚光燈下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年前,那裡是否同樣存在境外冷鏈食品?進口冷鏈食品此前作為新冠病毒輸入載體的可能性是否被低估了?
  • 吳尊友回應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
    【吳尊友回應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截至目前,50餘萬大學生已回到校園,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引發廣泛關注。「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回應稱,目前按照教委和學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規定執行,非常有利於疫情控制。
  • 吳尊友:回顧年初武漢早期疫情,華南海鮮市場裡病人也主要集中在...
    11月1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專訪中國疾控中心吳尊友 疫情防控冷鏈不可掉鏈》一文,文章顯示,吳尊友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採訪時指出,冷鏈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首先是北京新發地疫情。吳尊友表示,再回顧年初武漢早期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這些線索都指向冷鏈運輸進口的海產品,可能就是疫情源頭。順著這條線追查,果真發現了多個國家輸入的海產品受到新冠病毒汙染。隨後,全國多個城市海關對進口冷凍海產品或肉食品檢測,發現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疫情源自進口海產品?專家:有冷鏈傳入可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北京新發地、大連和青島這幾起疫情都是由海產品引起,那麼使我們想到了最早在武漢發生的那些疫情也是在華南海鮮市場,是不是也是由於進口海產品引起,這個也給我們一個提示,使我們有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技術方向。」
  • 吳尊友回應
    吳尊友回應進入12月份以來,我國已有新疆吐魯番市、內蒙古滿洲裡市、黑龍江省東寧市、綏芬河市、四川省成都市、山東省膠州市6地,先後出現本土確診和無症狀感染者。隨著寒冬的到來,本土疫情是否出現了小幅反彈?接下來面對疫情防控,需要注意什麼?
  •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吳尊友回應了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對封閉管理」如何落實?9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做客北京衛視《老師請回答》節目,回應大學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話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振韶,通過視頻連線參與現場討論。
  • 吳尊友回應非必要不出校是否必要:漏過1個感染者,2周就會暴發疫情
    疫情停學停課曾讓很多學生心急,但複課之後,嚴格的校園封閉政策又成了學生抱怨的新對象。近日,關於「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作出了回應。吳尊友表示,高校學生以集體生活為主,社區防控最常見的有效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難完全落實。考慮到之前聚集性疫情暴發的突然性,必須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
  • 武漢解封,華南海鮮市場如今是這個樣子,很少有人行道過
    武漢離漢通道解除管控後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是什麼樣呢?4月9日,華南海鮮市場依舊處於封鎖狀態,很少看到行人,有輔警在執勤。延伸閱讀:華南海鮮市場不是唯一疫源地?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醫政處通知要求各區衛建(衛計)局、各委屬醫療機構,「清查近期去過華南海鮮市場或在華南海鮮市場附近工作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 中科院版納熱帶植物園: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毒源地
    華南海鮮市場已被關閉。封面新聞記者 梁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兩個多月,關於病毒來源的追溯,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歇。2月20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通過官網發布研究成果信息稱,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的 ,推論此市場不是病毒發源地。而人際傳播在可能2019年12月,甚至11月下旬便開始了。
  • 青聽晚報|吳尊友:採購進口冷鏈食品引起感染的風險低
    詳情>>吳尊友:採購進口冷鏈食品引起感染的風險非常低12月2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說:「對於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因採購進口冷鏈食品引起感染的風險非常低。」
  • 丨回訪華南海鮮市場:一層海鮮區域封閉
    10月上旬,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臨街檔口,一售賣螃蟹的商戶周先生說道。厚厚的鏡片下看不出他的表情。因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最早確診的病例均與華南海鮮市場呈高度關聯性。這個曾擁有一千多家商戶的海鮮市場於1月1日休市整治,至今成為輿論焦點。
  • 肺炎疫源地不是華南海鮮市場?《柳葉刀》研究報告到底說了啥
    據《科學》(Science)雜誌27日發布了一篇科學報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型病毒在全球傳播的源頭》,撰稿人系喬恩·科恩(Jon Cohen)。該文章主要引述了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篇最新文章,通過分析 41 名受到新冠肺炎的病患臨床病例後認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疫源地,有可能並非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
  • 是否需大規模核酸檢測?吳尊友解答
    在昨晚的《新聞一加一》中,主持人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對當前國內疫情進行了解讀。吳尊友表示:第一,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現在發現病例的手段比以前更多了,特別是核酸檢測。第二,趕在疫情傳播擴散前將早期病例提前發現,這兩方面因素使得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病例以無症狀感染者為多。是否需核酸檢測結果出來才能出行?
  • 實地探訪華南海鮮市場,隔離在外的千餘商戶怎麼樣了?
    當時深處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中心的華南海鮮市場,那裡的千餘戶商家該何去何從?或許對於他們而言,這場疫情帶來的多重影響還沒有結束。3月30日,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來到曾處於新冠肺炎疫情輿論焦點的華南海鮮市場。目前,這裡仍處於關閉狀態,街道兩邊的店鋪都已經被隔板擋住並且拉起了警戒線。有工作人員在路上值守,此前市場入口處牌子上印有的"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已然不見。
  • 石正麗現身華南海鮮市場帶走2箱樣本:啥都不敢說了,一說就被批
    石正麗回應稱,「這個我們肯定搞不到,要靠衛生部門和疾控系統。」鍾南山院士早些時候曾指出,華南市場關閉導致中間宿主難找到?石正麗更是直截了當:「他說的都是對的。」公司人員「零感染」?不過,他們目前無一人發現有症狀。「有新聞報導,鍾南山說華南市場可能不是源頭,我也覺得它是背黑鍋了。」△華南海鮮市場工作人員對「疫源地」有點不忿。保安說話間,一位穿著拖鞋的男子,徑直從西區入口走向市場內後經證實,這位男子是華南海鮮市場留守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