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進步超越了想像,科幻文學的價值何在?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傳統意義上的、描寫未來科技變化的科幻文學將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文學形式、文學類型會從中誕生。在科技的刺激下,人類的文學仿佛正在發生一場「進化」。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從未有過的新的文學類型煥發新的生命力

  人工智慧在文學領域的突飛猛進,已經讓不少作家感到了「危機」。

  不久前,人工智慧伴侶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向所有用戶開放了看圖作詩的功能。記者上傳一張星空的照片,幾秒鐘後,就收到了如下詩句:「貪洗海水澡的群星/沉沉的是人們的幻想/我還是尋夢裡的樂園」。俏皮的意象和連貫的語意,讓人很難再看出「機器」的痕跡。

  一時間,人類與機器將來在文學領域究竟誰勝誰負,成了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但有專家指出,我們在慣性的「對抗」思維之外,也許應該換一種視角。對於人類文學來說,科技的進步既是助力,也是鞭策,它刺激人類作家也不斷「升級」,去探索、抵達新的邊界。

  人工智慧「追著我們去探索人所能抵達的那些新的邊界」

  相較於將人工智慧視為「對手」,有專家更傾向於視其為「幫手」。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來,人工智慧應該算是一種新的媒介。而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她引用評論家麥克盧漢的理論說,輪子是腿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如今,人工智慧不僅是人類思維的延伸,同時也給人類提供情感、藝術的延伸。面對這種更高、更快、更強的延伸,人類與其害怕被超越、被取代,不如去調整自己的感官能力,與其達到新的平衡。「這樣的話,人類其實就升級了。」

  在網絡文學領域被廣泛使用的寫作軟體,就為許多寫手提供了寫作能力的「延伸」。只要設置好人名、地名、場景等要素,選擇武俠、言情等小說類型,程序會自動輸出一篇劇情梗概。在邵燕君看來,這些軟體其實為許多「零經驗」的寫手提供了初級的寫作訓練,教他們如何發揮一個創意,搭成一部小說的骨架。或許一開始這些作品顯得比較平庸,但經過了多次練習積累後,其中一些人會慢慢形成他們的風格、特色。未來,在機器的輔助下,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成為作家。

  科幻作家韓松和陳楸帆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陳楸帆向一款寫作程序輸入了自己的大量作品,讓程序模仿他的風格進行再創作。出來的文字完全讀不通,但卻給陳楸帆帶來了巨大的啟發:「它讓我看到自己寫作中的一些結構性的東西,包括缺點,暴露出一些我以前都沒有意識到的一些問題。」在韓松看來,人工智慧的「追趕」能夠倒逼人類在文學創作上不斷進步:「它告訴我們不可以這樣寫詩,不可以那樣寫小說,因為這些機器都做到了。它追著我們去探索人所能抵達的那些新的邊界。」

  科幻作家們必須面對人工智慧以及高新科技的「施壓」

  事實上,將人工智慧的概念再放大一些,整個科技的進步也在「逼」著人類的文學作出「進化」和蛻變。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教授吳巖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在不久的將來,科幻文學將不復存在。」他告訴記者,科幻文學之所以在20世紀十分興盛,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科幻相對於科技的超前地位。今天許多科學的新發現,在幾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中就出現過。不少科技的進展,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科幻的啟迪、促進。極地探險家伯德在1926年完成了人類首次乘坐飛機飛越北極的壯舉,當時他就說:「凡爾納是我的領路人。」正是科幻領先於科學的這段距離,造就了科幻文學的「驚異感」,構成了這一類型文學的最大魅力。

  但今天,科幻正在、甚至已經被科技趕超。人工智慧、宇宙探索等新技術每天都在不斷刷新、「轟擊」著人們的認知,也在給科幻寫作施壓。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吳巖在教授科幻文學課程的同時,於不久前在南方科技大學創辦了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力圖探尋科技、社會變化的前沿。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描寫未來科技變化的科幻文學將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文學形式、文學類型會從中產生。比如已經出現了的「氣候變遷小說」,或是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小說,它們更關注科學、社會在今天的變化。

  科幻文學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在科技的刺激下,人類的文學仿佛正在發生一場「進化」。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從未有過的新的文學類型誕生,煥發新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科幻:想像創造價值
    「科幻」不是無風起浪,而是立足現實科技展開的想像。科幻文學不僅能反映一個時期科學發展的狀況,更能啟迪科學家的思考,激發科學創新的靈感。在科幻小說《神經浪遊者》中,網絡獨行俠凱斯奉命潛入跨國企業的信息中心竊取情報,在信息大戰中幫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並不是世界,不是權力,而是希望超越肉體的束縛,逃避廢墟般的現實世界。還有許多科幻文學都不約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們的前瞻與憂思:人類在利用科技為自己造福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多一份理性與制衡?
  • 丁卓 | 科技悖謬與悖謬超越——王晉康哲理科幻研究
    王晉康以哲理科幻為主,融合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在科學假設與想像的基礎上,書寫了人類社會的科技悖謬和人對科技悖謬的超越,其背後凝結了王晉康的生命意識,以科幻形式講述了新中國七十年砥礪前行的故事,其價值不可替代。科技悖謬,指原本承諾給人類進步與幸福的科學技術反過來也會造成不幸和矛盾,或因其無法引導人類擺脫自然災難與社會危機而使人陷入困境,其本質是對人異化的表徵,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危機。
  • 科幻產業迎來黃金時代,如何掀起「科幻+遊戲」的想像空間?
    想像力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科學加上想像力,便是科幻。科幻最大魅力在於,它所描繪的未來往往會成為現實,甚至指引著人類前進的方向。社會越發達、科學越進步,科幻在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重要。隨著科幻產業鏈的壯大,除文學、電影外,高普及度的遊戲正成為承載科幻的優質載體,「科幻+遊戲」碰撞的無窮可能性更令人遐思。
  • 科技倫理與科幻敘事
    理論方面,由於人類認知的有限性,受限於科技進步的科技倫理很難及時預見新倫理問題並對其展開合理化闡釋;實踐方面,在科學技術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時,公眾往往囿於某項新技術的即時好處,忽視其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後果。此外,科技倫理的實施還需明確的法律依據,而後者往往具有滯後性。鑑於此,科幻小說無疑可為深度反思科技倫理提供頗為難得的思想文化路徑。
  • 陳楸帆:科幻是加速主義時代的安慰劑
    科幻文學發迄於工業革命。彼時,文學家們有感於舊有社會在技術爆炸中的轉型,開始用類人或非人生物的新意象表現人的異化。瑪麗·雪萊在這一背景下寫作的《弗蘭肯斯坦》,成為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也開啟反思倫理與科技關係的文學母題。此後的科幻文學,在現實和臆想之間開創出第三向度,成為文學系統中緩解現實焦慮,投射多樣想像的出口。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本文圖片 超俠 攝自2003年起,「科幻文學」作為「全國獨家」的專業方向在北師大文學院開設。文學院下設11個研究所,其中「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科幻文學」是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下的三級學科。2015年秋季,北師大的科幻文學研究方向招收首個博士生。
  • 少兒科幻的「科幻」味道要濃一點
    早在20世紀50年代,鄭文光、童恩正的科幻文學創作,高士其的科普童話、科學詩創作,都為當代少兒「科學文藝」的文體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文學樣例。進入新時期,以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為代表,掀起科幻創作熱潮。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外在呈現的一致性,源自「幻想」的藝術形式。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內裡解決問題呈現出的一致性,則在於朝向未來的精神歸屬。
  • 評論】少兒科幻的「科幻」味道要濃一點
    兒童文學視野中的科幻文學,被簡稱為「少兒科幻」。兒童總是朝向未來的在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少兒科幻從未缺席。早在20世紀50年代,鄭文光、童恩正的科幻文學創作,高士其的科普童話、科學詩創作,都為當代少兒「科學文藝」的文體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文學樣例。進入新時期,以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為代表,掀起科幻創作熱潮。
  • 今何在:放任人物去碰撞未知
    近日,今何在攜新書《未來,人類的徵途》亮相上海書展,並接受了《中國青年作家報》記者獨家專訪。這本科幻題材的小說是他寫作道路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在今何在看來,無論是奇幻還是科幻,他的作品重點一直是人的冒險和成長。
  • 談談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 科幻文學大熱,小學生如何閱讀科幻作品?
    在小學生的課外讀本中,想像類的書籍更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近年來,不少科幻電影的上映,讓許多科幻文學作品也開始熱了起來。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幻文學作品,如何進行有效閱讀,讓孩子既能積澱文學素養,又能涵養理想情操,長安鎮第一小學教師石哲菁為您支招。
  • 評《三體》獲雨果獎:中國科幻文學路還長
    在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前沿科學領域愈發遠離公眾認知能力的情況下,科幻文學必然會越來越人文化。這種認知深深地影響了美國一代人,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美國的科技水平進步。  反觀當下的中國,劉慈欣的《三體》系列成書之時,也恰好正值中國科技實力高速發展的時期。然而,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科學雖然仍舊是神秘的,卻並不時尚,而是人們不明覺厲的高冷事物,是少數「磚家」才掌握的工具。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產業向何處去
    讓科技創新激發科幻想像  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腦機接口、深空探測……科技突飛猛進,科幻與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有種擔憂隨之而來:科幻作家寫得已經不科幻了,因為科學已經做到了。  「技術對科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科幻故事?愛與想像缺一不可
    針對我們的好奇和想像,市場上湧現了形形色色的科幻讀物,什麼樣的才更適合孩子比起成年人更喜歡的著重科學技術的硬科幻,少兒科幻首先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未成年人更願意在跌宕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裡感悟勇氣、執著、樂觀、同情、憐憫、寬容等美德,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科幻作家吳巖說,「比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知識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學給人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 借用不是萬能藥 科幻小說從文學經典中「偷」了哪些梗?
    原標題:科幻小說從文學經典中「偷」了哪些梗 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 原著名稱直譯是 《2001:太空奧德賽》,其中的奧德賽正是源自荷馬史詩 《奧德賽》;丹·西蒙斯的科幻小說 《空心人》 標題借用英國詩人艾略特的同名長詩,主題上模仿但丁 《神曲》;華裔科幻作家特德
  •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用科幻推動創新
    據介紹,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是國內第一個面向中學生的、以科普科幻為主題的作文大賽。該比賽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清大紫育承辦,目前已走到第七個年頭。通過多年的賽事活動積累,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作為教育部認可的全國性中學生競賽活動,已逐步成為了具有明顯專業領域特色、影響力大、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品牌青少年活動。
  • 後黃金時代科幻文學的三種可能性——評《擬人算法-2019中國科幻年選》
    科幻作家們在嘗試給出答案,無論是楊晚晴《擬人算法》中關於人工智慧的想像,還是雙翅目《來自莫羅博士島的奇蹟》中關於意識的思辨,亦或是陳楸帆《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中對科技與人的生物性之間的衝突的描繪,都能看到科幻作家們對於未來獨到的思考。    同樣是2019年,《流浪地球》拿下46億票房,這是自從《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黃金時代的科幻作家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 立足前沿科技 展現美好圖景
    作為國家科技水平不斷攀升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文化註解,科幻在助建創新型國家和堅定文化自信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社會角色。當代中國科幻立足前沿科技展開文學想像,發揚中華美學精神,聚焦人類前途命運,勇擔時代責任,增強世界影響力,勾勒出未來中國的美好圖景,成為世界科幻版圖上的亮點。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以科幻打破種族間的區隔,以多元的未來主義挑戰西方單一的種族想像。」這是當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科幻迷範軼倫發表在2016年《科幻世界》雜誌文章中的一段話,也向我們提示著科幻這一文學體裁所承載的超出「想像」的意義。在看似完全架空的科幻世界,隱藏著作者對於人類、技術、性別等等問題的思考,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中有溫情也有冷酷,讓人反思又讓人著迷。
  • 軍事科幻世界的文學建構——讀軍事科幻小說《新概念戰爭·220》
    軍事科幻深刻影響軍事科技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熱播的電視劇《霹靂遊俠》,演示了無人駕駛汽車,這一幻想現在已經被人類親密擁抱。智能眼鏡、智能盔甲、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全息投影、手勢操控、虛擬視覺、機器警察等,這些不久前的科幻智能產品已不鮮見。20世紀50年代幻想的人工智慧不僅改變了人類現實,還將加速改變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