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相對於其他孩子而言,豆豆在入園後表現得很獨立,獨自上廁所也根本不成問題。可是一周過去後,豆豆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豆豆開始有意識地不在幼兒園上廁所了。每次豆豆放學後回到家,開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衝進洗手間。
豆豆媽對此不明所以,「難道是孩子在幼兒園裡受到了老師的嫌棄?」「還是孩子上廁所時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呢?」想到這裡她覺得擔憂極了。
在晚上的時候,豆豆媽試探著和孩子交流了這個問題。孩子猶豫了一會兒後說道,「老師幫忙擦屁股的時候說我的粑粑太臭了,所以我就不想讓她幫忙擦屁股了!」真沒成想老師的一句無心之言,居然成了孩子憋著不上廁所的原因。
此前有數據調查顯示,在幼兒園裡有憋大便習慣的小朋友,超出了90%。顯然,這項調查數據大出家長們意料。
在某論壇上一條寶媽關於孩子入園後不上廁所的帖子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好不容易疫情結束了,孩子可以上幼兒園了,可是沒成想在孩子上廁所的問題上,我又開始發愁了!小傢伙憋著不去上,硬是把自己憋到便秘了!」
沒想到這樣一條普通帖子很快就引發了很多網友家長的熱烈評論,紛紛表示自家也有同款孩子。「我家孩子雖然沒有便秘,但是看她憋得小臉通紅的也很是心疼!」「我家孩子更厲害,不想上廁所就直接拉尿在褲子裡,真是讓人憂心!」
看來孩子不想在幼兒園解大便的情況屬實常見,那麼這其中又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1. 對幼兒園環境不適應
比如說幼兒園是蹲便,孩子在家裡習慣了用坐便,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因為不適應蹲便而不想在幼兒園裡解大便;比如說幼兒園規定解大便的時間,但是孩子們卻在當時沒有便意,這難免會讓孩子心生壓力,開始害怕上廁所。
2. 孩子性格內向,膽怯心理明顯
如果孩子是自卑內向的性格,那麼他們在幼兒園的環境中很容易表現出膽怯的心理行為,而這無疑也會影響到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生活狀態,不敢去解大便便成了其中比較明顯的表現之一。
3. 解大便時有過不愉快的經歷
比如說孩子在大便的時候受到了同伴的嘲笑;比如說孩子在解大便的時候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那麼這些不愉快的經歷都有可能會打消孩子在幼兒園解大便的積極性。
雖然看起來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的情況比較常見,但是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卻有很大的不同。寶媽們有必要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恰當引導。
1.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
家長們有必要引導孩子把排便當成是正常的一件事並且不要對此有心理壓力。另外,家長們也可以求助於老師的幫助,比如說家長可以試著和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和自己一起共同幫助孩子扭轉心理上的認知。相對而言,老師的態度會比家長的態度對於孩子產生的影響更為直接而明顯。
2.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
當孩子對於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時,一些反常的舉動便成了孩子心理在行動上不由自主地顯現。所以此時家長們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更加有勇氣和膽量去應對消極心理,不得不說,勇敢讓孩子對於幼兒園的環境更能夠輕鬆適應,上廁所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3.鍛鍊孩子獨立如廁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獨立如廁的能力上有欠缺的話,那麼他們的幼兒園生活也會相應地遇到一些妨礙。所以寶媽可以加強孩子獨立如廁能力的鍛鍊,讓孩子在排便這件事情上「不求人」。那麼顯然,孩子對於自己擅長的事情會更加有行動積極性。同時,獨立如廁能力的鍛鍊也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當家長們發現孩子在幼兒園有不排便的情況時先不要急著把責任推給老師,了解孩子真正的行為誘因後再進行相關的幹預才是正解。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就不願意排便的行為舉動讓很多媽媽很煩惱,大家對此有哪些經驗分享呢?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