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中華文學史上,有15篇經典古文被無數學子誦讀和體會,是中學生的必學必背之作。它們有《出師表》《愛蓮說》《陋室銘》《魚我所欲也》《師說》等名篇,始終是熠熠生輝的文學之寶。這些文章,為人父母者,也一樣可以學習,拿來充實。
我們就開始為您精選這15篇古文,從名篇的作者名家、文章解析說起,到從文章的文學價值和借鑑意義說起,來獲得古人智慧的真知和語文的提升。
*** 《出師表》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中。他從小生活貧苦,2歲母親去世,7歲父親去世,一家人靠叔父接濟度日。
他生活的時代,風雲變幻,動蕩不安。先是黃巾起義,接著又是沒完沒了的戰爭,天下四分五裂,特別是董卓叛亂,挾持皇帝逃亡長安,一路掠奪百姓財富。諸葛亮也隨著叔父從家鄉山東搬離到江西,後來又由於叔父官位被排擠,流落到荊州。
當時的荊州受到的戰亂影響還不大,通過叔父的人脈,諸葛亮到劉表辦的學堂讀書,還結識了許多知識淵博、才德兼備的前輩。
但是兩年後,叔父病逝,諸葛亮失去了依靠,他本想回山東,但是得到了周圍好友的挽留,就還是和弟弟諸葛均搬到離襄陽西邊20多公裡的隆中居住,這一年,他才17歲,就已經看盡了人間滄桑,至親之人都離他遠去的歲月。
從17歲到27歲,諸葛亮一讀就是十年,諸子百家、經世文史,無所不讀,學識更長,於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間尖子由此誕生,被人尊稱為「臥龍」。於是就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他們的談話就記錄在《隆中對》中。
諸葛亮離開了隆中深山,來到劉備的陣營。作為軍師,運籌帷幄,打了許多硬仗。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儘量輔佐他的兒子劉禪, 承擔了蜀漢的軍事重任。他先揮師南徵,平定南方,又多次北伐,北伐的目標就是曹魏,可惜未成。公元234年,他在與司馬懿戰於渭南時,積勞成疾,病故在軍營中,這一年,他54歲。
《出師表》就是諸葛亮準備北伐之前的公元227年,給陛下劉禪上表的文章。有議論有抒情,飽含了諸葛亮對先帝的感情和自己的壯志。
節選精華: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文中,諸葛亮先說先帝的創業願望沒有實現就已逝,但還有許多將士捨身忘死,也算是對先帝的恩遇。然後,希望劉禪作為陛下要激發士氣,獎懲分明,公正不偏倚。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遠離賢臣,親近小人,是後漢所以衰敗的原因。
諸葛亮說自己本事不起眼的草民,而先帝不因地位身份低微,三次委屈自己,親自來拜訪,和他商議天下之事,聽取他的意見,這讓他感動並且奮發,日夜鞠躬盡瘁為他效力。先帝將國家大事臨終前託付給他,他日夜難寐,恐無法實現。於是,他南渡,深入不毛之地,現在要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他,若無法完成,可以治他的罪。
一邊寫表,一邊流淚,不知說了什麼。
《出師表》以誠摯的言語,分析當時局勢,不斷反覆勸勉劉禪不要忘記先主劉備的遺志,要繼承,要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和前僕後繼的政治形勢,闡述內外同法、親信賢良的迫切和必要,希望劉禪勵精圖治,改變只在西南一處隱蔽的被動局面;文章後半部分,諸葛亮從先帝的知遇之恩說起,緬懷劉備,感慨萬千,並且表達了北伐務必成功的壯志凌雲。
前半部分是進諫部分,起筆崢嶸,文筆詳實。諸葛亮先從形勢說起,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從而使對先帝的忠貞之情統領全文。繼而以天下三分的大勢,直言「益州疲敝」,痛感自身情況和條件很差,於是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後說「侍衛之臣不懈予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那些忠誠之士幸虧還在,因為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忠心,所以還是有希望的。於是,提出了「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文章從國家存亡和忠臣忠於先帝兩方面來談,不同一般的提請建議,而是全方位讓後主能真正聽了動心和驚心。
文章第二部分,又回到了自己的與先帝的回憶,以「臣本布衣」起筆,敘述二十一年來的情況,與先帝的恩情。有兩件事,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這一節敘述,並非多餘,和上文也並非毫無瓜葛。因為首先,諸葛亮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達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諫言是從感情和忠誠上出發,別無他意,可讓後主理解諸葛亮的用心良苦;第二,以自身從一介草民在先帝扶持下成為一代重臣,也啟發後主要奮發圖強。第三,通過寫出先帝不計較身份懸殊,三顧茅廬,於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先帝任人唯賢,也希望後主也能知人善任。第四,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以後依然忠心不改,不遺餘力,使後主託之以討賊興復之任。總之,這後半部分的敘述,聯繫自身,以期能打動後主,並且願意接受諫言,同時也是臨行前的滿懷哀愁的表白,波瀾壯闊,深刻入裡。
特別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更是表明了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從第一部分的諫言,說明出師的條件和基礎,曉之以理;中間的敘事,讓劉禪知道創業是多麼艱難,也說明自己是出師的合適人選和條件,動之於情;最後起誓言出師,悲壯感慨,義不容辭。
範題1:
答案:
其實,諸葛亮不僅寫了《出師表》,他還有許多名篇,如《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治國》 --- 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
而最深我心是的諸葛亮的自我總結:
我本南陽種田人,偏臨危受命挽狂瀾既倒,一對酬三顧,兩表感千秋,七擒六出,秋風知我忠謹心。
諸葛亮跟從了三位君主中當時最弱的劉備,他離開田地的時候,還勸誡弟弟不要荒蕪農田,等他勝利歸來,他要繼續種田歸隱。可是,他一去沒有回來。
誰能七擒七縱,誰能六出祁山?他沒有歸來,最終結局失敗。但是,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嗎?空城計不需要過人的膽識嗎?擒縱孟獲不需要豁達的胸襟嗎?知道魏延有反意仍用其人,不需要容人之心嗎?六出祁山不需要堅韌的毅力嗎?
這些不也是另一種成功嗎?
———————————————————
文/葉正聆
這裡是菁華漢英課堂,我們一起學習豐盈的中文、英文,愛學習,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