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國學引領風氣慧心詮釋傳承學脈 喚"新軸心時代"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首倡國學引領風氣慧心詮釋傳承學脈

  湯一介先生從事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的教學與研究,任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等,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矚望新軸時代》等學術著作。對於這位在哲學界有著影響力的大家,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認為,湯一介鑽研的哲學是關注社會的哲學。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認為,湯一介致力於儒釋道的研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頗有慧心。

  □倡導儒學復興

  呼喚「新軸心時代」

  湯一介曾在他寫的《湯一介學術自述》中介紹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概況。湯一介說,他研究的範圍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想,二是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的總體論述,三是關於中國文化問題的討論。

  湯一介在他寫的《湯一介學術自述》中說:「我是最早提倡『國學』的,但我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倡『國學』的,即在全球意識觀照下提倡『國學』。」針對上個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國學熱」和80年代的「文化熱」問題,湯一介曾在《「文化熱」與「國學熱」》中作了較詳細的討論。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西方中心論』的消退,整個世界文化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當然是有益於文化的健康發展,但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國學』,很可能使中國文化再次游離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之外。當然我們要考慮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可是這種考慮必須以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為參照系才有意義。如果不這樣,我們又會再次自己封閉自己,重新滑入狹隘民族主義和國粹主義的陷坑。」

  2009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湯一介發言再談「儒學的復興」話題,他提到「儒學的復興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這是由歷史原因形成的。」他提到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世界各地的思想界出現了對「新軸心時代」的呼喚,「雅斯貝爾斯為什麼特別提到中國、印度和西方對軸心期的回憶,或曰『復興』的問題?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文化又有一次『復興』的機會?我認為,答案應是肯定的。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國學熱的興起,可以說預示著,我們正在從傳統中找尋精神力量,以便創造新的中華文化。」他認為中國、印度、歐洲(歐盟)的「復興」很可能預示著「新軸心時代」的到來。

  □致力儒釋道研究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郭齊勇教授此前在《人民日報》發表《湯一介的人與書》的回憶文章。郭齊勇教授回憶說,「湯一介祖籍黃梅,與我的導師蕭萐父是好友。蕭先生曾請他來武漢大學為我們講過課,因此我也算是湯先生的弟子,只是未能登堂入室。」

  郭齊勇認為,湯一介在中國文化思想界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改革開放初期,湯一介最早出國,並把海外學者及學術引進國內。1985年初,郭齊勇參加由湯一介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文化講習班,得承大師謦欬,接受了許多新信息與新詮釋,頗受教益,「這期講習班對我們這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觸動很大,扭轉了我們的一些看法」。

  他表示,湯一介致力於儒釋道三教的研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頗有慧心。「他提議創建中國解釋學,梳理中國解釋經典的歷史,指出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解釋經典的方式,即以《左傳》對《春秋經》的解釋為代表的敘述事件型的解釋,以《易傳·繫辭》對《易經》的解釋為代表的整體性哲學的解釋,以《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對《老子》解釋為代表的社會政治運作型的解釋。」

  在湯一介研究中,中國傳統哲學是不同於西方、印度、伊斯蘭哲學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他討論了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問題,為中國哲學建構了新的範疇體系,提出中國哲學常以三個基本命題來表達對真善美的觀點,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關注改造社會的哲學

  北大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為湯一介的《儒釋道與中國文化》所寫前言中提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轉型方面,湯一介先生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並踐行,「湯先生鑽研的哲學是關注社會的哲學,是希望改造社會的哲學,是要為社會獻身的哲學。上個世紀末,湯先生就提出了中國文化傳統具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和而不同』『普遍和諧』『內在超越』『中國解釋學』等一系列新的哲學問題,推動了學界對傳統哲學使命的大討論。他還提出傳統哲學應『走出中西古今之爭』,與馬克思主義對話,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世界相結合的命題。」

  湯一介談及「國學熱」時曾說過:「有很多商業化、娛樂化的過程,但好的方面是使國學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被更多人接受。我並不反對這些……」王守常認為,湯一介的哲學研究,遠走在社會發展和大眾認知的前面,「他像一位智慧的老者,以包容的心態,以睿智的叮嚀,看著他深愛的孩子們步履蹣跚地前行和成長。」

  北大哲學系研究中國哲學教授楊立華是湯一介的學生。談及湯一介的學術貢獻,楊立華教授認為,湯一介對於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是引導性的,是從大處著眼,有宏大視野的學者和思想家。「湯先生研究專深,有非常宏大的視角,對於整個文明對話,中西哲學對話,以及中國哲學發展起著引領作用。湯先生是勇敢的擔當者,在他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很勇敢擔當,讓人佩服。他對於西方哲學、中國哲學整體思路和方向有個明確把握,對新思潮高度敏感,是真正影響了中國當代和未來哲學發展的思想家。」

  楊立華回憶,「湯先生曾說他沒成為哲學家,比較遺憾。我認為哲學有不同形態,他有自己的哲學思想,他是大學問家、思想家。他對學生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我們成為大學者,有可能的話成為偉大哲學家。」

  ■延伸閱讀

  《儒藏》工程的最大損失

  2004年,湯一介擔任了《儒藏》工程的總編纂。《儒藏》工程包括《儒藏》編纂和「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

  《儒藏》編纂分《儒藏》「精華編」的編纂和《儒藏》大全的編纂。「精華編」將收錄中國四部之書及出土文獻中在學術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典籍文獻461種,以及韓國、日本、越南歷史上以漢文著述的重要儒學著作100種。《儒藏》大全將收錄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儒家典籍文獻近6000部,計劃於2025年完成。

  北京大學儒藏研究中心主任秘書胡仲平昨日告訴京華時報記者,湯一介在《儒藏》中負責整體設計,並把關編纂過程,「他以學術界地位推動立項,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選哪些書目都是由他組織研討的,還把北大文史哲的教授召集在一起,還有海外的一些學者。他的工作是無可取代的,湯先生的去世是《儒藏》工程最大損失。」

  湯一介先生去世後,由他主持的這麼一項浩大的工程會否受到影響?昨天,北大儒藏中心副主任楊韶榮說,《儒藏》精編版已經順利走上軌道,將會平穩完成,目前儒藏100冊的出版,已經較為成熟地把工作流程和制度固定下來,「《儒藏》下一步將會穩步推進。」

  《儒藏》對於文化傳播有何意義?胡仲平稱,中國近代文化有斷層,我國有《佛藏》《道藏》,而沒有《儒藏》,始終沒能把儒家的典籍文獻集大成地編纂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儒家一直沒有獨立的文化書庫。」胡仲平認為《儒藏》不僅可以保存文化思想,讓一流學者進入文庫研究,去傳播文化,對於普通大眾也有意義,「比如很多儒家典籍講禮教知識,《三字經》《禮記》這樣的讀物也是普通讀者可以受益的。」

  ■湯一介主要學術著作

  《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新軸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建構》

  □近年逝去的國學大家

  季羨林

  2009年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

  任繼愈

  2009年7月11日,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中國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任繼愈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教學和研究,學術成就卓越,影響深遠,是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哲學的優秀代表,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作為高校哲學基本教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哲學工作者。他主持編寫的《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等工具書填補了新中國宗教研究空白。

  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周汝昌1918年生於天津,早年考入燕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院。他在紅學、詩詞、文字學、書畫、戲曲、音樂等諸多領域均有很高的學術成就。學術界認為,他是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一生致力於紅學研究,其研究方法師承胡適,但又獨樹一幟。他重點考證了曹雪芹的身世與家世,並且仔細研究了大量清宮檔案之後,得出了《紅樓夢》是自傳體小說的觀點。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餘萬言的《我與胡適先生》,書中首次詳細介紹了二人圍繞《紅樓夢》所進行的學術探討,評說了胡先生與紅學的淵源和貢獻。(記者 高宇飛 郭瑩 田超)

相關焦點

  • 汲取首倡之地脫貧經驗,書寫新時代精彩的民生答卷
    首倡之地當建首倡之功。「十三五」以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囑託,奮力攻堅,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以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747萬人脫貧,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0.36%,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進展。
  • 軸心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軸心時代,中國有諸子百家,古印度有沙門思潮,猶太王國有基督教研究,而古希臘,則產生了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諸多哲學思想流派。最有意思的是,它們幾乎處於同一時代都是西曆的前八百年至前兩百年之間。根據一些人類學家的說法,軸心時代是由農業逐漸發達引發的。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的覺醒是由農業創造的大量富餘供給引發的,全世界大規模灌溉系統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條件。
  • 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對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啟示?
    他們或許以種種不同的方式詮釋了軸心時代的發現,卻從未更勝一籌。例如,拉比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均為軸心時代之後結出的碩果。正如我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看到的,這三種宗教傳統都重塑了軸心時代的見解,並且奇蹟般地賦予其某種地方特色,使它直接適用於它們各自所處的社會環境。
  • 真正的「軸心時代」
    有一個詞,叫「軸心時代」。這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提出的概念,大概的意思是說: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段時間很神奇,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這四個人類古老文明,幾乎同時出現了爆發性的精神創新。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以孔子和老子為典型代表。在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
  • 經典詮釋與國學新視野
    而在9年前,也就是2002年,《光明日報》曾經做過一期有關詮釋學的訪談,題目叫《中國詮釋學是一座橋梁》,當時還沒有國學熱,《光明日報》也還沒有開闢國學版。9年過去了,這一研究有什麼新進展?在當前國學熱背景下,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當然,經典詮釋,需要建立在文獻學基礎上的文本把握,需要西方哲學方法、理念的借鑑,還需要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特色的認識。
  • 2018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圓滿閉幕 | 聚焦傳統文化繼承創新 暢想人類文明宏圖願景
    會議宣布了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於9月15日至16日在武漢舉行,宣布了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論壇共設三個會場:主會場、第一分會場、第二分會場,其中分會場根據實際需要設英文專場。第二軸心時代不會太遙遠,我們的文化一定可以再一次引領世界的潮流,把我們的文化復興起來,讓世界各國來借鑑。對世界作出大的貢獻,一定要身體力行。」由於前兩屆論壇的成功舉辦,本屆論壇吸引了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有關專家學者的積極關注和支持。
  • 第六屆積極心理學大會:人類已進入第二次「軸心時代」
    第二次革命大約發生在所謂的「軸心時代」。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之間,在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所發生的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稱之為「軸心時代」。
  • 【名家薈萃】周洪宇:以新人文主義引領未來教育
    人文精神就是隨著人的進化而演進的,它大致經歷了「軸心時代」的古典人文精神和「軸心後時代」的近現代人文精神階段,並正在進入「新軸心時代」新人文精神階段。 「新軸心時代」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現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杜維明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湯一介教授等人受雅斯貝斯「軸心時代論」啟發而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當今世界人類正進入一個與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既類似又不同的「新軸心時代」。「新軸心時代」與「舊軸心時代」相比新在何處?
  • 幼兒園國學玩起來——新時代幼兒新蒙學教育教學理念的基本解讀
    北師大果雪兒課題組中國特色幼兒園新蒙學理念「幼兒國學玩起來」理念獨樹一幟,彰顯新蒙學新幼教風範,引領新時代新蒙學潮流。「咬定青山不放鬆」,「咬定」幼兒,新蒙學堅持以幼兒為本的原則。2教育內容——「國學」。「立根原在破巖中」,「立根」國學,給幼兒最有價值最富特色的整體性營養,新蒙學堅持溯本求源以及與時俱進相結合的原則。3教育方法——「玩」。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理論。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
  • 以新時代德治思維引領公民道德建設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內涵為根,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源,立足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觀,充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偉大道德實踐,深入探索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道德訴求,在跨越古今、融合中外的思考與探究中,逐漸構建出比較成熟的德治思維體系,並以道德建設與治理為核心,實現了對個人
  • 中國國新:奮楫爭先 引領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中國國新抓住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這一重大歷史契機,準確把握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要求,積極探索改革試點實施路徑,構建完善「資本+人才+技術」輕資產運營模式,打造形成「5+1」業務格局,堅持「五個守住」運營策略,逐步蹚出了一條國新特色運營公司試點道路。
  • 《聖學根之根》系列叢書正式出版,引領少兒國學新潮流
    原標題:《聖學根之根》系列叢書正式出版,引領少兒國學新潮流新媒體時代的全面浸透給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紙質書籍出版發行量的急劇減少可謂是一種時代文化的消逝。但對於年紀尚幼的少兒群體而言,並不具備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他們接收知識的信息源大部分還是來自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和經過編排的紙張書籍。
  • 引領中國茶館發展 倡導國學文化生活
    讓國學綻放異彩,讓文化走進生活。12月15日下午,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在北京老舍茶館前門店藝苑廳隆重舉行。 活動現場,老舍茶館舞臺劇《行走的大碗茶》傾情上演。
  • 推進國學研究的數字轉向
    會議指出,為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發展。其中,新文科的主要核心發展方向有二:一是打破過去的專業分野,使人文社會科學相互貫通;二是通過與新興數位技術結合,與理學和工學交叉共融,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發展。相對於過去,在大數據時代推進數位技術與人文交融的新文科發展,將進一步加強人文科學詮釋世界的有效性,進而令文科研究成果展現出新的價值。
  • 劇評丨《大地頌歌》,走進時代高光處
    &nbsp&nbsp&nbsp&nbsp戰貧,一幅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中國畫卷,一束人民至上、擺脫貧窮的時代強光,勾勒了「為了人民」的最美窗口,回答了全球戰貧的中國方案。
  • 歃血為盟義結金蘭 這不是武俠片是國學大師結拜兄弟
    ●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辭賦家何開四說,「這是一個宣揚國學的盛典,對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昨日上午,在成都東華門的慧心道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學典禮,來賓們見證了一幕經常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場景——兩位感情篤厚的男人當眾交換「金蘭帖」,在關公像面前結為異姓兄弟。結拜的兩人中,身著中山裝的鄒慧心來自成都,是慧心道館的主人、聲名遠揚的功夫高手;另一位身著長袍馬褂者名叫龔鵬程,來自臺灣,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乃名震四海的國學大師。55歲的他略長盟弟鄒慧心12歲。
  • 宮喜祥:企業要歷練「守」的恆心 「變」的慧心
    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宮喜祥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企業要歷練「守」的恆心,「變」的慧心,要做精產品,做大品牌;企業家要有「精神」,與時代共進步、共呼吸,以昂揚的鬥志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宮喜祥說,站在兩個一百年偉大的歷史交匯點,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五中全會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藍圖。
  • 「慧心聚力,起跑新20」——慧科訊業20周年慶典【北京場】
    2018年6月22日14:00,慧科訊業二十周年——「慧心聚力,起跑新20」慶典活動於北京東直門雅辰悅居酒店三合廳如期舉行。慧心聚力,輝煌20年今年是慧科訊業創立的20周年,也是品牌重塑與業務升級的一年。
  • 新時代中日高校攜手 以教育互動促人文交流
    新時代中日高校攜手 以教育互動促人文交流 2019-12-0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