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華人淘金中餐業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開餐館曾是很多華僑華人海外創業初期的經歷。相對於其他行業而言,中餐業投資少,風險小,專業性不是很強,中餐業是華僑華人在日本的傳統行業,在日本各地都可以見到中餐館的影子,有人說日本80%以上華人靠餐飲業或曾經靠餐飲業為生,日本的中餐館已經早就成為日本餐飲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0年前,上海人和福建人先後湧入日本,改寫了日本華人社區的歷史。當年他們仍樂於自成一國之時,新來的東北幫已衝進華人社會尋找安居樂業之據點,他們先後佔領了池袋、上野、大久保……當東北料理店駐紮這些華埠時,上海料理店已經悄悄地退出,並找尋到更高的落腳點。新華僑經營的中餐館也開始走出了過去低檔、廉價的誤區,裝潢考究、菜式豐富、做工精良的中餐館在逐漸增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檔中餐館「百花爭豔」的局面。

  華人構成影響飯店經營方向

  近年來在東京的池袋、上野、大久保等地漸漸湧現出許多東北飯店,每到傍晚時分,這些飯店裡的客人操著一口東北話,啃著醬大骨,嚼著烤羊肉,痛快地喝著啤酒,讓任何一個置身於飯店的客人都會感到仿佛是在吃東北的大排擋。

  據一東北廚師介紹,醬大骨絕對是這幾年在華人中最有「群眾基礎」的一道菜。幾年前,在池袋剛興起東北菜館的時候,有廚師嘗試著把日本人僅做湯用的豬脊骨做了一道醬大骨,沒想到受到在日華人的熱烈歡迎。因為醬大骨肉雖不多,但肉質鮮美,入味而不膩,價格便宜,有不少南方人也加入了啃骨頭的人潮裡了。現在各家中國人餐館紛紛效仿,連川菜館也開始賣大骨頭了。

  「中南海」(東京都豐島區池袋1-7-12)是位於東京池袋的一家四川菜和東北菜兼營的餐廳,該店店長潘曉東感嘆當初選對了經營方向,他說:「2年前開店時考慮到日本的東北人漸增,設計菜式時就選擇了四川菜和東北菜兩個地方的菜式,聘了川菜師傅和東北菜師傅。現在我們餐廳每到星期六、日120人的座位常常會爆滿,而來的客人以東北人居多。」

  據了解,現在在池袋附近的多家東北菜館個個生意火爆。

  「人們說生意場如戰場,做生意與帶兵打仗有相通之處,這句話是用得上的。其實,這己成為普通真理,幹什麼都可以用。但實際上,很多人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卻不懂得怎樣理解和運用它。華人飯店業也是如此。我們那些幹了多年的老經營者,總能把自己形容得頭頭是道,但對華人市場卻兩眼一抹黑,至少是模模糊糊的。忽視市場的發展與變化,這是我們這些老華人經營者容易陷入的誤區。」福建飯店經營者李先生前不久剛關掉自己的店鋪,現在似乎悟出點兒什麼。

  「就拿在日中國人社會來講,從上海人到福建人再到東北人,20年來在日中國人構成的比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華人飯店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東北人的增多,當東北菜已經在日本孕育成長、展現在華人飯店業面前時,不少飯店老闆還在回味著當年華人群集的上海菜小餐館的滋味。以前中國人沒有什麼選擇的機會,但時至今日,乃至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菜在日本將是多樣化的,競爭也將日益激烈。如何對應華人的需要,在市場上爭取一席之地,要首先對市場發展和變化有準確的認知,不斷適應市場變化,並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是至關重要的。例如人們的飲食習慣變化、飲食方式的改換、流行菜式的趨向等,都是市場變化內容之一,也是華人飯店經營者必須了解和仔細研究的。」李先生準備重整旗鼓招一位有經驗的東北廚師,開一家東北菜館。

  人際關係是重要的營銷策略

  「在生意場上,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經營者往往只注意其地理位置,而忽視了『人和』這個重要因素。」

  「上海大飯店」(東京都港區赤嶁3-16-7)的經理韓美榮女士說:「每天僅想著賺錢的經營思路是不對的,其結果可能事與願違。中國人經營飯店要想把菜賣給日本人,首先是要交朋友,要讓日本人了解中國,並使他們喜歡中國,這樣客人才能源源不斷。」

  2年半前,「上海大飯店」的前身由一家中國的著名賓館經營,但經營狀況並不好。2004年2月,韓美榮女士接管「上海大飯店」後制定的營銷策略是「以社會人脈促進飯店營銷」。

  韓美榮女士在中國就是一名酒店管理者,曾在在北京香格裡拉、京倫、崑崙等酒店的銷售部做市場,她認為,「上海大飯店」位於赤崱鮫個高地價地區,走高檔路線一定會受周邊的新大谷、東急、王子等酒店排擠,走低檔路線又可能入不敷出,於是就選擇了中檔路線。

  韓女士說:「在日本經營中餐廳並不比在北京經營一個中餐廳容易。一是因為日本餐飲業競爭激烈,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的消費方式和中國人不同。人們都認為日本經濟比中國好,日本人比中國人有錢,而實際日本人吃飯更講究經濟、實惠。比如說日本公司職員的午飯都是幾百日元的盒飯,晚上朋友之間的聚會消費也非常有限。而中國人搞個聚會每人消費數百元人民幣卻是很正常的。我們這兒晚上的宴會菜單一般也就每人6000日元,這和日本人的收入相比並不算奢侈。」

  給菜餚定位後,韓女士更注重以誠待人,結交各種朋友。韓女士一個日本友人說,6年前到北京,交通、購物等都很不方便,韓女士就親自帶這個人到北京變化最大的地方參觀。這個日本友人讚嘆過北京的變化後,更加信賴韓女士,也更加喜歡中國。現在,這個日本友人幾乎每星期都會帶朋友到「上海大飯店」吃飯,向朋友介紹中國文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現在日本很多政治家、中國駐日機構等舉辦活動都會選擇在「上海大飯店」。此外,劉亦菲、胡兵、女子十二樂坊等著名藝人的許多活動也選擇在「上海大飯店」舉行。

  現在「上海大飯店」的散客並不多,營業收入也多是靠各種文化交流和聚會。韓女士總結自己管理酒店的經驗時說:「沒有朋友做不下來,開飯店也要先從交朋友做起。」

  以文化促發展

  「飯店是文化交流的舞臺」,許多經營者都這麼說。在關西地區,大阪上海新天地的「皇宮」餐廳要算「以文化促發展」的佼佼者。

  2005年9月,大阪上海新天地新裝開張。從一樓到七樓,涵蓋衣食住行和文化娛樂。這座全日本第一家由華人投資建設的綜合商城,早已經成為關西華人購物、餐飲、娛樂中心,更是一道向日本社會傳遞「中國」、「上海」的風景線。整個商城的文化氣息也感染著「皇宮」餐廳(大阪市中央區日本橋2-7-5)。

  今年5月黃金周,上海新天地特地從國內請來了武漢歌舞劇院的「絲竹琴韻女子樂坊」為黃金周的節日氣息推波助瀾。青春靚麗的女孩兒清一色紅衫紅裙,一邊演奏一邊載歌載舞,與紅柱金匾的背景渾然一體,格外和諧。吸引人的不僅是她們的演奏,華麗的表演同樣奪人眼球。在「皇宮」用餐的客人,品嘗著上海美食,欣賞著中國江南美曲,給每位在場的客人一份意外驚喜。有許多到「皇宮」用餐的客人表示,來這裡尋求的不僅是一頓可口晚餐,更是一份難得的享受和心情。

  現在,在關西的許多華人社團舉辦活動也選擇在大阪上海新天地。

  打文化牌的中國餐館不是個案。在東京的「上海人情」飯店(東京都澀谷區神南1-16-3)也是靠中國文化吸引客人。餐廳裝修雅致,既有中國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在餐廳的牆壁上貼著中國30年代電影明星的照片,「舊上海和平飯店股東大會」場面的壁畫把人們的思緒拉到解放前的中國。

  不僅是飯店裝修,在菜餚設計上「上海人情」也甚下功夫。據店長弓長根元介紹,店裡聘請了8名廚師,分管烹炒、切配、麵點等,其中總廚曾在和平飯店擔任過廚師長職務。

  菜單上處處體現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豆腐花」因為製作繁瑣,利潤低,中華料理店一般不會把它列在菜單上。但「上海人情」認為「豆腐花」是中國傳統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店裡的師傅們堅持每天起早磨新鮮的豆漿。記者看到,價格僅賣680日元的「豆腐花」裝在一個套有不鏽鋼桶的小木桶內,香蔥、蝦米、紫菜、榨菜覆蓋在豆花上面。在中國市肆隨處可見的「豆腐花」在這裡卻製作得精緻無比。

  店長弓長根元介紹,還可以根據客人要求,在現場給客人表演「豆腐花」是如何「點」成的。此外,客人還可透過櫥窗看到中國面點現場製作的場面。「離飯店不遠就是電視臺,那裡的工作人員早就是店裡的常客。以前日本年輕人聚會都喜歡去西式餐廳,現在,一些裝扮怪異的年輕人也漸漸多起來了。」

  觀光地餐廳:新的增長點

  「太陽樓」餐廳(東京都港區臺場1-6-1)是華人飯店業的又一類代表。社長葉曉春這幾年風頭正健。日本太陽樓株式會社旗下已在臺場、新宿、海濱幕張、東京塔、澀谷及川崎、大阪等地開設多家分店。

  在旅遊觀光地開設自助餐廳是「太陽樓」的經營秘訣,平日在「太陽樓」享用一頓豐盛的中華料理僅花950日元,這個價格是極具誘惑力的。

  這種經營方式可稱為「中華料理+日本模式」,經營中華料理的店鋪多是按照傳統經營方式,不是高檔賓館一般不敢嘗試用自助餐這種模式經營中華料理。這種模式的核心,融合了食品工業生產方式的高效性、穩定性的經營特徵,在經營活動中又能和其他中國料理店保持和諧相處、相互依存、互為依託。更重要的是,「太陽樓」的幾處選址均選在了旅遊區或鬧市區等客流量大的地方,

  一位業內人士評論說,「中華料理各有各的市場定位,但今日日本的中國飲食文化已步向多樣化,適者才能生存是經營商不變的定律。現代人總喜歡試新事物。自助餐的模式其實在日本已流行多年,主要賣點是優雅環境,加上任點任食,一些外出遊玩的人食慾旺盛,對他們來說自助餐是非常有誘惑力的。經過幾代華僑的傳承,中餐在日本早已成行成市,在競爭激烈的飲食界,若不搞搞新意思,就很難立足了。」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文:孫輝)


相關焦點

  • 英國中餐業招工難 老外經營「洋中餐」搶生意
    中新網6月6日電 據《英國僑報》報導,據數據統計,在英國約有6千間中餐館,1.4萬間中餐外賣店,中餐業僱工佔華人勞動人口近一半,華人餐飲業每年為英國政府帶來15億英鎊的稅收。儘管中國傳統菜餚,地方菜等餐館在英國開始遍地開花,同時中餐也成為了較為受到熱捧的外來菜,市場的歡迎的大背景下卻是中餐館面臨招工難的問題。
  • 澄清不實之詞,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
    來源標題:澄清不實之詞,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海外的中餐館生意受到重創,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當地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英國的中餐館生意跌了一半以上,唐人街的中餐館受影響最大。」
  • 疫情寒冬裡,海外中餐業怎麼「撐」下去?
    中國僑網1月11日電 題:疫情寒冬裡,海外中餐業怎麼「撐」下去?  「疫情一再反覆,我們經營一天就虧本一天,實在難以為繼。」日前,美國舊金山華埠最後一家大型中餐館康年海鮮酒家老闆李彪宣布餐館結業,這家有著百年歷史、能容納千人就餐的老店最終沒扛過疫情的衝擊。百年老店「康年海鮮酒家」。
  • 異國他鄉「絆腳石」多 中餐出海仍面臨重重挑戰
    對於其中之一的中餐而言,在經歷了長期「水土不服」「無人問津」之後,近年來卻在海外意外迎來了排隊等餐的火爆景象: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市,一家四川餐館由於符合了當地消費者所理解的「中國味道」,排隊時間至少半小時;在美國矽谷,一家名為「喜福居」的中餐館在美國媒體票選矽谷16個著名景點時,與臉書、史丹福大學共同上榜;另外一家在哈佛大學門口以賣包子為主營業務的店面,日營業額約6000美元,
  • 華盛頓全面禁用保麗龍餐具 中餐業者尋替代品
    華盛頓全面禁用保麗龍餐具 中餐業者尋替代品
  • 紐西蘭最撩撥人心弦的小鎮,比皇后鎮更古樸,華人南洋淘金的見證
    箭鎮街景,圖為Buckingham Street大街中國淘金工的故事而華人遊客對 箭鎮 更要多一份感情,因為小鎮上有 中國 淘金工的故事,所以幾乎每個到 皇后鎮 旅遊的 中國 人都會來 中國 淘金工遺址這裡看看。
  • 中國駐西班牙使館舉行「雲會議」,助中餐館走出困境,振興海外中餐業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據西聞報導 疫情之下,旅西中餐業要如何應對疫情變化?圍繞這個問題,中國駐西班牙使館在馬德裡時間5月19日11時舉辦了一場「雲會議」,助力旅西中餐業。
  • 你吃過美國中餐「雜碎」嗎? 一部中餐文化史
    在他們充滿偏見的眼裡,中國人是一群吃狗、貓、老鼠的怪人,中餐則是一堆難以弄清原料的混雜物,即便是被國人視為珍饈的燕窩魚翅,他們也敬而遠之。19世紀60年代,隨著大量華人勞工和淘金者的湧入,粵式中餐被引介進美國,並迅速在舊金山等地紮下根來。但當時的美國人還是對中餐保持了高度的戒備,有一些異想天開的美國人嘗試著在中餐館宴客,結果遭到了受邀者的抵制。
  • 墨西哥有座華人城,主食是中餐,中餐為何統治了「墨西哥城」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菜的美味就徵服了墨西哥人的味蕾,他們愛好中國菜不僅僅是因為其獨特的美味,還有中餐有趣的食材搭配和豐富的調料,特別是他們認為中餐特別的「甜辣」口味引領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味世界。20世紀初,在墨西卡利的華人開始涉足商業,包括咖啡店、市場、便利店、清潔公司等各個行業。1915年前後,各華人社團開始購置房產,興建中式茶樓、戲院等不一而足,墨西卡利唐人街迅速形成。不絕於耳的鑼鼓管弦聲,夾雜著小販「紅豆沙、杏仁糊」的叫賣聲,構成一派風情濃鬱的中國城鎮之景。
  • 在美國,哪些「美式中餐」曾超越了你的想像,挑戰了你的味蕾?
    而去到美國最大型的「中餐」連鎖餐廳Panda Express、 PF Chang's,吃到的也不是自己熟悉的中餐味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中餐是如何演化為「美式中餐」的.......為了滿足華人礦工們的對家鄉味道的口腹思念,於是第一批中餐館上線了。不過由於國外食材限制的原因,很多中餐沒有辦法做到「原汁原味」。「淘金夢」的好景不長,金子隨著日子的流逝而不斷減少,許多華人便從淘金慢慢轉行到了其它行業中去......
  • 中國勞工異國淘金!長篇小說《淘金者》分享會在西安舉行
    長篇小說《淘金者》分享會在西安舉行。西部網訊(記者 馬晴茹)一部淘金創業史,幾代華工春秋志。今天(12月6日)下午,於聚義創作的長篇小說《淘金者》在西安曲江書城舉行分享會,現場嘉賓與作者於聚義對話,探尋小說創作背後的故事。
  • 旅順老鐵山淘金記
    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馬建忠清末外交家、學者。1881年受命前往遼東勘察,為北洋水師船塢選址,所選即後來著名的「旅順大塢」。馬建忠《勘旅順記》中有老鐵山淘金文字的記載:初二日晨風靜,五點三刻刺[1]艇往探口之右臂。旭日初升,微風習習,有水皆綠,無山不青。棹至中央,潮退艇阻,淤不能進。舍舟而陸,山行十數裡,小路蠶叢[2],耕夫牧子各荷鋤叱羊而出。地雜石塊,惟宜菽稷。
  • 華裔名廚譚榮輝:中餐是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英國版報導,33年前,一檔名為《譚榮輝的中國烹飪》的電視節目在BBC2臺播出,瞬間風靡全英倫。譚榮輝藉此從一位唐人街華二代成為當時很多英國人心中中餐的代名詞。  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  譚榮輝1949年5月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他的父母在前一年剛剛從廣東來到這裡。他的整個童年都在唐人街度過,直到6歲都只會說廣東話,直到上小學,譚榮輝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中國僑網12月21日電 題: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中國菜,永遠是舌尖心底的一縷鄉愁。  而對於許多「歪果仁」來說,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是一座神秘而令人驚嘆的寶藏。
  • 荷蘭出新政緩解華人廚師荒 歐洲其他國家怎麼辦?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4月20日電據歐洲時報網報導,荷蘭餐飲業行業組織為解決中餐廚師短缺問題的努力有了成果。當地時間4月15日,荷蘭內閣宣布提高亞洲專業廚師的工作籤證配額,允許餐館聘請儘可能多的外國廚師到荷蘭工作,彌補廚師職位缺口。
  • 踏足墨爾本感受中國味道:最適合華人生活的城市
    踏足墨爾本感受中國味道:最適合華人生活的城市 2012年11月07日 08: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淘金熱使墨爾本的工業迅速發展,造就了無數富翁。墨爾本街頭隨處可見的維多利亞式的厚重建築就是當時富翁留下來的。  160多年來,墨爾本的英國特色更加濃鬱。墨爾本市中心高樓林立,商店、公司、銀行、博物館都集中在市中心。每天上下班時,出入高樓大廈的白領穿著正裝皮鞋,手提公文包,與倫敦泰晤士河南岸金融區的 白領沒有區別。亞拉河橫貫墨爾本市中心,河兩岸咖啡館、西餐廳一家接著一家。
  • 近半英國華人幾乎不會英語 嚴重影響個人權益保障
    中新網9月6日電 據英國《華商報》報導,日前,在英國發生的兩起華人翻譯在協助華人參加駕照筆試時,不但翻譯考題,還指出正確答案後空開索賄。據悉,這兩人都已被英國法院判罪入獄。兩起案件涉及300多名華人,人數之多震驚英國社會。記者近日深入調查,發現近半英國華人不會英語,華人在英國的社會地位嚴重倒退,正常的權益保障大打折扣。
  • 江蘇「中餐繁榮團」抵丹麥 把「淮揚美食」送到北歐去
    中國江蘇網11月16日訊 由省政府僑務辦公室率領的「中餐繁榮團」近日來到丹麥,在哥本哈根牡丹會大酒店舉辦淮揚美食品鑑大會。本次品鑑大會由丹麥青商會協辦,丹麥華人總會、丹麥華商總會、丹中融合-愛心家園、丹麥中華工商聯合協會僑領、僑商等約40人出席活動。
  • 法媒為中餐闢謠 「蝙蝠湯不是武漢菜」
    多國政要、主流媒體和當地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法國媒體就發文闢謠「蝙蝠湯不是武漢菜」。 倫敦唐人街一家中餐館的經理Martin Ma上周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說,英國在上月31日確診首宗新冠狀病毒肺炎後,客人馬上取消晚飯訂座,餐館目前經營困難。 加拿大的一家武漢麵館近來頻繁接到騷擾電話,說「你們賣蝙蝠湯嗎?」「你們的食物有病毒嗎?」老闆林雯說,生意最差時全天營業額僅200加元,還有人在餐館門外拍攝充滿挑釁言行的視頻發布上網。
  • 海外中餐外賣市場潛力巨大HungryPanda7000萬美元C輪融資
    在這困難的時期,海外華人在生活中更能體會到疏離感和孤獨感,特別是飲食習慣的不同。而疫情的反彈,也讓原本已見復甦跡象的海外中餐業再度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臨這一考驗,很多中餐館及時轉型,入駐了當地的各類外賣平臺,提供線上點餐和送餐的服務,藉此增加營收,由此海外中餐的外賣需求量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