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的15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分析——插話

2020-09-14 海豚心智


小徐的孩子今年三歲半,最近莫名的發現孩子喜歡在自己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忽然插話。

一開始大家覺得有趣,空降的小傢伙總讓氣氛變得更加活躍。

但小徐最近發現,孩子插話的行為,愈演愈烈,甚至很多時候顯得十分沒有教養,讓別人覺得非常不禮貌。

小徐擔心這種行為再進展下去,會不會成為孩子的習慣,畢竟,沒有人願意在談話中一直被打擾,特別是當家長在探討工作或者重要話題的時候。

雖然很多人說,孩子喜歡插話不一定是壞事,但放任不管肯定也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不能恰當的處理這件事,或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以後羞於表達,如果蜻蜓點水的說教,孩子又意識不到,如何拿捏這個分寸,確實很令人煩惱。


只要我們充分的了解了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並且掌握了這種行為背後的需求,其實孩子喜歡插話的行為是很容易被轉化過來了。

孩子為什麼喜歡插話

  1. 孩子在大人的對話中產生了疑問
  2. 在話題中找到了「共鳴」也想要參與討論
  3. 希望你們在聊天的時候不要忽視我
  4. 我在遊戲中遇到麻煩了,快來幫幫我
  5. 在我第一次插話時,你們都很開心,我希望自己可以讓你們感到開心

沒教養、沒禮貌是成年人在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對孩子來說, 他們就是一張乾淨無暇的白紙,如果家長沒有可以給他冠上沒有禮貌的標籤,他們根本不明白什麼是禮貌,更不清楚哪些行為是不禮貌的。

如果家長可以在孩子第一次出現插話的行為,就給於正確的理解、解讀和疏導,孩子是不會有這樣的行為習慣的。
而且很多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大都是因為家長給予了太多關注而引發的。插話只是一個行為、後續我們也會提到吐口水、說髒話等等。

三個方式處理孩子插話的問題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質疑和共鳴,或需要關注和求助時,第一要素是保護孩子自尊心,千萬不要不耐煩或者當面教育甚至呵斥孩子。

如停下來說:」哎呀,寶寶竟然也跟著在思考呢,你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媽媽一會一定好熬好跟你探討。但是現在這個時間是我和阿姨的,寶寶要等一等。」

並且事後一定要記得履行對孩子的承諾,在私下跟孩子說,當別人正在交流的時候突然插進來會很唐突,如果真的有問題,可以在談話間隙中提問,可以立刻回答寶寶的,媽媽一定第一時間回答,如果不方便,寶寶就等一等。

如果你真的很想表達,可以徵求一下阿姨的意見。


2、指出孩子的問題也是講究時機的

沒有人喜歡在做錯的時候,被人指責,但是很多人都喜歡在自己做正確是接受鼓勵。

如果孩子有一次沒有插話,可以過後跟孩子說「媽媽有注意到剛才你很想說話,但是媽媽看到你忍住了,真的特別棒,你知道棒在哪裡麼?

孩子一定搖頭。

這時候告訴他,因為能安靜聽別人說話,不打岔是對別人的尊重,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小朋友在插話,讓孩子看別人的行為,對孩子進行提問,媽媽覺得剛才的小朋友隨意打斷爸爸媽媽說話,很不合適,寶寶覺得呢?

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很強,他會在別人身上看到問題以及思考自己的解決辦法。

3、身教大於言傳,跟孩子說一百次,不如做給孩子看一次

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有時候孩子的一些不恰當行為都是受身邊大人的影響。

這種」模仿「或許來自父母、日常照料者、甚至路人甲。

但是父母的行為,是影響一個孩子最關鍵的一部分,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待人接物的表率,給孩子做以引導。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正確的解讀了孩子的行為,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我意識和行為。

面對孩子常出現的15種行為表現,我們會做一連載。

下一期我們一同探討孩子說謊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會開始說謊呢?

面對孩子第一句謊話,媽媽們如何引導呢?

明天我,我們針對孩子說謊的行為,會加以詳細解讀。

如果你覺得本次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大家點讚、轉發。

也歡迎媽媽們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我們一起探討交流。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享受育兒,輕鬆培養好孩子。

相關焦點

  • 兒童常見的15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分析——打人咬人
    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有一組密碼,家長只有先解開密碼,才可以真的做到和孩子一同成長、並且讓孩子快樂成長。他會用打人或者去咬人處理問題的背後,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如果家長沒有找到這個原因,只是單純的限制孩子「不可以」,孩子是很難執行的,或者根本沒辦法執行。甚至當危險來臨,自身被受到侵害或傷害,也不會想到反抗,當內心有衝動去反擊或者表達的時候,媽媽的「不可以」都會在耳邊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危險的。
  • 兒童常見的15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分析——說謊
    講這句話的孩子,內心的聲音是「我想向你們證明,我很勇敢,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你們的焦點,希望你們可以崇拜我」這些感受背後的感受就是」我希望爸爸媽媽可以陪著我,我需要勇氣和力量。 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 兒童14種表現背後的心理分析
    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
  • 讀懂孩子6個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你會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習慣性行為,比如啃指甲、愛打人,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制止,但最後你會發現,不論制止多少回,孩子還是照做。這不是孩子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大部分父母只制止了表象,但卻沒看到這些行為表象背後暴露出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自然是治標不治本了。
  • 影響用戶購買行為的3種常見心理
    本文解釋了影響用戶購買行為3種常見心理:恐懼心理、同儕壓力、稀缺心理。讀前思考3秒:你過去一直難以改變的習慣或觀念,後來是什麼原因讓你改變了?下面的幾個場景,看看你有沒有遇到過?以上就是怪獸先森今天要給你分享的三種常見的營銷心理。恐懼心理同儕壓力稀缺心理這三種心理經常伴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營銷活動中。
  • 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粘人有的孩子十分粘人,有兩秒鐘看不到媽媽就要哇哇大哭;一會兒找你看電視、一會兒又找你做遊戲,就連你上廁所他也要跟著。
  • 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兒童心理分析:●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兒童心理分析:●在重複中獲得獨立嬰幼兒時期的孩子
  • 孩子10個常見行為背後心理規律,趕緊收藏以後用!
    父母們也有類似的心境,常常因為不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而暴躁焦慮。相比起小丑,孩子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容易見,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信息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 兒童11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
    隨著大腦發育的完善,多數寶寶會逐漸改變吸吮手指的行為,但是較大的寶寶仍有吸吮行為就屬於心理問題,如曾經受到較大的心理創傷,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撫慰作用。查彩慧舉了一個案例:一位媽媽為了給6個月的寶寶斷奶,狠心將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這個孩子後來有嚴重的吸吮行為。
  • 成都心理諮詢中心:什麼孩子該看心理醫生,10種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以下10種孩子可能出現的行為就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注意咯: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又健康,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們十分關心的,但家長們是否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
  • 兒童常見的心理行為發展
    常見的幼兒行為發展01、注意力的發展1、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從生活習慣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02、記憶力的發展3歲前兒童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1、感知和記憶是思維的基礎,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是兒童思維發展的第一步。父母應該多讓孩子接觸豐富多彩的人事物,多參加各種類型的活動,感性知識越豐富,思維就越深刻。2、根據孩子的好奇心,多提問題,並且父母和老師應該熱情解答兒童提出的各種問題。
  • 孩子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教你深入理解孩子內心
    處置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個是不是有這種行為,如有應及時改正。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如何,假定別人打自個的孩子倒沒啥。假定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個的孩子不對。我的主意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其時的情況來分析緣由,然後告訴他怎樣用言語來處置。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
  •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全解析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供父母們作為參考。
  • 癲癇對兒童行為影響的分析
    通過探討癲癇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分析造成影響的因素,了解進行心理行為幹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用Achenback兒童行為量表(CBCL)對8-14歲患癲癇兒童和正常兒童各56例進行l:1對照分析,按照CBCL各項評分進行比較以探討癲癇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 愛插話是情商低嗎?心理學:能力越低、越沒本事,其實越喜歡打岔
    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表現欲旺盛的階段,在表現欲的驅動下,他們甚至還會在父母談論正事的時候冷不丁地插一句:「媽媽快聽我背這首新學的詩。」任何反常行為背後都有動機,而能力越低的人,越喜歡打斷別人的對話。、做決策、採取行動,都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能量,也就是說,控制自己不做什麼,也是需要耗費心理資源的。
  • 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及對應策略|搜狐教育名師課
    看點: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逐年上升,已成為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直播內容涵蓋兒童心理學知識、養成教育知識、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如自閉、焦慮、抑鬱、厭食、多動症等)及常見行為問題及應對策略等。
  • 弱智兒童心理行為障礙及其矯治
    ►遺尿遺便及其矯治  正常兒童中,相當部分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行為障礙,小至多動,大至遺尿、口吃。結果表明:在校學齡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固執、小動作多、注意分散、注意力缺乏、膽小、口吃、不團結、愛生氣、多動(與小動作不同,活動幅度大);在幼兒訓練機構的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打人、不合群、自閉症、注意分散、固執、過份膽小、遺尿、重複動作(刻板行為)、多動、易怒等。
  • 將心理行為量化分析
    將心理行為量化分析2008/09/15早期我建立抽象力學一個理論體系,來解釋市場運動規律,這點對後續心理行為定量分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構建出了全新的技術分析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立在心理行為規律基礎上的。我們過去傳統技術分析,關鍵的就是缺乏這個「根」。
  •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和心理疾患有哪些?這些預防措施最實用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