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詩人賈島,在《題李凝幽居》中有句膾炙人口的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相信絕大多數人,知道這句,都是源於「推敲」一詞。
古代詩詞喜愛運用典故,講究練字。通過對古文典籍的一定積累,現代人大概也能知曉個一二。然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些暗喻,由於對當時的情況不了解,我們很難貿然進行猜測。像是乾隆皇帝在養心殿內放了36根草棍這種暗喻,若不是後來溥儀對此進行了解釋,再專業的史學家也難解出其中深意。
01
清朝,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其歷史脈絡相對完善清晰,也是大多數人了解最多的一個朝代。國內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也很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進行創作。而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乾隆帝了。
乾隆,作為康乾盛世中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有著前兩代帝王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其治理之下,四海鹹寧,國泰民安,清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些都是乾隆帝自傲的資本,他不僅喜歡作詩讚美自己,還在晚年稱自己為「十全老人」。
然而,做著「天朝上國」美夢的乾隆帝並不知道,此時世界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乾隆在位60年間,可以說沒有犯過大錯,也算得上勤政愛民、宵衣旰食。但太過傲氣的性格,對熱武器的不重視,再加上對世界形勢的不了解,導致清朝自此之後由盛轉衰。
02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他完善了清朝對於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版圖,清朝的版圖在乾隆朝達到了最大。也正是因為這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讓乾隆對於疆域特別重視。他特地在養心殿御案上放置了一隻景泰藍小罐,其內裝了36根一寸長的草棍,每過幾天就會拿出幾根放在御案上,並隨時命太監檢查草棍數量是否有變少。
後世人對此一直不解其意,但末代皇帝溥儀卻表示,這件事他小時候就聽太妃說起過。乾隆此舉意為「寸草為標」。原來,乾隆皇帝是想以此教育後世子孫,大至國土,小至草棍,都是皇帝威嚴的象徵。草棍不能少,國土更不能少,就像是皇帝的威嚴不容被侵犯一樣。
然而乾隆皇帝的苦心終究是白費了。在清朝接下來的歷史中,皇帝一代比一代資質平庸。到了清朝末年,不僅丟失了「天朝上國」的待遇,沒有了四方來朝,更是先後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攻入京師。盛放著乾隆皇帝裝著草棍的景泰藍瓷瓶,也被外國士兵帶走。直到溥儀晚年,出版了自己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寸草為標」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知。
03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記載了很多自己兒時接受過的教育。我們如今熟知的黃色琉璃瓦只能為帝王所有,所有王公貴族府邸高度不得高於皇宮等,都是溥儀在自傳中透露的。看來,即便政權不穩,國家遭受外敵侵略,也不能動搖皇室唯我獨尊的思想。
清代,是我國古代,乃至世界封建史中,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室的自傲也就不奇怪了。可是與皇室的自得自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乾隆皇帝去世後不久,他的後世子孫沒能守住他辛苦打下的疆土。從1842年的《南京條約》開始,到1912年清朝被推翻為止,清政府共籤訂不平等條約411個,損失領土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
乾隆皇帝的「寸草為標」是皇權集中的一種體現,也是他對於疆土的執念。然而,晚清時期的清朝弄丟了那麼多的疆土,卻把乾隆帝的「寸草為標」從勵志故事變成了一個笑話。在世人紛紛批判清朝皇室無能腐朽的時候,溥儀在自傳中記錄下這個故事,不知是想為皇室正名,還是也會有幾許心酸。
結語
《舊唐書·魏徵傳》有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清朝後期的狼狽告訴了我們「開眼看世界」的重要性。在國際形勢複雜的今天,每個國家都更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須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參考資料:
《舊唐書·魏徵傳》
《題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