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榼子40年,葛村榼子老手藝人傳承之餘不忘創新

2021-01-09 我的青島

半島客戶端記者 王詩妍

刻刀刻,木錘鑿……不到20分鐘,一個普通的木框在王丕文手裡轉幾下就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生肖榼子。榼子據傳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即墨尤以葛村榼子最負盛名。近日,記者走進老村子榼子坊了解到,葛村榼子的成型要經過從選料買樹到鑿框刻花等近十道工序,除了傳統圖案外還有一些新花樣被創新出來,現在人們買榼子除了用作麵食模具外更多的是用來收藏。

「做一個榼子要經過買樹選料、大鋸拼板、晾乾、畫紙樣、彎鋸切割、鍋蒸包漿、電刨拋光、鑿框刻花等一系列工作,其中較難就是刻花了,它的深度和樣式不太好把握。刻淺了,做出來的麵食膨脹後基本看不見了;刻的太直,榼子圖案不美觀。」為了將花紋刻深、刻美觀,葛村榼子老手藝人王丕文用的刻刀種類不下十種,有平刀、魚眼刀、挖刀等。「你看這個魚榼子,它的魚身、魚眼都是用小尖刀一刀一刀刻的,尤其是魚尾,這麼多線條必須刻的非常流暢、勻和。」

4歲開始當學徒,做了40多年榼子的老手藝人王丕文的腦海裡已經印下了上千個傳統榼子圖樣,從選料、拼板到刻花,他最快兩小時做完一個。 「以前還需要在木板上畫上花樣,現在基本都直接上刻刀。」 現在,王丕文除了刻制面魚、福祿壽喜、十二生肖等傳統圖案,還會創新一些花樣,仔創新的30多種作品中尤以「龍鳳呈祥」婚禮紀念工藝榼子、「面魚壽桃元寶蓮蓬荷葉」五件套迷你型工藝榼子、超大型「年年有餘」面魚榼子最成功,它們大部分已被預訂收藏。「當時自己畫圖、鑿框,當時以為不一定能成功,結果刻出來一看,挺好。現在我也一直在考量刻一個什麼樣的好。」

正宗榼子是用上了年頭梨木做成,才不容易乾裂,好好保存可世代相傳。「所以想方設法也要用梨木,選出來木料正反兩面不能有疤,也不能開裂。」王丕文介紹,現在本地的梨樹少了,買樹得去東北、煙臺等地方。 每天與刀、刨打交道,也會給手藝人帶來一些危險。王丕文曾經在2001年下料時被電刨子弄傷了手指,一度想要放棄這麼手藝,可兩年後還是重新拾起來,「就是放不下這個榼子,雖然當時不如上班的掙錢多,但是就覺得做什麼都不如做榼子。」

隨著大家對榼子的認識越來越多了,從以前逢年過節或者喜慶日子在饅頭印上各種吉祥圖案到現在做點心、做月餅都離不開榼子,現在王丕文一點都不擔心是銷路,而是發愁是否有人可以接下他的衣缽。

「目前經營不愁,我是可以安心刻榼子,刻做不動的時候了。只是沒有認真學習的徒弟,除了幾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再就是我兒子現在周末會過來跟我學習。像我們以前那樣一個師傅正兒八經帶幾個徒弟的狀況是沒有了。」

相關焦點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_新聞...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可以看到正在晾曬的線面。
  • 即墨小磨香油飄香200餘年 老手藝人堅守傳統工藝製作香油,註冊商標...
    最早時香油都是純手工製作,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革新,香油也逐漸走上工業化生產道路,很多從事手工小磨香油製作的老手藝人紛紛退出,然而62歲的董安希依然堅守著這門傳統老手藝,並註冊商標將其發揚光大。1月12日,記者來到即墨區環秀街道塔元頭村小磨香油加工手藝人董安希的油坊,一進門就聞到一股清香的味道,只見董安希正在忙著打漿,他告訴記者,塔元頭村手工製作香油已經有200餘年歷史,鼎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製作香油,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香油村」。?「我們的香油都是用傳統石磨研磨,所以也叫『小磨香油』,這樣加工出來的香油比機器加工的味道更正,香頭更大。」
  • 即墨老手藝人堅守傳統手藝製作香油 註冊商標做大品牌
    最早的時候,香油都是純手工製作,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革新,香油也逐漸走上工業化生產道路,很多從事手工小磨香油製作的老手藝人紛紛退出。在即墨區環秀街道塔元頭村,61歲的董安希依然堅守著這門傳統老手藝,並註冊商標零售不批發,以此來保證小磨香油的品質。
  • 「龍舟之鄉」民間製作藝人:復興的傳統是傳承技藝的最好環境
    中新社碧江5月27日電 題:「龍舟之鄉」民間製作藝人:復興的中國傳統是傳承技藝的最好環境  作者 楊雲 羅興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將至,賽龍舟在「中國傳統龍舟之鄉」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如約而至。已經連續十年舉辦的賽龍舟不僅成為當地百姓端午節的期待,更是眾多龍舟製作藝人展示技藝的舞臺。許多龍頭、龍尾的製作技藝因賽龍舟的興盛而得以復興再現。
  • 老手藝人竹篾編二維碼 傳統編織走俏海外市場
    【解說】年逾六旬的謝世仰,從13歲開始學習竹藤編織工藝,迄今已有五十餘個年頭。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廠房的一角和同事張偉忙碌著。早在兩年前,謝世仰就開始嘗試著進行竹編二維碼的創作。【同期】永泰竹編藝人 張偉最大的難度,黑白要分明嘛,不然的話就不能識別,這樣做好了以後拿手機能識別的時候,就是好的嘛,就是成品,如果不能識別的話,就是失敗品,失敗了要重新拆了再做。
  • 美麗庭院 | 昌化鎮後葛村:秀水後葛,小院點靚
    美麗庭院 | 昌化鎮後葛村:秀水後葛,小院點靚 2020-12-11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藝人王玉和、王秋:卡拉鳥籠的傳承與創新
    王秋,就是多年前在新聞圖片中見過的「鳥籠西施」,卡拉鳥籠的「代言人」,縣級鳥籠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聽說我們想採訪鳥籠相關的守藝人,丹寨縣非遺中心主任韋世勇向我們推薦了她。第二天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如約到達卡拉村。
  •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新聞中心記者/劉子燁 王也宏峪 淶水臺△景泰藍火鍋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淶水縣的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始於清朝,傳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 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
    中新社西寧1月12日電 題: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作者 孫睿 惠海珍寒冬臘月,地處崑崙山下的格爾木市已是草木枯黃,氣溫驟降至零攝氏度以下。1982年出生的楊維東是甘肅天水人,在格爾木市從事餐飲業已十四個年頭,是一名麵點師傅。 「1999年,我在蘭州一個展覽上,看見全國各地來的麵點師傅比賽,並看到展覽的一些面點作品,壽桃、玫瑰花、各種擺盤造型。在那以前,從沒見過那麼漂亮的面點。」楊維東回憶。
  • 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
    朱貴文 攝中新網長治8月18日電 題: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作者 李庭耀「院牆上壘著好多砂鍋的,就是他家。」在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南和村村民的口中,王文兵的住處並不難打聽。18日,51歲的王文兵正在自家院子裡燒制南和黑砂鍋,他家已有四代人傳承這種在當地流傳數百年的黑砂鍋製作工藝。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南和黑砂鍋以南和村南嶺山上的泥土為主要原料製作,作為一種流傳數百年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南和黑砂鍋保留著長治市唯一一家以傳統方法用手工拍打捏制泥土,從而製成砂鍋的工藝。
  • 四川笑臉面具手藝人:留得住傳承,看得見鄉愁
    手工製作的笑臉面具,如今已瀕臨失傳。但在四川廣漢南豐鎮,有這樣一位老手藝人,至今還堅守著這門傳統手工藝。陸少才,「笑和尚」面具、文武獅頭傳承人。代表作品有笑臉和尚、猴面具、縱目獅頭等,現作品陳列於南豐非遺藝術博物館。11月28日,55歲的笑臉面具手藝人陸少才正在家中製作面具。在陸少才家中,擺滿了形態各異的笑臉面具,有的精緻考究,有的簡樸粗獷,形神兼備。
  • 「致富舵手」付得善:不忘「兵之初」,建功「兵支書」
    他深知,要解決困境,得先解決溫飽,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於是他在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2001年他創辦了建築公司,召集本村勞動力100多人,帶領村民苦幹十多年,每年為村民增加收入300多萬元,建築公司發展的有聲有色。與此同時,焦六村的發展卻沒有多大變化,而且與周邊村的差距越來越大。
  • 非遺文化:絲綢之路上的龜茲古地,走出一位傳承樂器製作手工藝人
    隨著千百來的歷史演變,並且把樂器的製作技藝傳承了下來,如今已成為鄉村一道風景線。一次午飯過後,從新和縣加依村一戶農家小院裡傳出一陣陣優美動聽的樂聲,節奏時急時緩,像行雲流水般流淌,又像天籟之音般幽靜而美妙,音調充滿著渾厚的底蘊和亙古般的悠揚,讓人不由得沉醉在自由、歡樂和幸福的境界裡。
  • 美食小分隊走進射洪:金華黃辣丁和馬記筍子面 老手藝人的傳承和創新
    在射洪,提起黃辣丁最正宗的製作手法,當地人為我們推薦了射洪金華黃辣丁大鰱魚飲食店。該店於1995年開業,迄今已有22年的歷史。當地人說:趙師傅家的金華黃辣丁,做得最正宗,最有射洪特色。  大家口中的趙師傅,全名趙長安。
  • 藝堂課|創新傳承的漢川善書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非遺實踐、傳承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
  • 「這是我的村」「誰不說俺家鄉好」——駐足馬伸橋鎮西葛岑村
    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2019年3月,西葛岑村被列為天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村,西葛岑村以陣地建設為基礎,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高標準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園」。 馬伸橋鎮西葛岑村距薊州城區東約20公裡,是個半山區村,交通不便等問題一直困擾村民。
  • 這些老手藝人讓百年軟木畫重煥生機
    這些老手藝人讓百年軟木畫重煥生機 軟木畫百年前發源於福州,以栓樹皮為材料,由雕刻藝人以刀代筆,在軟木上雕刻迴廊曲徑
  • 馬巷芋包裡的鄉愁 廈門老手藝人堅守當地美味
    「芋包嫂」16歲做芋包,一做41年「芋包!剛出爐的芋包……」每天下午4點,在馬巷街頭,人稱「馬巷芋包嫂」的蔡黎就推著小車,一路叫賣自己做的芋包。蔡黎是五美社區人,從16歲開始就做芋包,一做就是41年。她一般每天只做100個左右,賣完就收攤。正常情況下兩三個小時就能賣完,生意好時,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