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媽媽的這些抱怨,那就是:
娃在家的時候,就是個「作天作地」的小霸王,誰都不服,不管是誰,他都敢槓上去,每天家裡雞飛狗跳的,不見絲毫乖巧。
但是一旦出了門,就立馬換了一副面孔:膽小畏縮,見了陌生人連個招呼都不敢打,直往家長背後躲……
很多家長對孩子「窩裡橫」的行為很是不解:你說好好的一個娃,怎麼還有兩副面孔呢?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窩裡橫」的原因
家長的溺愛
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家長的溺愛。
家裡人太過於寵愛遷就,過分溺愛,保護過度,在家裡,所有人都對他百依百順,無條件滿足他,沒有人捨得去兇一下去管一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對家裡人都是呼來喝去的,養成了一種習慣。
在外面,沒有人去遷就順從他,在家裡呼來喝去的那一套在外面不管用,換句話說,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跟別人打交道,就會感到膽怯害怕,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樣的「兩面派」性格。
孩子天生的界限感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然。
其實,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有一定的界限感。當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時,他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所以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釋放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自然不會像在熟悉的環境中那麼自在,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
當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的時候,慢慢學會說話增進和家人的互動。家就成了孩子第一個人際交往和情緒訓練的實驗場。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孩子並不從一開始就這樣。有些孩子大概是從三歲起,或者更早一點兩歲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現了「窩裡橫在外熊」的情況。
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為探索中形成了這種模式。而更早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和家裡人,沒有在TA的探索中給予正確的反饋。
破解「窩裡橫」,要這麼做
統一育兒原則
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家庭,可能「隔輩親」,老人家會更加的溺愛孩子。
但是,愛孩子並不意味著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真的愛是克制的,是有原則的。
所以,適當減少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對於無理要求更是要學會說「不」,讓他知道不是任何事情,長輩都會順著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慢慢走向獨立,不能因為覺得孩子小而自己代勞,使孩子得不到成長。孩子在家得不到特別多的關注,漸漸地,他的性格也會變得不再那麼任性。
給孩子創造社交條件
「窩裡橫」的孩子缺乏與外界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家長要積極配合,給孩子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
當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爭吵時,只要沒有危險,爸媽最好不要幹涉。遇到事情讓孩子自己試試去解決,以培養他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孩子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須是通過自身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的,這是誰也給予不了的。
家長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了解世界的引路人,父母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這個世界在孩子心目中印象的縮影。
所以不要將工作上的情緒帶到家裡來,不要將脾氣都宣洩給最親近的家人。要知道,孩子在幼年時期的模仿能力是超強的,而父母就是他們最好的模仿對象。要讓孩子知道,應該將愛留給在乎的家人,而不是把傷害留給家人。
不想讓孩子變成「窩裡橫」,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先做起。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最後,如果真的愛孩子,那就要教會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窩裡橫」的現象,一定要認真對待,積極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和人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