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園引進了3名男性免費師範生。相對於一名男幼師的「孤獨」,3名男幼師的同時登場,馬上引起了大家的議論:「男幼師可是鳳毛麟角,肯定更受領導器重,發展空間更大……」事實上,這幾名男幼師對自己即將從事的事業並不樂觀:「我們好多師哥因為各種原因跳槽了,待下去的也悄無聲息了……面對那麼多女老師,他們瞬間被淹沒了,我們對未來很擔心!」確實,他們的擔憂非常符合當下男幼師隊伍的實際,「邊緣化」「留不住」「低效能」是其生存常態。我園這樣一個「三人行」隊伍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3名男幼師,人數較少,進行專門的研培管理,成本太高難以持續,但他們的發展卻一點不能忽視。為及時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態、心理需求、發展困惑並提供支持,我們對他們進行了追蹤式管理。這一年裡,我們採用訪談、問卷、沙龍等形式,通過追蹤3名男幼師身邊的人(配班教師、保育員和家長)和男幼師自己,多維度了解他們的情況,並適時調整培養和管理方式。
一年的實踐探索大大提高了3名男幼師的活力,增加了他們的職業幸福感、融入感、主體感和成就感。當然,我們也發現,除了工資待遇這個因素外,身份被邊緣化、專業發展定位被動、缺乏針對性的培養路徑,成了影響這3名男幼師發展的主要因素。當然,這些應該也是影響大部分男幼師發展的因素。如果能有針對性地調整這些因素,或許會大大提升男幼師團隊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角色認同從邊緣化向主流化轉變
多次與3名男幼師交流,我們逐漸意識到,在幼兒園裡,男幼師被同行「差別對待」是較普遍的現象,這也使他們的身份被日漸邊緣化了。
在隨訪記錄裡,3名男幼師就「吐槽」了他們被「多欺少」的經歷,遭遇被「表決」、含沙射影的揶揄等。比如,「你是領導的寵兒,幼兒園的門面」,「大家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等。
類似的話題他們多次提及。或許女教師並無惡意,這些話也多是隨口一說,但的確給男幼師造成了困擾。長此以往,在這種「多對少」的局面下,作為當事人的男幼師,心裡會很不舒服。
因此,作為幼兒園管理層,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問題:要讓全體教師認同男幼師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激發女教師對異性同行的尊重,首先體現在「言語表達」上。
首先,行政管理層需明確確立男幼師的主體地位。可通過政治學習、業務培訓的機會,向教師闡述政府層面推進「男幼師培育」的政策要義;可以通過專題沙龍,開展「如何與異性同行交流」「幼兒需要的別樣引領」等話題研討,相互啟發,達成共識;還可邀請有異性配班經歷的教師,講講自己的故事。只有引導教師客觀、公正看待男幼師,保持合理的「言語」距離,才能幫助男幼師回歸集體,確立自己的主體認同。
其次,調動年級組長、骨幹等威信度高的教師「穿針引線」,營造尊重友愛的團隊文化。相對來說,幼兒園的骨幹成員待人接物更成熟穩重,職業敏感度也更高,發動其在同事之間的調和作用,效果更好。
男幼師A在一次交流反饋中就真誠表達了對某老師的感謝,他說:「因為她的引導,同事們對我越來越平等了,凡事不再『綁架』我,而是徵詢我的建議。我越來越愛我的年級組了。」
專業發展從他設特長型向內設綜合型轉變
幼兒園習慣從性別特點或園所需求出發,為男幼師定製特色崗位,例如,樂動老師、「金箍棒老師」「E博士」等。可事實上,每名男幼師對自己的興趣和職業方向都有相應的理解和定位,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體育或科學感興趣。例如,男幼師C就覺得自己天生能當「爸爸」,他很喜歡給女孩梳辮子。因此,男幼師的專業發展應從「他設特長型」向「內設綜合型」轉變。
關於男幼師的專業方向,幼兒園要尊重其自我評估與規劃,同時創設條件和平臺,鞭策他們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不斷提升水平。
要尊重男幼師自我發展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讓男幼師有機會全面了解幼兒園工作。雖說保教合一是幼師專業綜合性的體現,但進入幼兒園後,因擔心男幼師「粗手粗腳」不會做、擔心家長有顧慮、女童避嫌等問題,配班女教師和保育員一般會全權承擔起保育責任,而男幼師只需承擔教育部分的責任。長此以往,男幼師很難真正建立起對幼教工作的全面認知和情感,女教師也覺得壓力大。因此,建議新入職1—3年的男幼師全面帶班。幼兒園可通過設崗選崗、聘請搭檔、申請班級等形式,給予男幼師更多自主選擇權,也可讓教師自行商議分工,做到「分工不分家,合作不憋屈」。
培養管理由從眾式向自主式轉變
男幼師群體人數不多,因此,對於他們的培訓,通常缺少針對性,都是把他們和女教師放在一個群體中進行培養。缺乏歸屬感和成就感是他們對培訓的直觀感受。比如,男幼師A希望建立男教師聯盟,有專門的系統培訓,男幼師C希望有更大的展示舞臺等。他們不希望被淹沒在女性群體裡,而是渴望在穩步發展的同時突破自我。基於此,男幼師的培養管理就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而應該從「從眾式」向「自主式」轉變。
在規範中循序漸進。很多男幼師進園就脫離班級,從事電教、體能教育等專職工作。這種刻板的管理方式並不符合他們的發展目標。一方面會造成根基不穩。男幼師只有進班,才能真正踐行幼師專業標準,通過和孩子、家長互動,逐步領悟學前教育的真諦。另一方面會影響男幼師建立職業歸屬感。只有扎紮實實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男幼師對職業的情感和情緒體驗才深刻,才能真正建立起職業信仰和認同。因此,男幼師進園後應先安心紮根於班級管理工作,再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
支持男幼師自主成長。男幼師精力充沛,決策力、行動力都很強。對於這樣一個活躍的群體,如果在培訓層面沒有可行的途徑,不如把發展重心下移,賦予他們更多的實踐探索權,充分挖掘他們的自主意識。例如,我園3名男幼師自己策劃,發布招募函,成立了「超級寶貝」體能成長營。在他們的帶領下,園所形成了一股自主研學、愉悅共進的新風向。
男幼師是一股幼教新力量,為幼教人員結構提供了性別補償。他們既可能被眾多女性「淹沒」,也可能形成鯰魚效應,只要善加利用,就能成為激發團隊結構轉變的新生力量,而這需要幼兒園主動承擔起培養職責。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新區普善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30日第2版
作者:彭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