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杜甫困在長安,眼見曾經的大唐不夜城籠罩在戰亂的陰霾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安史之亂下,盛唐的破敗景象。安祿山的叛軍在攻城拔寨,勤王的軍隊從四面八方抽調而來,中原大陸的戰火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
這把火,燒毀了無數人的家庭,也燒毀了整個唐朝的前途與未來,曾經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有道是亂世出英雄,身處亂世之外的郭昕,卻在這場戰火之後,青史留名,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傳奇。
流淌在血液裡的忠誠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霍去病北伐匈奴的佳話流傳至今,霍去病在漢朝史書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朝的鼎盛離不開明君的治理,同樣也離不開威名赫赫的將軍鎮守,西漢如此,而大唐王朝亦是如此。
衛國公李靖「器識恢宏,風度衝邈」;遼西郡公薛禮「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第一功臣李光弼。而今天的主角郭昕,其叔父汾陽王郭子儀更是在安史之亂中居功至偉,史書有雲「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儀之父郭敬之官至太尉,同樣是一朝名將。郭昕便是生在這樣一個軍事世家,騎馬射箭、熟讀兵書不在話下。受到家族的影響,為國盡忠在長輩的以身作則之下深深融入了郭昕的血液之中。
郭子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760年,安祿山的叛軍聲勢浩大,正值用人之際,郭昕卻在此刻領命奔赴西域鎮壓吐蕃之亂。或許是叔父郭子儀的暗中操作,巡撫安西的郭昕像是避開了戰火連天的中原。但任誰也想不到,此次西行,竟是一段傳奇的開始。
在介紹之前,有必要看清當時大唐的局勢。中原地區不必多言,安祿山攪得整個唐朝人心惶惶。而對西域,唐朝向來重視,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都有重兵把守,保衛著河西走廊不被虎視眈眈的吐蕃所侵擾。
郭昕與李元忠互為犄角,但吐蕃仍舊久攻不下,雖如此,但西域總得來說在郭昕的鎮守下更加平衡。好景不長,中原大陸在安祿山史明思大軍鐵蹄踐踏下,唐王朝的守軍顯得不堪一擊,唐玄宗落魄地逃離長安南下四川。
原本鎮守西域的軍隊被大量調往中原勤王,西域的平衡也隨之被打破,趁著大唐王朝內亂不止,吐蕃又開始在西域起勢,整個西域只剩下郭昕與李元忠在誓死抵抗,即使兵糧短缺。
郭昕與中央政府的聯繫斷了,不再會有糧食補給,不再會有援兵,也不會再有中央的文書在大漠上奔馳。安史之亂下的唐朝,再也沒有辦法顧及這個西部邊陲之地了。投降、放棄、割據一方……
沒了中央管轄的郭昕本可以選擇很多輕鬆的、無憂無慮的生活,朝廷忘了西域,西域忘了朝廷,天高皇帝遠,郭昕本可在西域悠閒度日,與吐蕃達成和解。可他沒有。
沒了糧食,那就自己種糧食,一邊打仗,一邊種地;沒了糧餉,那就自製元寶銀錢,在郭昕的統率下,鎮守西域的將士自給自足,從未停下與吐蕃的爭鬥。
這支大唐孤軍的堅守令人欽佩,但最令人不得其解的,是什麼力量使得這支軍隊,在錢糧斷絕,援軍杳無音訊的情況下,仍舊堅定地守護著大唐在西域的旗幟。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錢糧是軍隊的生活保障,更是穩定軍心的根本。
一邊種地,一邊操練,一邊抵禦吐蕃進攻。郭昕更是鑄造「大曆元寶」、「建中元寶」,以此來籌措軍費與吐蕃對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許正是這樣一種流淌在血液裡的忠誠,支撐著這支大漠孤軍。
大曆元寶
歲月的迴響
安史之亂平定,百廢待興,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百姓,失聯好多年的安西四鎮,早就自然地被認為落在了吐蕃的手中,忙於整頓朝綱的皇帝也自然沒有再主動派人聯繫西部守軍,那支被遺忘了的守軍。
「四鎮猶在,誓死效忠大唐。」郭昕派去的士兵站在金鑾大殿之上如此匯報,包括德宗在內,朝堂上下之人嚎啕大哭,當廟堂之上的統治者早認為西域已落入吐蕃人手中時,這支堅守了數年的孤軍告訴統治者,唐朝的旗幟還在大漠中飄揚。
德宗當即冊封郭昕為武威郡王,鎮守西域的將士全部破格連升七級。這樣的獎賞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客觀上來講,皇帝的獎賞更多的是在社會地位上的獎賞,邊關將士的根本生活並未得到改善。但這支孤軍在金鑾殿上的錚錚誓言,迴響在以後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歷史中。
公元781年,即使得知安西四鎮尚在,但當時的大唐已經不復以往了。羸弱的唐王朝已經無力再派兵增援,西部邊陲的得失,一切都只能依靠郭昕及其部下。結果是可以預料到的,公元808年,吐蕃大軍兵臨城下,城中的郭昕早已滿頭銀髮,守軍也大都年老力衰。
但就是這樣一支毫無勝算的軍隊,誓死不降,最終全部戰死沙場。堅守了幾十年,大唐的將士也終於在此刻魂歸故裡。從頭至尾,這支孤軍的堅守都是一齣悲劇,一出撼天動地、激動人心的悲劇。
對於忠誠,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典範,也總有人爭論,是愚忠還是高尚。可不論是無數翹楚也好,關於忠的爭論也罷,沒有哪一個故事會像這支孤軍一樣震撼人心,幾十年的堅守,也不會有人再去錙銖必較地研究愚忠之類的問題。
郭昕和眾多將士戰死沙場的那一刻起,這支鐵血駐軍就已經成為了傳奇,不朽於時光的長河裡。這支孤軍駐守邊疆50年,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保家衛國的使命。
幸福的守護者——今天的「孤軍」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國泰民安,生活蒸蒸日上,中國人的幸福感也在不斷提升。而這份幸福,離不開祖國邊陲將士的守護。
演員張譯曾在路演中分享過一個故事。北疆邊陲,大雪紛飛,小山丘上的哨兵站裡,三個年輕的士兵在烤火取暖。離家三年,在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待了三年,三個年輕人的肩膀上,承擔著保家衛國的重任,眼睛裡含著同齡人不曾有的堅毅與決心。
這是張譯在拍攝時遇到的哨兵。一如郭昕和眾多將士在絕境之中堅定信念,這三個年輕人同樣用自己的行動表明心中的信仰。不過今天守衛在邊疆的將士,從來不會是「孤軍」,強大的祖國,將永遠是他們堅實的後盾,沒有一個人是孤軍作戰。
「四鎮猶在」的錚錚誓言還在迴響,在今天享受國家強盛帶來的幸福的同時,也應當銘記那些堅守在邊陲的解放軍戰士。
古人以筆墨為光陰著色,通過書畫刻下歷史這隻龐然大物的足跡,讓後人對流走的時代與世事有可追尋。但這些描摹的足跡中交雜著作者的個人觀點與目之所及的有限認知,完整的、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模樣,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才能窺度。
《資治通鑑》就是史書中的拓寬器,教人以更深、更廣的視角明鑑更真實、更準確的歷史,助人培養全面、客觀的大智慧。
縱觀過往與未來的毛潤之就對《資治通鑑》格外鍾情,多年間書不離手,晚年時床頭最醒目的仍是翻爛的《資治通鑑》著本,貼身護士孟錦雲對毛潤之與之熱情討論書中觀點的情境一直記憶猶新。
《資治通鑑》裡有不可錯失的大智慧,值得一讀,也值得深解,為此我們真誠向讀者推薦這本書。但我們不推薦市面上的釋義、標註版本,那些經過所謂學者添油加醋、被錯亂的現代新式思想曲解的《資治通鑑》已失去本身的深度與意義。
我們推薦僅配字譯的原本,只有這樣最原汁原味作品才能保留真實的歷史和深刻的哲思,才能將想像空間留給讀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史學愛好者。
這部原本《資治通鑑》已熱銷1.8萬部,剩餘數量不多,現在活動價只要58.8元。愛書的書友不可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