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近日,杭州市教育局發布了一份名為「杭州公辦初中首批提質強校」的試點名單,共有55所公辦初中入圍,此事立刻引起家長的廣泛關注。不少家長好奇,什麼是提質強校?事實上,「提質強校」概念的提出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今年3月份《杭州市公辦初中提質強校行動實施方案》中就可以了解,其中提到此舉是為了全面提升杭州市公辦初中辦學水平,辦好「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為深入研討「初中提質強校」背景下的學校治理現代化問題、經驗與對策,交流初中治理和發展經驗,10月30日,由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與浙江省教育學會主辦的「學校治理與初中提質」校長論壇於省教科院附屬實驗學校舉行,同時這也是該校教育教學改革十周年學術研討活動。
此次校長論壇邀請了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杭州市江幹區教育局局長徐暉,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朱永祥,浙江省教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唐宇紅,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寧波市海曙外國語學校校長薛瑞芬,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春玲,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方展畫,以及省內各市校長及教研員共同參加針對「學校治理與初中提質」主題的學術研討。
「加強初中教育已成共識」
當孩子跨入12至15歲的年齡段,意味著他們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反抗期」。從心理學角度上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心理與生理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獨立意識的出現可能會產生片面性的想法,因此這段時間也被稱作「成長危險期」。如何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這個時期,初中學校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初中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非常特殊的學段。」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表示,「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象特殊,初中生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二是教育使命特殊,初中是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學生需要面臨第一次『教育分流』;三是家長的心態特殊,對孩子會有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因而產生過度焦慮的心理。」
今年,杭州實行「公民同招」新政後,社會對於「辦好家門口的優質學校」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初中教育,這既是遵循人的成長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學校要為孩子的未來「擬好路,打好基礎」。
韓平在論壇中透露,省教育廳將在近期出臺關於加強初中教育的指導意見,其中主要涉及六大措施。一是大力改善初中辦學條件;二是整體提高校長及師資隊伍的建設;三是推進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全覆蓋;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出優質發展;五是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六是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加強初中教育已成為廣泛共識。」論壇上,韓平提出關鍵性話語,並對目前初中教育治理存在的不足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校長論壇的形式能幫助學校之間在理念上達成共識,在行動上共同發展。
三位校長分享治理實踐「乾貨」
論壇邀請了三位省內外學校校長分享了各校的實踐經驗,對如何建設現代化的優質學校提供了多條思路。
用一個詞來概括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的治理方式,那就是「對話」。《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子曰、問曰、對曰」便是師生之間的對話,彰顯了啟發式教育的魅力。「對話是教育的基本形態,對話的質量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師生的生命質量。教育需要對話,教育管理也同樣需要對話。」校長李百豔指出。
在李校長看來,學校的孩子更敢於與老師對話。某次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學校精心策劃了一個活動方案交給學生們一起討論。「這個不喜歡」「不如一起吃大餐吧」。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的觀點不一致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得到協商,最終在多重考量下同意了學生們的建議。
而這種對話也不僅僅存在於師生之間,李校長表示:「對話強調彼此尊重,是平等主體間用言語方式進行溝通。學校需要建設多元主體參與的對話治理機制,包括學生、教師、家長、專家、自我、社會、自然和政府等多元多層次的對話。」
浙江省教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唐宇紅分享了「借力 共享 激活 發展」基於「信心管理」的探索經驗。學校以科研機構加新校的院校合作模式,將培養和發展師生信心作為歸旨,開展了十年的教育教學改革。
不同於民辦初中的學生類型分布,省教科院附校的孩子們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分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校設有分層式個性化輔導,對前段部分的學生設立「高自主班」,供孩子們自己選擇;對於處在70%左右水平的「臨界生」們,學校安排學習上的跟蹤輔導;給後段部分的學生給予更多幫助。「公辦學校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十分關注。」
「這裡的孩子都有幸福感,歸屬感,榮譽感的。」省教科院附校的孩子們可以參加一個名為「千顆星」的表彰活動,每個孩子不同層面的出色表現都能得到一顆「星」。「這不僅僅是表彰先進學生,而是挖掘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被讚賞和認可的,這樣的想法也可以延伸為老師身上,學校團隊建設同樣需要鼓勵。」全捲入式的教學方式,讓老師和學生「一個也不能少」。
寧波市海曙外國語學校校長薛瑞芬也帶來了她的經驗總結,關於「微共體」培育合作文化,合作文化引領新校成長的主體報告。微共體是由學生、家長、老師作為主體形成的一個緊密型、相互協作、榮辱與共的團隊。跟傳統意義上的團隊小組不一樣,「在課堂內,課堂外,校內,校外,都以微共體為單位開展學習和組織工作。主體成員們長期的學在一起,坐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很深的情感關係。」
微共體覆蓋了學校方方面面的活動,班級管理、家校合作、學科教學、教學研討、教學評價等等。微共體就像是一張網,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讓每個人不被邊緣化。
此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春玲與浙江大學教授方展畫也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從治理視角和教育評價改革方案兩個方向解讀了初中提質強校所面臨的困境與突破,以及如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措施。
杭州市江幹區教育局局長徐暉表示,江幹區教育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邁上了江幹區教育建設的新階段,也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省教科院附校也將以此次校長論壇為起點,開拓創新提質強校,努力把學校辦成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優質學校,為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打造重要窗口的一流示範樣本,為貢獻更多的江幹教育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