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全面實行混齡教育,「混」就對了嗎?
作者:菡姐在家鄉
本文由菡姐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臺北市教育局日前宣布今年度將取消公立幼兒園3歲專班,改為3-5歲溷齡班,引起幼教界及家長正反兩極的聲浪。從廢除專班走向全面溷齡班,究竟是好是壞?是立意良善?還是「利益」良善?
有關混齡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學環境裡生活。目前臺灣幼兒園階段的學齡為2-6歲,也就是說,最大的混齡範圍為2-6歲的幼兒。
支持混齡教育的觀點,大約可以歸納成以下5項:
1.在少子化的社會環境下,孩子能在環境中更快學會與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
2.不同年齡間能彼此觀摩學習、互相照顧,增強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
3.年齡較小的幼兒能促進語言及學習的發展。
4.年齡較長的幼兒能藉由身為照顧或帶領者的角色,更提升自己的能力。
5.一起遊戲、一起學習,像一個有兄弟姊妹的大家庭一樣生活在一起。
而目前國內實施混齡教育的情形,大略可分成兩種種情況:第一種是蒙特梭利教育課程模式、或其他刻意採混齡教學課程模式的幼兒園,第二種則是招生固定年齡層人數不足、必須以混齡方式招收的公立幼兒園。前者是源於課程模式理念,運作混齡教學;反之,後者則是因為現實考量而採混齡教學。構成混齡教學的情況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差異,試問,全面走向混齡班的政策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混齡教育的現場會有什麼狀況?
拉回幼教現場來看,若是未曾帶領過混齡班的教師突然接手帶領3-6歲混齡班,會怎麼樣呢?
從保育層面來看,大班的小朋友已經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剛滿3歲的小班幼兒才剛脫下尿布練習上廁所。生活在同一個班級裡,不同年齡層的幼兒有各自的生理發展情況與目標,該如何同時滿足跨年齡的所有幼兒的需求?考驗著現場的幼教老師。
而從教育層面來看,課程設計是最大的隱憂。是要以班級年齡層數量最多的為主教學,其餘自行跟上?或是原本已經大班程度的幼兒繼續配合小班?又或者是全方面改變課程教學,設計符合不同年齡的課程?若只針對其中某個年齡層教學,會犧牲幼兒學習權;但要全方位規劃課程,又有多少教師可以在高師生比的狀態下做到?尤其是臺灣幼教環境的課程模式走向,還在傳統的單元轉型或是主題課程,混齡的觀念尚未全面成熟,卻硬推全面混齡班上架,這將是未來的一大隱憂。
混齡教育當然有許多的優點,但若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例如良好適合的設備環境、正常化的師生比、混齡班級經營級課程理念純熟之教師、因地制宜推動廢除專班走向混齡政策,勢必將幼兒教育再度推向另一個黑暗期。
配合幼託整合正式上路,幼教面臨園所經營型態轉型、法令規章不停變動、課程主軸方向轉變、師資培育尚在磨合,採取廢除專班措施是否是時候?似乎仍待考驗。
本文由菡姐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