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薯粿,是潮汕小吃的代表之一。為什麼叫「荷蘭薯」粿?
因為潮汕人把土豆叫做「荷蘭薯」,自然而然用它做的粿也叫做「荷蘭薯粿」。
它與菜頭粿是潮汕比較常見的粿類。記得小時候,奶奶偶爾會在過年過節時組織大傢伙們一起做荷蘭薯粿。
步驟雖然有點多,但是人多力量大,同時也體現了潮汕過節時家人們一起團聚的熱鬧。
先將土豆上鍋蒸熟,放至涼時用擀麵杖壓成顆粒狀。在等待土豆涼時,可以先準備其他餡料。
將五花肉,香腸,香菇,蝦和蒜切丁,蒜頭與蘑菇在油的渲染下,散發出一股香氣。加入沙茶醬,胡椒粉,醬油提味,空氣中瞬間瀰漫著肉香味。
傳香十裡,饞嘴的小孩們在一邊看著一邊流下口水。這時還要加入一個點睛之作「蹄脯」,其實就是魚乾,將其用油炸金黃色剁成末加入至混合均勻的餡料裡。魚肉的鮮美與其他餡料的撞擊,又增加了食材的豐富度。
最後加入顆粒狀的土豆與適量的紅薯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長條狀。
這時燒開水,放鍋裡蒸熟即可食用,掀開蓋子時會有一股清香的土豆味吹至鼻尖。
個人比較喜歡煎的口味
蒸熟的粿放進鍋裡煎至雙面金黃,咬下去口感外酥裡嫩,餡料中有著胡椒粉和沙茶醬的辣,醬油的鮮美,再配上潮汕特有鹹鹹的辣椒醬,美味瞬間襲擊味蕾。
接下來,小編要和大家介紹另外一種炸起來很好吃的街頭零食「菜頭丸」。
記得小學放學時,總有一個阿姨推著自行車,吆喝著「賣菜頭丸」,她在自行車旁邊搭了一個簡易的爐子,爐子上放著一個油鍋,裡面正炸著排列均勻的菜頭丸。而放學正餓著肚子的我,聞著香味,常常會跑去和阿姨買兩塊錢解饞,所以這也成了我童年的味道。
長大對白蘿蔔的了解也不僅只是停留在菜頭丸上,還知道它還有消炎止咳、促消化、排毒防癌的功效。這又為自己吃「菜頭丸」找了個好藉口。
菜頭丸餡料製作過程,小編還是覺得挺簡單的。
首先將白蘿蔔刨成絲,擠幹水分,再而加入新鮮的蝦米,蔥,辣椒,生花生與一定比例的薯粉,加入鹽胡椒粉調味,攪拌均勻即可。
但是到了油炸這個過程,就需要眼疾手快的技巧了。
類似擠牛肉丸的手法,將成糊狀的麵團捏成圓球狀放到滾燙的油鍋中炸,一邊用長筷子與漏勺快速地轉動著丸子們,以防過火。過了幾分鐘,白色的丸子很快就被包裹著一層金燦燦的外皮。而外皮有紅的辣椒綠的蔥點綴是不是顯得食慾滿滿呀~
迫不及待用竹籤串起剛炸好濾完油的丸子,在嘴邊吹一吹的同時可以聞到薯粉炸後的酥香味。
咬下第一口,彈性十足的外皮帶著一點脆,蔥油的美味與辣椒的辣,白蘿蔔的甘甜與蝦米的鮮甜在嘴巴裡香氣四溢。
咬下第二口,花生的細膩,像極了牛奶一般的味道立刻散開。
沾了點橘油,酸甜的醬包裹著油炸品既解了油膩,也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小小的丸子,很想讓食客再細細品嘗第二個。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兩款小點心,都代表著潮汕人民智慧。不同食材的混合能激發出不同的味道,煎炒烹炸樣樣有它的奧妙,一代接一代的傳承著美食帶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