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任村賈氏溯源

2020-12-17 騰訊網

任村賈家並非原住民,系由最近發跡地太谷縣「別念」村遷來,我的太祖以上祖墳存彼可資佐證。經初步核對「別念」村即如今白燕村是耶,那是一個更加古老且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村落,其史可追溯到殷商,乃著名的箕(ji)子封地箕國的都城即箕城遺址所在,即如今白燕、王村一帶。

當朝太師箕子名胥餘,乃商紂王遠房族叔。「白燕」村名的來歷與「殷人尚白的族俗及「玄鳥生商」等圖騰崇拜有關,今「白燕遺址」保護範圍內有「聚箕場」古老地名及「寶峰禪寺」、千年棗林等遺存。王村因當時為箕城貴族聚居之地而得名,明代以前便從白燕村分出,「別念」與「白燕」在土語讀音中相近,也有說白燕原名「白念」其音就更加吻合了,後因村中建起一座影壁牌樓,相傳有人發現壁上落著一對白色小燕,以為吉祥之兆,遂更名為「白燕」。

箕子(約公元前1173—前1080年)著有《洪範》。其中已提出了五行學說: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範》九疇中還講到了「八政」行政管理學說: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洪範》也提出天人感應之說等等。這些思想均早於孔子儒家學說,老子道家學說,孟子仁政學說,荀子天論學說等600餘年。

周滅商後,53歲的箕子得到周武王賞識,求教於他的治國經略並欲封賞,他不願在改朝換代後的中原發揮,願往與商有一定族緣關係的朝鮮,於是帶領5000隨從去了古朝鮮。古朝鮮地區包括如今中國遼東半島東部與朝鮮半島北部,那裡同樣生活著一些鳥崇拜的族群,也許殷人就來自彼處。

箕子以平壤為基地開發了40年,使朝鮮從石器時代迅速發展到青銅時代,終年93歲。嗣後,其子孫繼續開發,與土著漸融一體。周王朝沒落之際,諸侯紛紛稱王,朝鮮侯也稱為朝鮮王。秦統一六國燕滅,朝鮮王箕子四十代孫箕否屈於秦而稱臣。漢時燕王部下潰敗投奔箕準,後又反叛趕走箕準,箕氏王朝遂亡,共計立國927年。今朝鮮和韓國姓氏中都有箕姓,還有其分支韓、齊、黃等姓,他們都信奉箕子為其始祖。

白燕雖老,也非賈家故土。一則據考賈姓源於殷商時期的賈國,位於今山西襄汾西南。西周周康王(公元前1082年―公元前1057年)封姬公明為王賈國,即被尊為賈姓得姓始祖賈公明,其為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少子,唐叔虞為周成王弟弟,周武王之子,周文王之孫,即賈氏出身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黃帝之姓—姬性。而白燕位於晉中地區,二者相距約400餘裡,此地賈姓應為後來移民。另據曾擔任孔祥熙中文秘書的本家親戚賈桂林長輩說過,白燕賈家似從南方(江蘇宜興?)逃難而來。現查,原來賈姓族人歷有遷徙,先秦時首入河南、山東;西晉末年匈奴破晉虜晉帝,即 「永嘉之亂」時(公元307-公元313年)賈姓大舉南遷,輾轉分布到江浙各地;唐末「安史之亂」,賈氏族人繼續南遷,進入福建、廣東、湖北等省;元、明、清,賈姓人士有的遠居海外。

又查,江蘇宜興真的有賈姓移民記載,應為西晉時期遷去。但為什麼?又在何時轉歸故裡,而且是逃難而歸?已語焉不詳。今查,只有清光緒8年(1882)「宜興荊溪縣新志」,唯有「鹹豐同治年間粵寇記」一節記載了太平天國大事一件,當時謂之大難的死亡人數較多,是不是此時避難返遷的呢?時間自然對不上號,顯得太晚了些。該縣誌細載太平軍進入宜興及在該事件中亡故人名,細細覓之,得到宜興賈姓的集中地為——張渚。張渚鎮位於江、浙、皖交界處,「雞鳴聞三界,一足跨三省」,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建鎮,屬義興郡國山縣,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古稱桃溪,南宋時易名張渚。乃是皖南山區通向太湖平原的門戶,因此客商雲集,貿易繁榮,上世紀初「日進鬥金,夜進鬥銀」,居然也有「金張渚」的美名,與「金太谷」雖然遙相呼應,但時間點不同,比太谷縣晚了數百年,可就建鎮日期商業環境及南遷時間段而言賈姓在彼處聚集完全對的上號。又傳,賈家歸來是靠「一副扁擔」起家的,說明,賈家在士農工商領域歷來就歸於「商」這行,重商輕農這倒與張渚和白燕的地理人文環境比較吻合。張渚賈家為什麼逃難且回到白燕?臆測是白燕張家發跡較早生意已達江浙,兩家或許早有關係於張渚。

推論:晉商發跡於明中後期,盛於清、衰於清末。以任村賈大夏年譜及至誠宮落成於1824年包括任村祖墳輩數等推測,賈姓大興土木遷往任村大致應在嘉慶朝,即公元1800年前後。賈家在白燕村東山再起沒有幾代人是不可能的,如此前推,可供選擇的由宜興張渚逃難北歸的時間與事件,合理的日期應在弘光元年(1645年),而動因很可能緣於清軍揚州屠城、嘉興屠城等一系列恐怖事件。

假如能知道白燕村祖墳輩數,這個推測就可大致得以證實。疑存是任村賈家是否就是所說的三門,還有沒有三門之外其他賈姓,若干?另,白燕還有沒有未曾遷徙任村之其他賈姓,多少戶?看來,坐在家裡依靠現有資料把任村賈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已是不大可能,於是懇請鄉親們能指正回答。實際上窮究下去意義也許不大,因為總歸起來,任村賈姓的「老家」追根溯源還是山西人,無非是約在西晉(約317年)至清初(約1644年)大約1300年間做了一次遷去來兮葉落歸根的南渡回歸而已,無論南渡抑或北歸大概率緣於亂世應是主因,具情疑存在僅於大事件與小事件、大時間段與小時間段之別,以上就是對史料及傳聞等的一個不夠十分嚴謹的陳述與查證,僅供參考。

前已述及,白燕張家早已是太谷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一族,賈家駐留白燕並借那塊寶地發家似乎也順理成章。後來,也許是一山難容二虎,後起之秀的賈家要想舒張擴展,必須另覓出路,於是就移遷到了任村,這應該是一個合理的邏輯。賈家雖富,但始終未能改任村為賈村,蓋因任姓等家亦非小家小戶,歷史原因及後來戶身份加以人數等因,始終難以撼動原住民威權,最大的角力平衡僅僅體現在任村一度被稱為「仁村」而已,但賈家遷來對任村的發展肯定是積極和正面的。

這樣,通過以上太谷、任村、賈姓三篇,大致可縷出一個時間-事件的頭緒出來:白燕歷史長達4000餘年,賈姓誕生於3000年前姬性,姬性存世約5000年;賈姓遷張渚約在1700年前,部分或個別回歸白燕日期大約在1645年,由白燕遷入任村僅在公元1800年前後。史載太谷建城1400多年,任村建堡400餘年,慮及白燕及太谷地區開發日久,任村及太谷生存史應遠大於400及1400年。晉商之於太谷僅是尾數段的輝煌,賈姓之於任村同樣是過往歷史段的最後亮點,太谷與山西一樣古蘊深厚山高水長,賈姓之與諸姓鄉親均為任村添磚增瓦,無論文史武功還是士農工商山西人全體無不均有偉大建樹,都值得我們後代繼承與發揚!

本文作者:老家太谷任村人士「退休老頭」先生一2019.10.12 寫於北京

相關焦點

  • 太谷農村趕集時間表,趕緊收藏!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太谷老鄉俱樂部」,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兩岸記者冰城溯源:臺灣粘氏祖先原是古代金人
    兩岸記者冰城溯源:臺灣粘氏祖先原是古代金人 2008年01月28日 01:33 來源:中國臺灣網 發表評論   臺灣粘氏的祖先原來是古代金人
  • 党家村趣話—黨賈聯姻的秘密!
    賈伯通來韓後,先寄居於西城鄉的賈村,後移居於薛曲和縣城。到了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的時候,賈姓來韓第五代賈連,長得胖瘦適中,圓花大眼,精明能幹,能寫會算。只見賈連嘻笑著,麻利地從貨架上取著百貨,一件一件的放在櫃檯上,他的手又伸向掛著的紅頭繩,笑眼瞅了一下低頭站在老漢眼前的姑娘,忙問「紅頭繩也要吧?!」黨氏老漢抽著水煙,答道:「要,要,給我這孫女拿上兩條,還有那發卡......」
  • 孟子的母親仉氏與陽穀的一段情緣
    不過,平坊村的村民發現,不斷有人來到村子裡,這些人對村西頭的一通石碑很感興趣,拍照、拓印。  村民知道,這通石碑在當年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碾底,在石碑上來回碾壓,麻頭變成紙漿,然後,再變成紙張。  後來,村民隨便把石碑放在村西頭,沒有多少人太在意它。  現在,這通石碑被發現是孟母廟裡的石碑,上面記載著在明朝萬曆四年對孟母廟重修的情況。
  • 太谷形意拳名家一布學寬
    布學寬(1876~1971),字子容,原籍祁縣鞏家堡,寓居太谷城內。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裡,少年時念過幾年私塾。1894年開始在太谷縣一家釀酒缸房當學徒,後住糧店學商。1917年,參加太谷縣體育會工作,任縣屬各校武術教師。1932年轉任太谷銘賢學校武術教師。
  • 百年「太谷餅」的誘人秘密
    在山西省中部的太谷縣,有一種名滿三晉的傳統功夫小吃,俗稱「太谷餅」。太谷餅有四大特點:一是酥軟至極,鮮餅可以隨著所放器皿的形狀而任意彎曲;二是醇香誘人,甘涼爽口,令人回味不盡;三是一嚼即化,餘味綿綿,口感極好;四是貯藏便利,將其存放於適當之處,半年之內色、味如初。
  • 太谷烏馬河南岸陽邑村段對耕地私挖濫採!
    案件詳情自2016年6月份開始,被告趙某某為獲取私利,未辦理採砂手續在太谷區烏馬河南岸陽邑村段對耕地私挖濫採,破壞土地面積2020年8月,太谷區自然資源局委託山西明德土地礦產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編制《太谷區某某鄉某某村趙某某在陽邑鄉陽邑村集體土地內採砂損毀耕地復墾方案報告書》,土地復墾投資預算合計146592元。
  • 武邑縣賈寺院村與康輝旅行社、孫敬學堂合作「聯姻」
    12月20日,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黨支部書記賈三虎說。 當天,賈寺院村與孫敬學堂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約定,孫敬學堂按照「衡水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相關要求和標準,完善基地設施建設和研學實踐活動精品課程開發,努力把賈寺院耕讀文化小鎮打造成衡水市乃至河北省知名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牟氏起源
    在岑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三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複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複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
  • 古今對望煥新彩 走進太谷探尋晉商前世今生
    當然,晉商之所以能聞名中外,引領當時的商業革命,因素有很多,但是對護佑晉商安身立業不可或缺的,當屬華夏四大名拳之一的太谷形意拳。得益於形意拳武術人的護佑,加之當時太谷獨特的地理交通位置和太古人開放包容的秉性,當時的太谷逐漸成為晉商總部和北方金融中心。
  • 北京大學校長的山西太谷之行
    《太谷之行》蔣夢麟(1930年 —1937年 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九三四年) 七月三日,我們承孔庸之先生之邀,乘康特號飛機,赴山西太谷參觀銘賢學校。晨九時二十分在南苑飛機場升行,十一時三十五分在太原飛機場降落,計兩小時十五分。
  • 河北磁縣「中國傳統村落」北賈壁,藺相如後裔在北方的祖源地
    到邯鄲西環上青蘭高速,在磁山下道沿邢峰公路向南,走不遠即進入鄉村道路,跟著導航一路向前,就到了北賈壁。北賈壁村距磁縣縣城約40公裡,是太行山區一個典型的村落。全村由北向南成船形,船頭向南。村內有板山、馬鞍山、鳳凰山、龍鳳山等峰巒。
  • 太谷民謠「陽邑肚(杜)大,裡美莊腰(要)粗」,記載了兩個了不得的氏族!
    杜仁興、杜仁熙兄弟來到太谷陽邑村後,主要以收售硝土為生。當時,太谷熬硝業比較發達,許多人從事這樣的老行當。胡村、水秀一帶的鹽鹼地,以及老房子、廁所等地方的牆根土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白色的晶體,把它們刮下來後就是硝土。硝土經過加工之後就能熬出硝和鹽,當時普通老百姓吃的鹽也大都是這樣熬出來的。熬硝土剩下的水就是滷水,可用來製作豆腐,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說的就是這個。
  • 向氏慶榮公源流考
    向純「官書」三百字左右,「官書」中曰:「公任太守官亦顯矣,致仕居沅陵,治家而不再圖上進,則亦耐職之遺風也。」「官書」中又說:「窮源江西南昌府,新建縣兮父母邦。稽其原籍在何處,新米貫地是家鄉,宋代隆興後登科甲,初臨上任任宰辰陽,因兵竄亂難歸故,狗子潭地下旦場。婆劉具葬沅陵地,所生七子各一方。」「墓聯」及「官書」相互印證了向文皋系向敏中脈系。
  •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就來說說美味的太谷餅
    糕餅之王——太谷餅,無論走到哪裡,總是忘不了那一口酥香。今天就來說說舌尖上的山西太谷,就來說說美味的太谷餅!其酥而不碎,甜而不膩,廣西的白砂糖,塞北的胡麻油,高山的小麥粉,野外的好蜂蜜,糅合成了小小的一團兒,沾滿白芝麻仁。一出爐,餅香、芝麻香伴著熱氣撲鼻而來,光瞅著,就讓人垂涎三尺。
  • 走進山西的太谷中學
    一九四八年七月太谷縣解放。一九四九年四月,晉中第三中學(校址在縣城內小沙河)和原太谷中學合併,創建了太谷師範學校。太谷的小學畢業生升學需到祁縣、榆社就讀。為方便群眾子女就近上學,適應教育事業發展需要,一九五二年春,太谷縣決定將城關一初小、三初小擴建為完全小學,在縣立高小的基礎上創建了新的太谷中學。
  • 曾被譽為中國華爾街的太谷,古蹟大都原始狀態,多個山西唯一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早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置陽邑縣(縣治在今陽邑村),屬太原郡(治晉陽)轄。隋開皇十八年,陽邑縣改名太谷縣,屬并州。2019年12月9日,撤太谷縣設立晉中市太谷區。如今的太谷,給人的感覺與大多數的區縣並沒有多少區別,可當年卻是十分耀眼的「金太谷」!
  • 山西太谷恆達中學
    太谷恆達中學坐落於太谷開源橋南,其前身為1965年中國航天部太谷五零八廠建立的職工子弟學校(太谷第三中學),2010年五零八遷廠天津,太谷第三中學由太谷恆達公司整體收購,改稱「太谷恆達中學"。
  • 太原至太谷磁懸浮項目又傳好消息了!
    作為太原都市區的重要板塊,2020年,晉中市將以交通為先導—— 繼續配合實施好太原機場三期擴建、太原高鐵樞紐、太原至太谷磁懸浮等項目,開通太原至靈石城際快速列車
  • 太谷大小事┃誰寫的太谷賦?太有才了!
    鳳凰南山聳巍峨,箕城太谷臥其旁。望東南,榆社、祁縣緊相連;眺西北,清徐、榆次地接壤。平原、丘陵、山地、溝谷,地貌多樣;暖春、熱夏、金秋、隆冬,四季分明。筆架山、大佛山,山勢連綿;烏馬河、象峪河,東西橫貫。八賦嶺、花枝嶺,層巒疊翠;龍泉、井神泉,泉水清涼。山川形勝金太谷,地肥水美我家鄉。商祖遺蹟,春秋封地,舊有陽邑之美稱;西漢建置,北周遷址,後有太谷之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