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的3種模式,很多「天才」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2021-02-18 培訓人社區

很多人號稱自己有10年工作經驗,其實,他只是把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10次而已……

重複,不帶來進步,真正的進步,來自「刻意練習」。

作者:劉潤

來源:劉潤 ID:runliu-pub
一個洞察身邊事物本質的公眾號

 1 

大多數人對於人工智慧的認識,應該是從AlphaGo——那個讓棋手們咬牙切齒的機器人開始的。

AlphaGo把「高效而可怕的勤奮」體現得淋漓盡致,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讓它建立了每一步都有反饋的學習機制

如果你了解到更多AlphaGo的「成長曆程」,可能你也會跟我一樣,從嘆為觀止,到不寒而慄。

 2 

2016年4月,AlphaGo戰勝李世石;

2017年5月,AlphaGo戰勝柯潔。

 柯潔說:它下出了令我絕望的一步棋,
我知道那盤棋我不可能贏。

出現在柯潔面前的AlphaGo早已今非昔比,這一年裡,它從1.0版進化到了 2.0版。

差別在哪裡?

1.0版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先學10萬局棋譜,把全人類的經典棋譜盡收眼底。

然後分析棋局定式和得失,最後生成了自己的策略算法。

但是後來,開發AlphaGo的公司DeepMind覺得這還不是最強形態。

就算是把人類的10萬局棋譜學過來,只不過相當於古今中外所有圍棋高手合戰一人罷了。

可以下贏一個李世石,但也註定比李世石高不到哪兒去。

如果對手無比強大,可能一擁而上再多人也不是對手。

於是,有了後來的AlphaGo 2.0。


AlphaGo 2.0 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棋譜餵養。

工程師們只告訴AlphaGo最基本的圍棋規則。

大概就是黑先白後、交替落子,怎麼算輸、怎麼算贏……

然後,找兩個這樣的AlphaGo圍棋寶寶,開始對弈。

從0開始學,從0開始下,下了多少盤?

第一天嘛,先下100萬盤,試試水。

就這樣,每天100萬盤……

2.0版本的 AlphaGo ,不再跟人類學怎麼下圍棋,而是跟自己學。

這時的AlphaGo肯定不知道什麼是相思斷、無憂角……

但它們知道誰輸誰贏,甚至還能復盤棋局,為每一步打分,推測哪一步對、哪一步錯、哪一步可以更好。

基於規則和輸贏,AlphaGo建立了反饋體系,根據每天的100萬盤,AlphaGo開始不斷優化算法。

就這樣,每天下、不斷學……

直到柯潔出現,這時,AlphaGo跟柯潔早已不是同一量級。

或者說,它已經超越了整個人類的圍棋水平。

聶衛平講過一句話:

AlphaGo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終於讓我們知道,人類其實根本就不懂圍棋。


過去,人類對圍棋的理解,從一開始,可能就被我們有限的知識框定了。

基於反饋機制的學習,才是真正的高效而可怕的學習。

 3 

我們再來看幾個AlphaGo的學習片段,看看什麼是高效而可怕的學習能力。

AlphaGo誕生之後,為了檢驗它的學習能力,DeepMind做過一個測試。

讓它挑戰簡單的電子遊戲——打方塊。

很多人小時候玩過這遊戲,屏幕下方有一個小球拍,球掉下來時,你要控制球拍把球擋回去。

屏幕上方有很多磚塊,用小球把磚塊一個個打掉,全打完就算贏了。

這遊戲的規則和輸贏標準特別清楚,先跟AlphaGo明確了底層反饋體系。

與下圍棋一樣,一旦建立了規則和反饋體系,根本不用教它「應該」怎麼玩,反正你就去玩吧!

接下來,我們觀察他的學習方式。

這是它玩了100局的結果——

這個階段,球拍在AlphaGo的控制下,顯得特別的木訥,都不知道該往哪動,很多球接不起來。

然後,它自我學習了200局之後——

你是不是明顯感覺到它的身法靈活多了?它逐步開始對球的落點有了判斷。

繼續進步,這是400局練習之後——

每個球都能接起來,非常棒!

好,時間來到了第600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你看出什麼沒?

從來沒有人教過他這種打法,可能就連你以前也沒這麼玩過。

但是,玩著玩著,因為有一套底層反饋機制,AlphaGo最後自己建立了一套策略。

這個策略是,它發現打開一個缺口之後,把球彈上去,球在中間不斷的彈彈彈……效率是最高的、移動次數是最少的。


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我覺得特別「可怕」,不寒而慄。

AlphaGo擁有了我們過去認為只有人類才會擁有一種東西,叫做智慧。

之所以人工智慧在今天如此強大,是因為它擁有的深度學習能力——基於策略的不斷反饋、持續優化。

更可怕的是,它不光比我們會學習,還比我們更勤奮——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4 

怎樣把這個邏輯運用到人的身上?

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不能重複地做過去一直在做的、自動完成的動作。

而是要建立一套反饋體系,幫助我們做到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有一本很著名的書,書名就叫《刻意練習》,可能你也看過。

書裡介紹了3個建立反饋的方法,特別生動形象。

第一個建立反饋的辦法,我們稱之為音樂模式。

什麼叫音樂模式?

鋼琴水平是怎麼練出來?我身為一個外行,認為肯定是對著琴譜彈唄。

可琴譜可能早在幾百年前就寫好了,所以鋼琴家們不斷練的是什麼?

是鋼琴的演奏表演的能力,練的是手法、是節奏。

鋼琴家們會用錄音,發現練習中的錯誤,然後糾正。

刻意練習中的音樂模式,就是把這一小段琴譜,切割成一個個小段,每個段落循環練習。

還有哪些能力,是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出來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演講能力。

你必須要能站在臺上張口去講,講完每一場,結合大家的反饋做出調整優化。

甚至架個攝像機,把你演講的過程拍下來,然後你一看視頻回放,發現——

我的腿為什麼一直在顫抖啊……

我的身體怎麼一直往後躲啊……

我怎麼說了那麼多「然後」啊……

這些是平時感覺不到的,就必須通過觀察和反饋,不斷糾正。

發現了不足怎麼辦?下次再講,再錄一遍,不斷重複這種練習。

一次次,一段段提高能力,你的水平才會真正的提高。

演講、唱歌、表演……這些技能只有藉助音樂模式的反覆訓練,才會變成你的能力。


第二個建立反饋的方法,叫做西洋棋模式。

簡單地說,在這個模式下,能力是可以通過找到對手、學習高手來獲得的。

以下棋為例,人類學習下棋,水平提升的快慢,很多時候取決於陪練的水平。

所以,研究高手的棋譜,是棋手們常用的訓練方法。

比如辯論這種能力,如果沒有對手跟你真刀真槍地戰個痛快,可能很難練出來。

再比如說商業,也是當你找到了對手、甚至是宿敵,你才能被激發,真的頓悟。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經常在說百戰歸來再讀書。

你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學會戰爭。


第三種建立反饋的模式,體育模式。

體育模式需要我們對單項技能反覆練習。

比如說遊泳,有個運動員非常厲害,叫菲爾普斯。

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菲爾普斯都是世界上遊泳最快的人之一了,還有人有資格做他的教練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奧運冠軍豈不是都沒有教練?

但真相是,不論一個運動員多麼厲害,旁邊都要有個教練。

既然教練的比賽成績不如運動員,那他們的工作是什麼?是基於運動項目的方法論和訓練產生的反饋體系,來幫助運動員不斷提高。

踢足球時,什麼位置的任意球要怎麼發?

長跑或短跑時,每個階段的步子邁多大?

騎自行車時,什麼時候站著什麼時候趴下?

所有運動項目的背後,都是行之有效的邏輯和方法。

不是去跟遊泳最快的人學遊泳,而是要在單項上,用專業方法訓練自己,藉助教練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給自己反饋,這是體育模式給我們的啟發。

很多人號稱自己有10年工作經驗,其實,他只是把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10 次而已……

重複,不帶來進步,真正的進步,來自「刻意練習」。

所謂的「刻意練習」,是因為不斷反饋、調整,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進步。

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刻意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你最適合的模式,是音樂?象棋?還是體育?

在AI時代,很多我們曾引以為傲的能力,被「初生」的人工智慧碾壓,這也讓我們變得愈發焦慮和不安。

但每個時代都不乏「天才」,當下更是如此。

找到你的激情和夢想,擁有百折不回的堅毅,掌握刻意練習的方法……

然後,千萬千萬記住,還有勤奮、怕的勤奮,甚至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這樣,你會離目標更近一些。

與你共勉,祝你周末愉快!(本文完)

相關焦點

  • 100個天才,99個都沒有天賦,只是找對了努力的方法——刻意練習
    無論是有天賦的人,還是普通人,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或行業,比如寫作、演講、銷售、設計、運動員等等成為專家,甚至是大師,刻意練習都是必經之路,它決定了普通和卓越的巨大差距。偉大的成就來自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破解了很多人心中存在的一個困擾——「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失敗找方法」,方法一詞等於什麼也沒說,太籠統抽象,這個方法是什麼,就是刻意練習。
  • 天才背後的秘密:刻意練習
    所以上述兩個外部條件,經常不能全部滿足,但這不妨礙我們運用刻意練習的另外四點原則,來精進各種能力。3. 刻意練習發生在舒適區之外。刻意練習的原則之一,既在學習區進行練習。接下來是很關鍵的一步:設計你的刻意練習方法。如果你沒有導師教,就一定要結合刻意練習的第四點原則,設計屬於自己的訓練方案。4. 刻意練習要有經過精確定義的目標和計劃。刻意練習需要通過一系列微小改進的積累,而獲得整體的進步。
  • 揭露「天才」背後的真相,別驚訝,「天才=興趣+刻意練習」
    很多人聽過《賣油翁》的故事,因為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多年來一直作為中學課本必選篇章。可以去研究那些所謂的天才,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環境的薰陶,加上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天才。如果只是一廂情願,不予引導,很可能會浪費你孩子的天賦(有天賦不等於天才,比如:身高)。所以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重要,那是不是練習時間足夠長就可以了呢?看門的大爺當了幾十年的保安,他是否就是一個厲害的保安呢?從醫幾十年的醫生就一定是個名醫呢?不要忽略了「刻意」二字。要想成為名醫,只有通過實踐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再實踐反饋,不斷的總結改進,最後才能成為口口相傳的名醫。
  • 3歲成名,11歲揚名國際,天才鋼琴家郎朗成名離不開「刻意練習」
    相信我們對愛迪生所說的這句話耳熟能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對此,很多家長都堅信孩子不夠聰明就是因為不夠努力,並且加強了孩子學習強度或者是練習強度。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付出沒有成效,可能是"努力錯了方向"。
  • 《刻意練習》避免無效學習,掌握刻意練習方法
    要想在寫作方面寫得好,能持續地輸出高質量的文章,是需要刻意的練習,很多人都會想知道,刻意練習是什麼,什麼樣刻意練習才是有結果的?應該怎樣做到刻意練習呢? 下面我以這三個方整個面來介紹。在上面提到寫作,一般老師都會安排先讀書,然後輸出讀書感悟,最後再對書籍拆解寫作等很多任務,這些練習並不完全都是帶有目的練習,也是叫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帶有目的練習,專注著一個領域和技能來進行刻意練習。 在文中提到巴札特在從小的時候,對各種高音調有清晰辨別,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有天賦的,是位天才的人。
  • 揭秘天才神話,刻意練習讓「笨小孩」活出自信成就精彩
    美國心理學家和科學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用大量研究實例寫了《刻意練習》一書,告訴大家:沒有什麼「笨小孩」,所謂的天才,並非他們天賦異稟,而是得益於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事——即「刻意練習」。這樣想雖然讓人沮喪,但也無可厚非,畢竟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實在大得讓人咂舌。但真的是這樣嗎?錯!真相是艾利克森發現,不管是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的原則,他們將這種通用的方法稱為「刻意練習」。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是天才,只要你深刻懂得並用好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自創》裡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會獎勵埋頭苦幹的人,但是會獎勵用方法埋頭苦幹的人。埋頭苦幹是天真練習,有方法的埋頭苦幹是刻意練習。 03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刻意練習」 在減肥路上,很多人都以為堅持和刻苦就一定會減肥成功。
  • 天才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今天是培訓的第五天,對於高能速度課程我感覺有點神秘又特別的好奇,迫切想解開奧秘,因之前在朋友圈中看到別人拍的孩子閱讀書籍刷刷兩下一頁內容看完了,木木老師的講解讓我有了一些了解,老師教的只是一種方法,靠的是孩子平時的練習,所有的天才也都是可以刻意訓練的。
  • 別當真,天才莫扎特居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帶著疑問,《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予我解決方式,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第一個提出刻意練習的人,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工作後一直從事研究專業特長研究,研究了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不同領域的行業領域的專家,他發現不管在什麼行業領域,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遵循刻意練習原則,這是迄今為止被研究發現最強的練習方法
  • 《刻意練習》:這個世界沒有「笨」小孩,只是大多數人不懂方法
    《刻意練習》這本書講了許許多多"天才",然而我們眼中的這些天才實際上並不全然得益於他們的驚人天賦,他們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堅持正確的方法。這些正確的方法就是"天才"們成功成才的小細節,普通人很難發現,但是這就是"天才"的秘密。拉斯洛波爾加說過,"正確的養育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成天才。"
  • 家長積極心學;刻意練習,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天才我做主
    其實,這是一種持久重複練習的形象說法,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刻意練習,才是成就天才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沒有刻意練習,1萬小時也成就不了天才。或者說,刻意練習,可以超越1萬小時天才理論。思維工具是:刻意練習,我是天才我做主;行為工具是: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所謂天才未必「天生有才」
    可見,經過這兩項刻意練習,一個是計算機編程,這項技能的練習讓他增加了很強的邏輯感。而奧數的系統練習,則是加強了他的思考力和對數字的敏感性,以及數學推理力。這兩項,完完全全的參照著刻意練習的方式,先是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再在導師的指引下,有的放矢,正確練習。
  • 刻意練習:正確的養育一個孩子,都可以讓他變成「天才」
    埃裡克森博士用畢生時間研究了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獲得成功的共性,發現了「刻意練習」的重要性。掌握了刻意練習的方法,平凡的你也可以和大師們一樣的優秀。02 有目的的練習,是刻意練習的前提 在很多人眼中,開了20年車的老司機,一定比開了5年的司機更擅長開車。 其實不然。據統計,很多老司機的車技,還比只開了5年的司機稍微差一點。
  • 《刻意練習》:最強大腦申一帆,超強記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掌握了這種記憶的規律,不斷練習,才能在生活中熟練運用。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都隱藏著不為常人所知的努力。世上哪有「天才」和橫空出世的奇蹟,不過都是[刻意練習]的必然結果。很多年輕人,很焦慮。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可以找到普通人逆襲成為某一行業高手的方法,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將擁有無限可能。
  • 開學了, 請告訴孩子:天才來自刻意練習
    天才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傳統思維比較強調一個「苦」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是頭懸梁錐刺股。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於樂,「哈佛女孩」的家長們紛紛寫書,介紹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進名校。很多勵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學書籍最愛強調的似乎是「頓悟」,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想通,他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己!
  • 《刻意練習》作者艾利克森逝世,是他告訴我們:其實天才並不存在
    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練習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每一次工作都視作一次訓練。比如做PPT,很多人都覺得太沒勁了,一天到晚沒完沒了。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每次都要求自己進步一點點,你就能通過不斷訓練成為一個PPT大師。你把工作視作練習時,就能改變三種錯誤思想:基因限制的思想。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心得分享
    序語:世間問題千千萬,只有找對了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學習也是同樣的,每一個愛學習的人,都必須找到對的方法才能達到學習的應有的效果
  • 她,為啥能夠成為別人口中的天才神童?通過刻意練習培養繪畫大師
    那些能夠在某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孩子,經常會被別人成為「天才」,也會被戴上「神童」的帽子。但是,真的有人天生就擅長什麼嗎?答案是否定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最大的特點是,推倒了「天才論」和「一萬小時堅持論」。
  • 刻意練習還需勤於思考
    所以說,低水平的勤奮練習多少小時都沒用。02 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存在所謂的天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任何人都可以進步,但需要正確的方法。如果你沒有進步,並不是因為你缺少天賦,而是因為你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練習。很多行業師傅收徒弟,都是徒弟先看,認真觀察,然後邊幹邊學,師傅指點一二,如此重複。「 邊幹邊學」 方法的一個好處是,它使人們熟悉練習的習慣,並思考如何練習。
  • 『讀書心得』《刻意練習》
    今天我想分享的這本書叫做《刻意練習》。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發現,無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的有效方法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如果你也想要提升自己的內容,不斷在職場和生活的道路上精進,相信這本書能給你啟發。在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很有天賦的人,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