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各類西方節日湧入中國市場,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成為年輕人過節的新選擇。我國各界人士,對於這股洋節熱潮批判之聲不絕於耳,很多人認為這甚至是一種新形式的文化入侵。不得不承認我國青少年現如今對傳統節日知之甚少,對西方節日頗為鍾愛。小編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為大家分析一下這些節日。其實只要加以巧妙利用,其反而會成為英語學習的新方法。
想要巧妙地利用西方節日,來幫助學生鍛鍊英語能力,需要老師更為精妙的課堂構思和家長的協助配合。萬聖節和聖誕節是在學生中普及程度較高,也較符合學生年齡特性的西方節日。小編以萬聖節為例,介紹一下將節日引入課堂學習的具體方法。
一般來講,大致需要三課時來完成整個節日的流程。第一課時為講解和準備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挖掘萬聖節背後的歷史由來,而不是局限於節日的度過。可以預留課前作業,課上讓同學分組用英文介紹萬聖節的相關歷史故事。同時,分組討論節日的布置和聚會的具體流程。第二課時為模擬節日課。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布置教室,設計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萬聖節的氛圍,當然具體的交流和展示都以英文為主。第三課時為總結和反思課。學生在兩課時的實踐學習中,一定有自己的收穫和體會。而第三課時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行一個反思,思考自己的收穫和不足,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升能力。
這其實就是標準的課堂實踐流程,學生以自己本就感興趣的西方節日為主,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這一過程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當然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其英語學習的內在動力。不過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太過嚴厲和規則化的方式,可能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可以適當鼓勵學生發揮其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對節日進行創造和革新。但是,對於英語詞彙、語法的使用,一定要嚴格規範。糾正和扭轉學生的錯誤語法,才能使其通過實踐課程真正提高英語能力。
同時,小編認為這類實踐課程,可以不局限於西方節日。適當的引入我國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程的同時,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用英文介紹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還能夠鍛鍊學生的漢英互譯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綜上,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不應該拘泥於課堂教學這一種方式,而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同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更是任重而道遠,將二者有機結合,才是更適合我國英語學習需求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