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設立意見箱原是一些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徵詢公眾意見建議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記者在部分地區調查卻發現,有的實體意見箱實際上已變成擺設,甚至淪為「垃圾箱」,而一些網上意見箱更是反映渠道不暢,結果都是問題難解決。老百姓紛紛表示:提個意見咋就這麼難?
意見箱,正成為一種名不副實的尷尬存在。實體意見箱淪為擺設乃至「垃圾箱」並非一時一地的現象,如果沒有兩米高的意見箱、攝像頭底下裝意見箱等新聞事件,公眾都已遺忘了現實中意見箱的存在。網上意見箱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回復或回復不及時幾成常態,儼然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意見箱淪為擺設應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警惕。越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相關部門越應注重暢通線上線下的各種民意表達渠道,及時、全面地收集和掌握真實的社情民意,以供決策參考。有問題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下情」無法「上達」,最終養癰遺患,甚至變為威脅社會和諧穩定的「定時炸彈」。
事實反覆證明,一些突發輿情事件本可避免,但恰恰因為相關部門不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對問題估計不足,對事態缺乏預判,一些負面事件在各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生了,令人措手不及,乃至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社會治理更是這樣,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是基層治理的前提之一。
意見箱淪為擺設的背後,反映出一些部門和相關領導依舊奉行「鴕鳥」思維,把社會監督當成洪水猛獸,不願聽、聽不進、不會聽群眾意見。對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沒有消息」並非好消息,特別是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不了解民意、不掌握輿情是不合格的。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恢復意見箱的功能和作用,需相關部門拿出應有的作為和行動,必須認識到:無論是實體意見箱還是虛擬意見箱,都不是應付差事的擺設,不能止於開設或開通意見箱,還要及時做好意見建議的回覆處理工作,逐漸扭轉「基層反映意見難」的刻板印象,最終重塑意見箱的公信力。
關注民生、民情、民意、民心,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文件裡,更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不妨從小小的意見箱開始。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