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變總則,未成年人保護有哪些變化?

2021-01-09 少年法學苑

  2017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又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對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作出規定。

  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其中不少內容就和青少年有關。從1986年的民法通則到如今的民法總則,一字之變,背後則是立法理念和制度的創新發展。那麼,民法總則相較於民法通則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有哪些變化?我們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今天,小編整理了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副庭長姬廣勝日前接受採訪的乾貨,為你詳解民法總則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種種新規。確認胎兒的民事主體地位

  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始於出生,也就是說,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即將實施的民法總則則在繼承法規定的基礎上明確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明確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隨著社會發展,實踐中涉及損害胎兒利益的案件不斷出現,法院在處理相關案件時無法可依。人們逐漸認識到胎兒需要保護的利益範圍越來越大,因此有必要承認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賦予其民事主體資格,從而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在此背景下,才有了民法總則相關條款的出臺。

  承認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可實現與其出生後自然人個體民事權利能力的有效銜接,尤其環境汙染、醫療事故所造成的人身損害,後果顯現需要很長時間。比如胎兒在發育期間受環境汙染影響的,出生後可提起索賠。「小大人」門檻從十歲降至八歲  民法總則中,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準從民法通則的「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八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就自然人而言,它是基於人的認知和心智水平而實施民事行為的現實可能性。

  按照現在的民法通則,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口素質明顯提升,隨之而來的則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育程度加快,其對外界事物及自身行為的認知、辨識能力增強。因此,有必要調低其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標準,賦予其實施與年齡、智力相適應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如購買簡單、小額的生活、學習用品等活動,以儘早彰顯其自主意識,讓適齡孩子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年齡標準的調低,在更早地肯定未成年人自主意識的同時,法律對其自身注意和辨控能力、其監護人及社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個9歲大的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傷,按照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侵害時採取過錯推定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侵害時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民法總則實施後,法院審理案件時就會考慮到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調低的規定,適用與此前不同的舉證規則。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年齡標準有所調整,但學校對未成年學生負有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標準並沒有變化。實現國家監護的法律化

  對比條文數量,民法總則在涉及未成年人監護方面共有12條,遠超民法通則的兩條規定;對比條文內容,近千字的篇幅更可明顯看出即將實施的民法總則極大豐富了我國的監護制度。

  民法通則規定,無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由其父母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而民法總則則指出,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擔任。

  此外,民法總則還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規定在特定情況下,法院可根據有關人員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並根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為其指定新監護人。

  近年來,在留守兒童群體發生的傷亡及性侵刑事案件、意外傷亡甚至自殺自殘等極端事件多次發生,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並引發對我國既有監護制度不完善的討論和反思。此次相關立法正是充分回應社會關切,構建起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制度。

  民法總則明確並強調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第一監護人的法定監護職責。不稱職的父母,應該被「解僱」。實踐中發生的有關兒童傷亡及虐童等惡性事件,無不與父母監護缺失甚至極個別父母根本不履行監護職責並不法侵害未成年子女等直接相關。在完善監護人資格的撤銷及恢復制度方面,總則規定「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當然,如果被「解僱」的監護人改過自新,經其重新申請,法院可以在尊重孩子真實意願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不過,有的監護人因其行為極端惡劣,民法總則還構建起永久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威懾機制,即因「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而被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父母,不得再恢復其監護人資格。

  此外,民法總則關於青少年監護權的相關條款中,多次提到監護人可以由民政部門擔任;在監護人有爭議情況下民政部門則擔任臨時監護人;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諸多兜底性質的條款實現了我國對青少年的國家監護制度,體現了國家的責任擔當。

  民法總則還豐富了監護形式,即除法定監護、指定監護外,又增加明確了「遺囑指定監護」「協議確定監護」「委託監護」等情形;除固定監護人外,還新增了臨時監護人。上述規定不僅完善了監護制度內容,更突出了對青少年個人意願的尊重,大大加強了對被監護人的保護力度。未成年人遭性侵18歲後仍可追訴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也就是說,如果青少年在未成年時期遭遇了性侵害,即便當時沒有主張自己獲得民事賠償的權利,追究侵害方的責任,年滿18周歲後仍可以「秋後算帳」。

  民事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經過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律規定其勝訴權歸於消滅的制度。法律設定訴訟時效的目的即在於督促權利人儘快行使權利,以保證社會秩序穩定;但它同時與保護權利人利益存在一定價值衝突,即訴訟時效過短有時並不利於權利的保護。

  即將實施的民法總則充分聽取社會呼聲,對性侵案件訴訟時效做了更為特殊的規定,即其訴訟時效的計算自受害人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而一般則是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不過,需要提醒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性侵案件維權要注意及時性及證據意識。不應形成對上述規定的誤解,即性侵案件發生後非要拖到受害者成年後才可維權。人身損害案件容易受時過境遷影響,易導致證據滅失;性侵更因其「一對一」隱蔽發案的特徵,主觀言詞、間接證據多,客觀、直接的證據較少或難以提取,更需要受害者及時固定收集證據並儘快提出控告,從而避免因證據不足讓不法分子逃脫法律責任。

來源:法制日報

相關焦點

  • 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從1986年制定民法通則到2017年通過民法總則,歷時30餘年,表明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建設法治中國作出的不懈努力,彭真同志為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民法通則為民法總則的制定奠定了基礎,民法總則的誕生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各有其時代背景、時代特徵、時代意義。
  •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訴訟時效期間制度的過渡與銜接
    民法總則是中國民法典編纂的開篇之作,意味著中國民事法律正式開啟民法典時代。在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民法總則對訴訟時效制度作了重大的調整與重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為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調整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
  • 民法典網上小課堂︱從通則到總則,民法典綱領發生了哪些變化?
    民法典總則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進行了補充、完善和發展。其中,民事活動應遵循綠色原則、保護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等新增條款,體現了民法總則融入中國特色,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變化。
  • 全面解讀《民法總則》!關係每個人衣食住行的法律究竟有哪些變化
    與此同時,民法總則增加了環保責任,完善了監護制度,強化了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等。這部共計206條的《民法總則》,究竟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其法律條文該如何理解和適用?對此,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撰領導小組專家成員、我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
  • [民法總則你我他]民法總則是什麼?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部法律,中國之聲即日起推出8集特別策劃《民法總則你我他》,帶您詳細了解民法總則中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問:提到民法總則,你覺得哪些內容與你有關?答:因為是民法,關係人民,所以都跟我有關吧。答:一些日常生活能遇到的,比如租房子,衣食住行挺密切相關的。我覺得它是一個生活的規則。問:民法總則的施行,你最關心哪條的落實情況?
  • 民法總則起草人:民法總則最大突破是規定基本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是民法總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民法總則有十大突破,包括規定非法人組織是獨立的民事主體、規定個人信息權受法律保護等,但最大的突破是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規定民法的基本規則。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是個大跨越新京報:你認為民法總則最大的突破是什麼?
  • 《民法總則》訴訟時效的理解與適用
    《民法總則》就訴訟時效問題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將《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和二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以適應社會生活中新的情況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係更趨複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需求,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並增加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給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保護未成年人利益;在《訴訟時效制度》的基礎上,明確了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
  • 民法總則草案:哪些規定最受關注?
    總則編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編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   李适時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制定了民法通則、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修改了婚姻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對編纂民法典的呼聲比較高。編纂民法典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主客觀條件。
  • 最高法:《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合同法.公司法法律銜接問題
    民法通則既規定了民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也規定了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智慧財產權、民事責任、涉外民事法律關係適用等具體內容。民法總則基本吸收了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撰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
  • 《民法總則》今起實施 胎兒也有繼承、接受贈與權利
    在《民法總則》通過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民法總則》實施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 民法總則是確立並完善民事基本制度的基本法律
    現實中,每個自然人都有民事權利能力,但並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有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根據自然人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等方面的不同,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民法總則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自然人制度作了以下完善:    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
  • 對《民法總則》的幾點淺見
    新通過的《民法總則》(共206條)是在1986年《民法通則》(共155條)基礎上的修改。31歲的《民法通則》在新中國立法體系中算得上高齡立法了,而31年社會轉型中,受到衝擊最大的可能就是民商事立法。因此,立法風格粗疏的《民法通則》已顯老態龍鍾。
  • 民法總則體現了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
    臧東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將於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民法總則確立了我國民法典的綱領、框架,消除了民事立法中存在的民法通則和其他單行民事法律規範的衝突、矛盾,規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民法總則的內容在主要繼受之前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
  • ...的民法總則:民法總則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專訪中國民法學...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民法總則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專訪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王軼  新華社記者陳菲、丁小溪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今年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並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
    會後,根據黨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對草案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現在提請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民法典中起統率性、綱領性作用。民法總則草案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按照「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將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定寫入草案。
  • 張新寶:民法總則的繼受與創新(上)
    但又有以下幾點變化:第一,主體由《民法通則》的兩種增加為《民法總則》的三種,增加了非法人組織。儘管《合同法》等法律中有「其他組織」的規定,但是這與法律上的「非法人組織」還是不同的,後面我們會談到。第二,《民法總則》將人身關係放在了財產關係的前面。
  • 尋求民法總則釋義的新路徑
    總體來看,這部民法總則名義上雖然說是「制定」的,但實際上卻非一種狂飆式立法的結果,而是以歷史繼受為主、創製發展為輔的立法結果,其基本架構和絕大多數規定都是通過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下稱《民法通則》)和相關司法解釋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總則可以稱為《民法通則》升級版,是對《民法通則》的改造而成。
  • 《民法總則》:民事行為能力 考點分析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總則草案:限制民事能力年齡下限從10歲降至6歲
    民法總則草案明確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降低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年齡段由原來的10至18歲變更為6至18歲;草案明確了三種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情形,並規定被撤銷資格者確有悔改情形,可視情況恢復資格;草案對網絡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做了規定;草案還將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由兩年改為三年。
  • 【領航新徵程】民法總則:秉持人文關懷理念的權利宣言書
    民法典更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文關懷的理念置於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地位,既尊重未成年人的天性,又尊重成年人的自由,將人定位為目的本身,而非實現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民法典應期待人成為推動實現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民法總則正是這樣看待人,從而對人去進行定位,來表達期待的。試舉幾例:  其一,民法總則有關民法調整對象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