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976唐山給世界一個奇蹟

2020-12-20 搜狐網

  昨天上午,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活動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行。 成千上萬的唐山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有人抱著紀念碑碑柱失聲痛哭,有人遠遠望著紀念碑黯然神傷,有人把鮮花插在紀念碑的浮雕上。 淚水、哽咽、鮮花…… 30年前那場災難的記憶,30年來對逝去親人的哀思,30年中生活的堅強。

 30歲唐山,深知苦難,眼含淚水。30歲唐山,樂觀堅強,蓬勃昂揚。

  6個唐山人的30年

  王曉山55歲計程車司機現在想想,依舊感動

  「沒有全國人民的支援,唐山不會恢復得這麼快,感謝黨和領導的關懷,歡迎大家到唐山來,看看我們的新生活!」地震發生時,王曉山住在平房裡,房屋倒塌之際僥倖逃出。「災難讓我們更加堅強,4天後,我就去上班了,見面時大家互相問聲好。問家裡的情況,『還好,死了1個』、『死了3個』如此輕輕帶過,沒人哭,臉色很平靜,看不出悲傷。還有解放軍,他們第一時間趕到,夏天那麼熱,還要在廢墟裡扒死屍,這一幕,現在想想,依然很感動!」王曉山說。

  弭有56歲30年一直想著恩人

  「30年前,我很幸運,30年後,我很幸福!」昨日,弭有清晨6點就起床了,坐了1個多小時車,來到抗震紀念碑廣場,雖遠離會場500米,但他仍不時踮起腳,翹首以盼。「當年,等我反應過來地震了,房子已被震倒,我正好從窗戶逃到房頂,躲過一劫。」弭有說,「地震後,濟南軍區的醫療隊駐紮在我們那裡,20來歲的兆洪海是其中一員,那時,我妻子被蚊子咬了一口,引發感染,生命垂危,是她給了我妻子新生!30年來,我一直惦記著這位恩人,曾寫信尋找,可惜沒有結果。」

  劉寶霞49歲教師告訴學生唐山抗震精神

  劉寶霞昨天一大早從百裡外的灤縣趕來,就是為了想在如此盛大的紀念活動上遇到曾經幫助他們全村人度過危險的親人。「真是非常感謝他們,但是即使碰上了,肯定也已經不認識了,有點遺憾。」劉寶霞說。「唐山的變化太大了,地震的時候我們悲觀過的,受到幫助後,大家都意識到要團結起來挺過去,那時各家一起做飯一起吃,還真熬過來啦。現在我也跟學生說地震的事情,告訴他們抗震的精神。」

  雷鳳芹80歲全家人都心懷感激

  在眾多的參觀和祭奠人群中,坐著輪椅的雷鳳芹特別引人注目。老人告訴記者,地震時她的腰被砸傷了,因此她也成為當年第一批被飛機送往瀋陽治療的傷者之一。老人的親人回憶,「當時全國給了唐山大力支持,搭帳篷、發米、發麵、髮油,什麼都發!」因此全家人都心懷感激。雷老太太看上去精神不錯,經過長時間的鍛鍊,能下地走走,因為腿腳不便,這還是第一次來看抗震紀念碑。

  杜保喜53歲理髮師我現在生活得很好

  杜保喜從抗震紀念碑前的臺階上一瘸一拐地走下來,他的左腿在地震時被砸傷致殘。當年是前來救援的解放軍把他從廢墟中扒了出來的,所以昨天,在紀念碑前,杜保喜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解放軍!」他從16歲起就學理髮,10年前自己開了美容美髮店,「現在有三間屋子這樣的規模。」杜保喜說,現在的城市建設很好,生活也很好,心裡塌實多了。

  劉向群55歲新唐山越變越好

  「感謝解放軍,感謝政府,當年多虧直升飛機空投的藥水、食品,我們活了下來,唐山人民很堅強,很勇敢!」當年,劉向群住的溝東北后街,400多人在地震中喪生,劉向群被倒塌的房子壓在炕邊,後來他被人扒了出來。1985年劉向群搬入樓房,之前從油氈搭的三角帳篷到小房子再到半簡易房,他搬了3次家,「我們住的一次比一次好,2003年外出6年的我回到唐山,好多地方都認不出來了,發展真快!」劉感慨。

  「我們都是30歲」

  紀念碑前江蘇3姐妹緬懷戰友

  「戰友們!你們回來吧!」昨日凌晨3點42分,唐山抗震紀念碑前,260餘位來自全國十幾個城市的中年人,身著白色T恤,胸戴黃色鮮花,手捧蠟燭,同聲齊呼,聲音響徹整個廣場,微風中,搖曳的燭光映著每個人的臉龐……來自江蘇的3姐妹也靜靜站在人群中,緬懷昔日那些並肩戰鬥的戰友。「我們都是江蘇的,我是南京人,她們倆是徐州的,別看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不是姐妹,但勝似姐妹!」52歲的朱女士介紹,1972年12月,她參加了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因是同齡人,3人成了好朋友,她們共同經歷了當年的那場地震。

  「1977年4月,我們離開唐山,回到各自的故鄉,但我們忘不了唐山發生的一切,從那時起,倖存者都把1976年7月28日作為重生日,作為共同的生日,所以今天,我們都是30歲!」來自徐州的劉女士指著T恤上「同一天生日」的字解釋。

  「當年,我們有300多人犧牲在這裡,地震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當年的戰友都會來到這裡紀念。經歷了那場災難,對大家的人生影響都很大,生命是可貴的,30年來,我們活著的人,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朱女士感慨。

  30歲唐山每個人笑容洋溢

  30年前,唐山這座百年城市在一場浩劫中夷為平地。唐山人民從一片廢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園。如今,唐山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整齊、乾淨、寬闊、時尚,楊柳依依的道路上,散發著安靜、柔美的氣息。儘管枯死的樹樁還殘留著地震的痕跡,儘管苦難仍深藏心底,幸福的笑容卻毫不掩飾地洋溢在每個樂觀的唐山人臉上。

  30年地震廢墟變身大唐山

  「唐山有多大?市區人口299萬,全唐山市有714萬人口。市區面積有3874平方公裡,知道吧,比30年前地震的時候大了兩倍多。」才到唐山,計程車司機就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唐山的概況。還說,隨著工業區的建設,唐山還會更大,要搞「大唐山」建設。

  30年唐山又見高樓大廈

  唐山的百貨大樓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樓很長,很寬,但是不高,整個建築像是平鋪著。這也許就是地震「後遺症」在建築上的體現。大地震留給唐山的痛太深了,唐山人不敢在城市中心再建高樓,三四層的房子最多,牆體厚、樓間距大,也成為唐山建築的特點。

  抗震紀念碑下,嬰兒熟睡,孩童嬉戲……時間推移,人們漸漸從地震的恐懼中走出,這種心理同樣能反映在建築上。原來唐山規定只能建12層以內的建築,可是現在,誰說唐山沒有高樓?在市區,看到20層以上的高樓你不會感到驚訝。看看,這就是唐山最高的建築鳳凰大廈。

  30年南湖黑水變綠怡人性

  趙博陽是個三歲半的男孩,昨天上午,他的爸爸媽媽帶著他到南湖公園玩耍。扎著個小辮子的趙博陽調皮地拿著相機給爸爸拍照。一個身著「老鼠愛大米」T恤衫的說不清自己名字的男孩在假山上爬上爬下,他姥姥常常帶他到南湖邊看湖水……很多唐山人都把南湖當成了休閒必去的好地方。

  走進南湖公園,你想不到它原是開灤採煤下沉區廢棄地的一部分。幾十年間,這塊地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垃圾場。從1996年起,唐山市進行綠化,現在的南湖「黑水」變綠,微風拂面,綠樹成陰。這個300多公頃的南湖公園成為唐山市民休閒娛樂的遊樂園。

  唐山人民給世人一個奇蹟

  昨天,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在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活動現場的講話中指出,唐山大地震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但英雄的唐山人民沒有被壓倒,給世人一個奇蹟。

  白克明說,英雄的唐山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奪取了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經過地震後十年恢復建設、十年全面更新、十年快速發展,一座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城市在祖國大地上嶄新崛起,一個綜合實力跨入全省前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唐山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再造一個新唐山的藍色之夢,將會一步步變為現實,英雄的唐山人民將再次給世人一個奇蹟。據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採煤沉降區變身「城市綠肺」 華媒感受「唐山奇蹟」
    採煤沉降區變身「城市綠肺」 海外華文媒體感受「唐山奇蹟」  中新社唐山10月18日電 題:採煤沉降區變身「城市綠肺」海外華文媒體感受「唐山奇蹟」  中新社記者 王天譯 白雲水  華燈初上,靜謐的湖面倒映著城市的霓虹。
  • 揭秘:1976年唐山陰兵過路事件!
    導讀:陰兵借道是一個存在很久的超自然現象。有科學家解釋說,是因為大批兵將死亡時恰好遇到雷雨天氣,所以將這一景象保存了下來,等到遇到類似的天氣,就會重新顯示出來。  同時甘肅與陝西的一些大山深處,也經常發生陰兵過路事件這種現象,當地人叫做山響。雲南陸良縣因為這種現象多發,路過的騾馬受驚不敢路過,還得了一個「驚馬槽」的名字。
  • 專家解讀:唐山5.1級地震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傑表示,The 5.1 magnitude quake on Sunday was an aftershock of the 1976 one, and another quake of more than 5 magnitude was unlikely to
  •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老鼠黃鼠狼倉皇逃竄,圖9令人心酸落淚
    【父親騎車帶著孩子外出】唐山,河北東部的一個地級市,因市區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商周時期,唐山是孤竹國與山戎國所在地,戰國為燕地,漢代屬幽州。唐朝時屬平州、薊州,遼金屬南京道、中都路、北京路,元為中書省、大都路、永平路,明、清屬順天府、永平府、遵化州。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刻在人心裡的是精神_綜合新聞_唐山環渤海...
    為給市民創造一個寄託哀思、文明祭奠的場所,2008年我市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為依託,建設了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即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公園建成開放以來,多次完成清明節、「7·28」等重要時段和重要團體的接待任務,至今累計入園入館參觀人數已達500多萬人次,參觀團體上千個。
  • 專家解讀唐山5.1級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短期內再發生5級以上...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 (孟植良)「此次唐山古冶5.1級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動,」今天下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傑在情況通報會上表示,「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不大。」
  •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絕非偶然?是陰兵借道還是另有玄機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最大的兩次地震便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而關於上世紀的那場唐山大地震,一直以來被人們議論紛紛,其中有一種陰兵借道的說法最為流傳。所謂的陰兵借道在歷史上一共有三種說法,第一種發生的原因是古代大戰時因為死亡的人數多了,所以有很多的冤魂會在晚上聚集。
  • 「我和我的祖國」之1976年
    這一年周總理、朱總司令、毛主席相繼逝世、東北隕石雨、唐山大地震、文化大革命結束等等,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在我的記憶裡,三件大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鄉村懵懂少年經歷了唐山大地震避險、紀念毛主席逝世、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歷史事件。
  • 中國「最大」的機場,相當63個天安門廣場,譽為新世界第七大奇蹟
    耗資800億,歷時四年建成,擁有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建設速度最快的機場,這個中國最魔幻的機場——北京大興機場,終於終於迎來它「鳳凰展翅」的高光時刻,這也意味著,北京將成為世界首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
  •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人類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  唐山大地震發生幾天後,中國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Ms7.8級。  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
  • 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
    原標題: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僅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且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地震文化,並成為唐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名片。這些文化不但屬於唐山,同時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 1976 世界足壇的奇蹟之年!細數76年出生的足壇巨星(下)
    這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出託蒂在義大利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為攻擊型中場,託蒂習慣於站在兩名前鋒後面,通過傳球為他們創造機會,同時作為影子中鋒,他憑藉出色的跑位能力,伺機跟進射門得分。託蒂是世界足壇少有的力量與技術兼備的前腰球員,場上指揮調度的能力以及強勁的衝擊力讓所有對手都望而生畏。
  • 唐山抗震紀念館「再現」地震發生狀態(圖)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唐山發生了一場震撼世界的毀滅性大地震,全市建築頃刻間化為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新華網石家莊7月21日電(記者馬書平 曹國廠)河北唐山抗震紀念館近日在擴建布展後對外開放,建築面積逾7000平方米的紀念館採用了現代聲光電技術,以「再現」當年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1976年7月28日凌晨,強度達芮氏7.8級的唐山地震將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夷為平地,造成24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震驚世界。
  • 河北唐山:採沉區上辦世園
    文章從多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唐山世園會選址、規模、籌備等情況,充分反映出我市在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上取得的突出成績,表達了全市上下戮力同心、眾志成城,辦好這場「精彩難忘、永不落幕」世園會的堅定決心。  本報今日予以全文登載。  說起唐山,你會想到什麼?1976年的地震,還是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現代資源型城市?
  • 永遠的記憶:走進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唐山,在我的記憶裡,是與地震緊密相連的一座城市。說起唐山,自然能聯想到那場刻骨銘心的地震;而說起地震,自然又把唐山連在一起。今冬的一個小雪過後初晴的上午,忙裡偷閒,我背起相機,坐著公交車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帶著敬畏、帶著追憶,走進這裡……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敬畏自然、關愛生命、探索科學、追憶歷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引著人們進入追憶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之中。
  • 《奇蹟網頁版》圖鑑系統,完整的走過奇蹟世界
    圖鑑系統是《奇蹟網頁版》中一個非常考驗玩家個人耐心的功能性系統,這個系統就是為了獎勵那些平時喜歡刷怪的玩家。我們都知道,《奇蹟網頁版》的原作是經典的魔幻風格遊戲《奇蹟MU》,而《奇蹟網頁版》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不僅繼承了它獨特的風格和玩法,還推出了更多的創新功能為平民玩家服務。
  • 唐山交大的校友廳與校徽(圖)
    唐山交大的校友廳與校徽唐山交大校徽唐山交大校友廳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李國明)上世紀60年代,我負責維修火車站至唐山交大(時稱唐山鐵道學院)的電話線,每次巡查線路時總會從校內的校友廳(如圖)前走過。
  • 強震多有光,1976年唐山大地震曾出現藍光,神秘的地震光是咋回事
    1975年的我國遼寧海城地震(史上唯一被準確預測的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震前也有地光現象,有部講唐山大地震故事的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名字就叫《藍光閃過之後》,一部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拍攝的影片,反映地震災難及救災重建過程,其中就有藍光閃過地震發生的鏡頭,說明唐山大地震震前的亮光是藍光,不過也有目擊者表示在唐山地震發生時看到了紅光。
  • 唐山抗震紀念館,讓人們知道,當年地震是何等可怕
    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點四十二分,大多數的人們都沉睡在夢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降臨到這座當時有著120多萬人的城市之中。短短的幾分鐘,地震摧毀了這座城市,滿地一片瓦礫,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建築,大地震裂,鐵軌變形,房屋倒塌,整座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這些從電影電視中都有呈現,為了重建家園,在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勇敢的唐山人開始了抗震救災工作。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汪成民,曾成功預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李四光生前,曾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分布圖,他曾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地震斷裂帶地區的名字,還曾派人專門去唐山考察調研。李四光的科學知識是紮實的,並發展到前瞻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