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官精解工傷用工主體責任中的7個實務問題

2020-12-22 澎湃新聞

來源:勞動法天平

轉自: 子非魚說勞動法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關於用工主體責任,近年來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常見的案例為,華山建築公司,將少林寺工程分包給令孤衝,令孤衝僱傭的工人勞德諾在建築工地受傷,勞德諾申請認定工傷。人社部門的工傷認定部門認為,勞動關係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勞德諾起訴請求確認與華山建築公司存在勞動關係。對於該類案件,《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62點規定:對於發包人將建設工程發包給承包人,承包人又轉包或者分包給實際施工人,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與發包人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勞德諾是包工頭僱傭的工人,不是華山建築公司僱傭的,華山建築公司不對勞德諾管理,不發工資,所以實務中一般不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係。

為什麼沒有勞動關係,還中止。這裡有個條文必須強調,《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工傷認定的前提是勞動關係。沒有勞動關係,能認工傷嗎?

依據來了,勞動行政部門出臺通知規定對建築施工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轉包、分包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自然人或組織,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這些用人單位需承擔用工責任。用工主體責任相關規定如下:

1、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係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2、2013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七條,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14〕9號)第三條第四項,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第五項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所以,關於用工主體責任實務,就來了。有幾個問題,必須清理一下。

一、確認承擔用工主體責任,是否屬於法院的受理範圍?

用工主體責任非法律規定的概念,而是由勞動行政部門提出的概念,至今內涵及外延尚不是特別清晰,但在工傷認定領域,是否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則是工傷認定的一個必要前提。對於用工主體責任究竟是由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認定還是由法院認定,至今全國司法系統並無統一的權威觀點,在2020年,湖南長沙中院、河北邢臺中院等法院仍可以判決形式確認用工主體責任。以重慶一中院為例,在重慶一中院曾經卻有讓法院承擔起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的前史,但小編贊成重慶一中院2019年形成的最新司法觀點即用工主體責任的認定應由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負責,此舉可以避免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以用工主體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進而將勞動者引入漫長的訴訟程序,而且認定用工主體責任確實也是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自身的職權。

1、法院曾經確認用工主體責任。在(2017)渝01民終4838號判決中,一審法院認為,無論雲冠公司是否將涉案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本案中雲冠公司都應在2016年5月12日對豆小敏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二審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在最新的(2019)渝01民終9677號判決中,一審判決結果:久廚設備公司於2018年1月1日對萬幫全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二審法院認為:認定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即工傷保險責任的主體屬於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職權範疇,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範圍。本案中,萬幫全如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為工傷,應當首先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進行工傷認定,對認定結果不服,可依照有關行政訴訟程序提起行政訴訟。因此,一審法院受理萬幫全的起訴並直接作出判決不當,本院予以糾正。

因此,在重慶很多法院,主張確認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可能會被裁定駁回起訴。

二、工傷認定行政部門為何中止工傷認定?

實務中,常見工傷行政中止工傷認定,讓勞動者先行確認勞動關係。依據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五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發現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應告知當事人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在此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當事人。勞動關係依法確認後,當事人應將有關法律文書送交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該部門自收到生效法律文書之日起恢復工傷認定程序。

其實,該規定第七條已經明確,包工頭使用人員,可以直接認定由發包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而此處的工傷保險責任顯然係指用工主體責任,而非勞動關係項下的工傷保險責任。

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之所以要中止工傷認定,很大程度是想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勞動關係存在與否,進而保證其工傷認定決定的準確性。因為工傷認定行政部門如果直接作出工傷認定或者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其可能面臨在後續行政訴訟中敗訴的風險,而這可能會導致相應的工作考核壓力。

三、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中止工傷認定的行為,是否可訴?

在2016年9月19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的指導性案例《王明德訴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案》中,法院認為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中止通知》如果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長期得不到救濟,對其權利義務產生實質影響時,《中止通知》具有可訴性,且該指導性案例最終也撤銷了《中止通知》。

在實踐中,工傷認定行政部門經常以用工主體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並引導勞動者進入仲裁及訴訟程序,要求其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由誰承擔,而當法院不再受理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的案件時,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中止工傷認定的行為將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長期得不到救濟並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因此勞動者可以起訴撤銷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中止工傷認定行為。

四、確認勞動關係能認定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勞動關係與用工主體的認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工傷認定領域,很多被包工頭招用的勞動者在工地受傷後,被引導起訴確認與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用人單位之間具有勞動關係,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路。勞動關係具有明顯的人身從屬性與財產從屬性,但如本文開頭所舉的例子,此時勞動者往往不是用人單位招用,也不受用人單位管理,用人單位也不向其發放工資,因此法院不會支持其確認勞動關係的主張。對於此種情形下的勞動者,如果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仍然中止工傷認定,勞動者在無法獲得救濟的情形下,可以選擇起訴撤銷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中止工傷認定行為。

五、包工頭在工作中受傷,能認定工傷嗎?

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包工頭在工地中工作受傷而被認定工傷的情形,雖然包工頭在工程承包中是作為承包人而存在,但如果其自己也實際參與了工程建設,那麼其也是可以被認定為工傷的。現在工程建設領域一般系以整個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尤其對一些小包工頭例如只包木工,將其納入項目參加工傷保險也有利於保障其權利。但目前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包工頭往往在與發包人的合同中約定發生工傷由包工頭自行負責,這往往也成為發包人在賠償後進行追償的依據,但包工頭自己發生工傷,發包人再行追償則實際抵銷了包工頭可以獲得的賠償,相信這個問題是需要司法實踐進一步解決的。

六、包工頭僱傭的人員在工地受傷,工傷與人賠可以選擇嗎?

如果是第三人侵權導致的工傷,只要被認定為工傷,因目前沒有規定限制工地受工傷人員可以獲得雙重賠償,那麼其也可以獲得雙重賠償。如果包工頭僱傭的人員在工地受傷不能認定為工傷,則其可以按照人身損害賠償主張權利。

七、包工頭僱傭的工人與發包單位調解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傷害事故發生後,包工頭與發包單位往往為了儘快解決問題,會與工人進行協商,此時由於工人對自己的受傷性質以及傷害程度都沒有具體的認識,往往會以較低的金額接受調解,但往往此種私下調解具有很大的風險性,按照目前重慶掌握的標準,調解金額如果低於勞動者應獲得的金額的75%,勞動者可以主張撤銷該調解協議,而且撤銷權的行使時間從勞動能力鑑定結論作出時開始起算。因此為避免達成的協議被撤銷,可以先行進行勞動能力鑑定再達成協議或者尋求通過司法途徑達成調解協議。

相關焦點

  • 這裡有:民法典擔保制度重難點問題精解
    2020-07 含書籤可檢索-青年律師必備市場營銷指南-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探討-侵權責任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侵權責任法研究(上、下)-侵權責任法條文釋義-侵權責任法律師基礎實務-侵權責任法教程第3版民法債編各論(上、下)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上、 中、下) 林誠二-民法學_江平 第四版-民法典重點修改及新條文解讀(全2冊)-民法典一本通-民法典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 全7冊-民法典條文精釋與實案全析(上中下)-
  • 非勞動關係用工:單一工傷保險解綁擴面,帶來幾分勞動保障?
    工傷賠償項目「缺斤少兩」、金額低,是目前推行的「非勞動關係」保障政策中常見的情形。新近,廣東省出臺關於超齡勞動者、實習生等非勞動關係人員的工傷保險政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首先,辦法強調由企業自願參保,用工方的工傷責任未明確。現行工傷條例規定,勞動者的工傷賠償由工傷基金和用人單位共同組成。
  • 建設工程轉包後,發生工傷責任誰來承擔?
    2018年7月13日,任某受李某指示乘坐李某名下車輛趕往工地時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骨折。2019年3月3日,任某以工程公司為工傷保險責任單位向上海市某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經認定為工傷。工程公司不服工傷認定結果,向上海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工傷認定。一審駁回公司訴求後,公司上訴至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 PDF:民法典逐條精解課
    2020-07 含書籤可檢索-青年律師必備市場營銷指南-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探討-侵權責任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侵權責任法研究(上、下)-侵權責任法條文釋義-侵權責任法律師基礎實務-侵權責任法教程第3版民法債編各論(上、下)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上、 中、下) 林誠二-民法學_江平 第四版-民法典重點修改及新條文解讀(全2冊)-民法典一本通-民法典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 全7冊-民法典條文精釋與實案全析(上中下)-
  • 工程轉包後出現工傷,責任由誰承擔?
    法院最終認定,甲公司在承包建築工程項目後,違反規定將勞務用工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且無相應資質條件的劉某,雖然甲公司與張某不存在勞動關係,但其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應依法支付張某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判決甲公司支付41萬元。法官說法該案是較為典型的用工單位違法轉包導致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案件。
  • 最高院最新判例:單位承擔工傷責任不一定要有勞動關係
    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職工發生工傷事故時,應由違法轉包、分包的用工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2013年4月25日發布並執行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七條規定:」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
  • 司法前沿|工傷保險責任與民事侵權責任的競合與衝突處理
    不同情形下,工傷保險責任和民事侵權責任之間又存在不同的關係。本文著重分析在以下四種情形下,工傷保險責任和民事侵權責任之間競合與衝突的解決路徑:(一)只存在用人單位一方為責任主體的工傷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為了減輕用人單位的負擔,分散用工風險。因此,勞動者因本單位原因受到傷害的,首先可以通過工傷保險賠償得到保障。
  • 勞務派遣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後追償用工單位,法院判處七分
    甲公司履行上述義務後向K公司追償,K公司未承擔其連帶責任,甲公司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1、支付工傷賠償損失719327.65元;2、支付乙2017年6月16日至2017年7月4日期間工資2059.5元;3、承擔本案訴訟費。
  • 工傷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但是對於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和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人員因工傷亡的情形,目前仲裁委及法院民庭均不認可存在勞動關係(根據《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62條規定的對於發包人將建設工程發包給承包人,承包人又轉包或者分包給實際施工人,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與發包人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對於共享用工相關法律問題的解讀
    共享用工與勞務派遣均具備三方主體,兩方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其中一方與員工建立勞動關係,承擔用人單位義務,另外一方對員工實際用工與管理。《通知》規定,「如以共享用工名義違法開展勞務派遣和規避勞務派遣有關規定的,依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勞動用工主體應當將共享用工與勞務派遣相區分,避免被有關機關追究法律責任。
  • 最新:高院判律師與律所不存在勞動關係,律所不承擔工傷責任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的焦點為:律所是否應當對何以深承擔工傷保險用工主體責任。本院分析如下: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用工主體責任的前提條件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存在勞動關係或者雖然沒有勞動關係,但用工單位存在違法情形,法律、法規規定應當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
  • 這6種情況下受傷,不能認定為工傷!(含工傷認定流程,收藏!)
    2、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但本人負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的上下班交通事故是工傷認定的常見類型,但並非所有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都能認定為工傷,這裡需考慮員工在交通事故中的責任大小。實務中較為常見的病是心臟病、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突發性疾病。「48小時」的起算時間,以醫療機構的初次診斷時間作為突發疾病的起算時間。員工雖然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但經過搶救無效48小時之後才死亡的,不屬於視同工傷的情形。
  • 最高法觀點:施工企業對實際施工人招用工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不認定存在勞動關係!
    ,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應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不能據此認定兩者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用工主體責任」,並不能突破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三者之間的法律關係,不能直接推定發包方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係;三、上述通知第一條規定,在沒有書面勞動合同證明時,認定事實勞動關係,應結合勞動人事管理、勞動報酬發放、勞動業務聯繫管理等綜合評判;四、根據
  • 專業工傷律師:工地受傷沒有勞動合同能否認定工傷?(成功案例)
    【工傷認定難點】施工單位違法轉包給沒有用工主體責任的個人或者組織,個人或者組織招用的勞動者沒有籤訂勞動合同,工人受傷後如何進行工傷認定?工傷認定部門是否以受傷工人不能提供勞動關係證明而不予認定工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工程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 工傷醫療期及待遇常見的25個問題匯總
    根據《江西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規定》七級至十級傷殘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時,其年齡(周歲)大於或者等於10年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為28個月、22個月、16個月、10個月的本人工資;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0年的,每差1年扣減10%;不足1年的按1年計算;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為10個月、9個月、8個月、7個月的本人工資。
  • 誰應為含糊的工傷事件買單
    更多內容▲點擊圖片27年風險代理經驗專業代理判決書的執行你一、基本案情2013年7月,四川某某建設工程公司承建了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某某園c區的工程,四川某某建設工程公司與包工頭王某(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籤訂了《泥工班集體勞務承包合同書》,約定王某承包泥工工作,王某招聘盧某到工地從事泥水工作,沒有籤定勞動合同
  • 外包工受工傷可主張工傷賠償嗎?這些典型案例了解一下
    為此,2014年4月14日發布的《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二)》中規定:「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所招用的人員請求確認與承包單位存在勞動關係的,不予支持。
  • 「共享員工」用工模式的法律風險與防範
    2.用工主體呈多重性,員工權益保障存風險。從「共享員工」相關實踐看,該用工模式客觀上產生兩個用人單位與同一名勞動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一定程度上導致責任歸屬的不確定性,由此帶來的勞動關係的認定風險、工傷賠償風險、社會保險繳納等問題都可能給員工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利影響。
  • 申請工傷,搜集證據的5個法律要點,有了解嗎?
    小張申請工傷被工地項目部組長拒絕,於是來到當地人社局諮詢。那麼農民工如何維護自己的工傷權益呢?主要是要儘可能地搜集保留兩方面證據:一、勞動關係或用工主體責任關係的證據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或用工主體責任關係的最直接證據。工資發放記錄。通過銀行轉帳發放工資的可到銀行打出轉帳記錄,轉帳帳戶的戶名可直觀反映發放工資的用人單位名稱。
  • 申請工傷,搜集證據的5個法律要點|轉需
    小張申請工傷被工地項目部組長拒絕,於是來到當地人社局諮詢。那麼農民工如何維護自己的工傷權益呢?主要是要儘可能地搜集保留兩方面證據:一、勞動關係或用工主體責任關係的證據1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或用工主體責任關係的最直接證據。2工資發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