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些人要求從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中刪除「認識和尊重同性戀」內容,對此教材作者之一顏正芳醫生表示,校園調查發現同志學生遭受嚴重欺凌,將來會面臨更高的健康和自殺風險。他與陳牧宏、柯乃熒等59位醫學院教授和精神科醫生在今天(2月25日)聯合呼籲重視校園欺凌問題,加強學生對同志的尊重意識。
作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和精神科主治醫生,顏正芳從2015年8月起開展為期18個月的調查,發現在500位成年初期的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受訪者中,87.6%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遭受騷擾、辱罵、詆毀、毆打等各種形式的欺凌,一些老師和家長得知情況後坐視不管,甚至落井下石,導致欺凌行為變本加厲。這些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被迫壓抑或偽裝性傾向和性彆氣質,長期生活在痛苦中。
調查顯示,在成長過程中遭到欺凌的男同志,到了成年初期會比從未遭到欺凌的人士更易出現較嚴重的憂鬱、焦慮、疼痛等症狀,自殺風險也更高。而且,遭受的欺凌形式越多,焦慮症狀越嚴重。因此,恐同者常說的「同性戀群體精神健康不太好」,很大程度上是社會不友好導致的。
本月20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報告表明,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助於提升社會寬容度、減少欺凌行為,對所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有益。研究人員指出,2014年美國有六個州實現婚姻平等,當年那些州所有性傾向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了7%,其中同/雙性戀青少年的自殺率下降14%。在當時同性婚姻不合法的州,企圖自殺率沒有變化。
顏正芳說,當局應正視同志學生在校園裡遭受欺凌的問題,除了提出明確的防治措施,還應該加強關於性彆氣質和性傾向的平等教育。他表示,許多欺凌行為在小學裡就出現了,所以應該在小學階段就開展性別平等教育,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性傾向和多元性別的科學知識,讓他們學會尊重同志和性彆氣質中性化的人。(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