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9健康網公眾號
2019年4月7日22時40分左右,102歲老人高仔死在了南昌市一家養老院內的床上,直至去世前,她還是沒能掙脫綁在右腋下的約束帶。
待屍體被火化、安葬後,家人在收拾遺物時向院方提出,想看下老人去世前的監控錄像,以確定去世準確時間及去世前的狀態。
在看監控錄像的過程中,高仔的子女開始懷疑老人的死亡原因。
他們發現,護工未經監護人同意,就用約束帶將老人綁在床上,即使老人一直表示拒絕。
監控顯示,高仔連續7天都同樣的方式綁住,每次等到護工離開,老人就會開始掙扎,想辦法解開帶子。不過很快,護工便察覺老人想要掙脫,於是再次加固繩結,就這樣反覆兩三次,約束帶也被越綁越緊。
4月7日晚,護工離開後老人開始掙扎,但幾分鐘後,她便不再動彈……
這段監控視頻讓家人既心疼,又憤怒。子女找院方討說法,院方卻冷漠的說道:「100多歲的老人死也正常,一根繩子怎麼能綁死人?。」這讓他們感到非常的難過。
他們選擇向警方報案,但屍體已經火化,公安以「沒有犯罪事實」為由不予立案。
5月16日,涉事養老院被停業整頓,相關部門指出該康養中心對入住老人存在不規範的行為,有比較嚴重的管理問題。
但該處罰並沒有得到高仔家人的認可,不少法律界人士也認為:院方未經本人同意,執意加固約束帶,這種方式極有可能導致百歲老人的死亡,這符合虐待被監管人罪。
目前,高仔的家人努力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此事。他們不想要賠償,只想讓「兇手」受到應有的懲罰,也希望通過這個事情,讓大家關注養老院的現狀。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養老機構逐漸成為一個熱詞,很多養老院在醫療措施、夥食、居住環境等方面很不錯,但依然有很多老人不願意進入養老院。
為什麼很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我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加上傳統的「孝」文化,不少人覺得父母老了,子女就該替父母養老,一旦去養老院就等同於被子女拋棄。甚至對於一些人來說,進到養老院就等於宣布了死亡,去了就是在等死,這背後可以說是一種死亡恐懼。
老人會認為,住在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裡會比較自在,所以不願意去養老院,必須和家人在一起或住在家裡才有安全感。
其實,不管在家還是在養老院養老,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老人的內心,很多空巢老人,「空」的其實是心。
空巢老人,「空」的是心
上海相關部門曾對空巢老人的主觀幸福感進行過社會調查,結果發現:空巢老人出現焦慮、抑鬱情緒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空巢老人,分別為7.8%:2.7%,15.6%:9.4%。這顯示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主觀幸福感明顯低於非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長期一個人生活,兒女都不在身邊,家裡總是靜悄悄,沒有一點生氣,有心裡話沒處訴說,有時間無處打發。他們常常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很多時候還會懷疑自己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想著想著就很容易陷入無趣、無助的狀態,時間一久,心理健康很容易出問題,如精神抑鬱、睡眠障礙、分離焦慮症、腦器質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等,有的老人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
據調查發現,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幹預的空巢老人,比例佔到10%~20%。這些疾病不僅需要醫療照顧,還帶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所以,對於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一定要重視。
家人、養老機構應該怎麼做?
首先,老人自己就要學會調整心態,接受現實。對生活保持積極態度,平時空閒時間多,可以多出去走走,與鄰居、親戚常往來,培養多種興趣和愛好,比如圍棋、打太極、跳舞等,豐富自己的生活,減少孤獨、寂寞感。
其次,子女們應該多花點時間和心思,不要覺得孝順老人就是多給錢,有得吃有得穿就行了。子女更應重視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多關心自家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情況,即便是工作忙,也儘量多回家、多打電話,讓老人感受到關懷,消除寂寞煩惱。如果發現老人出現身體或心理問題,應給予很大的支持,帶老人及早就診。
最後,社會也應該完善養老模式,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不能光局限在把老人們聚集在一起,任憑他們吃飯、睡覺、曬太陽。要儘量讓他們在吃好住好的前提下,增加娛樂投資,豐富精神世界,讓老人感受到晚年幸福。
老人空巢現象雖說暫時不能避免,但也可以從很多方面,為老人提供生活幫扶,幫助老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減少與緩解老人的「心病」。
參考資料:
[1]《我國近一半老人過空巢生活:孤獨寂寞最難挨》.人民網.2010-12-09
[2]《徐州空巢老人數量多 六成有心理問題》.中國徐州網.2012-10-19
[3]《死於養老院的102歲老人:被布條綁了7天》.鳳凰周刊.2019-06-04
微信公眾號改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