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9月下旬,淘寶對個人店鋪評價系統進行了調整,將「中差評」標籤替換為「感覺不佳」。進入10月份後,淘寶又恢復了「中差評」標籤(相比之前唯一的區別是「中差評」從分開展示變成合併展示)。這一變化時間雖短,淘寶也沒有聲張,但還是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對於為何要對網購評價系統進行這樣的調整,淘寶官方除了表示「要等市場反饋才能確定展示評論的方式」,並未就此作出確切詳細的解釋。而從很快就恢復以往體系的表現看,市場反饋的結果是「並不認可」。
首先不認可的是消費者。在黑貓投訴發起的「淘寶『中差評』不再單獨顯示,你覺得怎樣」的投票中,高達90%的網友認為「不好,就應該差評直觀」。有網友表示:「現在上網買東西,一般是先看『中差評』,搞清產品或服務存在什麼問題,才決定買不買。如果看不到『中差評』,全是好評,反倒覺得是刷出來的,不敢買了。」淘寶隱藏「中差評」,讓評價變得不直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和選擇。
有趣的是,有不少淘寶店家也不認可這種改變。一位經營方便食品的店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淘寶取消「中差評」期間,她家店鋪的連結轉化率反而比往常有所下降。據其分析,原因就是消費者看不到「中差評」失去了判斷依據,在店裡轉一圈不敢下單。
當然,這次調整沒有得到市場認可,並不意味著之前的評價體系更好——因為正是發現之前的評價體系存在問題,淘寶才進行這次試行改版。事實上,自2003年淘寶借鑑eBay網的消費者評價體系上線「中差評」體系以來,該體系作為淘寶信用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是消費者購物的重要參考,也成為商家加強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但該體系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中差評」是單向度的,缺少對買家信用的規制,因而導致買家評價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同時直接催生了「職業差評師」,網購市場信用機制也因之大幅度貶值。
有鑑於此,淘寶不斷對其「中差評」體系進行改進,包括這次隱藏「中差評」標籤的調整。而作為淘寶的競爭者,其他電商平臺也在以淘寶為鑑,不斷修正自家的信用評價體系。比如京東,它採用的是星級評分制,沒有明確的中差選項。同時,京東的評價系統還分出多個標籤,給予用戶更直觀的信息參考。拼多多雖然起步較晚,但在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方面另闢蹊徑,其強調「熟人關係」的「拼團拉新」模式,能一定程度上彌補消費者信任不足的缺陷。今年2月,拼多多又上線了「拼小圈」功能,用戶可以在這個圈子裡向好友分享自己的消費體驗。業內人士評價,這種模式比陌生人評論更容易被信賴。目前正火的直播帶貨模式,由於有視頻互動,評價變得更直接、暢通,消費者的信賴度更高。
顯然,在網購評價體系中加入更多評價因素和標準,讓評價更客觀、更真實、更透明、更全面,應該是所有電商平臺追求的方向。淘寶隱藏「中差評」的嘗試,有避免「誤傷」商家的初衷,而後又讓「中差評」返場,變之前的分開展示為合併展示,也兼顧到消費者的利益,這種優化信用評價體系的探索值得肯定——從以往粗放式的「中差評」,到提供更多細化標準,讓用戶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店家所存在的具體問題點評,如此一來,不僅會減少因產品和服務單項問題而「抹殺」店家整體形象的發生概率,也能讓其他消費者更詳細了解店家所存在的問題, 店家也可以根據消費者所指問題加以改進。
網購評價體系是維繫網購市場正常運行的重要工具,而「中差評」的存在,則是消費者、店家和平臺三方博弈的結果。如何讓這一機制不斷改進優化,實現多維度的信息供給,讓多方利益都能得到維護,既需要電商平臺下功夫、做功課,也需要商家、消費者和政府監管部門付出努力。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