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對2016年第四次全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進行了通報。個別網站存在「應付差事」現象。(2月7日,新華網)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以及公眾對政府透明度的要求,多年來,各級政府紛紛建設網站,作為履責平臺。但有時,當民眾點開「便民服務」欄目,結果不是顯示「內容正在建設」,就是「無法打開該頁面」,或者是「千篇一律的神回復」——你的問題正在研究,請耐心等,然而等待近半年,還是同樣的回答;有的甚至是答非所問。這些為應付「任務」設立,內容長期不更新或不維護的政府官網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降低政府網站的公信力,也損傷國人參政、議政的熱情。
個別網站之所以出現「應付差事」現象,一方面,因為有一部分政府人員並沒有意識到,信息公開是政府的義務與職責,由於缺乏這種意識,相關的負責人員將更新網站、公開信息當作一種包袱和麻煩,並以「不作為」的方式應付;更關鍵的原因是,有些單位不願意公開。有些政府部門對於群眾關心的信息,諸如財政預算、「三公」經費、重大項目實施狀況等,採取「選擇性」回答,甚至奉行「言多必失」的鴕鳥哲學,能少說就少說,能不說就不說,不願接受監督,因此在一些重要欄目上,信息一直處於「零更新」狀態。另外,也有一些政府部門缺乏專門負責更新的人才,為了節省人力成本,也未招錄人員,導致網站一直沉寂。
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加強網際網路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筆者認為,讓政府網站真正成為政府與群眾溝通橋梁,需打「組合拳」。一是制定更加具體的規定,形成相應的約束及處罰機制,給「殭屍網站」施壓,督促信息的公開與及時更新;二是加強電子政務辦公,讓一切可以在網上辦理的業務均設置相應平臺;三是強網站的互動性,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機制,提高在線問答的效率,使政府能夠通過網絡問民生、聚民智、解民憂。
希望各地政府網站能祛除華而不實的外殼,回歸便民服務的樸素本質,以強健的身軀,贏得群眾的信心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