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袋鼠式護理」給早產寶寶最自然的愛

2020-12-23 晨財經

「寶媽離開『小8』差不多兩個月,基本沒有奶。讓『小8』媽媽送母乳時,她很苦惱,一點也擠不出來。做『袋鼠』後,她的奶明顯多起來,之後可以直接親喂,出院時奶多得要捐出來給其他寶寶。我們也覺得挺震撼的。」7月29日,在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來臨之際,談及「袋鼠式護理」的神奇「催奶」作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副護士長周文姬對其中一例印象深刻。

據介紹,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是為早產兒提供的與母親進行皮膚接觸的護理方式。媽媽將早產兒皮膚貼皮膚直立式地抱在胸口,這種姿勢與袋鼠照顧幼兒的方式非常類似,因而這一護理方式被命名為「袋鼠式護理」。

「有研究顯示,接受袋鼠式護理的新生兒至出院或糾正胎齡40~41周時的純母乳餵養率提高50%。我們醫院從2015年到現在實施袋鼠式護理的已有400例左右,都明顯提升了母乳餵養率。」周文姬說,該護理截至目前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依著寶寶的本能 母乳自然來

「小8」是一個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胎齡28周左右,出生時體重900多克。因床號為「8」,被親切地喚為「小8」。在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的「生命島」——保溫箱裡待了兩個月,「小8」體重增長緩慢,一直處於1.5公斤以下,這急壞了醫護人員。

「當時就想到袋鼠式護理。」周文姬說,保溫箱是一種模擬胎兒在子宮內環境的醫學設備,雖然安全,但待久了寶寶容易與媽媽產生距離感。而袋鼠式護理讓新生兒以可能長的時間、以最大的皮膚面積直接接觸母親,這給了寶寶所需的溫度及安全感,還能促進母乳餵養、減輕早產兒疼痛與壓力、促進早產兒各方面發育。

剛開始嘗試並不順利,「小8」媽媽的乳頭較大,一塞入寶寶嘴裡,「小8」臉色就發黑。「感覺寶寶快窒息,這個時候就要先緩一緩,讓寶寶放開乳頭,把乳汁擠出來,抹在乳頭上,然後放在寶寶嘴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寶寶會主動伸出舌頭來舔乳汁。漸漸地,含一會兒乳頭,然後吸吮。這也給母親一個正向刺激,母乳分泌隨之多了起來。不久,『小8』就養得白白胖胖的。」想到變得「大隻」的寶寶,周文姬不由笑起來。

被媽媽抱著,寶寶容易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對「小8」的恢復和生長非常有幫助。就連早產兒常見的反覆呼吸暫停問題,也自然地解決了。「媽媽的呼吸會形成胸部的自然起伏,給寶寶溫柔的刺激。媽媽的撫摸,能有效緩解寶寶呼吸暫停的發作。青蛙趴的體位,也可以防止寶寶反流。差不多三個星期,寶寶的各種問題都明顯好轉。袋鼠式護理遵循了早產寶寶自然的需求。」周文姬說。

「媽媽是寶寶血緣上最親近的人。通過近距離皮膚接觸、撫摸寶寶等刺激,媽媽把愛意傳遞給寶寶,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自己也覺得開心。」該院首嘗袋鼠式護理的雙胞胎媽媽至今仍跟周文姬保持著聯繫,她大力推薦早產兒媽媽做袋鼠式護理。

循著寶媽的節奏 照顧寶寶「我能行」

洗手、消毒、換上乾淨衣服,準備進行袋鼠式護理的寶媽們小心翼翼。進入重症監護室,看到孩子只有巴掌大小,身上還插著各種管道,有的媽媽會被嚇哭。

這時,周文姬和她的同事們從不勉強寶媽,而是在一旁輕聲講解周圍儀器的作用,不同參數代表的含義,然後鼓勵著說,「可以試著碰碰他的小手。」接著教寶媽如何把寶寶輕輕抱起。一次、兩次之後,寶媽漸漸能接受,可以主動抱起寶寶時,她們會及時地表揚寶媽,「你做得很棒,他很舒服哦。」

寶媽心理能完全承受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實施了。寶媽穿一件開衫睡衣,裡面不穿內衣,坐在躺椅上,身後墊個墊子,以防久坐腰痛。寶寶戴上帽子,不讓露在外面的頭散熱,脫光衣服,包上紙尿褲,趴在媽媽胸前,頭側向一邊,寶寶皮膚最大限度地跟媽媽接觸。寶媽輕聲地哼唱「世界只有媽媽好」,鼓勵寶寶「要堅強,加油」,不一會,新生兒科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裡。這樣的過程一次持續1~2個小時,醫護人員建議有條件的可每天進行。

新生兒父親也可以嘗試袋鼠式護理,醫院鼓勵爸爸媽媽兩人一起參與。「有個父親是位刑警,他開始信心滿滿,以為很容易,結果坐上去後很緊張,不停流汗,說不行了,堅持不住了。寶媽在一旁哈哈大笑。」整個家庭的參與,讓寶寶感受到溫暖的氣氛。

剛開始實施袋鼠式護理時,護士會在一旁給寶寶的爸媽做宣教,告訴他們哪種體位最合適,寶寶睡覺時要注意什麼,如避免堵塞口鼻,以及一些簡單的應急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過袋鼠式護理的家長都建立了自信心,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治療,回家後能很好地照顧孩子。」周文姬說,醫患關係也得到改善。以往早產兒是禁止和媽媽「親密接觸」的,家屬不知道醫護人員做了些什麼。通過袋鼠式護理,家屬能理解醫護人員在重症監護室裡的工作。臨床結果顯示,做好防護後,袋鼠式護理不但沒有增加感染風險,反而降低了新生兒感染率。

周文姬表示,做袋鼠式護理的早產兒一般糾正胎齡足月或體重達到2.5公斤時可停止此種護理方式。他們要逐漸適應外界環境,長到足夠強壯的寶寶也不會安分地躺在媽媽懷裡。皮膚接觸是袋鼠式護理的核心內容,這種理念也可運用到健康新生兒身上。WHO的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理論指出,健康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90分鐘內,擦乾後應立即進行皮膚接觸。母親在維持寶寶體溫同時,也成為寶寶食物與良性刺激的來源。這種護理模式打破了傳統隔離護理的理念,體現了現代醫學的人性化。

來源: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作者:周文姬 新生兒科副護士長

通訊員:朱琳、李玉靈

編輯:黃坤、謝韻寧、方洪秀

責編:陳廣泰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普】「袋鼠式護理」給早產寶寶最自然的愛
    媽媽將早產兒皮膚貼皮膚直立式地抱在胸口,這種姿勢與袋鼠照顧幼兒的方式非常類似,因而這一護理方式被命名為「袋鼠式護理」。「有研究顯示,接受袋鼠式護理的新生兒至出院或糾正胎齡40~41周時的純母乳餵養率提高50%。我們醫院從2015年到現在實施袋鼠式護理的已有400例左右,都明顯提升了母乳餵養率。」周文姬說,該護理截至目前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 新生兒科開展「袋鼠式護理」新模式
    袋鼠式護理是指媽媽(或者爸爸)以類似袋鼠般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把早產兒直立式的貼在媽媽(或爸爸)的胸口,持續的皮膚與皮膚之間的接觸,讓寶寶感受到媽媽(或者爸爸)的心跳和呼吸,從而使寶寶獲得所需的溫暖及安全感,因此它的另外一個名字為「皮膚接觸護理」。
  • 「袋鼠式護理」,新生兒科創新人文服務
    為保障早產寶寶的康復,普定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經過反覆評估,近日與患兒家長多次溝通,對早產寶寶實施了「袋鼠式護理」。「袋鼠式護理」是指早產寶寶的母(父)親,以類似袋鼠等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將早產兒直立式地貼在母(父)親的胸口,提供早產寶寶所需的溫暖及安全感。
  • 陝西省核工業二一五醫院新生兒監護室開展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又稱皮膚接觸護理,是指將嬰兒裸露皮膚趴在父母胸前,使兩者皮膚互相接觸的一種護理方式。由於嬰兒趴在媽媽胸前的姿勢像袋鼠媽媽養育小袋鼠,所以稱之為「袋鼠式護理」。近日,陝西省核工業二一五醫院新生兒室開展的袋鼠式護理,讓早產寶寶感受到了媽媽特殊的愛。
  • 新生兒袋鼠式護理
    目前,很多專家和學者都積極倡導袋鼠式護理那麼,什麼是「袋鼠式護理」呢?優勢:1.可以幫助寶寶安靜睡眠時間較長而睡眠是有助於寶寶生長激素分泌的。2.可穩定寶寶的心跳,呼吸及血氧飽和度。3.通過皮膚的接觸可減少體熱和水分喪失。4.能量的保存有助於體重的增加。5.提升母乳餵養率及成功率。6.減少寶寶躁動不安及哭泣。
  •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袋鼠式護理」為早產寶寶賦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佳霖 通訊員 譚雅琴在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大樓12樓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內,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泉泉(化名)像個小袋鼠一樣爬在母親胸前。「這就是我們去年8月開始開展的袋鼠式護理。」
  • 「袋鼠式護理」,流淌人間至愛
    門內,是獨自睡在暖箱裡的早產寶寶;門外,是來回踱步、渴望見孩子一面的父母。隔在他們中間的,是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那一道道隔離門……每個因早產或其它情況來到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寶寶,都令人無比憐愛。脫氧後不久,在評估家屬和寶寶情況後,醫護人員決定為小傢伙提供「袋鼠式護理」。袋鼠式護理也稱皮膚接觸,也指父母親以類似袋鼠、無尾熊等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將早產兒直立式地貼在父母親的胸口,提供幼兒所需的溫度及安全感。12月初的一天,樂樂終於像小袋鼠一樣趴在媽媽的胸前,這是她出生以來第一次與媽媽深情相擁。
  • 小男孩和爸爸一起給早產弟弟進行「袋鼠式護理」,網友:太有愛了
    我們都知道,早產兒的身體比較嬌弱,由於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需要被放入恆溫箱,仔細地護理一段時間。當然,對於嬰兒來說,恆溫箱的環境接近於母體,所以也更有利於寶寶生長發育。近日,有一位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照片。照片中的小男孩和爸爸坐在一起,然後掀開衣服,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一對早產的雙胞胎兄弟。
  • 袋鼠式護理:最好的高效護理方式,「早產兒」也同樣適用
    這是在1983年,由哥倫比亞的雷及馬丁尼醫師提出的,在近幾年袋鼠護理被專家相繼研究肯定,現在已經推廣於各大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什麼是「袋鼠式護理」(KMC)?將早產寶寶赤裸的,抱直俯衝臥在爸爸媽媽懷裡,再用被子蓋住,在此期間,媽媽可以給寶寶哺乳。袋鼠式護理,能提高母乳的餵養率,穩定寶寶的情緒,延長寶寶的睡眠時間,減少躁動不安,讓寶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還能促進寶寶安全感。
  • 「袋鼠式護理」來了 早產兒可在媽媽懷裡吃奶睡覺
    荊楚網消息(記者 徐芳 通訊員 周建躍 溫紅蕾)以往早產寶寶被隔離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裡,家長想見一面都難,如今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媽媽不僅能跟寶寶在一起,還能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洗澡、作袋鼠式護理等。
  • 用愛點亮「新希望」 走進綿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再有幾天,你們就可以健康回家了,」新生兒監護室副主任陳佳笑著對保暖箱裡的寶寶說,「這是一對雙胞胎寶寶,媽媽因為妊娠期高血壓,宮頸機能不全,因為慢性宮內窘破,這對雙胞胎在 28 周+5 天的時候早產了,小雙生下來 1.2 公斤,大雙生下來只有 920 克。」
  • 掌握這個護理方法,讓早產寶寶睡得香,長得快
    袋鼠式護理是從國外流行過來的,是指讓寶寶赤裸俯臥在爸爸媽媽裸露的胸前,就像袋鼠一樣,持續地進行皮膚與皮膚的接觸,同時爸爸媽媽通過撫摸等方式與孩子交流,從而使寶寶有安全感。 02袋鼠式護理的好處 袋鼠式護理好處多多,它能延長寶寶的睡眠時間,減少寶寶哭泣,提高母乳餵養率,穩定早產寶寶的生理狀況。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袋鼠式護理又稱「皮膚接觸護理」,是指產婦以類似袋鼠媽媽將小袋鼠養育在育兒袋的方式環抱著嬰兒,將只穿尿褲的嬰兒放在產婦胸腹部,母嬰進行皮膚對皮膚接觸的一種護理方式。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在2016年將「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中文永恆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產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 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以下為幾種早產兒常見的身體狀況與疾病:當臍帶剪斷後,寶寶無法再從母體獲得氧氣,就得靠自己呼吸,進行氣體交換,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怡萱表示,呼吸問題是多數早產兒出生後面臨的首要難關。一般胎兒的肺部要到34至36周,氣體交換功能才逐漸成熟,所以早產寶寶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呼吸窘迫」的現象。
  • 陳小春兒子因為早產容易摔倒?早產寶寶得這樣護理
    原創 | 孕事 摘要:10個孩子裡就有1個早產。早產寶寶的認知功能、身體功能、肌肉功能、身體平衡性都相對要弱。 都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應採兒就是如此,她的笑容給陳小春帶去了希望。
  • 趴在爸爸媽媽胸口,早產寶寶睡得甜甜的
    」  趴在爸爸媽媽胸口,早產寶寶睡得甜甜的這就是眼下流行的「袋鼠式護理」。  照片中的小寶寶名叫寶語,因為媽媽在孕期不小心得了流感,迫使才長到27周的語寶就早早離開媽媽的身體,那時候的她體重還不到2斤,腳底板僅跟爸爸的大拇指一般大,還無法適應自然環境的語寶被第一時間送進了NICU。  「不能探視,更不能抱抱她,每天只能靠送奶向她傳遞媽媽的愛。」
  • 早產兒「育兒袋」 ——你知道「袋鼠式護理」嗎?
    早產兒「育兒袋」 ——你知道「袋鼠式護理」嗎?我院自2016年起開始逐步推行袋鼠式護理,關注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會在出院前鼓勵一些早產兒家庭來院進行皮膚接觸及餵養支持。至今已幫助了近300個早產兒家庭實施了袋鼠式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家屬的廣泛認可。什麼是袋鼠式護理?
  • 孩子趴在母親身上就算護理?「袋鼠式護理」真的神奇,快來長知識
    導讀:孩子趴在母親身上就算護理?「袋鼠式護理」真的神奇,快來長知識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趴在母親身上就算護理?「袋鼠式護理」真的神奇,快來長知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90後男醫生為早產兒做袋鼠護理
    照片上一名年輕的男性醫生滿懷柔情地對一名新生兒做著類似餵奶動作——袋鼠護理,整個畫面溫馨滿滿。&nbsp&nbsp&nbsp&nbsp記者7日獲悉,照片中年輕的醫生是資陽市雁江區婦幼保健院兒科的醫生鍾凌,「90後」的他是單身;小寶寶,出生一個月零幾天,因其只在母親子宮裡呆了29周零兩天,出生後一直住在醫院保溫箱裡,前期定期由其母親做袋鼠式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