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活動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行。 成千上萬的唐山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有人抱著紀念碑碑柱失聲痛哭,有人遠遠望著紀念碑黯然神傷,有人把鮮花插在紀念碑的浮雕上。 淚水、哽咽、鮮花…… 30年前那場災難的記憶,30年來對逝去親人的哀思,30年中生活的堅強。
30歲唐山,深知苦難,眼含淚水。30歲唐山,樂觀堅強,蓬勃昂揚。6個唐山人的30年
王曉山55歲計程車司機現在想想,依舊感動
「沒有全國人民的支援,唐山不會恢復得這麼快,感謝黨和領導的關懷,歡迎大家到唐山來,看看我們的新生活!」地震發生時,王曉山住在平房裡,房屋倒塌之際僥倖逃出。「災難讓我們更加堅強,4天後,我就去上班了,見面時大家互相問聲好。問家裡的情況,『還好,死了1個』、『死了3個』如此輕輕帶過,沒人哭,臉色很平靜,看不出悲傷。還有解放軍,他們第一時間趕到,夏天那麼熱,還要在廢墟裡扒死屍,這一幕,現在想想,依然很感動!」王曉山說。
弭有56歲30年一直想著恩人
「30年前,我很幸運,30年後,我很幸福!」昨日,弭有清晨6點就起床了,坐了1個多小時車,來到抗震紀念碑廣場,雖遠離會場500米,但他仍不時踮起腳,翹首以盼。「當年,等我反應過來地震了,房子已被震倒,我正好從窗戶逃到房頂,躲過一劫。」弭有說,「地震後,濟南軍區的醫療隊駐紮在我們那裡,20來歲的兆洪海是其中一員,那時,我妻子被蚊子咬了一口,引發感染,生命垂危,是她給了我妻子新生!30年來,我一直惦記著這位恩人,曾寫信尋找,可惜沒有結果。」
劉寶霞49歲教師告訴學生唐山抗震精神
劉寶霞昨天一大早從百裡外的灤縣趕來,就是為了想在如此盛大的紀念活動上遇到曾經幫助他們全村人度過危險的親人。「真是非常感謝他們,但是即使碰上了,肯定也已經不認識了,有點遺憾。」劉寶霞說。「唐山的變化太大了,地震的時候我們悲觀過的,受到幫助後,大家都意識到要團結起來挺過去,那時各家一起做飯一起吃,還真熬過來啦。現在我也跟學生說地震的事情,告訴他們抗震的精神。」
雷鳳芹80歲全家人都心懷感激
在眾多的參觀和祭奠人群中,坐著輪椅的雷鳳芹特別引人注目。老人告訴記者,地震時她的腰被砸傷了,因此她也成為當年第一批被飛機送往瀋陽治療的傷者之一。老人的親人回憶,「當時全國給了唐山大力支持,搭帳篷、發米、發麵、髮油,什麼都發!」因此全家人都心懷感激。雷老太太看上去精神不錯,經過長時間的鍛鍊,能下地走走,因為腿腳不便,這還是第一次來看抗震紀念碑。
杜保喜53歲理髮師我現在生活得很好
杜保喜從抗震紀念碑前的臺階上一瘸一拐地走下來,他的左腿在地震時被砸傷致殘。當年是前來救援的解放軍把他從廢墟中扒了出來的,所以昨天,在紀念碑前,杜保喜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解放軍!」他從16歲起就學理髮,10年前自己開了美容美髮店,「現在有三間屋子這樣的規模。」杜保喜說,現在的城市建設很好,生活也很好,心裡塌實多了。
劉向群55歲新唐山越變越好
「感謝解放軍,感謝政府,當年多虧直升飛機空投的藥水、食品,我們活了下來,唐山人民很堅強,很勇敢!」當年,劉向群住的溝東北后街,400多人在地震中喪生,劉向群被倒塌的房子壓在炕邊,後來他被人扒了出來。1985年劉向群搬入樓房,之前從油氈搭的三角帳篷到小房子再到半簡易房,他搬了3次家,「我們住的一次比一次好,2003年外出6年的我回到唐山,好多地方都認不出來了,發展真快!」劉感慨。
「我們都是30歲」
紀念碑前江蘇3姐妹緬懷戰友
「戰友們!你們回來吧!」昨日凌晨3點42分,唐山抗震紀念碑前,260餘位來自全國十幾個城市的中年人,身著白色T恤,胸戴黃色鮮花,手捧蠟燭,同聲齊呼,聲音響徹整個廣場,微風中,搖曳的燭光映著每個人的臉龐……來自江蘇的3姐妹也靜靜站在人群中,緬懷昔日那些並肩戰鬥的戰友。「我們都是江蘇的,我是南京人,她們倆是徐州的,別看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不是姐妹,但勝似姐妹!」52歲的朱女士介紹,1972年12月,她參加了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因是同齡人,3人成了好朋友,她們共同經歷了當年的那場地震。
「1977年4月,我們離開唐山,回到各自的故鄉,但我們忘不了唐山發生的一切,從那時起,倖存者都把1976年7月28日作為重生日,作為共同的生日,所以今天,我們都是30歲!」來自徐州的劉女士指著T恤上「同一天生日」的字解釋。
「當年,我們有300多人犧牲在這裡,地震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當年的戰友都會來到這裡紀念。經歷了那場災難,對大家的人生影響都很大,生命是可貴的,30年來,我們活著的人,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朱女士感慨。
30歲唐山每個人笑容洋溢
30年前,唐山這座百年城市在一場浩劫中夷為平地。唐山人民從一片廢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園。如今,唐山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整齊、乾淨、寬闊、時尚,楊柳依依的道路上,散發著安靜、柔美的氣息。儘管枯死的樹樁還殘留著地震的痕跡,儘管苦難仍深藏心底,幸福的笑容卻毫不掩飾地洋溢在每個樂觀的唐山人臉上。
30年地震廢墟變身大唐山
「唐山有多大?市區人口299萬,全唐山市有714萬人口。市區面積有3874平方公裡,知道吧,比30年前地震的時候大了兩倍多。」才到唐山,計程車司機就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唐山的概況。還說,隨著工業區的建設,唐山還會更大,要搞「大唐山」建設。
30年唐山又見高樓大廈
唐山的百貨大樓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樓很長,很寬,但是不高,整個建築像是平鋪著。這也許就是地震「後遺症」在建築上的體現。大地震留給唐山的痛太深了,唐山人不敢在城市中心再建高樓,三四層的房子最多,牆體厚、樓間距大,也成為唐山建築的特點。
抗震紀念碑下,嬰兒熟睡,孩童嬉戲……時間推移,人們漸漸從地震的恐懼中走出,這種心理同樣能反映在建築上。原來唐山規定只能建12層以內的建築,可是現在,誰說唐山沒有高樓?在市區,看到20層以上的高樓你不會感到驚訝。看看,這就是唐山最高的建築鳳凰大廈。
30年南湖黑水變綠怡人性
趙博陽是個三歲半的男孩,昨天上午,他的爸爸媽媽帶著他到南湖公園玩耍。扎著個小辮子的趙博陽調皮地拿著相機給爸爸拍照。一個身著「老鼠愛大米」T恤衫的說不清自己名字的男孩在假山上爬上爬下,他姥姥常常帶他到南湖邊看湖水……很多唐山人都把南湖當成了休閒必去的好地方。
走進南湖公園,你想不到它原是開灤採煤下沉區廢棄地的一部分。幾十年間,這塊地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垃圾場。從1996年起,唐山市進行綠化,現在的南湖「黑水」變綠,微風拂面,綠樹成陰。這個300多公頃的南湖公園成為唐山市民休閒娛樂的遊樂園。
唐山人民給世人一個奇蹟
昨天,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在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活動現場的講話中指出,唐山大地震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但英雄的唐山人民沒有被壓倒,給世人一個奇蹟。
白克明說,英雄的唐山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奪取了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經過地震後十年恢復建設、十年全面更新、十年快速發展,一座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城市在祖國大地上嶄新崛起,一個綜合實力跨入全省前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唐山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再造一個新唐山的藍色之夢,將會一步步變為現實,英雄的唐山人民將再次給世人一個奇蹟。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