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滴答同學入K年級。沒過多久,他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哈利。哈利回家,興奮的跟他爸爸匯報,我叫到朋友了。
哈利爸爸很高興,問,那他/她叫什麼名字?
哈利說,Chad。
哈利爸爸腦袋中浮現這個畫面,一個不羈的白人富少。
哦,那很好啊,攀上富二代了,那他姓什麼?
Muhammad(穆罕穆德),哈利回答。
什麼?哈利爸爸懵了,一個穆斯林叫Chad,沒聽過啊……
他是從哪個國家來的?哈利爸爸追問。
China。
Seriously? 哈利爸爸徹底暈菜了,一個來自中國的穆斯林孩子,取了個白人富二代(white preppy kid)的名字……???
接下去幾天,一團迷惑的哈利爸爸終於摸清了情況,原來滴答旁邊的另一個穆斯林學生叫Muhammad,哈利把這幾個串在一起,放在滴答身上。
後來,我看SNL(周六夜間秀),裡面有個演員Pete Davidson,扮演一個叫Chad的年輕人,是個冷冷的,對啥都沒興趣,沒同理心的白人青年。這跟滴答的形象也差距太大了……
滴答來美國前,我想著要幫他取個英文名,因為他的中文名字聽起來像bully(欺凌)(取中文名的時候完全沒想到這一點,另一個教訓……)。所以,就找了當地的美國朋友幫忙。
當時他給了我們兩個選擇,特意上網查,Chad意思是勇敢善戰的武士,很男性和陽剛,安全放心又符合滴答形象,就選它了,沒想到在當地人腦子裡還有另一個形象。
可見在跨文化和語言背景下,不同名字和身份的搭配,會產生多少完全不同的效果。下面聊聊常見的問題。
一、要不要取英文名?
這個問題中國人很少問。要出國了,或者孩子要學英語了,大家習慣了早早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一個是大家都這麼做,二是能跟外國人拉近距離。
但有一次,我的一個老師很不解的問,你為何要取英文名呢,為何我看到的中國學生都要取一個英文名呢?在她看來,名字是人的符號,追隨家庭傳承和文化記憶以及身份認同,不會輕易去改變的。
所以,沿用自己的本命,還是取一個英文名,是一個大問題。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名字在英文裡很不好發音,或者發音容易引起歧義,還是建議取一個英文名。譬如我的中文名拼音是Fang,在英文裡是動物的獠牙,或者蛇的毒牙的意思,試想下老外聽到一個中國女性叫這個名字的反應。
滴答的中文名跟欺凌(bully)諧音,小朋友中容易引起歧義,尤其是剛進入一個新的國家,會對心理有影響,最好還是換一個。
如果不存在這個問題,沿用本名挺好的。中文名是個人獨特的標籤,反而讓別人容易識別和記住你。之前寫過的一篇白宮記者智鬥川普的文章,主角是CBS的白宮記者Weijia Wang,三歲移民到美國,出鏡時就是用的本名,沒有改用英文名。
還有很多中國人,也是沿用自己的本名,像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Youyou Ma。隨著中國人跟世界交往越來越多,老外對中文名的介紹了解增多,沿用中文本名的也會越來越多了。
二、英文名是有代際區分的要趕潮流
英文名跟中文名的一個不同是,要趕潮流,變得很快。名字是有代際之分的,有的名字,五六十年可能很流行,現在取,可能變得落伍了。就像中文名一樣,叫建國、建軍,是在特定時代的名字,如果現在的孩子取這個名字,別人聽到可能就想笑。
所以,每年的流行英文名字也不一樣,於是同一年出生的重名率很高。我們的朋友Jennifer 說,她小時候同一條街上有七八個同名的女孩,上學後一個班又有四五個同名的。於是,老師需要在名字後面加上姓的首字母來區別,比如她就是Jennifer S。
我的大學一年級英語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取一個英文名。我剛好手上有本美人魚的書,就隨便給自己取了Mermaid,反正記得當時老師看見我們全班交上去的名字,表情很複雜,說了一句,你們這些英文名簡直是災難。
具體災難在哪,她倒是沒說。於是,這個名字我安安心心一直用到工作。現在想想,當初和世界各國學校代表交換名片時,人家看見Mermaid這個名字時內心的掙扎有多大。
後來換工作到北京,終於到了該換英文名的時候了。教育行業人人都有英文名。我再次不甘於平凡,要找一個不是Vivian,Fiona,Jenny 這樣泯然眾人矣的名字。
為了不犯以前聳人聽聞的錯誤,我這回找了人名辭典,挑了Mavis這樣簡單又看起來雅致的名字。範曉萱也是用這個名字的嘛,夠安全了。坦坦然用了好幾年。
然後我就到美國了,有一次,我的老闆問我有沒有英文名,我說是Mavis, 她笑趴了。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然後她給我看這個下圖,Mavis這個名字在美國文化裡給人的印象是年老的黑人婦女。六七十年代,有很著名的教打字的Mavis Beacon,大家一聽到Mavis就頭腦裡跳出那樣的形象。
有位流行的年輕的華裔脫口秀演員Jimmy Young,講過他家取名掉過的坑。他哥哥最早叫Roger,後來意識到這是個白人老頭的名字,自己改成了Roy。結果,還是個白人老頭的名字。
三、中文名求異,英文名求同。
中國取名字的文化是求新、求異不同,唯恐孩子跟別人重名,但正統英文名字卻是相反,喜歡跟潮流,沿用別人的名字,經常用的是父輩用過的名字,或者是親近、崇敬的人的名字。記得有位美國同學說,她的名字是她媽媽好朋友的名字,用命名的方式來紀念一輩子的朋友。
所以,取英文名不要自己想當然,找一個特立獨行的名字,或者隨便取一個名人的名字。那樣可能引起歧義。美國朋友建議外國人取英文名字,最好參考下流行的取名網站,比如name berry,babynames,不僅會顯示名字的來源,意義,年度流行程度,歷史流行程度。這樣可以避免一個中國人取了印度人名字的情況。還可以參考網站裡大家對於名字的評論,一般有不好含義的名字,都會有人指出來。還有個秘訣,就是把搜索使用這個名字的人的圖像,心裡有個譜。
再一個就是,千萬不要把英文名的姓,取成了自己的名。英文的姓有的有特定的來源和含義,譬如Blacksmith(鐵匠), Shoemaker(鞋匠), Dielman(農夫,一天到晚挖土很辛苦的那種), Slaughter(屠夫)。是沿用祖上的職業。如果一個華人孩子在學校,或者家長在商務社交上,用了一個歐美人的姓,別人會很震驚。
四、改變你的名字形象,不要被名字束縛
大家可能覺得中國人的名字難以發音。其實不是,多數中國人的名字簡短上口,很容易就發出來了。
美國老師最恐懼的,是印度學生還有非洲裔同學的名字,經常是長長的一串字母,完全不是名字的名字,看上去沒有任何規律。我見過最長的一個同學名字,有十八個字母……
還有很多很奇怪的姓名,譬如我有個學生叫 Mama Oh。我還有男同學的姓Baby,第一次看到,我差點笑出來了,這是多坑人的祖上,姓Baby。後來想想也正常,中國人姓寶的也很多的啊,還有姓錢的,以及更多特立獨行的姓,如姓牛,姓馬,還有姓黑的,姓難的等等,如果翻譯成英文都會覺得很詭異,但在本國文化背景下沒有任何問題。
一般來說,就跟中國人不會嘲笑一個老外的中文名一樣,即使是再詭異的英文名,他們也不會當面指出,名字是一個人的身份,首先要尊重。所以,不是特別緊密的朋友,不會跟你說名字有何歧義或者不妥。
但可以主動問當地朋友,這個名字怎麼樣。好不好聽,有無歧義。即使在網站上查了,也最好多問當地人,跟不同的姓搭配,不同文化和語境,對名字的理解會不一樣。
取名字很難,尤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世人的名字千奇百怪,適合自己就好。
也不用太在意自己名字的含義,就像我在之前文章介紹過一個著名主持人,NPR的Terry Gross。最初每次聽到她名字,我都會咯噔一下,太像Terror Gross(可怕噁心),但聽眾沒覺得有啥問題。至於亂取名字的外國人和明星也不少,譬如Elon Musk這樣的神人。
每個人都能改變名字本身的含義。這樣,後來者可能還會跟隨著取你的名字呢。
滴答同學後來自己發現,非洲還有個國家叫Chad,雖然很窮,但是個面積挺大的國家。他很高興,我擁有一個國家啊,就像國王一樣。
我的名字Fang , 儘管看起來那麼嚇人,我也還是保留了。我會跟外國朋友解釋,這個名字在中文裡是芬芳的意思,搭配我的姓,就是慢慢飄香的意思,他們都非常喜歡。所以,名字的含義是你自己塑造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