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客戶端記者 王詩妍
刻刀刻,木錘鑿……不到20分鐘,一個普通的木框在王丕文手裡轉幾下就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生肖榼子。榼子據傳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即墨尤以葛村榼子最負盛名。近日,記者走進老村子榼子坊了解到,葛村榼子的成型要經過從選料買樹到鑿框刻花等近十道工序,除了傳統圖案外還有一些新花樣被創新出來,現在人們買榼子除了用作麵食模具外更多的是用來收藏。
「做一個榼子要經過買樹選料、大鋸拼板、晾乾、畫紙樣、彎鋸切割、鍋蒸包漿、電刨拋光、鑿框刻花等一系列工作,其中較難就是刻花了,它的深度和樣式不太好把握。刻淺了,做出來的麵食膨脹後基本看不見了;刻的太直,榼子圖案不美觀。」為了將花紋刻深、刻美觀,葛村榼子老手藝人王丕文用的刻刀種類不下十種,有平刀、魚眼刀、挖刀等。「你看這個魚榼子,它的魚身、魚眼都是用小尖刀一刀一刀刻的,尤其是魚尾,這麼多線條必須刻的非常流暢、勻和。」
4歲開始當學徒,做了40多年榼子的老手藝人王丕文的腦海裡已經印下了上千個傳統榼子圖樣,從選料、拼板到刻花,他最快兩小時做完一個。 「以前還需要在木板上畫上花樣,現在基本都直接上刻刀。」 現在,王丕文除了刻制面魚、福祿壽喜、十二生肖等傳統圖案,還會創新一些花樣,仔創新的30多種作品中尤以「龍鳳呈祥」婚禮紀念工藝榼子、「面魚壽桃元寶蓮蓬荷葉」五件套迷你型工藝榼子、超大型「年年有餘」面魚榼子最成功,它們大部分已被預訂收藏。「當時自己畫圖、鑿框,當時以為不一定能成功,結果刻出來一看,挺好。現在我也一直在考量刻一個什麼樣的好。」
正宗榼子是用上了年頭梨木做成,才不容易乾裂,好好保存可世代相傳。「所以想方設法也要用梨木,選出來木料正反兩面不能有疤,也不能開裂。」王丕文介紹,現在本地的梨樹少了,買樹得去東北、煙臺等地方。 每天與刀、刨打交道,也會給手藝人帶來一些危險。王丕文曾經在2001年下料時被電刨子弄傷了手指,一度想要放棄這麼手藝,可兩年後還是重新拾起來,「就是放不下這個榼子,雖然當時不如上班的掙錢多,但是就覺得做什麼都不如做榼子。」
隨著大家對榼子的認識越來越多了,從以前逢年過節或者喜慶日子在饅頭印上各種吉祥圖案到現在做點心、做月餅都離不開榼子,現在王丕文一點都不擔心是銷路,而是發愁是否有人可以接下他的衣缽。
「目前經營不愁,我是可以安心刻榼子,刻做不動的時候了。只是沒有認真學習的徒弟,除了幾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再就是我兒子現在周末會過來跟我學習。像我們以前那樣一個師傅正兒八經帶幾個徒弟的狀況是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