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家暴的孩子,如何走出陰影?|圓桌風暴

2020-12-24 騰訊網

鐵鉗拔牙、熱水澆頭、打火機燒嘴……遼寧撫順,6歲女童果果(化名)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及其男友虐待了3個月。

在福建三明,4歲的雯雯(化名)被父親虐待致腸破裂,一則視頻中,雯雯身上裹著紗布,躺在床上哭喊著,「太痛了」。

在廣東,7歲男童小偉豪遭父親菸頭燙致滿身傷疤,雙手感染壞死面臨截肢。

這類兒童遭受家暴、虐待的事件近期屢屢進入公眾視野,引起廣泛關注。與成年人遭受家暴相比,兒童遭受家暴的傷害更為隱蔽,無法反抗、無法發聲、更難獲得及時的救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每年有二分之一的2-7歲的兒童遭受某種形式的暴力行為。

孩子們在家庭中遭受的傷害如何被發現?家暴會對他們產生什麼影響?他們在往後的成長中如何走出家暴的陰影?

就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家暴當事人輔導師趙美美,北京市振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理事李瑩,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智庫專家卜衛共同探討。

圓桌風暴現場。攝影/新京報記者 姚遠

兒童被家暴如何被發現?

學校、幼兒園等發現兒童被家暴或疑似被家暴應報案

近期系列虐童事件被發現後,受暴兒童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家暴是家庭的秘密,施暴者和受暴者會共同保守這個秘密。」童年時期曾經遭受家暴、現在積極從事反性別暴力工作的趙美美說。

「受暴兒童本身沒有話語權,也不知道可以向外界求救,甚至會以為我被打是因為我錯了,歸因於自己,羞於向外界去講述被家暴的事情。」趙美美認為,家暴事件已經被外界所熟知時,說明在家庭內部已經發生很多次。

那麼,誰來發現這個「秘密」,保護兒童權益?

2016年3月1日實施的《反家暴法》,強制報告制度成為一個亮點。

其中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以前因為無法可依,上報後可能被人認為是多管閒事,相關方也會對你有意見,強制報告制度事實上為幫助報案人提供了法律、社會層面的保障。」趙美美說。

但在實踐中,強制報告制度知曉和執行仍有待提高。李瑩表示,在《反家暴法》出臺後做法律培訓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基層責任部門對於這一制度較為陌生。「要加強對強制報告制度的基層學習宣傳,並且,對兒童被家暴如何發現、如何識別、如何處置等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和學習。」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最高檢等九部門下發《關於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明確了誰有責任報告、什麼內容需要報告、報告給誰、保護報告人等內容。

家暴當事人輔導師趙美美。攝影/新京報記者 姚

強制報告後受暴兒童能擺脫困境嗎?

近親或民政部門可代為申請撤銷監護資格

被發現受暴後,兒童如何擺脫困境?

《反家暴法》中設置了緊急庇護制度,可幫助受暴兒童短期脫離施暴者。但就李瑩接觸的多起案例來看,庇護制度的實施限制在監護人缺失情況下,「如果有監護人在,很多救助站無法為兒童提供庇護。」

李瑩談及自己去年接手的一起案件,六七歲的男孩在父母離異後經常被父親女友家暴,只得在肯德基、麥當勞等24小時營業店過夜躲避。鄰居和社區發現這一情況後多次向公安部門報案,男孩被送往兒童保護機構,但第二天父親就把他領回了家,開始新一輪的家暴循環。

遭受監護人嚴重家暴無法擺脫時,趙美美認為,「撤銷監護人資格」條款的激活可以給予受暴兒童另一條選擇路徑。

《反家暴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遭受家暴的兒童,明確了國家監護制度,解決監護人侵害兒童權益的問題。

不過,由於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法主動申請撤銷監護權,家暴案件中監護人往往又是侵害人。李瑩表示,相關個人和機構可以代理申請,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兄弟姐妹,機構方面包括婦聯、公安機關、居委會村委會等。

她還提醒,剝奪監護人的監護責任過程屬於空檔階段,這期間要格外注意有效保護孩子,而一旦撤銷監護權,需要有專門的評估機構,對新的監護人或機構進行能力評估。

北京市振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理事李瑩。攝影/新京報記者 姚遠

只有身體暴力才算家暴嗎?

兒童「目睹家暴」也是「家暴受害者」

儘管進入公眾討論的家暴兒童事件多伴隨嚴重、惡性暴力行為,但卜衛提醒道,並非只有非常嚴重的身體暴力才算是對兒童的暴力。「打孩子耳光或推搡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屈辱或受傷害,這算不算暴力?這當然是暴力。」

她解釋道,針對兒童的暴力有多種形態,包括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性別暴力或忽略暴力等。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為《兒童權利公約》所做的補充說明《第13號一般性意見》裡,目睹暴力就被定義為精神暴力的一種。

今年10月實施的《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創設性地擴大保護對象,明確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是家庭暴力受害人。

「這是一種突破。」李瑩表示,目前我國反家暴法並未將目睹家暴的兒童列入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範圍裡。

事實上,這一群體亟待社會的關注。

卜衛介紹,目睹家暴對兒童帶來的影響和傷害,絲毫不亞於實際遭受家暴的情況。如《第13號一般性意見》指出,暴力侵害兒童和虐待兒童行為的短期和長期健康後果得到廣泛承認,包括:致命性傷害;非致命性傷害(可能導致殘疾);生理健康問題;認知障礙;心理和情感後果(如被排斥和摒棄感、依戀障礙、創傷、恐懼、焦慮、不安全感和自尊受損)等。

此外,李瑩還提到暴力的習得性。「每天目睹暴力行為,可能會導致兒童產生暴力的傾向,成為自己組建家庭中新的施暴者。」

另一個極端則是家暴導致的軟弱。李瑩認為,目睹家暴成長起來的兒童,有些人會在進入另一個環境時成為暴力的受害者。「比如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者的欺負對象,或者在親密關係中成為暴力的受害者。」

「不僅僅是看到家暴,感受到家暴也屬於家暴範疇。」李瑩表示,即便兒童沒有看到暴力行為的實施,也可能聽到聲音,感受到施暴現場的氣氛。看不到現場的情況下,兒童可能將暴力場景想像得更加可怕。

同時,她提出,對於目睹家暴的兒童,應提供心理上的支援和輔導。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智庫專家卜衛。攝影/新京報記者 姚遠

管教孩子的邊界在哪?

是否屬於家暴行為,應由兒童自己判斷

傳統觀念之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在當下已面臨挑戰,家暴與管教的邊界在哪裡?

卜衛認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根源在於家長未認識到兒童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權利主體。「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自己的一個財產,所以不會尊重孩子的身體的完整性和人格尊嚴。」

「要知道暴力不是管教的唯一方式。因為不懂非暴力教育或正面管教,許多家長會認為打罵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打罵可能會發生一時的行為改變,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種下了暴力的種子。」

她表示,暴力的邊界在於兒童是否感受到嚴重傷害,可能是一句嘲諷,嚴重打擊了兒童的自尊,讓兒童感到自己沒有價值,這就是暴力,雖然你看不到任何身體上的傷痕。並不是所有暴力都達到刑責的地步,但所有暴力都是違法的都是違反人權的,都必須消除。

「判定這些暴力的邊界都應該是統一的,就是兒童是否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心理受到了傷害。」卜衛強調。

新京報記者 王俊 馬瑾倩 應悅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不止陳喬恩,經歷過家暴的兒童,可能畢生都要為自己療愈
    而家暴對於孩子的傷害,同樣不小,也極有可能造成一生的痛苦。不要以為童年有陰影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其實,有很多人曾經有過童年陰影,包括我的母親。本期話題:不止陳喬恩,經歷過家暴的兒童,可能畢生都要為自己療愈!母親出生於一個落敗的大家族,親生母親離她而去,姥爺的懦弱讓母親備受後媽的摧殘,差點活不下來。如今母親已年過七旬,雖然兒孫都非常的孝順,父親也呵護了母親一輩子。
  • 《心靈捕手》:即使是天才也不能打敗「家暴陰影」,但愛可以
    那些沒有經歷過家庭暴力的人認為這樣的行為簡直是不合理的,而那些遭受過或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則只是被嚇得發抖。家庭暴力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據調查,中國家庭暴力的發病率為29.7%-35.7%,其中,1/4的人有人格障礙,有些人是反社會人格。
  • 近期,歷經感情挫折,勇敢走出陰影,3星座巧遇新歡,重拾愛戀
    感情總不是一帆風順,會遇到甜蜜,也會遇到風暴,但愛情始終都是甜蜜依靠的港灣,雖然很多人會經歷一些感情挫折,但是經歷過後的人才會更了解愛情。那些經歷了感情挫折的人,有些沉浸在過去的陰影中,而有些人則很快的走出陰影。
  • 心理諮詢師: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
    心理陰影:總會莫名其妙地想起以前受過的傷害,真的很崩潰從事心理諮詢多年,除了因厭學、網癮等青少年問題前來做家庭治療的來訪者,還有一類心理問題比較集中,那就是心理陰影。心理陰影指的是一個人被某件事情傷透了心或者受到了傷害,從而無法忘記的不好的記憶。再去想起或做這件事以及與這件事有關係的事情時,都會非常痛苦、非常害怕。前段時間就有兩例這樣的求助者前來度麥心理,解決心理陰影的問題。
  • 寫給那個害怕家暴不敢回家的女孩,親愛的,勇敢去過自己的人生
    我反覆拿自身的經歷還有像我們一樣家庭經歷的一些事情安慰她。我想對小米說,親愛的姑娘,你要應該要勇敢的去過屬於你自己的人生。01 那些原生家庭給你的痛小米說,這輩子不會結婚。她不會去談戀愛,願意一個人生活。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個體長時間處在心理陰影中,哪怕事件已經結束很多年,仍然會心有餘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一個總是抱著過去不放的人,他的心理年齡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
  • 蔣勁夫與友人成都閒逛偶遇,衣服背面寫著東京英文,逐漸走出陰影
    蔣勁夫與友人成都閒逛偶遇,衣服背面寫著東京英文,逐漸走出陰影蔣勁夫因為家暴事件而導致形象受損,不過經過網友的深扒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問題不完全在於蔣勁夫,但蔣勁夫終究還是打了人,最終蔣勁夫被日本警方關押。當時我們都以為蔣勁夫會經歷漫長的牢獄生活,不過好在最後蔣勁夫被放了出來,之後蔣勁夫更是在19年沒有到來之際便選擇啟程回國。也許那個傷心地給他留下太多的陰影,他不想在那個地方多呆住一刻。回國後的蔣勁夫也曾被網友偶遇過幾次,不過他被網友偶遇到之後幾乎都是匆匆逃走生怕被網友問起什麼或是拍下照片。
  • 幫助孩子走出孤獨陰影
    孩子是父母的指路明燈,當孩子深陷孤獨的陰影中時,都需要父母照亮前行的方向。那麼孩子如何成為指路明燈呢首先,要為孩子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孩子的想法,適當的讓孩子表達想法,凡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高高在上,讓孩子有家庭融入的感覺,如果發現孩子有反常的行為,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否則一旦錯失機會,如果孤單習慣形成就很難改善
  • 媽媽脾氣暴躁,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會自卑,很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我國家庭暴力的發生率在29.7%-35.7%之間,家暴只有一次和無數次,一旦開始動手就很難停止,夫妻之間是家長,家長對孩子也是這樣的。家暴這個詞對於大家來說並不友好,在家暴的過程中,會有受害者,並且誰也不知道對方會承受多大的壓力。
  • 家暴的角落(下)受害者自述:家暴跳樓致截癱 第一次家暴就該離婚
    在騰訊新聞話題#全民反家暴#下,家暴親歷者講述了內心的故事,曾經的施暴者與受害者進行了對話。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了這位受害者是如何落入旋渦,又走出困境。講述人:劉靜(化名,以下均為當事人化名),不堪家暴跳樓致截癱當事人。
  • 每個家暴現場隱秘的角落都可能有個受傷的孩子要保護
    ,都可能有個無辜的孩子躲在隱秘的角落瑟瑟發抖,身心受傷。按每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我國有近9000萬個孩子親眼目睹過親人間的施暴過程。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性問題。聯合國發布的《2013暴力侵害兒童全球調查報告》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33億至2.75億的兒童,親眼目睹過發生在其父母之間的某些形式的暴力行為。
  • 如何走出失戀陰影?聽聽大腦怎麼說
    原標題:如何走出失戀陰影?聽聽你的大腦怎麼說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失戀陰影難以擺脫,這其中有強大的神經因素和生理因素在作祟。
  • 爸爸打斷了媽媽三根肋骨——那些目睹家暴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靠著時間,黃莉長大成人,走出了原生家庭。所有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一定都能理解上面看似簡單的「美好結束」背後藏著多大的痛苦。這則新聞的標題看著就特別讓人心疼——女子錄視頻取證家暴:剛架好攝像機即遭暴打 孩子一旁無助大哭像這樣恐怖的經歷,還有廣州的一對小姐妹也經歷過
  •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要學會勇敢自救 處於弱勢的孩子很少會主動尋求救濟,這導致虐童事件很難被及時發現,而施暴者因為沒有受到約束,通常會變本加厲。
  • 剛分手,如何走出失戀陰影?給失戀的人的幾個建議!
    剛分手,如何走出失戀陰影?給失戀的人的幾個建議!你剛恢復單身,可能心情也不是很好。你想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癒合的過程充滿了起起落落,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時候你會徹底走出前任的陰影。每個人的過程都不同。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從小看到父母家暴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說到家暴,我們繞不開的一部電視劇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戲,堪稱80後90後童年最深陰影,沒有之一。 父母總有選擇,可孩子沒有。 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又會不自覺的從心理、從經歷自動化的延續父母的「劇本」。長大後,受虐,或被虐… 我們發現,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之分。 就像周董的《爸,我回來了》中唱道。
  • 《錦衣之下》:人生無常,如何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
    不少人都擔心,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該如何度過這段難熬的日子呢?其實,面臨著這種難題的,不僅僅是譚松韻和袁今夏,還有很多普通人。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呢?01 離別是人生常態女人向來就比較感性,在生活當中,哪怕是一點小事,都能讓她們感慨很久。
  • 家暴豈止是夫妻,陳喬恩的童年經歷,是多少孩子一生的噩夢!
    許多孩子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下,被父母用棍棒教育著長大,而明星也不例外,陳喬恩說起自己童年時的經歷,也是讓許多網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被家暴的經歷。陳喬恩,1979年出生於中國臺灣。一位憑藉偶像劇《青蛙王子》、《命中注定我愛你》多次刷新收視率的女演員,是當之無愧的偶像劇女王。
  • 離婚後,女人如何走出離婚帶來的「陰影」?看過來人是如何處理的
    有些女人離婚以後無法走出離婚帶來的陰影,但是有些女人卻能很好地做到,看看她們是怎麼處理的:多和朋友聚會有些女人結婚之後便一心在家相夫教子,全心撲在丈夫和孩子身上,沒有工作也沒有娛樂時間,跟好朋友的關係也慢慢地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