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外文書店的店面和圖書陳列都別具一格。
劉伯根在中圖外文書店重裝開業活動上發言。
中圖外文書店位於工體東路16號,東大橋路口北。這家五層店面之前是中圖公司租給朝陽醫院的部分空間。作為中圖公司打造的「舒適、愜意的文化空間」,中圖外文書店從裝修設計到布局功能都彰顯著「文化空間」的理念。書店1層北側為外版期刊雜誌、生活時尚書籍、外文暢銷小說以及創意產品,南側為咖啡休閒閱讀區;2層北側為「美書館」,主要經營外版藝術圖書,南側為咖啡休閒閱讀區;3層為外版兒童圖書、外版音像製品(原音匯),凸版印刷紙品創意體驗區;4層為「源漫社」ANIMATE外版動漫衍生品、外版動漫圖書;5層為青少兒童外語及綜合素質培訓中心。
新京報訊 (記者張弘)「外版直供,國際同步閱讀」的口號,讓中國讀者拉近了與國外出版物的距離。4月22日上午,中圖外文書店(COZYBO2K)重裝開業,而北京的讀者也多了一個購買外文書的好去處。
西川:希望同步引進西方當代文學
當天的活動以「挑選一本心儀的外版書」為主題。詩人西川到場祝賀,北大英語專業科班出身的他笑稱自己「在中國作家裡邊絕對是英語最好的」。他從自己的大包中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英文書—《成吉思汗與現代社會的形成》,西川稱,這本大部頭是他在紐約最有名的二手書店中淘來的,「這本書太牛了,對寫作也特別有啟發」。
西川說,自己英語、法語都能讀,在美國時,常讀英文原版書:「我得老跟這些東西打交道,國外的作家朋友給我寄書,我一定會看,這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他期待中圖外文書店能夠同步引進一些西方當代文學,讓更多的中國讀者了解。
這家五層店面之前是中圖公司租給朝陽醫院的部分空間,中圖公司現在將其收回,使5層樓全部成為外文書店圖書和文化空間。
馮荍:追求特色而不是全品種
「國際同步閱讀」是中圖外文書店最大的經營特色。目前,店面內精選了1萬多種外版期刊、圖書和音像製品。同時,依託國內最大的出版物進出口企業—中圖公司,中圖外文書店可向讀者提供外版直供訂購服務,讀者訂購品種可達30多萬種,並將以最快的速度,讓讀者實現與世界同步閱讀。
書店總經理馮荍稱,中圖外文書店經營品種有以下四個特色:一、「外版期刊零售與徵訂」。目前店內在售的期刊品種近300種,可徵訂品種3萬種,是北京外刊品種最全的零售實體書店。二、「美書館」。在售外版圖書超過7000種,可徵訂品種30萬種。其中,在售藝術類圖書已超過1000種,涉及藝術畫冊、建築裝潢、時尚設計、創意工藝等。三、「原音匯」。利用中圖公司獨家進口音像經營許可,為發燒友提供進口發燒級音像製品,初期上架音像品種1000餘種,是北京唯一一家銷售全品種進口外版音像製品的實體書店。四、「源漫社」。聯手海外著名動漫書刊供貨商及日本最大動漫衍生品連鎖店ANIMATE公司,為北京的「漫迷」提供品種最全、最新的動漫產品。其中,外版動漫圖書品種已達千餘種,ANIMATE原版動漫衍生品種也已近800種。
馮荍說,外文書店敢於打出「外版直供、國際同步閱讀」的口號,主要因為書店有背靠的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所屬全國首家出版物的保稅庫,這實際上等於是國外出版社在中國境內的倉庫,能讓中圖外文書店的圖書比其他外文書店的圖書供貨至少要快2個月的時間。「儘管如此,我們更注重的是書店的特色,而不是全品種。」
【專訪】
劉伯根:萬一賠錢,也要把這個書店辦下去
在書店經營並不算好的情況下,中圖為何要做這樣一家書店?其背後有著怎樣的動機和思路?22日下午,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總經理劉伯根。
新京報:據我所知,儘管去年政府給實體書店補貼了9000萬元,但相對於書店經營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很多書店的開張和關閉,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我想,中圖做這個外文書店顯然有著長遠的考慮,如果出現最壞的情況,例如,書店連續幾年虧損怎麼辦?
劉伯根:我們辦出版社,辦圖書進出口公司,在實現經濟目標以後,往往就忘了最根本的目標是什麼。比如,中圖可以做得很大,做很多別的事,中國出版集團也是這樣。但是,我們最根本的目標,是給讀者提供服務。中圖在解放初叫國際書店,上世紀六十年代分出來,叫中國外文書店。當時確實不是針對一般讀者,主要是通過進口,滿足各個機關、團體的需要。當然,後來辦了很多分店,那是滿足一般讀者的。這個狀況持續了好幾十年,現在情況變了,外文書店辦下去有困難。
中圖這些年發展很快,更強調為機關、團體服務的功能,把大眾這一塊淡化了。現在,大家都知道辦實體書店很難,我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第一,中圖公司作為最大的進出口企業,進口佔絕對優勢,出口佔相對優勢。進口這一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保持優勢是沒有問題的。我們有一段曾經有危機,就是數位化的問題。這兩年,我們在數位化方面下了工夫,在傳統的進口和數位化的出口兩塊,都能夠保持領先的優勢。這時候,我們就開始考慮,作為一個文化企業,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給讀者提供服務。我們進口出版物三十多萬種,一般的讀者享受不到。而讀者的這種轉向需求又是客觀存在的。從比例來說,這種相對數是小眾的,從絕對數來說,這類需求在北京並不少。如果我們只顧企業的發展壯大,不顧讀者這種需求,作為一個從事出版經營的文化人,高調來說這是我們的失職。
第二,我們去年銷售是39億,佔中國出版集團的一半。今年,我們要突破40億。這個書店,我們對經營者也下了任務,三年之內要盈利。實際上,作為中圖這麼大的一個企業集團,就是一年花一二百萬,那也是值當的。因為這個書店,等於為我們開了一個面向大眾的窗口。這個窗口開下去,對於中圖的展示、宣傳,它也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小讀者,讓他們從小就知道,中圖進口的圖書是原版的,是高品質的,是同步供貨。這反過來又會促進中圖將來的發展。就中長期來說,每年花一些錢投進去,也是值當的。
第三,如果我們經營得好,仍然可以實現為讀者服務的宗旨,又賺到了錢。除了我們自身的經營,還引進了雕刻時光,還有動漫。這種合作,我們會取得一部分收入。我們賣書,肯定是會賺錢的,另外,我們還可以搞一些活動。比如,每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有些活動就可以到這裡來辦。這樣,就能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應。另外,外版書可能不像暢銷書一樣賣那麼多,但是,利潤相對要高一些。我們這個書店,除了零售之外,還可以提供訂購服務。總之,我們的收入來源是多元的。
我們辦這個書店,不是急功近利。還可以實現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這裡離使館區很近,很多外國讀者會來。我們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外國市場需求,促進出口。另外,還能策劃一些選題—我們有海外開拓部,開拓國際出版。
新京報:從中央到地方,現在各級政府都在推廣全民閱讀,書店顯然也承擔著這一使命。這一塊,中圖外文書店會怎麼做?
劉伯根:我想,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提供好的產品。首先,書店本身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場所,可以實現多種交流。比如讀者和讀者之間,讀者和書之間的交流。其次,中圖外文書店會有一些活動,比如外語學習、培訓,動漫、創意等等。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接觸到書店。如果我們組織他們到書店搞活動,這對他們從小養成愛書,愛閱讀的習慣,無疑有著很大幫助。另外,如果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品種,實際上也有一個小的圖書館的功能。上世紀80年代,我在安定門一帶住,經常去國子監那兒的首都圖書館,遇到一個貌不驚人的老頭。我編百科全書,這個老頭說什麼都知道。後來我才知道,他叫王利器,是一個很有名的大學者。他當時一天到晚在圖書館泡著,這就是他的生存方式。如果我們營造一個好的氛圍,使之成為讀者的精神家園,動不動就想在這裡呆一呆,這無疑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