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太陽公益畫展》作為大會會刊,助力培智教育
文/攝 商報記者張凡
上周五,全國智障教育2020年會——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培智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在杭州市楊綾子學校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主辦,杭州市楊綾子學校承辦,中國教研網特別支持。
來自全國22個省,116所培智學校的200多位校長、老師,以及數位全國知名培智教育專家、大數據專家來杭參會,共同討論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培智教育課程改革。
大會還通過中國教研網直播,方便未能來杭的校長、老師、家長觀看,當天直播觀看量近2萬人次。
最先進的科技要讓弱勢群體受惠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作為當今最前沿的科學,正在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要享受到科技的進步。大會現場,多位專家對此表達了觀點。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剛認為:大數據+人工智慧+教育=教育的未來。他暢想在未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為每個人都配備一位陪伴終生的專屬人工智慧「教師」,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北京師範大學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猛提出:技術幫助教師教,更應幫助學生學。
例如,為了照顧到班裡的殘疾學生,教師在呈現一個數學概念時,既可以採取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採取圖表和語音的形式。當印刷文本材料成為某些學生學習的障礙時,學生可以運用數字媒體,如數字文本、數字圖像和數字多媒體等,以適合自己特點的方式展示所學知識。
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理事長,華中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雷江華提出:特殊教育要擁抱先進科技,不能成為數據孤島。他提倡建設智慧校園,藉助大數據力量,幫助老師更準確迅速地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家頒布並修訂了《殘疾人教育條例》並將特殊教育納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當中,制定實施了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著力辦好特殊教育,努力發展融合項目,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
為特殊兒童創造適合的勞動教育
勞動創造美好未來,教育成就幸福人生。杭州市楊綾子學校校長俞林亞以「勞動教育」為主題作專題演講,介紹「如何讓智力障礙學生具備足夠的素養全面參與社會生活」。
俞校長介紹,勞動以動作發展為基礎,同時也促進個體的認知、語言、社交等全面發展,而這些能力也正是智力障礙學生的短板。
2000年,杭州市楊綾子學校設立職高部,開始探索勞動教育。通過生活適應、勞動技能課程,提高學生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2014年,智慧樹殘疾人服務社成立,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工作技能。
現在,楊綾子學校已經構建了從幼兒園到職高的15年一貫制勞動教育課程,確定「個人勞動、家庭勞動、社區勞動、職業勞動」四種類型的勞動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各個階段。
近10年來,在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努力下,已經有80多位學生踏上了工作崗位。學校老師通過回訪這些就業學生和用工企業,又反過來不斷調整勞動教育課程。
俞校長表示「找到工作,參與社會」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也是智力障礙學生擁有「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的體現。
培智教育既要特殊,也要普通
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培智學校校長、專家也分享了各自的教學理念。
長沙市特殊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望城校區執行校長王磊作了「以課程為中心的學校變革」的主題演講。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盧灣輔讀實驗學校校長許悅作了以培智學校低年級走班教學課堂為例的「信息技術賦能智慧課堂」專題演講。
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校長範裡分享了「社會實踐活動如何常態化、生活化?」「『夥伴』對特殊學生意味著什麼?」「最少受限制環境,最適合的支持」等觀點和思考。
昆明市盤龍區培智學校有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專業教師,該校書記、校長王玉蘭分享了教師專業化隊伍建設的經驗。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的陸莎博士介紹了疫情防控期間,北京培智學校在線教育工作情況。
各位校長、專家的分享雖然各有側重,但是終點都是讓培智教育更加科學。
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主任昝飛作大會點評:培智教育要擁抱現代化,更要以學生為本,我們的教學不是為了讓這些學生更加特殊,而是要讓他們變得普通,能夠融入社會,提高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