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理由告訴你:網絡騷擾不是言論自由社論前沿

2021-02-14 社論前沿

編者按:敝號近日推送了《老樹開新花:社工招男實習生是怕領導把持不住嗎》一文,引起了讀者較為廣泛的爭論。基於深化討論的考慮,本期我們推送Jarune Uwujaren於2014年8月14日在everydayfeminism網站上發表的題為「3 Reasons Why Internet Harassment Is Not 『Freedom of Speech』」的文章。全文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生陳安娜翻譯。

只要我願意,我現在就能走上街頭,走到一個陌生人跟前,威脅說要殺了他。

這不說明我真要去殺人,但只要我願意我就能這麼做,而不管這是否造成被我威脅的那個人感到不安全,或者造成那人以斥責回擊我。

我想,這種「只要我願意我就能說」的思維正是那些在網上隨意發言以捍衛權利的人們的主導思想。這些人什麼都說,死亡威脅、強姦威脅、憎恨言論,怎麼定義他們的言論性質隨你。

一個人只用上兩分鐘網,就可能看到我說的那些言論:嘲弄(trolling)、霸凌(bullying)、虛偽(insincere)及故意傷害他人的言論,還有其他人們線下不會當面講的話。

更重要的是,網上騷擾(online harassment)更多是影響了那些邊緣群體。一個恰當的例子是曾有一場由機器帳號偽造的推特運動(Twitter Campaign)蓄意地攻擊了女權主義者中的有色人種。

這些年來,我們見過太多的死亡威脅、自殺玩笑、種族歧視,它們像垃圾一樣傾倒在網絡的評論和提問區域。在匿名的掩護下人們發言更大膽,並對自己的肆意妄言失去敏感。

所以,人們站出來反對網絡騷擾(包括法律行動),對那些從來不把騷擾言論用在自己身上的騷擾者說,「嘲弄會帶來對抗(Trolls are going to troll),如果你不能面對這些對抗,你還是不要在網上說這些話了。」

這就是人們輕視網絡騷擾的問題所在:網上說的不會真發生,線下才會。

在推特帳號禁止了假帳號和機器人帳號後,網絡才真正被人類主導,他們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有能力用語言傷害別人,他們的網上發言跟在現實中一樣,說要殺了某人會使他們自身陷入不友好的對話氛圍。

網絡並非「去身化」(disembodied)的空間,它不是一個網上辱罵可以被接受而不用考慮後果的空間,或者不對辱罵承擔言論責任的空間。網絡與我們生活的其他部分一樣真實,一樣是有些話你不能隨意講。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譯者註:1791年獲得通過,言論自由獲得保障)常常被用於為網絡騷擾做辯護,然而,第一修正案並沒有給予人們自由的韁繩使之在任何情況下對其他任何人說任何話。言論審查與考察一個人言論的後果,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那些聲稱使用壓迫性語言(例如污衊、厭女症)是他們的「權利」的人,我覺得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恰恰站在了鼓勵言論自由的反面

壓迫性語言是一個造成緘默的策略(a silencing tactic),用於讓發聲的女性閉嘴,讓有色人種閉嘴,讓性少數者閉嘴,讓殘障人士閉嘴,限制其他邊緣群體的自由表達。

這並不是說,富人、白人、體格健全者、異性戀、男人都是不反對網絡騷擾的。尤其當優勢群體持有不受歡迎的觀點,或者其行為不符社會規範時,他們一樣反對網絡騷擾

但是我看到更多人捍衛他們使用f-word的權利——這裡的f-word是指講粗口,而非女性主義那個我傾向於使用的f-word(Feminism)。n-word也有兩種用法,一種是白人為了捍衛自身權利使用(譯者註:即黑人的蔑稱nigger)來諷刺種族主義,一種是用這個詞來闡明諷刺背後的含義。

總之,線上空間對待弱勢群體比對待優勢群體更不友好。換句話來說,線上空間正如線下任何地方一樣,都是對弱勢群體不友好的。

社交媒體是那些故事和聲音很少被主流媒體表達的人們的平臺,它是一個空間,讓邊緣群體可以傾聽彼此、傾訴、聯結彼此、圍繞影響自身的議題組織力量。

騷擾——沒人註冊網絡帳號是專門為了騷擾別人,但它的確威脅了自由表達

沒人想要開啟一個關於自己遭受厭女言論的對話,卻接受到了一大堆她不想要的性關注和強姦威脅。沒人想要在推特傾訴他們在工作中經歷的種族歧視,卻被艾特了一大堆嘲弄的、想要他消聲的回覆。

人們或許會說,線上騷擾是你為自己在網絡公開發言所該付出的代價。但是,這種說辭跟黑人上街活該受到種族歧視的評論沒有絲毫分別。

網絡不是人們感到自己脆弱或者被暴露的唯一空間,網上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憎恨並不比其他形式的陌生人互動更讓人能自我保護

幾十年前,一個叫Leo Traynor決定面見一個在過去兩年通過網絡和郵件跟蹤、騷擾和威脅他家庭的人。他寫了一篇關於這次會面的文章,說儘管這位騷擾者可能是相對無害的,但當他騷擾自己時,他不能確定這一點。Leo花了兩年時間擔憂自己的家庭安全,因為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個青少年已經在網絡上花了這麼多時間騷擾他

當人們為騷擾辯護時,當人們進行網絡霸凌時,可能把自己視為無害的惡作劇者,但是被惡作劇、被辱罵的人並不知道騷擾者是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還是一個騷擾過後就會實施威脅行為的人。

就算每個在網上抹黑別人(spewing bile)的人完全無害,但事實是那些被騷擾的人,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感覺的人

我們中的大多數長大後會懂得穿上褲頭,讓自己的皮肉能夠面對堅硬和冷漠的評論,然而,只有那些還堅定地信任人性的人,才能夠忍受這麼多的網上匿名辱罵。

坦白講,在網上寫文章就像是把詞彙扔進黑洞,我不能掌控這篇文章的影響,誰將看到它、誰將對這篇文章有反應、誰將作出回復,就算是文章發出去很久,我也不能準確知道。

相比較面對面跟眼前的人講話,我們更需要額外花費一些時間和思考預測我們的遣詞造句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我不能想像那些在網上說出可怕的話的人,他們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裡隨意口吐憎惡和抹黑之詞,激怒他們遇到的陌生人。

唯有當你把網上言辭當成面對面說話一樣是真實鮮活的,你才會更難以隨意說出騷擾的話

但是當你匿名地、感覺自己是在對著一堆文本和像素講話時會怎樣?你很容易不帶情感地扔出一大堆無意義的話。人們很容易就把網上的憎惡之詞和騷擾當成一個遊戲、一次玩笑、一個有空玩手機的人幹的傻事。

然而不是這樣的。們並沒有停止在網上表達真實想法,也沒有停止在網絡之外的世界表達真實想法。你以為他們只是打擾別人、傻乎乎、講句諷刺的話,而他們卻是說真的。

所以,面對那些在線上攻擊女權主義者的人或者網上任何一個人,你不必額外謹慎,正如同你當面跟別人講話時並不是危如累卵。

但是,一旦你將要在網上對他人說出毀滅性、傷害性的言論時,你要知道,正如在現實生活中一樣,你會被大聲斥責,會被斷然拒絕,你要承擔騷擾他人的後果。這就是公平

那些主張反對或節制網絡騷擾言論的人們,他們並不會以言論審查為名,表達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異議或反對行為。

人們只不過是拒絕容忍對自身權利和人性的攻擊

當抗議在線的、經常是匿名的、機器人偽造的騷擾者成為可能時,被騷擾者才更有可能保持人性。

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會對網絡騷擾做出反應,表達不同意,感到被傷害,以及對更多人發出倡議,要求人們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

文獻來源:Jarune Uwujaren,3 Reasons Why Internet Harassment Is Not 『Freedom of Speech』, August 14, 2014,http://everydayfeminism.com/2014/08/internet-harassment-freedom-of-speech/ 社論譯介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自媒體、媒體、機構轉載請申請授權,聯繫郵箱shelun2015@163.com,註明「機構名稱+轉載」。

相關焦點

  • 性少數群體比異性戀擁有更自由的社會態度嗎?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238期推送微信號:社論前沿編者按:本期推送Landon Schnabel發表在《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中的《Sex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Attitudes》。
  • #網絡安全# 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
    本期小金為您分析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網絡暴力您在網絡上發表過評論嗎?您知道哪些評論會導致網絡暴力嗎?也許,很多人都還不清楚什麼是網絡暴力。網絡的發達和言論的自由給了網上一些人肆意妄為提供了方便,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正在發生。網絡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這不僅需要教育、道德的約束,也亟待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規範。
  • 於志剛: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原標題: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網絡謠言是網絡空間的視覺汙染,也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大公害。網絡謠言在自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背景下愈演愈烈,公眾早已不堪其擾,很多人因為網絡謠言付出了名譽受損、經濟損失等代價。
  • 一名美國女性認為自己是在行使言論自由
    Matthew 告訴家人和朋友取消婚禮是雙方共同的決定。但 Austin 想告訴他們真相。據法庭文件顯示,Matthew 散布關於他的「瘋狂」的未婚妻的謠言,並稱他「睡在另外一個女孩家」,因為 Austin「從不做飯做家務」。
  • 打造「反社會行為」:從話語到政策 社論前沿
    打造「反社會行為」:                         從話語到政策   這是社論前沿的第S160
  •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言論自由」是美國核心價值觀,但保證該權利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只能用來約束政府行為,而對於民間機構、商業公司的行為無能為力。如果一個商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部分政府職能,那麼其實「言論自由」是管不到他的。
  •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139期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對陌生人訪問員的依賴已經受到了一些批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所謂陌生人訪問員規範是指使用與被訪個人或家庭沒有先前社會聯繫的訪問員的偏好。研究設計包括三個關鍵因素。首先,對確定的三種主要類型的訪問員:內部人、本地陌生人和局外人進行隨機分配。其次,問卷涵蓋了一系列社會和人口統計學變量,使作者能夠區分信任和努力機制。第三,它記錄了可能影響面試官與受訪者互動的情境因素,而不是信任和努力的變化。研究地點。
  • 謝增毅:勞動者社交媒體言論自由及其限制
    因此,勞動者職場言論自由,包括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自由,應當受到充分保護。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勞動者的言論自由也不例外。國際公約和各國憲法也對言論自由作出了限制。從勞動法的角度來看,勞動者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主要理由在於,其可能損害僱主的權利和利益,即勞動者的言論自由與僱主的權利和利益存在衝突。  在美國,儘管國家勞動關係法為勞動者的言論自由提供了相當的保護,但勞動者的言論自由也不是絕對的。國家勞動關係法保護勞動者結社以及參與其他集體行動的權利,但該法同時保護僱主管理企業的合法利益,包括「保持職場紀律及促進公司效率的無可爭議的權利」。
  • 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不得誹謗他人
    原標題: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不得誹謗他人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種種複雜原因,國內信息網絡上各種不實言論——甚至公然誹謗他人的信息甚囂塵上,嚴重侵犯了相關公民的權利,損害了國家與社會整體利益。
  • 「停播」了,蔡英文毀掉臺灣「言論自由」
    該臺存在幾十年歷史,如今僅僅只是因為一些理由就被關閉,這難道就是臺灣所謂的言論自由嗎?根據臺灣媒體報導,島內還舉辦了多種活動。一個是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一是由個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他們渴望直接與臺當局對話。因為民進黨違背了人權起家的承諾,才逼得「老黨外」、「政治犯」等人才會站出來,他們也是實屬無奈。
  • 誹謗罪中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衡平
    與名譽權有著相對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相比,我國缺乏言論保護的專門立法,實踐中有關言論保護的訴求往往無法可依。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可以在誹謗罪訴訟中以被告人辯護事由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何在司法技術上透過誹謗罪訴訟實現對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衡平保護,使國家(法院)履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職責,正成為法院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梳理近二十年來39個誹謗罪案例,對此展開探討。
  • 言論自由?美國女主持人朝路人咆哮:這是美國!你們必須講英語!
    向來喜歡強調言論自由的美國,口號也喊得最響亮,怎麼就不允許白人在美國講西班牙語了? 「你說的是英語嗎?這是美國!講英語!講英語!講英語!」 為了證明她的要求是合理的,普洛斯告訴工人們稱:「你們為國家工作,就應該說英語!」 工人們回答,自己實際上是為一家私企工作,不是為國家工作。
  • 全世界就中國沒有網絡自由?呵呵……
    事實上,不少國家對於網絡言論的管理,比你想像得要嚴得多。德國:納粹復興,不可觸碰在西方國家中,德國是第一個對網絡危害性言論進行專門立法規制的國家。為了對網絡上的某些言論進行管控,德國立法者專門通過了《多媒體法》。他們認為,相較於個人的言論自由,公共利益更加重要。對涉及兒童色情和法西斯復興的言論,德國的網絡管制尤其嚴格,這是他們不能觸碰的底線。
  • 如何使用Stata進行網絡薈萃分析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56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網絡薈萃分析,也被稱為多重治療薈萃分析或混合治療比較,是一種將多項研究(通常是隨機試驗)的證據結合在一起比較治療方案(或其他幹預措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能夠結合直接和間接證據;例如,治療A和B的比較,既使用直接比較A與B(直接證據)的研究,也使用比較A與C和B與C(間接證據)的研究。
  • 網絡噴子是怎樣煉成的?
    她先是拍了個視頻,將自己半年以來的遭遇全部曝光到網上。沒想到,這個視頻一夜爆火,很快就達到了千萬人次的瀏覽量。這讓她意識到,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絕不僅僅是名人群體。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騷擾和霸凌也有崛起之勢。
  • 言論自由下洶湧澎湃的傷害
    言論自由下洶湧澎湃的傷害毫無疑問現在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相較之古代,人們明顯自由的多,穿衣自由,戀愛自由,言論自由,每個人都特色鮮明的活著,那麼這麼多的自由之下,澎湃洶湧的傷害你又了解多少,你所謂的言論自由是正當的自由麼。
  • 洪鑫誠:張逸帆事件改變言論自由了嗎?
    那當你關掉網絡以後,也許便應該考慮一下,你的言論自由還在不在?當然,如果你其實只是想把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分成「能用臉書的」與「不能用臉書的」,再以前者的子民自居,順帶嘲諷一下後者國民的愚昧。那麼恭喜你,當你的思慮只停留在這種粗糙的二分法時,你確實可能會有一種快感。「能用臉書」和「言論自由」有關係嗎?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868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睡眠不足是美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超過30%的美國成年人睡眠不足,超過35%的成年人認為他們的睡眠質量「差」或「一般般」。睡眠不足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發生意外事故可能性的增加、肥胖、糖尿病、認知能力下降以及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
  • NBA高層表態再惹眾怒:西方「言論自由」,是誰的自由?
    可以想像,在普通美國民眾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人看來,如果非要在「言論自由」和「中國市場」間二選一,恐怕不少人,真的會忍痛割肉、站隊前者。但是,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想反問莫雷、肖華們三個問題:第一,言論自由是你可以表達不同的觀點,但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而香港的真相,真是你們所看到的那樣嗎?
  • 今天你emoji了沒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352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通過文本交流互動時,由於缺乏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線索,說話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表情符號——由ASCII文本組成的圖形,通過表情面孔來描繪情感狀態,如 :-) 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