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裡區引入誠品書店運營模式 創新打造「三嘉」悅讀體驗館

2020-12-17 廈門網

  仙嶽書院三嘉悅讀體驗館建築風格雅致,環境優美。

  惠和書院三嘉悅讀體驗館裡,親子共同完成雕版拓印作品。

  諾斯蒂三嘉悅讀體驗館裡,親子共同學習國畫。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文/記者 郭筱淳 葉舒揚 通訊員 趙斌 尤藝成 本版圖/記者 何炳進)就算您沒有去過誠品書店,想必也聽過它的名字。這家來自臺灣的書店創造了「圖書+文創+咖啡」的實體書店運營新模式,讓更多人願意走進書店。如今,這樣的模式被湖裡區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創新「公共圖書+文創空間+關聯服務」的「三嘉」模式。

  與以往政府全權投入建設圖書館不同,三嘉悅讀體驗館突出「閱讀+」理念,由政府與文創園區、企業、社會組織共建。湖裡區圖書館提供圖書設備、管理軟體、業務指導、圖書配送服務;運營企業或者社會組織提供閱讀環境、人員、物業管理等保障服務,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多方共贏、市民受益。

  「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美好時代,閱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觸手可及。」湖裡區文體出版旅遊局負責人說,他們正通過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斷向基層傾斜,開闢面向全民的閱讀陣地,讓閱讀引領風尚、讓書香浸潤生活。

  如今,一批有文化、有特色、有韻味的三嘉悅讀體驗館已投用,與市民見面。現在,不妨跟著記者的腳步,感受它們非同一般的魅力。

  第一站

   「閱讀+公園」

  書香花香相融

  打造市民的「公共書房」

  項目名片

  ●湖裡區圖書館仙嶽書院三嘉悅讀體驗館

  湖裡區首家三嘉悅讀體驗館,佔地面積超500平方米,已裝修開放100平方米,首批供應書籍10000冊。

  ●建設進展

  2018年7月投用,2019年將進一步擴建完成,進一步滿足市民的讀書與活動需求。

  ▲小朋友們在體驗館裡認真讀書。

  窗外,是關不住的滿園春色;窗內,是掩不住的濃濃書香。花香中氤氳著書香,這該是何等的愜意。如今,這樣的美好願望已經照進現實。在湖裡區仙嶽公園,一座圖書館就坐落在山間,讓人們在鍛鍊休閒的同時,也能汲取文化營養。

  從仙嶽公園南門拾級而上,十多分鐘的路程,就能看到一幢風格雅致、散發著古韻味道的建築,這裡就是湖裡區圖書館仙嶽書院三嘉悅讀體驗館。這裡也是湖裡區第一家三嘉悅讀體驗館。

  2018年7月正式開館的仙嶽書院體驗館,一亮相就吸引人們的關注。與以往政府投入建設圖書館不同,仙嶽書院體驗館是政府與社會力量攜手共建的成果。仙嶽書院提供場地、設備、人員、物業管理等保障服務,區圖書館提供圖書配送、借還設備、管理軟體等技術保障及業務指導。所有書籍均被納入到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實現圖書在全市範圍內的通借通還。

  「我和妹妹每周都來這看書,好書看不完!」上周末,記者來到仙嶽書院體驗館時是午後時分,已有不少孩子坐在這裡看書,12歲的小朋友呂文輝是這裡的常客。這裡有超過一萬冊的各類圖書,兒童圖書是主角。體驗館還提供茶點、免費wifi等服務。很多家長都組團而來,孩子讀書、家長泡茶,其樂融融。

  「仙嶽山上絡繹不絕的鍛鍊大軍是這裡的常客,但體驗館的影響力遠超我們的想像。」仙嶽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體驗館開館5個多月以來,已經舉辦了包括親子閱讀、漢服學禮、國學講堂在內的大小活動近百場。有的學校甚至組織整個年段的學生來這裡舉行課外活動,一傳十十傳百,體驗館幾乎每周都能收到舉辦活動的申請。

  公園裡書香味漸濃,企業也得到實惠,顯然,體驗館帶來的是文化與經營層面的雙贏。今年,仙嶽書院體驗館將進一步升級,擴大面積的同時,更注重提升品質,真正打造親子共享、市民喜愛的「公共書房」。

  第二站

   「閱讀+非遺」

  凸顯非遺特色

  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項目名片

  ●湖裡區圖書館惠和書院三嘉悅讀體驗館

  位於惠和石文化園內,書籍以文史、藝術、

  設計、攝影為主。

  ●建設進展

  2018年12月開始運營。

  ▲市民參觀自閉症兒童繪畫展。

  沿著石階長廊,品味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家風家訓;穿漢服執漢禮焚香淨手,在老師的引導下高聲誦讀國學經典;和爸爸媽媽一起體驗雕版拓印的神奇,親子共同創作,留住美好時光……

  不久前,坐落在惠和石文化園的三嘉悅讀體驗館正式開館。近百對來自湖裡的親子家庭來到這裡,感受「非遺」影雕魅力、學習優秀家風家訓、身著漢服誦讀經典,還自己動手製作了雕版拓印作品。活動間隙,孩子們或是拿起書架上的書籍津津有味地讀著,或是參觀由自閉症兒童創作的繪畫展覽。一個上午很快過去了,不少家長說:「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味的地方,陪孩子度過周末,真的很贊!」

  這是惠和書院體驗館的神奇魔力,更是惠和石文化園品牌培育的成果。歷經十年發展,惠和石文化園已經成為湖裡區乃至廈門文化旅遊的新興地標,過去一年裡接待遊客數超過50萬人次,其中,有將近6萬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他們懷抱著對廈門的熱愛而來,在「非遺」影雕中感受家風家訓,體會閩南文化的精髓。

  與其說惠和石文化園是一座文化園區,不如說它已經是弘揚閩南文化、傳播正能量的一個窗口。於此基礎上誕生的惠和書院體驗館,在豐富園區文化消費內容、發揮正向引流作用的同時,讓園區的文化韻味也更上一個臺階。「打造特色文化體驗館,讓更多人了解湖裡、感悟閩南文化,就是選址惠和的初衷。」湖裡區文體出版旅遊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樣的初心,讓惠和書院體驗館更加注重文化品位的建設。這裡擺放的書籍以文史、藝術、設計、攝影為主,突出文化特色,與園區本身主題一脈相承;來這裡借閱書籍的市民還有機會辦理一張「讀書體驗卡」,充分利用體驗館的圖書資源,提升閱讀品位。包括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在內,許多閩南文化學者也提供了閩南文化書籍,供讀者借閱。

  第三站

   「閱讀+體育」

  運營不到一周

  已借出600多本書

  項目名片

  ●湖裡區圖書館諾斯蒂三嘉悅讀體驗館

  位於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內,佔地面積100平方米左右,首批供應書籍6000冊。

  ●建設進展

  2018年12月投入使用。

  ▲讀者挑選書籍後,靜心閱讀。

  說起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許多廈門市民並不陌生。這裡是三五好友進行體育活動的好地方,也有不少青少年在這裡參加體育培訓。每到周末、假期,這裡就人潮如織。就在上個月底,一件新鮮事在常來這裡的家長們當中傳開——「聽說,諾斯蒂公園裡開了家圖書館!」

  從雲頂北路的大門走進公園,沿著樓梯走一段路,很快就能找到這間圖書館。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圖書,種類繁多、數量豐富,還有專門一欄「黨建書籍」。書架旁設有自助借閱機,與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相連接。值得一提的是,體驗館還提供餐飲服務。

  「在改建成體驗館之前,這裡是一間對外營業的餐吧。」諾斯蒂文體發展(廈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原先的餐吧也配置了書櫃,擺放《廈門日報》等報紙雜誌。在公園參加完體育運動後,許多家長會選擇帶孩子來吃飯,有時會拿起報紙雜誌閱讀,等待參加下午的活動。

  「我們希望家長和孩子把等待的時間變成閱讀時光。」就這樣,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與湖裡區圖書館的合作應運而生。僅僅運營不到一周的時間裡,雖然還沒有「廣而告之」,這裡已經借出了600多本書。「借閱率不斷提升,湖裡區圖書館正不斷向我們輸送新書。」

  顯然,體驗館的開辦在短時間內就贏得了人們的歡迎。這裡真正實現體育活動與閱讀體驗巧妙融合——這也正是湖裡區圖書館選擇這裡開設體驗館的初心。

  如今,諾斯蒂體驗館並不滿足於被動式地等待讀者到來。在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一間舞蹈教室被改造成明亮寬敞的講堂,至今已舉辦了數場國學論壇、親子課堂等活動。有不少學者、老師都在這裡上過課,其中還包括廈門大學的教授。

  點擊

  公共文化服務下沉

  家門口有了小區書屋

  不久前,湖裡區禾山街道禾山社區新景龍郡小區的一處閒置架空層有了新用途。在湖裡區文體出版旅遊局、湖裡區文明辦的指導下,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將其改造成小區書屋,面向所有小區居民免費開放。

  每位業主都能在這裡借書

  在這裡,每一位業主都能到小區物業服務中心申請辦理借書卡,每次可借圖書2冊,借期不超過15天。更貼心的是,小區書屋成了孩子們的文化樂園,這裡的圖書以幼兒繪本和小學初中孩子的讀本為主,每天放學後,都有許多孩子湧向這裡,借取自己喜歡的書本閱讀。「孩子有了閱讀場所,家長們也更放心。」小區書屋的志願者說。

  這就是湖裡區圖書館正在試點推行的小區書屋模式。作為面向基層、服務居民的公益性文化項目,小區書屋的推廣將逐步覆蓋湖裡區的各個小區。這個過程中,湖裡區文體出版旅遊局將整合團委、科協等多方資源,統籌規劃,深入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有效提高小區居民的文化品位、生活品質、道德品格和文明素養。同時,小區書屋將作為社區書院的戶外活動基地,進一步完善和補充社區書院功能,讓這裡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精神高地。不僅如此,小區書屋也將進一步提升小區自治水平,鼓勵黨員志願者加入到小區書屋的運營中來,負責管理、整理圖書,同時廣大居民還將積極參與到書籍「漂流」活動中,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第一批小區書屋已投入運行

  目前,湖裡區殿前街道加州花園等的第一批小區書屋已投入運行,禾山街道中央灣區琥珀灣小區、聯發五緣灣一號小區也將於今年年初建成小區書屋並開始試運行。接下來,還將有更多小區書屋與居民見面,「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良好氛圍將在湖裡蔚然成風。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湖裡區圖書館還將大力推進總分館制建設,在完成湖裡街道全區最後一個街道分館建設的同時,擬在禾山街道禾山社區、殿前街道嘉福社區、湖裡街道和通社區等建立社區分館,並在社區分館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進一步將公共圖書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

  湖裡區正不斷深化小區治理,推動更多服務資源下沉到小區、服務居民,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小區書屋遍地開花,無疑是區文體出版旅遊局落實湖裡小區治理「1+4+N」系列文件,推動治理力量下沉小區的生動實踐。當前,湖裡區文體出版旅遊局還通過整合資源,不斷打造和提升小區文化陣地、開闢小區文化舞臺,讓更多群眾暢享文化陽光、感受文化魅力。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門湖裡區將圖書館搬進咖啡館 首家體驗館上線
    廈門日報訊 咖啡館變身為市民身邊的圖書館,您可以一邊品味香濃的咖啡,一邊閱覽海量圖書,還能隨借隨還——這樣的願望已「照進」現實:湖裡區把圖書館分館「搬進」位於華美空間文創園的安吉努咖啡館,取名叫「三嘉悅讀體驗館」。
  • 深度解析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盛方諮詢原創)
    然而,源自臺灣地區的誠品書店在兩岸三地成功布局46家書店,其商業模式有其獨到之處,給書店的業態帶來一種新的生命活力。誠品的三地布局1989年,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誕生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誠品秉持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是一家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書店。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悅讀」空間:洋溢著高貴的人文氣息  「臺北的午夜,霓虹閃爍,寂靜的街道已很少行人,只有位於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裡還是燈火輝煌。在輕音樂繚繞的大廳裡,仍有許多顧客徘徊,他們或輕手輕腳,或低聲細語……」這是福建省社科院青年學者劉先生逛完誠品後,寫下的博文。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①在格局布置上,拋棄固有模板誠品書店將傳統意義上更高效的書籍擺放區分割出大部分,來設置公共閱讀區域,這也成為後來誠品書店的一大特色之一——幾乎每一個誠品書店都有400個左右的公共座位。誠品書店的體驗式行銷,通過營造優質的用戶體驗氛圍,深挖實體書店的業務並創新經營模式,重構了顧客對書店的傳統認知,是其商業模式中的亮點之一。這些不僅讓誠品書店在臺灣文創界成為標杆,在2004年,誠品書店還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為「亞洲最佳書店」,贏得了更廣泛的認可。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作為上海較早喊出學習誠品書店的口號的書店,大眾書局對誠品模式推崇備至。書局經理助理董諶表示,所謂學習誠品,大陸書店更多的是學誠品主業結合副業,多種文化產品共同經營,從而帶動書店發展。幾年來,誠品在內地有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前不久新開的上海書城靜安店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誠品;南京的鳳凰國際書城也打造成了類似誠品的一站式商城;杭州的曉風書屋將成為「杭州的誠品」作為目標;起源於廈門的光合作用書店始終注重文化體驗和連鎖品牌營銷……如今,大陸各地的書店多少都能看到誠品的影子。  多元發展是必然趨勢?
  • 虧本15年,開創書+零售模式,誠品書店28年商業路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誠品是國內書+零售運營模式的鼻祖,用做商場的思路來升級書店,書店成了新文化的休閒場所。1989年3月,吳清友在臺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在創始之初,誠品就不走尋常的書店經營路,以書的品牌為核心,增加了藝術空間,售賣畫作和藝術品。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追溯誠品書店的創辦歷史,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經營初期以銷售藝術、建築類書籍為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04年轉變經營模式後才開始盈利。
  • 新華書店打造湖南首家體驗式兒童書店 讓閱讀成「悅讀」
    (原標題:新華書店打造湖南首家體驗式兒童書店 讓閱讀成「悅讀」)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書也許是人們來到這裡的原因,也許是誠品給人營造優雅、有文化的感覺的核心,但卻不是商業上的重點。近年來,為了增加營收,書店部分的空間還在不斷被壓縮。而誠品公司其他部分的業務用「百貨公司」都不足以概括了,因為還包括了地產、餐飲、旅行等。正因為採取了這種複合模式,所以誠品才能把書店這個賠本的生意做下去,並且越做越大。
  • 誠品書店都關門了!實體店轉型機會,務必關注這三個方向
    對於誠品書店,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文案,它就如同夏日裡的一絲絲涼風,清新自在,讓人心曠神怡。小新還想著以後一定要去臺灣的誠品書店走一走,但這個夢想還沒來得及實現。卻得到了關於誠品的不好的消息:5月底,持續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中國臺灣敦南誠品書店,正式關門。
  • 臺灣誠品書店:超越閱讀的創新模式 服務Google化
    貝特琳董事長姜美娜表示,商業世界的變化亦是同樣的不穩定,不斷地發展出新的服務模式。   演化是突變的累積所形成,但商業的演化比物種的演化快上許多。  先不談蘋果所創造的iTune 及App Store服務模式,各式媒體已有太多的相關報導,姜美娜認為,說說離自己最近的誠品書局,不再是昔日的誠品,是百貨公司,是敘說產品故事的美學市集,是傳遞生活格調的文創平臺,是外國觀光客來臺務必造訪的城市空間,永無止境的變形讓誠品演化出新的生命樣貌。
  • 蘇州誠品書店將於8月1日開幕 經營模式引熱議
    (新華社)  誠品進軍大陸的首家店預計8月1日在蘇州正式營業,然而近來陸媒開始出現對誠品營運模式是否能代表臺灣文化的質疑,引起大陸書店業者在微信上熱烈討論;另一方面,福州「曉風書屋作別榕城」的消息亦「刷爆」了微信,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再度引起熱議。
  • 誠品書店拓展計劃、3大複合經營模式與自營品牌全解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誠品的書店與商場業務營收對比。 在誠品書店的複合式門店中,其圖書銷售區只佔到總經營面積的20%-30%,其他銷售區域則引進了服飾、文創、家居、美容、餐飲、兒童、教育等多種業態。 其中,複合式的誠品書店可分為3種運營模式,以下將通過案例針對其業態布局、樓層規劃、盈利模式、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解析。 部分複合式分店的樓層配置及規模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在吳清友的打造之下,誠品書店有多「砸錢」?在臺北的誠品松煙店,吳清友設置了一個室內演奏廳,是臺灣唯一達到國際標準的古典樂演奏場所,每年的維護費就高達400萬人民幣。1999年,誠品首推「24小時」經營模式,營造「不打烊書店」。
  • 臺灣誠品書店落戶蘇州 賣書賣環境賣生活方式
    誠品蘇州分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將打造成一個集合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以及人才培育,具有跨界綜效性的創意平臺,項目預計在2014年完工。作為臺灣地區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誠品儼然已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創新「賣書業態」,賣書、賣環境、賣感覺,同時也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 廈門大學演武運動場改造啟動 誠品書店有望進駐
    廈大昨日啟動近期校園最大的改造工程——把演武運動場轉90°,從東西向改為南北向,並在運動場下挖11米,設立兩層的訪客中心和停車場,引入臺灣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這項耗資估算7.5億元的工程,除了地上的運動場改造,其餘工程全部採取PPP模式,即引入社會資本。
  • 正面迎戰蔦屋書店,誠品生活首度進軍日本,在東京開出首店!
    ,打造一處典雅寧靜的文化場所,給誠品的粉絲帶來不一樣的新鮮感。 而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則表示,用品牌授權的模式,更能確保兼顧誠品生活的場所精神與氣質,也能抓住在地精髓、把握日本市場,兼顧兩者調性。誠品生活日本橋店期許是臺灣與日本的文化擺渡人,致力成為亞洲文化生活的交流平臺。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記者發現,誠品的秘訣全在「賣書之外」,換言之,它是在創新「賣書業態」。  幾番周折,記者終於見到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吳旻潔。在誠品旗艦信義店六樓,她向記者娓娓道來。  「賣書22年,虧損了15年」  吳旻潔的父親吳清友,是現任誠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 「泡」在高雄誠品書店,「誠品粉絲」席地而坐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誠」, 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 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 湖裡區打造「空間+平臺+項目+資本」四位一體模式 吸引更多影視...
    人們的目光一次次聚焦湖裡,感受影視產業發展新高地的魅力,共享無限機遇。  遵循「以節促產」的發展思路,助力營造「全城金雞」「全年金雞」的影視氛圍,湖裡正通過打造「空間+平臺+項目+資本」四位一體模式,推動本地影視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