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疏肝和胃降逆法治胃炎-健康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2-22 央視網

  膽汁反流性胃炎汁係指由於膽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重減輕等一系列表現的症候群。症見中上腹持續性燒灼痛,餐後疼痛加重,服鹼性藥物後不能緩解,或反而加重;少數病人可表現為胸骨後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覺。膽汁性嘔吐是其特徵性表現,由於胃排空障礙,嘔吐多在晚間或半夜時發生,嘔吐物中可伴有食物,偶有少量血液。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嘔吐」、「胃反」等範疇。與脾胃肝膽有關,其病機屬於本虛標實。本虛為脾失健運,標實為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溼熱內蘊,胃絡瘀阻,由於脾胃失調,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膽胃不和,膽氣上逆則見膽汁反流入胃。治療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標本兼治為原則。

  藥用黃連5克,大棗5枚,竹茹10克,枳實10克,清半夏8克,陳皮8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烏賊骨12克,浙貝母12克,白及15克,三七粉3克,金錢草20克,雞內金15克為基本方。方中半夏、陳皮、竹茹除溼化痰、和胃止嘔;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滲溼化痰;烏賊骨、浙貝母、白及、三七粉制酸止痛、活血斂瘡;黃連瀉火解毒;金錢草利膽排石;雞內金消食和胃。全方共濟除溼化痰、和胃止嘔、制酸止痛、活血斂瘡之效。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證屬肝胃氣滯者,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舒肝理氣;寒邪犯胃者,加吳萸8克、乾薑8克溫中散寒;胃熱熾盛者,加石膏15克、公英15克清胃洩熱;食滯胃腸者,加炒麥芽30克、神曲10克和中消導;胃陰虧虛者,加玉竹10克、麥冬15克滋陰養胃;脾胃虛寒者,加蒼朮15克、白蔻仁6克溫運脾陽;痰飲停胃者,加生薑3克、杏仁8克散水化痰。

相關焦點

  •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治療法則,效果顯著
    王某,女,74歲,有胃食管反流病史,多年來噯氣頻發,無泛酸胃脘無不適。 3月來大便次數增多,日行3~4次,質溏,寐安,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緩。 證屬肝鬱脾虛,胃氣上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降氣。
  • 中醫看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液上逆是其重要病機 關於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機,早在戰國及秦漢時代,祖國醫學便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肝胃失和有關,《內經》以膽邪逆胃、膽虛上溢所致膽胃不和、氣機不降立論,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靈樞·四時氣》中云:「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日嘔膽」。提出了膽胃相悖、升降失常導致膽液上逆於胃的病因病機。
  • 【以案說醫】羅永佳:胃氣不降煩躁易怒,治以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品審評專家庫專家、廣州市中醫藥學會顧問,是廣東省第七、第八、第九屆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廣州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國醫名師治「胃脹」的方子,疏肝+健脾+和胃,一箭三雕
    這配伍,為軍中國醫名師、遼瀋杏林泰鬥王師的驗方。早年,我與王師有交,幸而對王師的一些治驗心得有了一點了解。這配伍,出自王師的專著中,且得到王師的講授。西醫診斷,就說是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輕度的淺表性胃炎 ,表現為反覆的胃部飽脹不適,並且時不時伴隨噯氣和反酸。 患者這個毛病已經持續5年了。她反覆用過一些西藥,無效。 就診前一周,因為家庭瑣事爭吵,導致胃脹、反酸加重。刻診,見患者上腹部飽脹,進食後明顯,噯氣、反酸,善太息。舌質淡紅,脈象弦滑,舌苔薄黃。
  • 中醫調理脾胃的這種方法,學會了就可以預防淺表性胃炎
    中醫如何調脾胃防胃炎,升清降濁 為治脾胃基本大法  脾主升清,為髒宜藏,胃司降濁,屬腑宜通,脾胃之間互相協調,相反相成,保證納化功能的正常進行。若諸因導致脾升胃降的相互協調失常,脾氣不升,則腸鳴洩瀉;胃腑不降,則嘔吐噁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阻滯於中,則脘腹痞滿等諸種病證發生。
  • 中醫治療胃痛,一劑藥「理氣和胃」見效快!
    胃痛的病因與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外感寒邪,脘腹受涼,寒邪內客於胃;過服寒涼,寒涼傷中,致使氣機凝滯胃氣不和,收引作痛。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內生食滯,致使胃中氣機阻滯,胃氣失和而疼痛。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洩,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發胃痛。
  • 中醫治療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調升脾氣,調肝氣,降胃氣
    ,才能胃氣安和,安和則胃病自愈。 治胃痛經驗簡言為十宜: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化,痛宜通,嘔宜降,酸宜和,津宜生,汗宜收,脹宜消。 醫案一: 彭先生, 39歲。
  • 慢性淺表性胃炎:胃脘疼痛伴口乾口苦,泛酸暖氣,如何根治
    患者胃脘疼痛2年,加重1個月,其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西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檢閱實驗室報告: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此乃肝鬱氣滯,胃失和降之胃脘痛,治擬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佐以洩熱。
  • 反酸、燒心…胃食管反流,中醫2個證型分析3個思路解惑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適症狀和(或)組織學症狀,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爛性反流病和Barret食管。如果西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遇到了瓶頸,不凡試試中醫。
  • 古今醫案研讀:廣中醫教授周福生治氣滯血瘀型胃炎腸化案
    1975年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1998年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內科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留校至今,一直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擅長脾胃病證—胃、腸、肝、膽、胰疾病的中西醫診治。【醫案】周福生治氣滯血瘀型胃炎腸化案黃某,女,42歲,農民。
  • 百病皆生於氣,兩味中藥,疏肝理氣和胃
    圖|網絡 文|柒大夫 中醫有「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腫瘤,都與「氣」是有一定關係的。 實際上,如果疏肝找柴胡的確不錯,健脾陳皮也不錯。 但能同時疏肝、和胃、又健脾化溼,那就是佛手、香櫞。所以這兩味藥本事多,而且平和,有謙謙君子之風,主要可以平時拿來代茶飲。 佛手,香氣雖不如花朵的芬芳撲面而來,卻也是暗香浮動扣人心。
  • 中醫:左金丸治療「燒心」有奇效
    這種情況,多屬現代醫學的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等,屬於中醫「胃脘痛」、「吐酸」、「反胃」、「嘈雜」等範疇。中醫認為,此類疾病與肝胃有密切關係,其病機屬肝失條達,鬱而化火,橫逆犯胃,肝胃不和。面對這種情況,我在臨床習用左金丸治療,而且每能獲得滿意療效。
  • 古今醫案研讀:張鵬舉治「食管賁門癌」案(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陝西省著名中醫,早年從師於其伯父張鴻儒先生,解放後又從師於山東省衛生廳廳長、全國著名老中醫劉惠民先生。1936年高中肄業後在店堂隨其伯父行醫當學徒,1941年自立於榆林「濟眾堂」,開始行醫,1956年公私合營後加入榆林縣醫院中醫科工作。1980年調任榆林地區中醫院副院長,1985年後擔任名譽院長。
  • 胃炎吃什麼藥好?中藥摩羅丹助你養好胃
    胃炎是引起胃部不適症狀的主要誘因,其發病率居消化系統疾病之首。胃炎的病因病機複雜,治療周期長,且治療過程中病情易反覆發作,如何選擇安全有效的胃藥以及胃炎吃什麼藥好是許多患者一直頭痛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幫助大家科學地了解一下胃炎的病理特徵和正確的治療方法。胃炎吃什麼藥好?
  • 平時喝點它,增加體內益生菌,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助胃炎康復
    人生百病,既有外感邪毒而得病,也有內心貪嗔痴三毒而感召,外病易除,心病難醫,若非一念之貪,也不會招惹天降瘟疫。糜爛性胃炎是胃炎中常見的一種,可與消化性潰瘍、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等伴發,亦可單獨發生。  中醫辨因施治  糜爛性胃炎多由胃熱、肝火、脾虛、瘀血引起,具體辨證分以下4種證型:  (1)肝火犯胃由於恚怒傷肝,疏洩不暢,氣機阻滯,日久化火,逆犯胃氣,失於和降而致。
  • 用於萎縮性胃炎的十種中成藥
    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三大類。萎縮性胃炎者的特點是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對於嚴重的萎縮性胃炎或伴有異型增生者應注意預防其惡變。幽門螺桿菌感染為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導致萎縮性胃炎難以治癒的因素,對於有胃黏膜萎縮、糜爛、或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建議根幽門螺桿菌。
  • 萎縮性胃炎近25年,伴隨明顯胃痛常年忍著,中醫告訴你怎麼能好
    中醫將此病,歸屬於「痞滿」「胃脘痛」等範疇,認為其發生與外邪犯胃、飲食不節、進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菸酒、情志不遂、素體虛弱、勞倦內傷、用藥不當、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可以根據不同症狀採取相同治療手段,也就是所謂的「異病同治」,在臨床應用中可有效延緩「萎縮」進展,甚至逆轉「萎縮」,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萎縮性胃炎的主要手段之一。中醫如何治療萎縮性胃炎?
  • 2味中藥泡茶飲,疏肝、理氣、和胃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有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獨好佛手、香櫞?實際上,如果疏肝找柴胡的確不錯,健脾陳皮也不錯。但能同時疏肝、和胃、又健脾化溼,那就是佛手、香櫞。
  • 中醫預防及治療胃下垂的方法
    原標題:中醫預防及治療胃下垂的方法   原標題:中醫預防及治療胃下垂的方法   胃下垂是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除了配合西醫的一些治療之外,中醫對治療和預防胃下垂還有哪些方法呢?   中醫學認為胃下垂病位在胃,屬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升提無力,氣虛下陷所致。
  • 疏肝健脾和胃,八種肝鬱脾虛專業中成藥
    疏肝健脾和胃的中成藥有很多,主要是治療食欲不振、開胃、疏肝理氣的功效,其中逍遙丸、柴胡舒肝丸都是健脾疏肝的特效藥。疏肝健脾和胃的中成藥1、逍遙丸成分:生薑、薄荷、炙甘草、茯苓、炒白朮、白芍、當歸、柴胡。適應人群:適用於肝鬱,伴有食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