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現在就讀於XXX幼兒園混齡班,現班級小朋友12名,男生X名,女生X名。教師3名,保育2名。這個幼兒園是桃媽經過多番考察、溝通最終選定的,教師的素質及園內設施都是很好的,這個幼兒園是以雙語、國學為宗旨的,運用了蒙臺梭利的教學法,最大可能的解放孩子,給予孩子思考及動手的權利,在這裡每一個孩子都是自由的、堅強的、他們懂得尊重,樂於奉獻。
幼兒混齡班教育現在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也看不到它的優勢,老師們也在摸索著教育,幼兒混齡班教學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教程,它要求老師在過硬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下,不斷實踐不斷摸索,活學活用,開發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班級的有效的方法。
這篇文章桃媽將會和大家一起從以下5個方面探討幼兒混齡教育,因為桃媽是一名家長,看到桃子在混齡班學習生活幾個月後有感而發想到這些的,並不是專業的幼兒老師,所以有談及不周或不同見解的朋友們,請給我意見或建議,桃媽知道您的幫助會助我更上一層,謝謝。話不多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要談的問題吧!
第一:幼兒混齡班的特點
第二:怎麼快速有效和孩子及家長溝通
第三:讓新入園的孩子在儘快融入大家
第四:孩子怎麼獎勵或懲罰最有效
第五:自立能力強的寶寶思考力更強
附:班級寶寶情況簡表
姓名 性別 年齡 性格 愛好 優點 現階段暫時不足
1
2
3
第一:幼兒混齡班教育的特點
1、混齡教育主要是把不同年齡的孩子混合編在同一個班級裡,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實現交流。
在同齡班中,孩子間的能力和知識都差不多,特別是在統一的教學模式下,發展比較落後的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總是處於落後的位置,從而產生自卑感;一些優秀的孩子就會比較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
在混齡班中,這兩類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點的孩子能夠從和更小一點的孩子在玩耍中得到樂趣,而優秀的孩子能夠在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那裡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在我國,由於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就會因少了一些和兄弟姐妹鬥智鬥勇、自我爭取的成長經歷。個性存在任性、自私、獨立性差等問題。在混齡班的教育裡有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一些認識,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提供交往環境。彌補了獨生子女缺乏異齡兒童交往環境的缺陷,有效抑制自私、任性等問題。
例如:
1 、在班級裡年齡較大的孩子能從和年齡較小的孩子的交往中展現自我,學會照顧別人,學會愛護。
2 、年齡較小的孩子則能從年齡大的孩子中學習他們的行為、語言,對於自我快速的認知和成長。
建議:
在這個環節,老師一定要正確引導年齡較大的孩子,因為我們這裡年齡較大的只是一個比較而言的詞語,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在物體、事件、情感等認知還有很多欠缺,他們如果都不能做正確的事情,那麼年齡較小的就會模仿,所以,老師和家長一定要隨時正確引導,而不是嚴厲制止。
2、促進孩子語言發展
我們都知道訓練孩子的語言,有些家長會從胎教就開始了,講故事、聽音樂。我是比較遲鈍的那種家長,沒有給孩子聽過音樂,沒有給他講過故事,平時和孩子在一起,就不停地和他說話,沒有用過疊詞。就是大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在你說到孩子聽不懂的詞語的時候,他就會向你詢問:為什麼?這時的孩子也就是在吸收知識了。這是在家裡和孩子的交流,如果你能更進一步,每天為孩子講故事、看繪本那就更好了。
而在班級裡,由於年齡層的不同和認識行為的差異,在混齡班中,年齡大的孩子一般比年齡小的孩子詞彙量更多,當他們進行交流時,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從那些「高級詞彙」的薰陶下獲得更好的語言理解能力。而年齡大的孩子則可能由此變得更加健談,所以在混齡班中,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建議:
這裡提到兩點,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時時刻刻的,所以是要家長和老師配合完成的。
如果按照年齡劃分,三歲半以上的孩子可試著讓他們複述故事內容,以各種形式叫他們講故事。
例如:複述故事、多個小朋友演舞臺劇、把故事以兒歌的形式唱出來、或者畫出來。
3、帶動孩子思維發展
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模仿家長、模仿老師、模仿身邊的所有人和動物。(桃子就模仿我家的狗狗趴在地上吃飯,怎麼爬、怎麼用舌頭,特別像,說明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觀察,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以身作則)。
在混齡班中,年紀較小的孩子會對年紀較大的孩子的行為進行模仿學習,無形之中學習了對方的思維模式,提升自己的思維發展。
建議:
老師也要時時刻刻規範言行,並禁止孩子壞習慣的蔓延,不然整個班級就像散了一樣,壞習慣愈演愈烈。(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雖然對於孩子們這個比喻有點不恰當,但是理還是這個理)。
4、混齡班對老師要求高
在這樣一個班裡,要求老師要掌握每個孩子發展的不同水平,並且最好把班裡的寶寶恰當地分成幾組。
建議:
1、按年齡或能力分組進行教學,同一內容需要提出不同要求。
如此操作難度很大,但是效果突出,北京的一些蒙氏幼兒園有實驗班這樣做過。
5、學習進度問題
有的教育活動在同齡班中只需要一個單位時間,在混齡班中卻需要幾個單位時間才能完成。如果組織得不好,會造成部分幼兒的無所事事。
6、大寶小寶如何平衡
在混齡班裡,老師要怎麼平衡年齡相差的孩子呀。如果重視大齡孩子,學習生活按照大齡孩子的標準,那麼小齡孩子就會因吃不好飯、學不會東西而自信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過多關注小齡孩子(餵飯、代勞工作、學習),那麼大一點的孩子在生活上就會感到受到冷落,在學習上吸收不到更多的知識,而圈地踏步,那麼我們要怎麼來平衡這個關係呢?
建議:
1 、在老師心中應該有一個劃分,幾歲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應該做什麼,什麼事情是他們能力範圍的,有意引導他們儘快做好自己。
2 、規範好大孩子的同時,可以叫孩子們互相幫助,大孩子在幫助別人是找到存在的價值,小孩子在獲得別人幫助時學會感謝。
3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懶老師就和懶媽媽一樣,會促使孩子們的自立、自立、堅強,這種適當放手的行為並不是不負責任,相反,我倒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
第二:快速有效和孩子及家長溝通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每天面對的除了孩子就是家長。眾多的家長中有高素質的也有低素質的,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爭取他們配合工作是老師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可以採用電話、字條、家長會、面談、微信等等,把想要表達的話準確的明白的簡短的表達給家長,因為你面對的是整個班級的孩子,就算班裡有好幾個老師,你也有可能會累垮的,在放學之前就要想好今天主要和哪位家長談談,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交流,在談話時大大方方的和孩子的爸爸媽媽說:「今天孩子是被我批評咯,像個老朋友一樣與家長溝通與交流,這樣多數家長不但不會生氣,反而覺得你對他孩子是比較重視的,家長也會更好的配合你的教育工作的。」對於其他家長今天就打個招呼,一笑而過吧,但是不要讓家長感到你冷落了她哦!桃媽記得院長媽咪在家長會上談到的「公平的等待」,也適用於家長的。
建議:
1、老師要和每位家長再一次長談或交流,今天沒時間就明天,這周沒輪上就下周,不過一定不要拉下某位家長哦!
2、對待小孩子,要先表揚後建議。這樣既保留孩子的自尊,家長也更容易接受。
3、可以找時間開展家長座談會,以班級為單位。
a、老師舉出幾個班上幼兒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長為主,讓家長分析討論,各抒己見。在辯論中,家長們會更新教育觀,對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並產生學習和參與各種教育活動的興趣。
b 、可以一起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現;以&34;&34;等主題交流和分享,。取長補短,拓寬思路,調動家長積極參與的興趣,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搭起一座彩橋。
c 、最後,老師可以有的放矢的發表意見,表明觀點,介紹經驗,其效果事半功倍。
d、可以把每月學習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總結出來,發給每位家長。讓家長清楚明了的了解孩子這段時間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在家裡家長也好幫助複習,從而鞏固知識,這樣孩子會學的紮實,運用自如,當孩子很好地表現的時候,家長就會認為這個學費花的值了。
例如:
姓名 日期 學習的內容
數學
英語
兒歌
第三:讓新入園的孩子儘快融入大家
新入班的孩子無一例外的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不僅對孩子是個挑戰,對老師更是專業和耐心地考驗。
新入園的的孩子由於剛剛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一些陌生的人(比如孩子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家長都是圍著他轉,而在幼兒園老師不可能跟著你一個人,照顧你一個人。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交流時不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玩遊戲,孩子在交往時的角色一時不好變換。比如孩子的作息時間和在家裡不一樣,會覺著有束縛感。)他們會很不適應,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個就是:「分離焦慮」。
他們的外在突出表現就是:哭!他們以哭來表示不滿、委屈、恐懼。在哭意外有些孩子還會尿褲子、不喝水不吃飯、拒絕玩具、不參加活動等等。
這個時候老師要怎麼做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引導孩子融入新的家庭呢?
建議:
孩子本能都是需要滿足,需要得到愛的。老師們要重視感情的關懷,強調以親為先,以情為主。幫助孩子穩定心情,但是這個心理障礙要多久才能克服呢?我認為最好控制在一周,實在不行也不要超過兩周,不然就會影響班裡的其他寶貝的常規和學習。
因為在老師特別關注新孩子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就會感到被冷落,他們多會製造一些狀況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是在無形中就會給老師造成好多不必要的工作量,還會對孩子的情感產生影響。
所以我認為,在新朋友入園時,一定要做自我介紹。
1 、首先老師做示範介紹自己,然後讓老朋友逐一介紹。
最後讓新來的小朋友介紹自己,同時可以叫班裡性格活潑的孩子主動和她們打招呼,聊天。
2 、如果今天班裡來了新的朋友,在吃飯時:
老師要主動示範,並介紹規則,也可以趣味互動。
例如:我們今天吃的有什麼菜呀?
•••••••••••••••
哪個小動物最喜歡吃蘿蔔呀?
•••••••••••
對呀,我們也要多吃蘿蔔,它含有豐富的CA,我們要把它吃光光。
在孩子意識裡不斷強調規範,(這種形式第一可以強調要把飯菜吃完,不要剩飯。第二在趣味中學習知識,孩子們就會吸收到小白兔喜歡吃蘿蔔,蘿蔔富有豐富的維生素A,等等額外的知識,通常這種環境下孩子吸收信息很快地,在家裡我就是這樣對桃子不住的嘮叨的,他不會覺著你煩)。
在幫助新入園的小朋友吃飯、睡覺、穿衣及一些本應能自理的問題的時候,最好能和其他小朋友打個招呼。
1 :可以消除老生認為老師冷落他的心理。
2 :可以讓小朋友學會幫助別人。
3 :會提高新入園孩子的自理行為(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在老師和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看見別的小夥伴做得很好,就會有好勝心,在這個時候好勝心不是壞事,老師要把握好尺度,及時的表揚,也許下次他就可以自己做了,不要小看小孩子的能力呀)。
第四:孩子怎麼獎勵或懲罰怎有效
獎勵和懲罰是對人性中低層次本能的迎合,並不能真正促使孩子投入工作,也無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道德品質比我們大人要高尚純潔。一個好的老師或者家長要懂得把握透優秀的思想,當孩子對高尚產生新的理解的時候,他就會學會掌控並產生興趣,這個是身心發展的過程,善良和愛是孩子的本性,我們要激發並發揚這種本性,從自身願意去做做事的人。
好多人普遍認為,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會促使他們認真完成該做的事,或是養成安靜聽話的好習慣。我覺著這些物質獎勵卻往往助長了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比如暴飲暴食、自私自大,萬事講條件等。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有思想時,等到你開出的條件滿足不了他們或者不感興趣時,我們將怎麼辦?
讓教師或家長拋棄舊的習慣和偏見是十分困難的事。蒙臺梭利曾在書中提到很多事例。
「曾有一位老師一直喜歡「改良」我的想法,當我不在的時候,她會引入一些自己熟悉的方法。有一天,我無意間造訪她負責的那間教室,看到班裡最聰明的一個孩子胸前掛著一個用絲綢吊著的大大的十字勳章,還有一個孩子坐在房間中央的扶椅上。第一個孩子是被獎勵的,第二個孩子就很不幸被懲罰了。而老師,至少在我出現時,並沒有幹預孩子。我保持安靜,繼續觀察著。掛著十字勳章的孩子前後專心忙碌著,將他的小桌子上的東西拿到老師的桌子上。他在扶椅上的孩子面前來回經過很多次,不小心將十字勳章掉在了地板上。正在被懲罰的孩子撿了起來,翻來覆去地仔細看了又看,對十字勳章的主人說:「你是不是掉了什麼東西?」那個孩子轉身毫無興趣地看了看十字勳章,他的表情分明是「不要打擾我」,說道:「這個掉了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犯錯的孩子平靜地問道,接著又補了一句,「如果這樣的話,那我戴了哦!」另一個答道:「好的,好的,你戴就是了!」話語中似乎透著「但是你讓我安靜點吧」。扶椅上的孩子慢慢地將十字勳章戴在胸前,仔細地看了看,接著伸了個懶腰。這是整個小事件的結局,小掛件讓被懲罰的孩子很高興,但卻沒有激起忙於做事的那個孩子的關注。
另一天,我帶領一位女士訪問另一群孩子的房間。我們的訪客表揚了那些孩子,之後,在我面前打開一個小盒子,拿出許多用絲綢繫著的發著亮光的銅製小玩意兒,說道:「老師將會把這個掛在最好、最聰明的孩子胸前。」因為我不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指導這位女士,所以沒有出聲。老師接過盒子。這時,一個安靜地坐在小桌前的很聰明的四歲男孩皺起眉頭,大聲抗議:「不要給男孩子!不要給男孩子!」
多麼令人吃驚的一幕!雖然從沒有人告訴過這個男孩,可是他早就清楚自己是這個屋子裡最聰明的孩子之一了,但他並不想被這個獎勵傷害感情、摧毀自信。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他,只有藉助自己是男孩這麼個事實了。
就懲罰而言,我們面對的是常常打擾其他人,又不聽從我們勸告的那些孩子。如果我們送他們去接受醫生檢查,結果往往顯示他們是正常的,並沒有多動症之類的問題。於是,我們在房間的角落放一張桌子,把他們和其他孩子隔離開。我們讓他們坐在座椅裡,這樣同伴可以看見他們,並把他們想要的所有東西遞給他們。從他們所坐的位置,也可以很方便地看見同伴。同伴的各種行為對這些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比老師的話有效得多。這種隔離常常可以很成功地讓孩子安靜下來。而且,他們漸漸地意識到和別人在一起工作的好處,並開始像別人一樣做事。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將紀律的重要性告訴所有「搗亂」的孩子。一般來說,被隔離的孩子就像那些生病或行動不便的人們一樣受到特別關注。無論我自己什麼時候到房間,都會首先來到他們面前,像對嬰兒一樣和他們說話,接著再轉向其他人,像對待成年人一樣關注他們在做的事。我不知道被隔離的孩子的內心有了什麼變化,但是從此他們開始逐漸為自己的一些良好舉止感到自豪,並且通常會對老師、對我抱有一種喜愛之情。」這是在網上摘取的蒙臺梭利教育的幾個事例,在這些故事中大家讀到了什麼?
前段日子,看了一份西方國家小學老師給孩子們的&34;清單,看到後不得不說,跟咱們國家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老師獎勵孩子一般採用&34;的方式相比,這樣的獎勵確實更為豐富多彩,種類繁多。
在咱們看來用來&34;小朋友們好好表現換取禮物的方法或許會有用,但我認為有的時候還是會缺少一定的引導性。並且過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小朋友形成一種&34;,也就不是所謂的&34;。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借用,但仍會有很大的啟發。
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有著獨特的意義。或許我們的班級還不能完全適合這樣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不學其形,學其神。即使不在班級裡,在家裡,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替代口頭上千篇一律的&34;呢?
1、照顧1天班裡飼養的小動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和他喜歡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選擇的權利
3、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
4、排隊時站在最前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5、減少作業量;--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6、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裡帶來磁帶或CD;--享受自主選擇快樂
7、把班裡的玩具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8、使用彩色粉筆;--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與眾不同的榮耀
9、邀請校外嘉賓來班裡做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10、在低年級做服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1、給圖書管理員做助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2、給老師選擇一本書,讓老師讀給大家聽;--體驗權威感和自主選擇
13、按自己的意願換座位;--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權利
14、在遊戲中做主持人;--體驗權威感
15、讀書給低年級的學生聽;--體驗權威感和責任感
16、休息時第一個挑選活動器材;--享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7、為班裡選擇課堂上觀看的電影。--體驗權威感
第五:自理能力強的寶寶思考力更強
人的大腦前額葉包括前區、中區和後區,是一個重要的神經組織區域。前額葉能分析並處理進入大腦的信息,與思考力緊密相關。讓寶寶學習整理,可以活化前額葉機能,讓寶寶擁有更強思考能力。
打個比方,在寶寶整理物品時,他需考慮哪些東西要放到書桌上,哪些東西要放抽屜裡;什麼東西是廚房用品,什麼東西要放在衛生間。
寶寶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會涉及決定事情的先後順序,以及整理的方法,而這一連串的思考,不但能幫寶寶學會正確判斷,正確執行,更能活躍大腦前額葉機能。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思考力將直接提升寶寶的學習能力。
現在我們知道它的好處了,在家裡做個嚴格的懶媽媽吧。有的家長會抱怨:寶寶在幼兒園會很聽老師的話,將自己的物品整理好,可為什麼回到家卻不這樣做呢?
其實,這和媽媽有直接關係。只要寶寶耍賴,鬧情緒,媽媽們通常就會「服軟」,這會讓寶寶覺得媽媽的話是可以商量的,而在幼兒園,老師的話卻沒得商量。在不同標準下,聰明的小傢伙肯定會選擇挑戰容易攻破的標準。
所以標準不嚴格的媽媽容易在寶寶偷懶時自己將事情做好,如此只會破壞寶寶主動整理物品的意願,錯失提升寶寶自理能力,提升思考力的機會。所謂能幹的媽媽常會養出懶寶寶就是這個道理。
但懶媽媽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家裡一片狼藉,亂七八糟。我們要為寶寶營造整潔的環境,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並要注意保持衛生。當寶寶一點點學會整理後,媽媽要注意給予寶寶更多的讚美與肯定,從而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讓寶寶無論做什麼都可以更加投入。
囉囉嗦嗦的絮叨了這么半天,也許你壓根就不認同,沒關係這也是多年前桃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的一點感悟,如今翻出來充實《我們》的點滴生活繪本,記錄點滴、點滴記錄,無關你我,無關對錯,記錄下來就會成為我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