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應試和功利 「無英語課」不應在爭議中前行

2020-12-14 長城原創

  導語:南京錢女士的孩子正上小學一年級,新學期開學,拿到新書,對照課表的時候,她發現「沒有英語課」,再看看周邊的小學都有英語課,家長群裡炸開鍋,「感覺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當地教育部門回復,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不作要求,三年級正式上課。不過,家長們還是「很著急」。

  「無英語課」引來家長「很著急」

  曾經,「減負」一直是家長和學生不可企及的追求,現在學校一年級不開設英語課,本是符合「減負」的觀念的,卻引來家長的「很著急」,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教育真的就如此著急嗎?

  遙想當年,筆者初一才開始接觸英語,比起現在動輒剛出生的娃娃就得創造雙語環境,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小學一年級英語課被自救自護、抗震救災等安全知識的「生命安全課」取而代之,按理說似乎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可即便在如此前提下,家長依然是一片焦慮與恐慌。深究一番,原來是別的小學一年級開設了英語課,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大環境下,誰還敢讓自己的娃甘當「試驗品」屈居人後?

  不管是「小時候是學英語的黃金時期」還是「一年級學英語有何幫助」,家長依然是欣然嚮往或是身不由己地「隨大流」投身於英語培訓班,至此才會出現「一年級不開設英語課」引來的恐慌,畢竟有「小升初的南京外國語學校加試可以獲得橄欖枝」的泰山壓頂。說到底還是當前的教育機制惹的禍。在此大環境下,家長們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往「精英」的路子上推,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路上披荊斬棘,如此沉重的教育把娃娃們原本的天真快樂磨滅,換來的卻是一副「成熟老到」的樣子,這樣的代價難道真的值嗎?

  「無英語課」引發家長爭議當反思

  觸發「被落後」的假象

  按照校方的解釋,一、二年級英語屬於「校本課程」,學校可自主決定開設與否。也就是說,「一年級不開英語課」完全合理合法。然而,對這套說辭,家長們顯然是不認同的:一方面,對待子女教育,家長們素來秉持「可以有的都該有」之原則。法律既然規定了低年級可以開設英語課,又怎能容忍學校「就低不就高」打折執行呢?另一方面,鑑於多數小學都在一二年級開有英語課,如月苑小學這樣「不求上進」,無異於是讓自家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怎能容忍?

  其實,小學一、二年級開不開英語課,真有那麼重要嗎?儘管大家都公認,從小營造「浸泡式」環境對外語學習至關重要,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學校裡正式的英語教學也該能早則早呢?事實上,迄今為止尚無明確的定量研究與實證數據,能夠證明小學英語課開得越早越有利於學生們英語能力的培養。可即便如此,家長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將子女從小送入英語培訓班,還是氣急敗壞地要求學校自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如此的執拗,實在耐人尋味。

  中國式家長,總是呈現出一副焦慮不安狀。他們總能在「對比」中發現落差,總想著千方百計搶先出發。於是,在無休無止的的自我較勁和競爭妄想中,不斷給孩子增加重負。這之後,一場低齡化、全員化、過度化的教育競賽,幾乎讓所有人都難以自拔。當「教育」被理解為是一個個的興趣與培訓班,被理解為是學區房和名校的排列組合——平民階層對「精英培養」想當然的猜想,仍是一副草率蠻橫的模樣。

  折射減負難癥結

  大多數家長和學校開設英語課,都只是為了應試而來。因為升學需要考英語,所以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比如參加各種培訓班、請家教等。這樣的英語學習,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且變相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事實上,國家課程計劃沒有硬性規定學習英語,就是出於為孩子減負、推動素質教育的目的。

  遺憾的是,因為小學一二年級「無英語課」,竟然引發家長的廣泛爭議,這其實道出了教育減負難的癥結。多年來,我們一直呼籲給教育、給孩子減壓,讓教育回歸理性、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卻難有實質進展。拋開教育制度製造的不公平,始終抱守著應試教育不放不說,家長普遍的「不輸在起跑線上」價值錯位也是重要原因。

  無英語課堂不宜各自為政

  同一個市區,有的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有的小學到三年級才有英語課,這在起點上就拉開了距離,與有英語課的學生相比,沒上英語課的學生無疑會輸在起跑線上。畢竟兩年的時間,會學到很多東西,一年級上了英語課的學生到了三年級基本都能背上幾百個單詞了,會簡單的語法和英語會話了。到三年級才學英語的學生就算跑步追趕,恐怕也是趕不上的。此舉,勢必會人為地造成教育的不平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校的各自為政只能逼著一些孩子尋求校外輔導,或逼著家長為孩子轉學,花高價借讀。當今的校外輔導和借讀他校都是價格不菲,無論是選擇哪一種都會大大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很難承受得起。

  因為沒有對一、二年級的英語課有硬性要求,有的學校雖開設的低年級英語,在教學上卻是缺乏科學的課程安排。有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作為副課應付了事,學生很難系統地學習,很難學到實實在在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既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影響到後續英語教學與學習的銜接。

  對一、二年級英語課當然可以不作要求,但同一個市區也應有個統籌安排,有個大致的同步,要麼所有的小學都從一年級開課,要麼都從三年級開始。要讓孩子們都起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不能形成教育階梯,不宜學校各自為政,不能同一市區五花八門。否則,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會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造成不利。

  (據光明網、北京晨報、武漢晚報、紅網等綜合)

相關焦點

  • 幼兒英語課應不應該取消?
    原標題:幼兒英語課應不應該取消?其實雙語教學也就是設置些英語課程,教孩子一些簡單的英文字母、數數、禮貌用語等」。  師資力量難以滿足教育需求  據調查顯示,江門幼兒園教師可以分為本園教師、英語專業教師(包括進入幼兒園工作的英語專業教師和外聘英語教師)、外籍教師。
  • 媒體:不出國仍有必要學習英語 應擺脫功利思維
    超七成受訪者 不出國仍有必要學習英語近日,有博主在個人微博上對學生「減負」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稱學英語沒用,倡導學英語的都是矮化自己的奴隸,一個翻譯軟體搞定而不是傻乎乎學英語,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 清華大學錢穎一:在最「功利」學院做最不「功利」的改革
    「你還能找出比我們學院更『功利』的領域嗎?但恰恰是在這個最『功利』的學院,我們在推行最不『功利』的教育。」
  • 小學一年級無英語,家長不必著急
    開學沒幾天,南京有家長就反映,孩子所在的學校一年級沒有開英語課。當地教育部門回復,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不作要求,三年級正式上課。不過,家長們還是「很著急」。(9月5日《京華時報》)   曾經,「減負」一直是家長和學生不可企及的追求,現在學校一年級不開設英語課,本是符合「減負」的觀念的,卻引來家長的「很著急」,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教育真的就如此著急嗎?   遙想當年,筆者初一才開始接觸英語,比起現在動輒剛出生的娃娃就得創造雙語環境,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 我喜歡功利的自己
    早上醒得比較早,閒來無事便看了朋友的公眾號。同一個城市一樣的職業,寫出來的文章因為心境不同文章風格也是大相逕庭。不覺感嘆和她相比我確實浮躁功利了些。但是我喜歡這樣的自己。或許也正是心底的這份功利才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 經典課例 | 頗有爭議的英語寫作課
    廣西師大學習小組評課分享摘錄郭戌芳        記憶中從小學就開始上寫作課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那麼,作為教師自然也就要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設置不一樣風格、不一樣內容的寫作課,今天我們就觀摩了一節初中的寫作課,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低年級不開英語課?家長別著急上火!
    記者諮詢了南京市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國家課程計劃,英語從三年級開設,一、二年級不作要求,各個學校根據各自情況開設。像月苑小學由於英語師資跟不上,一二年級沒有開設英語課的小學,南京並不多。不少學生家長表示,大部分小學一二年級是一個星期一節英語課,因為沒有硬性指標和硬性的考核,實實在在學到的東西並不多。
  • (5)上了外教英語課就夠了嗎?帶孩子兩條腿走路才能應對萬變
    不功利地說,跟外教系統學習,一定是學好英語的不二法則;功利地說,我們為了讓孩子在國內的各種英語考試中都能夠無往而不利,那應試教材的學習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帶孩子兩條腿走路,更能滿足大多數家長的需求。
  • 讓我目瞪口呆的是那些力挺爭議作文的功利理由
    明明自己沒看懂,就文章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和所以然,還裝出很寬容很伯樂的樣子,脫離文本以非作文的標準硬立論:他還是個孩子,能讀這麼多書已經很不錯了,反正我在這個年齡寫不出來,這是應試作文不是評論,誰沒有年少輕狂過、這個年齡不炫技什麼年齡再炫,閱卷老師認同就行你算哪根蔥。
  • 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應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確是有合理性,尤其是對於中國目前國情來講,它是必要存在的。對很多人來講這是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高考,那生活在社會相對來講底層的人們或是貧困山區裡的孩子將世世代代永遠這樣下去,永無出頭之日,不會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也不會有體會不同人生的可能。
  • 英語六級閱讀應試攻略
    英語六級考試中,閱讀題型是比較容易提分的,那麼今天環球青藤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英語六級閱讀應試攻略有哪些,希望能給各位考生帶來幫助,祝願各位考生都能取得滿意的成績。一、多閱讀,多積累素材很多考生會覺得在考場上,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寫什麼好,或者說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先夠字數再說。
  • 讓人深思的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英語課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像物理化學一樣的科學,需要深入的研究。可如今為了應試,對其研究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那對語法高深的研究、咬文嚼字的探討、真的是鑽了牛角尖,八頭牛都拉不回來。可笑的是很多英語老師,教學的時候,除了課本上出現的英語,竟然不講其他的英語口語,這讓學生怎麼學好英語,平時接觸的素材也僅僅是課本和課本相關的解析書本,和配套課本的一些錄音、視頻。 這些東西都是拿來研究的,不是用來學習的。英語的本質就是大量的涉獵語音、視頻、文字。
  • 降分,能告別應試英語嗎?
    而23日出臺的北京市2016年高考方案中,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為100分,並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如此密集地朝英語「開刀」,社會各界爭議四起,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英語熱」是否到了真正降溫的時刻?
  • 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
    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中小學體育教育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起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運動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的效果? 毛振明說,多項研究數據表明,中考體育開始實行後,初三學生的體質是初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高一學生的體質也是高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這些數據和老師們的感受也較為吻合。不少高中體育老師說,明顯感覺學生高一時的體質比較好,到了高三,體質明顯下滑。
  • 新東方劉斌:西部學英語應試目的強 目光應長遠
    曾創辦英語學校,後加盟蘭州新東方。授課風格幽默激情,能讓學生在開心中學習英語,超人氣明星教師。   採訪教師:「燭光行動—2009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活動甘肅站培訓教師:劉斌  搜狐教育頻道記者 劉海霞:為什麼會報名參加燭光行動的培訓活動?
  • 應試教育不改,英語糾結難消
    原標題:應試教育不改,英語糾結難消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凌軍輝)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發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引發各界對當前英語教育的困惑:苦學英語十幾載,為何還是聽不懂、說不了?  「取消小學英語課」的呼聲,緣於對英語教育低齡化的擔憂。
  • 半月談|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
    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半月談記者 王菲菲 劉揚濤當前,一些地方的初中體育課完全圍繞中考項目開設,以至於學生在體測結束後,再也不想運動;到了高中,體育課流於「放羊」,學業水平測試走過場,學生體質下滑嚴重。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
  • 英語終身教育產品「友鄰優課」,是教育大行業裡的奢侈跑車麼?
    但是這篇報導還是要寫一些友鄰優課與眾不同的地方,它正在嘗試的新業務,以及「奢侈跑車」這個定位會不會一成不變。友鄰優課的口號是「學無用的英文,做自由的靈魂」,過友鄰優課app和喜馬拉雅等音頻內容分發平臺,圍繞「時效話題」和「經典讀物」向用戶提供多種類型的教育產品,內容涉獵廣泛。
  • 今日輿情解讀:高考英語改革在質疑中前行
    國家課標專家組張連仲教授從專業高度和教育高度上闡述了英語改革的初衷和意義。他認為基礎教育的改革是系統工程,要有全局觀,要超越英語學科本身看英語在整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意義。各級決策需要科學、理性、有利長遠。要防止以功利色彩明顯簡單的加、減法,處理多維度、多層次的教育問題。思維的混亂會引起社會認知的混亂和巨大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 半月談丨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
    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半月談記者 王菲菲 劉揚濤當前,一些地方的初中體育課完全圍繞中考項目開設,以至於學生在體測結束後,再也不想運動;到了高中,體育課流於「放羊」,學業水平測試走過場,學生體質下滑嚴重。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