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諸葛亮平定南方後,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出徵之前,他給後主劉禪寫了一篇表文,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劉禪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身先士卒、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諸葛亮向劉禪上書的這篇表文,就是千古名篇《出師表》。然而,就在這篇表文中,有意無意間,恐怕也透露出諸葛亮的些許私心,請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劉禪推薦人才,主要也就在以上這兩段中。這段文字中,諸葛亮向劉禪共推薦了四個人,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
這四個人是什麼人呢?具體一了解,你就會發現裡面的問題。
郭攸之,字演長,南陽人,諸葛亮曾「躬耕於南陽」,和諸葛亮是老鄉,隸屬於蜀國的荊州集團。
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人,看看,也是隸屬於荊州集團,和諸葛亮是故交。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南郡是荊州下面的一個郡,也是荊州人。
向寵,字巨違,荊州襄陽人,也是妥妥的荊州人。
大家看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重用的四個人,無一例外都是荊州人。而諸葛亮自己就是荊州集團的「帶頭大哥」。在如此重要的一次上書中,向劉禪推薦的人,全部都是自己這個集團的人,說他沒有私心,誰會信呢?
當然,倒不是說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這四個人沒有能力,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有一定的能力,從能力的角度看,諸葛亮推薦他們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難道蜀國只有這幾個人才嗎?難道李嚴、李福、何宗、王謀等蜀中人士就不是賢臣了?而且他們也是託孤的大臣啊,是位列九卿、尚書僕射的官員,但就官階而言,就要高於諸葛亮推薦的這幾位。
因此,諸葛亮在人事安排上如此精心策劃,不提他們絕非偶然。細讀《出師表》,倒可以看出諸葛亮忠臣的外衣裡面,原來藏著一顆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