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坐不住、愛走神、小動作多、寫作業很困難……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因孩子過於「好動」而煩惱不已。日前,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採訪時發現,一名醫生一天接診的50多例患兒中,有十幾例是多動症,多動症已成為一種兒童常見病。門診中,有些多動症患兒常被家人認為是調皮搗蛋,一味「嚴管」反而加劇了病情;有的孩子雖然課上格外「多動」,實則卻患上了自閉症;還有的孩子經常安靜的「神遊」,竟然也是多動症。
上周四下午,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一位母親帶著身高快趕上自己的兒子,一臉憂心地走進診室。
「孩子今年上初一,學習不行,課堂紀律差。他總是忍不住說話,有時還自言自語,幾乎每門科的老師都投訴他上課不聽講……」據男孩的母親說,他上小學時注意力就不集中,上中學以後成績越來越差。
「你上課都跟誰說話呢?」 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崔永華輕聲詢問男孩。「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想跟同學說一些好玩的事兒……」
另一名初二男生也是多動症的複診患兒。據他媽媽說,男孩主要是聽講和學習有困難。夫妻倆每天必須得有人坐在孩子邊上看著,他才能勉強完成作業。偶爾趕上家長有事,這作業肯定就不寫了。「我們帶著孩子去了好幾家醫院檢查,還測了智商……」說著,這位母親眼裡含滿了淚水。
當天上午8時到下午5時,崔永華一共接診了50多例患兒,其中十幾例都是這種比較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患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動症,患兒們的年齡從五六歲到十來歲不等,以男孩居多。
「現在,多動症的患病率在7%左右。在我們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多動症患兒的比例至少佔到20%,是比較常見的。」崔永華說。
案例一:
女孩不好動竟然也是多動症
小女孩欣欣(化名)是個非常安靜的孩子,上課也能遵守紀律。可惟一讓父母不省心的是,老師經常反映欣欣上課時總走神兒。
「孩子看上去是安靜地坐在教室裡,但注意力壓根兒沒在老師講課的內容上,很多東西都沒有聽進去,學習成績也很不好。」欣欣的母親說。
經過詳細檢查,當被告知欣欣患了多動症時,欣欣的媽媽感到非常驚訝:「我女兒一點也不好動啊,怎麼可能是多動症呢?」
「在人們傳統觀念裡,多動症患兒一定平時很好動,其實不然。」崔永華介紹,多動症的三個核心症狀分別是注意力缺陷、多動和衝動,在臨床共分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注意缺陷為主,患兒並不好動;第二類是以多動、衝動為主,注意力還好;第三類則是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又有多動、衝動的症狀。其中,混合型的多動症患兒最多,數量佔到70%至80%。「注意力缺陷型患兒最容易被忽視,因為家長很難將安靜的孩子與多動症聯想到一起。」
案例二:
好動小男孩原是自閉症
7歲的男孩霖霖(化名)剛上一年級,因為「淘氣、好動」,他被父母帶來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霖霖年紀雖小,在學校卻是出了名的「淘氣包」。他時常在上課時離開座位亂跑,鑽到桌子底下去自娛自樂,有時甚至還會離開教室跑到外邊去。為此,霖霖沒少被老師批評。班主任甚至建議家長帶他去醫院看看是否患有多動症。
經過詳細問診、檢查,結果卻令人意外;霖霖患的是高功能的孤獨症(即自閉症)譜系障礙,同時伴有多動症。
「我發現霖霖很聰明,也想和同學交朋友,但卻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他有時會突然從後面拉別人一下,或者把別人剛做好的手工一把搶過來……所以,同學們都不太喜歡他。」崔永華稱,霖霖這種情況在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但多數孩子會被老師和家長誤認為多動症。事實上,坐不住的孩子未必都是多動症,當「多動」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可能會是其他疾病,其中最需警惕的就是自閉症。
案例三:
孩子有心事卻被誤認為多動症
在門診裡,崔永華也遇到過一些案例,孩子並非多動症,而是家長過度擔心了。
今年上小學4年級的小光(化名),被母親帶到醫院來看多動症。「開學這麼久了,老師們最近總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經常不集中,這是不是多動症啊?」
醫生給男孩做了測試後,發現他不僅注意力沒問題,記憶力也很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孩子的癥結所在,原來,他的父母這段時間正在鬧離婚,大人每天的爭執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情緒。小光每天心裡都忐忑不安,生怕父母會分開。
「這個男孩的注意力問題是心理因素導致的,並不是多動症。只要孩子的父母能及時處理好家庭關係,孩子的注意力問題自然就好了。」崔永華說,人的注意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多種症只是其中之一,大家千萬不要誤認為注意力不好的孩子都是多動症。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有「多動」傾向後,第一時間去的往往不是醫院,而是各種注意力培訓班或感統訓練班。
程程(化名)今年上小學六年級,從上幼兒園起孩子就坐不住,上學校後依然紀律不好、注意力難集中。不僅如此,他的脾氣也很衝,經常一言不合就跟老師、家長頂嘴。
程程四年級時,媽媽給他報了一個注意力培訓班。96節課的費用就高達4萬多元。
「孩子每周兩節課,一次課1個半小時或2小時。課上老師會帶著他們做舒爾特方格訓練或是念一串數字,讓孩子找出裡面某一個重複出現的數字;有時孩子還會頭戴電極片,做一些上機答題訓練……」程程的媽媽說,這些課程的形式挺多,但效果並不明顯,孩子現在上課注意力仍太不集中。
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精神心理科門診,像程程這樣做過注意力訓練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多數孩子都是因為訓練收效甚微,又不得已來醫院的。
對多動症患兒來說,這些五花八門、價格不菲的注意力培訓機構到底靠譜嗎?
「判斷一種治療方法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有無循證醫學的證據。這些注意力訓練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並不能替代藥物治療。」崔永華表示,各國兒童多動症診療指南的一致意見是多動症患兒5歲以前主要是靠行為訓練和行為管理來矯正;到5歲以後則首選藥物治療。
提到用藥治療,家長們不免會對孩子服用精神科藥物顧慮重重,生怕會有副作用。
「目前我國多動症患兒的就診率還不到20%,而其中的患兒家長能接受藥物治療的只佔30%。」崔永華說,歸根到底還是人們的觀念跟不上。
他表示,治療多動症的精神科藥物,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使用,已經過數十年的驗證。孩子只要是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合理用藥,是不用擔心用藥安全問題的。相反,多動症患兒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僅學習成績不理想,心理上還出現壓抑、抑鬱和自卑等情緒。而這種沒有成就感的狀態會伴隨孩子整個成長歲月。另外,多動症患兒孩子經常會遭到老師、家長的批評、訓斥,很容易導致人格發育不健全。
他提醒廣大家長,如果孩子學習很吃力,作業總完不成,常常被老師批評,並且已明顯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時,就需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及時就診。
「好動」與「多動」僅一字之差,家長們又該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患了多動症呢?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從兩方面初步做出判斷。」崔永華分析,首先,「好動」和「多動」在性質上有本質區別。舉例來說,當孩子初到陌生環境,前幾分鐘往往會有距離感,並表現出怯生生的樣子。哪怕是活潑好動的孩子,也只有熟悉環境後,才會恢復原本的天性。但是,多動症患兒往往就缺少這一階段。就拿上醫院看病來說,哪怕是第一次見醫生,多動症患兒也非常自來熟,有的孩子不僅在診室裡上躥下跳,還會搶醫生的鋼筆、處方,一點沒有距離感,也完全不懂規矩和分寸。
其次可從學習情況來判斷。多動症患兒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邊玩邊寫作業,很磨蹭、拖沓,原本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往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隨著年齡增加,多動症患兒的成績會每況愈下。這主要因為小時候功課簡單,孩子憑藉小聰明和家長輔導,還能跟得上。當功課難度變大,注意力問題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會越發明顯。而那些頑皮好動的孩子,有時作業完成的非常潦草,但效率卻很高,就是為了省出更多時間去玩。這些孩子,隨著年齡增加,自控能力會越來越強,學習成績也會慢慢上升。「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突然『開竅』了,其實這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多動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歡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