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飯,不睡覺,太讓父母焦慮了!怎樣對待孩子的玩

2020-09-05 湘水雲間

孩子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愛「玩」。他們玩起來可以忘記吃飯,忘記睡覺,忘記一切。他們玩起來不怕髒,不怕累,不怕危險。

從孩子們對待「玩」的這種專心致志和不辭勞苦的態度看出,「玩」對於孩子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家長如果同意孩子們出去玩,他們立刻高興得跳起來;如果禁止他們玩,他們馬上會哭鼻子。

哪個成年人在小時候不喜歡玩呢?應怎樣對待孩子的「玩」呢?玩,是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像力所安排和進行的一種日常性活動。

玩,是學齡前兒童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兒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玩的形式儘管多種多樣,內容也各不相同,但中心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玩和遊戲,模仿成人的生活與活動。所以說,孩子們的「玩」,實際上就是模仿。

「模仿」是一種學習方式。對於兒童來說,則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兒童從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器官逐步發育的時候起,就無時無刻不在模仿。

孩子們通過這些模仿,充實自己的想像和思維,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願望,來加深自己的感性認識。孩子們通過模仿試圖探索人世間的奧妙,使自己有所發現,有所追求。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們的玩就是學習。孩子們愛玩,就是愛學習。如果說兒童在學校裡的學習是「正課」,那麼玩就是兒童的課外課,而且是孩子們非常重要的一門課。

學習可以增長知識,玩同樣可以增長知識。兒童如果缺了「玩」這一課,他的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父母不應該壓制孩子們玩,而應該鼓勵他們玩。當然,對孩子們的玩,要加以引導。兒童遊戲的內容要健康,兒童生活要規律,不能玩得過分疲勞。

在孩子玩興正濃時,不宜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以制止,而採用說服、疏導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較好;要教育孩子在玩時注意安全。

既然說到玩,那麼給孩子買什麼玩具好呢?俗話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玩具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給孩子買什麼樣的玩具適宜呢?這就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孩子心理特點。

一般地說,兩周歲之前的幼兒在心理特點上沒有性別的區別。給幼兒選購的玩具,最好可以抓摸戲耍,外形圓滑無稜角,鮮豔色彩而能發出聲響的。

3~6歲是孩子的幼年期,是孩子心理髮育的關鍵時刻。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求知慾望,並且還有較強的好動特點。

所以父母最好能給孩子買一些具有想像性的色彩玩具,如積術、拼板和六面畫等,還可以買些能拖、能拉的木製玩具。

7 ~12歲是孩子的童年期。這時期的孩子已經上學,掌握了一定的知識, 思維能力逐漸提高,因此,大都喜歡變化多端的金屬玩具,並要求玩具能做出各種動作。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幫助孩子發展智力,可以選購一些便於拆卸的玩具和棋類遊戲玩具。這時期的小女孩還具有愛美的特點,喜歡裝飾性的玩具,如繡花、絨線編結等。

12~15歲是孩子的少年時代。這時,孩子的思想已逐步趨於成熟,開始喜歡富有研究性的和帶有習作性的玩具。而最適當的莫過於科教玩具了,如航模、小電動機、簡易收音機、電子玩具等等。


本文由湘水雲間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哭,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媽媽不如意就想吼孩子,崩潰
    4、 父母內在對孩子對自己都是有一個較高的期望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有好的習慣,應該聽話,應該到點就睡覺等等,父母出現這麼多的應該,成為了家長內在的觀念,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達到父母期待的時候,父母難免就會感到很失望和挫敗。
  • 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有時候覺得不應該讓孩子被補習班淹沒,讓她有個快樂的童年,玩玩泥巴,抓抓魚,但是看到身邊的朋友的孩子都在努力、上各種課外興趣班,學英語、學編程、學樂器,自己就會開始焦慮,我是否太不上心?我是否太放任孩子?我是否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而長年從事兒保工作的呂蘭秋醫生想告訴大家,《懂方法的父母不焦慮》,遇到問題,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要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周期,不要拔苗助長。添加輔食時,會遇到寶寶難以接受的食物,比如後期添加的蔬菜泥、肉沫這些,你餵一口,他吐出來,表現出拒絕、逃避、或者不開心。父母一般認為寶寶不喜歡,就不給他吃,或者少吃給他吃了。這才是造成挑食、偏食的原因。但父母要知道寶寶只是不太能接受新事物,這樣的情況要嘗試反覆15次左右,寶寶才能適應,所以作為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堅持。
  • 愛和自由,父母不焦慮,孩子才能不焦慮
    然後他指著計劃表,告訴我除了作業沒做,其他都做了,比如吃飯,睡午覺,看電視,玩等等… 接著我就火急火燎地強行關掉電視,質問他為什麼不做作業,為什麼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他開始哭,說做作業實在太無聊了,哪有看電視好玩,我就是不想做作業......
  • 孩子的不自信,都是來源於焦慮的父母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很容易去模仿和學習父母的習慣、脾氣及為人處世,以至於孩子會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夠反應出父母的所有樣子。而如今,社會發展飛快,每個人都是忙碌著,忙碌著上班,忙碌著吃飯,忙碌著各式各樣的事。從而導致每個人都很焦慮,特別的父母。擔心孩子的生活、擔心孩子的學習……甚至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可往往是這些擔心,焦慮成為孩子不自信的根源。
  • 孩子睡覺太鬧騰?不喜歡睡覺?掌握這幾點讓孩子到時間就去睡覺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沒有睡飽總是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或者對一件原本很平常的事情做出過激的情緒反應,要不然就是經常打人,表現得很狂躁,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是太過疲憊了,他無法調節他們的身體和情緒,他需要各種途徑發洩他的負面情緒。但是作為父母來說也不必擔憂,因為有睡眠問題的孩子很多,我的小兒子就是其中的一個。我總是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確保我的小兒子獲得足夠的睡眠,否則他會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 孩子不愛吃飯?讓孩子愛上吃飯,家長不追、不餵、不焦慮方法集合
    孩子不愛吃飯是讓家長十分頭疼的問題,非常擔心不好好吃飯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但是孩子才不關心這些,甚至有些家庭每次吃飯都上演一場戰爭。你的孩子不愛吃飯是出於何種原因呢?提前告知吃飯時間可以讓孩子對吃飯有所準備,不至於突然從喜歡的事情中停止下來造成情緒失落,從而影響用餐的積極性。2、營造家庭用餐氛圍:吃飯要有儀式感,需要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不能因為孩子小就把他放到一邊單獨吃,或者讓其邊玩邊吃。我們要利用孩子從眾的心理,孩子看到家人都在積極的吃飯,從而也會被帶動吃飯。
  • 養出焦慮不自信的孩子,是父母做了這些
    現在很多的父母都特別焦慮。焦慮孩子不吃飯餓肚子,焦慮孩子穿少了著涼,焦慮孩子的學習,正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還有不少父母常常處在這樣的焦慮中:「我要是教育不好我的孩子怎麼辦?」「我可不能耽誤了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她接受最好的教育!」於是小小年紀就各種早教班,背誦古詩詞。朋友聚會父母經常就是拿孩子「開刀」,「寶貝,給大家背一首詩吧。」
  • 【心海無憂】焦慮的父母,正在「培養」不自信的孩子
    焦慮性格的父母,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容易動怒甚至打罵,讓孩子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折感、缺乏自信心甚至是畏縮;而過分保護孩子安全,則易導致孩子的過分依賴、能力低落。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學習對象,身為父母如果沒有了解自己的個性,就很難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父母愛焦慮,孩子就容易不自信,所以,父母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情緒發展,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及身心發展狀況。
  •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父母別再做錯了
    閨蜜看到網上「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在小佳又開始表示不吃飯時候,閨蜜直接收走了飯碗。到了晚上要睡覺了,閨蜜聽到外面悉悉索索的聲音,出去一看,就看到小佳光著小腳在客廳翻東西吃,但是吃的都被閨蜜藏起來了,小佳臉上已經掛上淚珠了。閨蜜看著好氣又好笑,還是乖乖的去給孩子弄吃的了。
  •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答案讓人心疼,父母別再犯錯啦
    為人父母,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可能父母還是孩子的時候,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在吃飯問題上沒有得到充分地尊重與接納,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會下意識地認為讓孩子吃飯本身就是一件艱難的事。家庭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曾經被怎樣對待,他們可能就會怎樣對待孩子。
  • 面對不愛吃飯、不肯睡覺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應對?
    你家的孩子也不愛吃法、不肯睡覺嗎?而當你在面對孩子這種種行為時,又通常採取了怎樣的應對措施呢?是打罵還是容忍?而接下來就說一說,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做。2、為孩子準備符合孩子口味的健康飯食,儘量將健康的食物按照孩子喜歡的口味去烹飪,從而激發孩子吃飯的欲望。3、提前給孩子提示和引導,家長可以尊重孩子不吃飯的選擇,但是一定要記住,讓孩子也要自行承擔不吃飯、餓肚子的後果,讓孩子餓一頓,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不按時吃飯的後果,以後就會遵守按時吃飯的規定了。
  • 孩子總是不睡覺,熬夜不起早已成常態,父母應該怎麼辦?
    今日話題:我們來聊一聊怎樣可以讓孩子們願意去睡覺。很多的父母們都會發現,每當到了睡覺時應該昏昏欲睡的孩子們卻變得異常有活力,每晚都要玩到深夜才十分不情願地去睡覺。可是到了早上該起床的時候,這些孩子卻又十分賴床。
  • 孩子上幼兒園,父母怎樣度過比娃還嚴重的分離焦慮?
    而對於馬上進入幼兒園的小朋友的媽媽們,這段時間是期待、忐忑、憂慮的混合體,娃要上幼兒園啦,要解放啦,迫不及待、按部就班的同時,還擔心孩子的分離焦慮,然而,作為一個過來人,明明白白甩出一句話:分離焦慮不只娃有,老母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 想要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試試做顧問型父母
    這周,我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讓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那就是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將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什麼是顧問型父母?為什麼要做顧問型父母?如何做顧問型父母?以及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答案讓人心疼,父母別再做錯了
    只是,孩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挑食、吃飯磨蹭,都會讓父母感到深深的挫敗感。很多時候,孩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的原因,就是父母太把吃飯當一回事了。真正的餵養情商,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吃飯狀態,不逼迫、不急躁、不粗暴,順其自然又有智慧應對。
  •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答案讓人心疼,父母別再做錯了
    逼孩子吃飯和餓孩子一頓,都是對孩子的粗暴懲罰。這種懲罰背後,透露的都是父母的焦慮情緒。很多時候,孩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的原因,就是父母太把吃飯當一回事了,結果搞壞了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真正的餵養情商,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吃飯狀態,不逼迫、不急躁、不粗暴,順其自然又有智慧應對。父母放輕鬆了,孩子也就不那麼較勁兒了。
  •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破,根本原因或許在這裡,無為而治更有效
    表妹氣得七竅生煙說:「你不吃算了,走吧走吧。」小智仿佛得到特赦,一溜煙跑去客廳玩了。表妹仰天長嘆:「這帶娃,每天就是跟吃飯、睡覺兩件事情做鬥爭,簡直心力交瘁!」上面的場景寶媽們一定不陌生,不怕大家笑話,我也曾經深受「就餐焦慮」困擾。甚至有一段時間,一邊做飯一邊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今天吃飯能順順利利。
  • 孩子周末手機不離手,玩遊戲不肯睡覺怎麼辦?都是匱乏心理惹的禍
    有位家長在主頁私信我說:「廖老師您好,我的孩子現在周末一到就手機不離手,玩遊戲,不想學習,晚上玩遊戲玩到不想睡覺,父母催促了很多次他還是不想睡?該怎麼辦?而且他晚上經常在我們睡著後偷偷爬起來玩到三更半夜,玩累了他再睡,跟他講道理都不聽,我作為媽媽也是經常批評他,忍不住罵了很多難聽的話,請老師幫忙建議下,如何管理好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