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南京錢女士的孩子正上小學一年級,新學期開學,拿到新書,對照課表的時候,她發現「沒有英語課」,再看看周邊的小學都有英語課,家長群裡炸開鍋,「感覺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當地教育部門回復,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不作要求,三年級正式上課。不過,家長們還是「很著急」。
「無英語課」引來家長「很著急」
曾經,「減負」一直是家長和學生不可企及的追求,現在學校一年級不開設英語課,本是符合「減負」的觀念的,卻引來家長的「很著急」,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教育真的就如此著急嗎?
遙想當年,筆者初一才開始接觸英語,比起現在動輒剛出生的娃娃就得創造雙語環境,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小學一年級英語課被自救自護、抗震救災等安全知識的「生命安全課」取而代之,按理說似乎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可即便在如此前提下,家長依然是一片焦慮與恐慌。深究一番,原來是別的小學一年級開設了英語課,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大環境下,誰還敢讓自己的娃甘當「試驗品」屈居人後?
不管是「小時候是學英語的黃金時期」還是「一年級學英語有何幫助」,家長依然是欣然嚮往或是身不由己地「隨大流」投身於英語培訓班,至此才會出現「一年級不開設英語課」引來的恐慌,畢竟有「小升初的南京外國語學校加試可以獲得橄欖枝」的泰山壓頂。說到底還是當前的教育機制惹的禍。在此大環境下,家長們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往「精英」的路子上推,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路上披荊斬棘,如此沉重的教育把娃娃們原本的天真快樂磨滅,換來的卻是一副「成熟老到」的樣子,這樣的代價難道真的值嗎?
「無英語課」引發家長爭議當反思
觸發「被落後」的假象
按照校方的解釋,一、二年級英語屬於「校本課程」,學校可自主決定開設與否。也就是說,「一年級不開英語課」完全合理合法。然而,對這套說辭,家長們顯然是不認同的:一方面,對待子女教育,家長們素來秉持「可以有的都該有」之原則。法律既然規定了低年級可以開設英語課,又怎能容忍學校「就低不就高」打折執行呢?另一方面,鑑於多數小學都在一二年級開有英語課,如月苑小學這樣「不求上進」,無異於是讓自家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怎能容忍?
其實,小學一、二年級開不開英語課,真有那麼重要嗎?儘管大家都公認,從小營造「浸泡式」環境對外語學習至關重要,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學校裡正式的英語教學也該能早則早呢?事實上,迄今為止尚無明確的定量研究與實證數據,能夠證明小學英語課開得越早越有利於學生們英語能力的培養。可即便如此,家長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將子女從小送入英語培訓班,還是氣急敗壞地要求學校自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如此的執拗,實在耐人尋味。
中國式家長,總是呈現出一副焦慮不安狀。他們總能在「對比」中發現落差,總想著千方百計搶先出發。於是,在無休無止的的自我較勁和競爭妄想中,不斷給孩子增加重負。這之後,一場低齡化、全員化、過度化的教育競賽,幾乎讓所有人都難以自拔。當「教育」被理解為是一個個的興趣與培訓班,被理解為是學區房和名校的排列組合——平民階層對「精英培養」想當然的猜想,仍是一副草率蠻橫的模樣。
折射減負難癥結
大多數家長和學校開設英語課,都只是為了應試而來。因為升學需要考英語,所以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比如參加各種培訓班、請家教等。這樣的英語學習,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且變相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事實上,國家課程計劃沒有硬性規定學習英語,就是出於為孩子減負、推動素質教育的目的。
遺憾的是,因為小學一二年級「無英語課」,竟然引發家長的廣泛爭議,這其實道出了教育減負難的癥結。多年來,我們一直呼籲給教育、給孩子減壓,讓教育回歸理性、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卻難有實質進展。拋開教育制度製造的不公平,始終抱守著應試教育不放不說,家長普遍的「不輸在起跑線上」價值錯位也是重要原因。
無英語課堂不宜各自為政
同一個市區,有的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有的小學到三年級才有英語課,這在起點上就拉開了距離,與有英語課的學生相比,沒上英語課的學生無疑會輸在起跑線上。畢竟兩年的時間,會學到很多東西,一年級上了英語課的學生到了三年級基本都能背上幾百個單詞了,會簡單的語法和英語會話了。到三年級才學英語的學生就算跑步追趕,恐怕也是趕不上的。此舉,勢必會人為地造成教育的不平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校的各自為政只能逼著一些孩子尋求校外輔導,或逼著家長為孩子轉學,花高價借讀。當今的校外輔導和借讀他校都是價格不菲,無論是選擇哪一種都會大大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很難承受得起。
因為沒有對一、二年級的英語課有硬性要求,有的學校雖開設的低年級英語,在教學上卻是缺乏科學的課程安排。有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作為副課應付了事,學生很難系統地學習,很難學到實實在在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既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影響到後續英語教學與學習的銜接。
對一、二年級英語課當然可以不作要求,但同一個市區也應有個統籌安排,有個大致的同步,要麼所有的小學都從一年級開課,要麼都從三年級開始。要讓孩子們都起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不能形成教育階梯,不宜學校各自為政,不能同一市區五花八門。否則,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會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造成不利。
(據光明網、北京晨報、武漢晚報、紅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