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離開『小8』差不多兩個月,基本沒有奶。讓『小8』媽媽送母乳時,她很苦惱,一點也擠不出來。做『袋鼠』後,她的奶明顯多起來,之後可以直接親喂,出院時奶多得要捐出來給其他寶寶。我們也覺得挺震撼的。」7月29日,在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來臨之際,談及「袋鼠式護理」的神奇「催奶」作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副護士長周文姬對其中一例印象深刻。
據介紹,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是為早產兒提供的與母親進行皮膚接觸的護理方式。媽媽將早產兒皮膚貼皮膚直立式地抱在胸口,這種姿勢與袋鼠照顧幼兒的方式非常類似,因而這一護理方式被命名為「袋鼠式護理」。
「有研究顯示,接受袋鼠式護理的新生兒至出院或糾正胎齡40~41周時的純母乳餵養率提高50%。我們醫院從2015年到現在實施袋鼠式護理的已有400例左右,都明顯提升了母乳餵養率。」周文姬說,該護理截至目前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依著寶寶的本能 母乳自然來
「小8」是一個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胎齡28周左右,出生時體重900多克。因床號為「8」,被親切地喚為「小8」。在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的「生命島」——保溫箱裡待了兩個月,「小8」體重增長緩慢,一直處於1.5公斤以下,這急壞了醫護人員。
「當時就想到袋鼠式護理。」周文姬說,保溫箱是一種模擬胎兒在子宮內環境的醫學設備,雖然安全,但待久了寶寶容易與媽媽產生距離感。而袋鼠式護理讓新生兒以可能長的時間、以最大的皮膚面積直接接觸母親,這給了寶寶所需的溫度及安全感,還能促進母乳餵養、減輕早產兒疼痛與壓力、促進早產兒各方面發育。
剛開始嘗試並不順利,「小8」媽媽的乳頭較大,一塞入寶寶嘴裡,「小8」臉色就發黑。「感覺寶寶快窒息,這個時候就要先緩一緩,讓寶寶放開乳頭,把乳汁擠出來,抹在乳頭上,然後放在寶寶嘴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寶寶會主動伸出舌頭來舔乳汁。漸漸地,含一會兒乳頭,然後吸吮。這也給母親一個正向刺激,母乳分泌隨之多了起來。不久,『小8』就養得白白胖胖的。」想到變得「大隻」的寶寶,周文姬不由笑起來。
被媽媽抱著,寶寶容易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對「小8」的恢復和生長非常有幫助。就連早產兒常見的反覆呼吸暫停問題,也自然地解決了。「媽媽的呼吸會形成胸部的自然起伏,給寶寶溫柔的刺激。媽媽的撫摸,能有效緩解寶寶呼吸暫停的發作。青蛙趴的體位,也可以防止寶寶反流。差不多三個星期,寶寶的各種問題都明顯好轉。袋鼠式護理遵循了早產寶寶自然的需求。」周文姬說。
「媽媽是寶寶血緣上最親近的人。通過近距離皮膚接觸、撫摸寶寶等刺激,媽媽把愛意傳遞給寶寶,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自己也覺得開心。」該院首嘗袋鼠式護理的雙胞胎媽媽至今仍跟周文姬保持著聯繫,她大力推薦早產兒媽媽做袋鼠式護理。
循著寶媽的節奏 照顧寶寶「我能行」
洗手、消毒、換上乾淨衣服,準備進行袋鼠式護理的寶媽們小心翼翼。進入重症監護室,看到孩子只有巴掌大小,身上還插著各種管道,有的媽媽會被嚇哭。
這時,周文姬和她的同事們從不勉強寶媽,而是在一旁輕聲講解周圍儀器的作用,不同參數代表的含義,然後鼓勵著說,「可以試著碰碰他的小手。」接著教寶媽如何把寶寶輕輕抱起。一次、兩次之後,寶媽漸漸能接受,可以主動抱起寶寶時,她們會及時地表揚寶媽,「你做得很棒,他很舒服哦。」
寶媽心理能完全承受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實施了。寶媽穿一件開衫睡衣,裡面不穿內衣,坐在躺椅上,身後墊個墊子,以防久坐腰痛。寶寶戴上帽子,不讓露在外面的頭散熱,脫光衣服,包上紙尿褲,趴在媽媽胸前,頭側向一邊,寶寶皮膚最大限度地跟媽媽接觸。寶媽輕聲地哼唱「世界只有媽媽好」,鼓勵寶寶「要堅強,加油」,不一會,新生兒科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裡。這樣的過程一次持續1~2個小時,醫護人員建議有條件的可每天進行。
新生兒父親也可以嘗試袋鼠式護理,醫院鼓勵爸爸媽媽兩人一起參與。「有個父親是位刑警,他開始信心滿滿,以為很容易,結果坐上去後很緊張,不停流汗,說不行了,堅持不住了。寶媽在一旁哈哈大笑。」整個家庭的參與,讓寶寶感受到溫暖的氣氛。
剛開始實施袋鼠式護理時,護士會在一旁給寶寶的爸媽做宣教,告訴他們哪種體位最合適,寶寶睡覺時要注意什麼,如避免堵塞口鼻,以及一些簡單的應急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過袋鼠式護理的家長都建立了自信心,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治療,回家後能很好地照顧孩子。」周文姬說,醫患關係也得到改善。以往早產兒是禁止和媽媽「親密接觸」的,家屬不知道醫護人員做了些什麼。通過袋鼠式護理,家屬能理解醫護人員在重症監護室裡的工作。臨床結果顯示,做好防護後,袋鼠式護理不但沒有增加感染風險,反而降低了新生兒感染率。
周文姬表示,做袋鼠式護理的早產兒一般糾正胎齡足月或體重達到2.5公斤時可停止此種護理方式。他們要逐漸適應外界環境,長到足夠強壯的寶寶也不會安分地躺在媽媽懷裡。皮膚接觸是袋鼠式護理的核心內容,這種理念也可運用到健康新生兒身上。WHO的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理論指出,健康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90分鐘內,擦乾後應立即進行皮膚接觸。母親在維持寶寶體溫同時,也成為寶寶食物與良性刺激的來源。這種護理模式打破了傳統隔離護理的理念,體現了現代醫學的人性化。
來源: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作者:周文姬 新生兒科副護士長
通訊員:朱琳、李玉靈
編輯:黃坤、謝韻寧、方洪秀
責編:陳廣泰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