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時期義大利歌劇男中音角色及其審美探究
吳宇峰
(浙江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浪漫主義是歌劇發展的繁盛時期。隨著歌劇演唱角色的擴增,諸多聲部音色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男中音角色作為男性美聲演唱的中堅力量,在發展初期便受到作曲家及演唱者的廣泛關注。以男中音的聲音色彩,角色個性以及戲劇特質為主線,結合歌劇史及男中音角色的發展脈絡,可從音樂史學、音樂表演學以及音樂分析學等多元學科視角進行男中音音色及其審美探究。
關鍵詞:男中音;歌劇;浪漫主義
歌劇作為1600年前後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悲劇(tragedy)作品。在這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中,歌劇的創作始終與音樂、戲劇、文學、美術、舞蹈等其他學科相融合。從藝術特性角度來說,音樂與戲劇是歌劇中的主要因素,兩者相互依存。歌劇中的音樂訴諸聽覺表達,演唱者依據聲音特質與外貌個性等條件,正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聲樂音色;戲劇訴諸視覺表達,主要以參演者的舞臺表演技能以及戲劇特質作為參考標準。
浪漫主義時期歌劇中的男中音常以紮實的「胸聲共鳴」音色潤飾歌劇表演,這一角色為音樂中強調戲劇懸念甚至性格衝突提供了表現空間,也為音樂與戲劇的發展起到互補作用。由於男中音兼有男高音與男低音的聲音特點,因此在浪漫主義時期之前,歌劇中關於男中音常與男低音角色配置相提並論,以致男中音雄厚音色優勢無法呈現。為提升作品的綜合美感,義大利作曲家貝裡尼、羅西尼至威爾第、普契尼等人多次在歌劇作品中使用男中音角色,甚至將其放置重要地位。例如在威爾第的26部歌劇中,其中24部均由男中音擔任重要角色,6部以男中音作為第一角色。[1]通過對演唱聲部的細緻劃分也足見作曲家對角色配置以及創作形式的考慮。
一、男中音的歷史溯源與音色界定
「男中音」一詞源於希臘文「bapvcovos」,有「聽起來具有深沉感和濃厚穩重感」之意。該詞在15世紀末法國天主教會的多聲部樂譜中,首次以拉丁文「baritonans」出現在音樂專用術語中。實際上男低音聲部在早期通常歸屬於低聲部,無具體分類。進入17世紀,義大利才將該詞泛指多聲部男生合唱的中音聲部。直到19世紀初美聲歌劇的問世,才逐漸湧現出今日我們所熟知的男中音角色類型。總體來說,男中音的音域一般位於男低音(bass)和男高音(tenor)之間,兼備上述兩類男性聲樂演唱者的音色特質。
1597年在佛羅倫斯上演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尼》(Dafune),該作的戲劇情節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由劇作家利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1621)作詞,作曲家佩裡(Jacopo Peri,1561—1633)作曲,開啟了義大利歌劇藝術的新思潮。在這部歌劇的音域應用範圍中,演唱音域泛指變聲期以後的成人歌者,實際上沒有具體規定音域,只是視演唱者的嗓音能力範圍而定。在1600年由佩裡作曲的《尤麗狄茜》(Euridice)上演後,作為發展初期也是第一部完整保留下來的歌劇,其在演唱音域的劃分上僅作男女高低音域之分,例如在奧菲歐的獨唱宣敘調片段中音域較少超出e2的範圍。縱觀18世紀前的歌劇作品,可以看出男中音在當時僅視為低音,實際上並沒有明確音色範圍與角色特徵。直到18世紀初期,男中音才被歸類為低音聲部音域。
在義大利歌劇進入19世紀之前,曾出現男唱女聲的閹人歌手(castrato)角色。該現象起因於16世紀的歐洲婦女被禁止在教堂和舞臺上公開演唱,因此閹人歌手「男唱女聲」取代了婦女歌手的地位。在17到18世紀義大利的歌劇演出中,閹人歌手因具備音色明亮的寬廣音域,且具有高難度的歌唱技巧,曾一度在歌劇中擔任演唱角色而廣受歡迎。隨著18世紀後期婦女地位的提高,閹人歌手才逐漸消逝,改為女性演唱家或男唱女聲的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所取代。由於閹人歌手使用美聲演唱方式,曾主導了長達一世紀之久的莊嚴歌劇(opera seria)出現,這也因此導致低音聲部的男中音被視為特殊的演唱聲部。傳統意義上,低音聲部在歌劇中的形象大多被定位為個性穩重權威的音樂人物形象,例如國王、智者、父親或大祭司。但在義大利歌劇的發展階段,作曲家意識到男中音演唱者經過一套科學的美聲唱法(bel canto)訓練體系之後,可以擁有良好之氣息吐納控制能力與健康泛音共鳴技巧。傳統意義上,男中音角色通常分為三類:抒情男中音,音域為F—g1或a1,音色溫暖內斂;戲劇男中音,音域為E—e2,嗓音結實渾厚,情緒激烈;炫技性男中音的音域與抒情男中音近似,但擅長語言、節奏的快速機智表演。[2]在這種音域範圍至少兩個八度與十五度的音程中,男中音角色兼具了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色特質:既明亮柔和,又沉著莊重甚至激烈。隨著歌劇的發展,男中音所飾演的角色常為國王、貴族、英雄、醫生、忠臣、慈父和忠僕等;無論是個性強烈的反派人物,還是詼諧搞笑的喜劇角色,這些都是由男中音的個性化音質所決定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該角色在表達作品的同時又兼備強烈的舞臺戲劇張力,開始逐漸受到作曲家的青睞,成為具有英雄象徵的男性演唱聲部,在歌劇中常扮演正義形象,同時也能勝任反派邪惡的角色。
二、歌劇發展脈絡與男中音角色代表文本
在歌劇領域近4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從最初僅依賴於男女高低音粗略區分音域的演唱形式,到貝裡尼的歌劇《清教徒》(I Puritani)中首度呈現音色濃鬱的男中音角色。可以說,隨著作曲家創作觀念的變化,普遍被眾人所忽視的男中音角色經過浪漫主義時期的演變,音色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在歌劇發展初期,亨德爾作為巴洛克時期該領域的代表,共創作了40多部歌劇作品。亨德爾的創作一直遵循義大利歌劇的發展軌跡,儘管他並未對歌劇進行改革,作品大多因內容過於拘泥保守、題材不受大眾歡迎、缺乏一定的戲劇性情節等因素限制,較少有上演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亨德爾作為一名多產的宗教作曲家,其音樂中的真摯抒情品質堪稱宗教藝術的典範。在其創作中,最出色的領域當屬清唱劇(oratorio),亨德爾使用該體裁共創作了29部作品,其中《彌賽亞》(Messiah)當屬傾心之作。事實上在亨德爾畢生所有作品中,僅對於男中音角色的界定,並無明確的貢獻。這一點與古典主義時期的海頓有相似之處:在海頓的音樂探索中,近30部的歌劇數量在其創作中佔有不小比重。但海頓的歌劇作品上演機會卻寥寥無幾。與亨德爾不同的是,在海頓創作的歌劇人物中,根據角色音域可判斷出男中音角色的雛形。例如在清唱劇《創世紀》(Die Schoepfung)中的天使拉法葉(Raphael)角色,《四季》(Die Jahreszeiten)中的西蒙(Simon)等,都使用了男低音音色。這些角色按照當今聲樂演唱的音區體系劃分來看,全屬於男中低音的音域範圍。這也反映了在亨德爾與海頓等人的早期聲樂作品中,男中音與男低音角色的界定並不清晰,尚可相互替代的事實。
古典時期代表性人物莫扎特在歌劇領域的創作,並不囿於之前作曲家的創作範疇,而是賦予歌劇以新的文化內涵。他的創作始終與法國戲劇、格魯克歌劇緊密相連,而且這一文化傳統根植於他的創作中,成為歌劇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莫扎特的第一部德文歌劇《第一誡的責任》(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gebots)起,到35歲時創作的最後一部義大利文歌劇《狄託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tito)為止,他畢生共創作了22部歌劇,其中還包括一部從未上演的作品《彼圖利亞的自由》(Betulia Liberata)。在歌劇體裁中,莫扎特至少創造出30多位男性中低音歌劇角色,按照當今聲樂演唱音域的劃分標準,共有20多位可定位為男中音角色。在音色運用方面,莫扎特偏愛德奧地區的男中低音音色。在莫扎特的歌劇中,作曲家常根據情節需要設定聲部角色,如典型男中音、抒情男中音、詼諧男中音、騎士型男中音、戲劇男中音等。與男高音為主的義大利歌劇相比,莫扎特歌劇中的男中音運用比率大大增多。從某種意義上說,莫扎特為男中音的具體實踐與音色運用做出了顯著貢獻。
縱觀莫扎特歌劇中所有男中音角色,無論是德語還是義大利語演唱均呈現出該角色的音域範圍。莫扎特常在其歌劇中將男中音角色與男低音角色互換,形成男中低音(bass bariton),這種兼具高低音域特質的混合音色,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出現,如喜歌劇《唐璜》(Don Giovanni)中,劇中浪子「唐璜」的忠僕萊波雷洛(Leporello)的唱段;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中準新郎費加羅的唱段;以及試煉愛情忠貞度的歌劇《女人心》(Cosi Fan Tutte)中,仲裁男女感情糾紛的哲學家阿爾封索先生(Don Alfonso)角色唱段等,皆採用了男中低音音色。男中低音將這些角色演繹得十分生動,這種實踐也得到了後世作曲家的效仿,如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就嘗試莫扎特這種創作技法,在其喜歌劇《塞爾維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中,作曲家根據作品中的人物年齡與聲部平衡原則,將女主人公羅西娜(Rosina)的監護人巴爾託洛醫師(Dr. Bartolo)角色聲部設定為男中低音,該聲部結實渾厚的音質特點,襯託出巴爾託洛醫師滑稽的形象。
與莫扎特同時期的貝多芬,在歌劇領域中雖然僅創作過一部《費德裡奧》(Fidelio),但作品中使用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非常流行的「拯救歌劇」模式[3],表現了由於黑暗所致的社會不公現象,所選的倫理題材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貝多芬在劇中將男中音人物唱段呈現在「監獄長皮查洛(Pizarro)」人物上。這位冤獄執行者身上有著陰險兇殘的性格,作曲家使用典型的德式男中低音的低沉音色演唱,藉此低音區隱喻陰暗的現實。作品中音樂所賦予的戲劇表達極具感染力。受於貝多芬的影響,華格納在他的早期歌劇創作中,常模仿德國歌劇的寫作風格,創作常選於德國與北歐神話題材,歌劇中也大量出現男中低音的人物角色。
隨著義大利喜歌劇的發展,以及莫扎特對該體裁的影響,歌劇進入到繁榮時期。19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出現了三位優秀的作曲家:羅西尼(G. Rossini,1792—1868),貝裡尼(V. Bellini,1801—1835)和唐尼採蒂(G. Donizetti,1797—1848),他們繼承了義大利歌劇深厚的創作傳統,直接影響到後期威爾第的歌劇創作。
在這一階段早期的實踐中,作曲家在歌劇音色上做出很大的創新,出現了歌劇男中音的原型——「戲劇男中音」。1835年1月,貝裡尼的歌劇《清教徒》在巴黎的義大利劇院首演。劇中人物大祭司理查·福特(Richard Forth)擔任「戲劇男中音」角色,通過厚重的音色呈現出雄偉氣質的戲劇人物性格。作為男中音的雛形,戲劇男中音角色的出現帶動了作曲家們對音區思維的改變,重新定義「男中音」。該角色也逐漸在浪漫時期盛行開來,成為當今歌劇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戲劇音色。
作曲家不僅在音區音色方面探索角色的多樣性,在歌劇演唱技法上也將該階段推向了「美聲時期」。值得一提的是,美聲唱法(bel canto)在17世紀初期起源於義大利。該唱法在咬字、呼吸、音區、音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訓練技巧,這種科學訓練體系發展至19世紀上半葉(大約1805—1830年間),因羅西尼所發明的高難度「歌劇花腔美聲」演唱技巧,將歌劇演唱難度進一步升級,從而使義大利美聲歌劇達到巔峰。羅西尼、貝裡尼與唐尼採蒂這三位「歌劇先驅」,在創作中所融入了浪漫藝術風格,也為義大利歌劇樹立了「以唱為尊」的新精神。此後,這股力量不斷推動著聲樂演唱的迅速發展,使其不僅確立了成熟歌劇的音色類型,同時也影響著法文歌劇的發展,並直接推動了法國大歌劇(grand opera)樣式新風貌的形成。在巴黎追隨這種歌劇創作樣式的有梅耶貝爾(G. Meyerbeer,1791—1864)等出色的作曲家。歌劇發展進入到19世紀下半葉,由於創作題材的發展變動導致藝術傾向發生改變,法國作曲家古諾(C.Gounod,1818—1893)、比才(G.Bizet,1838—1875)、馬斯內(J.Massenet,1842—1912)等人使用「抒情歌劇」體裁逐漸取代了法國大歌劇的地位。這些作曲家深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啟發,在創作上無論是藝術風格還是作品篇幅都與之前的體裁形成鮮明對比。
義大利歌劇發展到19世紀中期,主要代表人物當屬作曲家威爾第,作為音樂史上出類拔萃的歌劇代表,自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託》(Oberto)在米蘭斯卡拉歌院首演成功起,威爾第一直執著於歌劇創作,共創作了26部經典歌劇,其中代表性歌劇有:《納布科》(Nabucco)、《麥克白》 (Macbeth)、《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假面具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唐·卡羅斯》(Don Carlos)、《阿依達》(Aida)、《奧泰羅》(Otello),以及最後一出人生謝幕喜歌劇《法爾斯塔夫》(Falstaff)等作品。威爾第的創作既帶有義大利的傳統歌劇風格,同時注入了新元素,例如加強管弦樂編排、突破傳統分曲結構等。縱覽威爾第歌劇中的角色,男中音與男低音的人物數量超百位,主要包括兩類歌劇音色,即戲劇男中音」(dramatic baritone)與「嚴肅男低音」(serio bass)。從人物數量可以看出,威爾第在作品中尤為偏向將男中音設定為主角。這些高難度的演唱角色通常要唱長音f1(有時為g1)並保持,它們常被稱為「威爾第男中音」(Verdi baritone),或「英雄男中音」(heldenbariton)。這種具有英雄崇拜式的男中音色,是威爾第的創作特色之一。繼威爾第之後,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義大利歌劇受到真實主義(verismo)思想影響,以作曲家蓬基耶利(A. Ponchielli,1834—1886)、普契尼(G. Puccini,1858—1924)、列昂卡瓦洛(R. Leoncavallo,1857—1919)等人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歌劇,注重寫實性題材,熱衷於的細節描繪,尤其偏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該體裁在創作技法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例如通過和聲與配器烘託戲劇效果,或者使用一些現代作曲技法,與傳統歌劇形成對比。
三、歌劇音色分類整理
華格納曾在1849年的著述《未來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中發表:「歌劇即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觀點。他所提出的「樂聲即是音樂」以及「布景即是舞臺」,體現了音樂藝術與舞臺戲劇藝術、歌劇製作之間的緊密關係。同理,演唱藝術也應包含在歌劇這門「整體藝術」中。作為歌劇中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演唱藝術講究音樂的處理與詮釋。對於演唱音色而言,多層次的細分可豐富聲音表現,賦予美聲歌劇以多重戲劇體驗。
(一)泛音共振
音色是指聲音的色彩,由發音體的結構、振動方式等多種因素決定。音色在在說話或歌唱時因人而異,所以可依據發音體的音質特色辨別出不同的人聲,即使在同一音高、配合同一力度下發聲,也能區分出由不同的發聲體產生的音色。對人聲而言,不同的音色取決於不同的泛音(overtone)。不同的人所發出的聲音,除了一個基本振動音之外,也同時伴隨著許多不同頻率的共振泛音。發聲原理即由肺部提供的氣流吹動聲帶並產生振動,當歌唱者使用聲帶振動發出基本音時,會同時牽動身體各部分產生複合式遞減共振頻率,這種各部分振動產生的聲音組成泛音。音色的不同取決於每個人的身材外形、骨骼密度以及身體健康條件。因而從身體的共鳴條件上來看,每個演唱者的自身條件各自不同,存在先天差異性。同理,身體共鳴腔是產生明暗不同泛音的來源,這些泛音決定了每個人所擁有的不同音色,因而可以清楚辨認出不同人所發出的聲音特質。
(二)歌劇音色的多重標準
美聲演唱法取決於完美平順的呼吸,以及需要飽和呼吸的控制過程,方能獲得甜美的音色。但由於參演歌劇者的個人演唱技術、聲音音域、共鳴特質以及體能耐力,甚至外形相貌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作曲家在歌劇音色運用與劇中人物角色分配時,除了參照劇本的人物角色之外,通常根據人聲音色的明暗特質區分出兩大類型:嚴肅型音色群與詼諧型音色群;其次根據劇本中角色的性別、年齡以及身份等因素,設計相應的歌劇人物與音色。在歌劇史上,一些作曲家如羅西尼等人,曾專門為歌者量身打造歌劇中的重要唱段。
綜前所述,自19世紀中葉起,浪漫主義歌劇經歷了繁盛時期,男中音角色也逐漸從「嘗試」到「純熟」日臻完善,作曲家更為細緻的聲部劃分擴大了男中音的藝術表現力。如果對歌劇中的男中音音色進一步加以細分,可劃分為抒情男中音、花腔男中音、戲劇男中音、詼諧男中音、騎士型男中音、威爾第男中音、男中低音,以及音樂劇男中音。這八種音色分類基本涵蓋歌劇中的各種男中音角色的表達。更為精細化的、清晰獨立的角色類別,可使男中音聲樂家們更精準地發揮個人音色特質,這也迎合了當代歌劇發展的新
趨勢。
參考文獻:
[1] 馬興智.威爾第歌劇三首男中音詠嘆調之比較[J].音樂時空,2015(1):64-65.
[2] 南利華.歌劇概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26.
[3] 於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214.
An Exploration on Baritone Role of Italian Opera in theRomantic Period and It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WU Yu-feng
(Department of Music Education,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ngzhou 310024, China)
Abstract : The romantic period is often viewed as the golden age in the opera development. With the expansion of opera roles, many voices and tone colors came into their being. As the backbone of male Bel canto, baritone role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ever since its early period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baritone’s voice color, role character and dramatic trait, together with the history of op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ritone rol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one color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bari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usic historiography, music performance studies, musical analytics, and etc.
Key words: baritone; opera; Romanticism
(責任編輯:言 喻)
收稿日期:2017-08-10
基金項目:2015年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科研項目「浪漫時期義大利歌劇男中音角色之探究」(G002A47316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宇峰(1962—),男,浙江杭州人,講師,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聲樂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聲樂演唱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J809.5
文獻標誌碼: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