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數學拓展題解答技巧
摘要:能夠嫻熟解答數學拓展題,我們往往把這類學生冠之以「數學天才」。這是數學學習的一道坎,也是很多孩子難以逾越的難關。那麼,問題的症疾究竟在哪裡呢?學生通過解題領悟解題方法,才能逐漸形成解題技巧。嫻熟的解題技巧是遊刃有餘駕馭所學知識,自如啟動有關知識點的儲備。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隨著解題技巧的日臻成熟,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數理規律邏輯推理遷移知識點思維變通對應關係解題方法技巧
數學題設計大致分兩種類型:
一種是針對知識點加以鞏固的基礎性試題。這類題型,與知識點的聯繫很明顯,如果學生該知識點掌握較好,解答起來並不困難。另一類是針對知識點加以延伸的拓展性試題。這類題型,與知識點的聯繫很隱蔽,學生即便掌握了該知識點,但如果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由點發散思維,不能由此創新思維,一旦遇見這類題型,還是會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學生解答數學題的能力,也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能夠嫻熟解答數學拓展題,我們往往把這類學生冠之以「數學天才」。這是數學學習的一道坎,也是很多孩子難以逾越的難關。那麼,問題的症疾究竟在哪裡呢?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解答數學拓展題,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性。
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學生解題技巧有個從形成到熟練、從簡單到複雜的積累過程。學生數學思想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起來,並得到加強和提升。
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的程度,主要是看他們能否運用知識點去解答相關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每個知識點之後,除了讓學生通過基礎題練習對知識點加以鞏固,還要重視設計相應的拓展題,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解答較為複雜的數學問題,這對於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基礎教育階段,怎樣才能讓學生從容、嫻熟地解答數學拓展題呢?
一、善於發現數理規律,訓練抽象邏輯推理。
在一次閱卷中,發現有這麼一道填空題「30個7相乘,尾數是( )。」沒想到竟然有很多學生填「0」。這可能是他們把「30個7相乘」與「30個7相加」混淆了。這是一種概念性錯誤。另一種錯誤是:他們即便理解了「30個7相乘」,卻在短時間內得不出確切答案,原因是「7的30次方算結果不容易,自然其尾數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明確」。從這一現象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學生不善於發現規律,數理邏輯推理能力尚屬薄弱環節。
像以上這類數學命題,在初中階段是常見的,在小學階段出現也不足為奇。它主要是測試學生歸納推理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這一點,正是學生所缺乏的,也是我們數學教學所忽略的。
學生不能發現「由4個7相乘尾數是1作為一個循環節」的規律,也不能由此推理出「28個7相乘尾數仍然是1」,從而得出「30個7相乘尾數是9」的結果。或者由「4個7相乘尾數是1」推理出「10個7相乘尾數是9」,從而得出「凡是整十個7相乘:十位上是奇數的,尾數是9;十位上是偶數的,尾數是1」這樣一個普遍規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善於發現數理規律、運用邏輯推理,是解答數學拓展題的一種技巧。同樣一個知識點,學生都懂都會,但如果不善於發現規律,不善於邏輯推理,知識點也就成了盲點,不能運用。解答數學拓展題,關鍵是創造性解題思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題情境。
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我也談過,數學教學光靠「直觀」、「圖示」,直奔答案,是很難給學生一個數學抽象思維訓練機會的。它們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切不可成為依賴,以免使學生養成思維惰性。這也是我不主張學生過早接觸方程的原因所在。
前不久我在「教育在線論壇」發了一個帖子,題為「這位研究生正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原文如下:
「有名研究生在天涯社區發帖,說由於一再被小學四年級的數學作業題難倒後,他向教育部有關部門投遞實名信,反映情況,認為題目超出了四年級知識範圍,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此內容還被選錄在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中)
「我們不用討論他的問題,先來看看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算術題,難倒了我們這位當代研究生:有一項工程,某工程隊第一天做了一半少1000米,第二天做了剩下的一半多1000米,這時還剩下3000米,問:此工程共有多少米?
「這位研究生認真思考的結果是用了兩種方法來解答的,一種是方程法,另一種是圖示法,他認為不適合四年級同學。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道題:(1)條件「第二天做了剩下的一半多1000米,這時還剩下3000米,」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第一天做後,剩下的一半是(1000+3000)米。那麼第一天做後,剩下的就是(1000+3000)×2=8000(米)。(2)條件「某工程隊第一天做了一半少1000米」,那麼剩下的8000米就比這項工程的一半多1000米。這項工程的一半就是(8000—1000)米,此工程共有(8000—1000)×2=14000(米)。」
思考這道題的關鍵就是理解「一半」的概念,這是小學生從整數學習到初步認識分數的溝坎,也是培養學生數理邏輯思維的淺顯嘗試,學生的智力就是在這種嘗試和訓練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解題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數學思維析理過程。
這位研究生所用的「方程法」和「圖示法」,固然求得結果,但卻失去了認識、理解和運用分數的抽象思維訓練過程。他把解題尋求答案當作唯一目的。這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是不可取的。
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數理規律、提高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顯得多麼重要!
二、靈活遷移知識點,有效促進思維變通。
解答數學題,我們的思路往往受到經驗的約束。老師怎麼教的,書上怎麼說的,學生就怎麼做。對於那些沒有練習過的、沒有遇見過的題型,常常束手無策。要拓展我們的解題思路,首先要摒棄經驗,靈活遷移知識點,有效促進思維變通,從多角度去分析題目的外延條件,尋求解題的優選辦法。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給你四張牌,分別是3、3、8、8,每個數隻準使用一次,請算出結果是24。」由於常常習慣使用整數運算思維定勢,不習慣把分數或小數運算知識融入其中,這樣就無法得出結果。像「用1、5、5、5四個數算24」也同樣如此。這些在整數範圍解決不了的數學問題,在分數或小數範圍卻能夠迎刃而解。
再比如,這道題:「在一個12時計時的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每次重疊時的準確時刻是多少?」表明上看,這是個純粹的時間問題,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卻要把它轉化為「追擊問題」,解答起來比較方便。如果把分針轉一圈速度看成「1」,時針速度就是「1/12」。那麼,分針和時針重疊時間就對應它們「距離差/速度差」,即:
第一次重疊時間是:5/(1-1/12)=60/11(分),也就是1點60/11分;
第二次重疊時間是:10/(1-1/12)=120/11(分),也就是2點120/11分;
...... ......
第十一次重疊時間是:55/(1-1/12)=60(分),也就是12點整。
善於遷移知識點,避免思維的定勢和僵化,可以有效促進我們思維變通,靈活解答貌似「迷霧重重」的數學問題。
三、解答分數應用題關鍵是建立「已知量與分數的對應關係」。
分數問題歷來是我們學生學習數學比較棘手的問題。這主要是緣於分數的抽象性和關聯性相對於整數來說,其組成比較複雜,其內涵比較豐富。分數應用題數量關係千變萬化,如何讓學生在這些錯綜複雜的分數應用題面前保持清醒頭腦?教學生面面俱到去一一分析和適應各類題型?顯然,工作量巨大,學生負擔太重,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無論哪種類型的分數應用題,其中的數量關係,最終都應歸結到「已知量與分數的對應關係」來解決。以下列舉幾道題例,具體加以說明:
例1、商場將某一單價為650元的商品提價40%,後來為促銷,又降價40% 。現在該商品的單價是多少?
分析:這兩個「40%」對應的整體量是不一樣的。前一個是提價前的40%,後一個是提價後的40% 。雖然幅度相當,但由於整體量的不同,它們的對應量也不同,提價與降價的實際金額也就不同。
提價40%後的商品單價:650×(1+40%)=910(元)。
降價40%後的商品單價:910×(1-40%)=546(元)。
(拓展思考這樣一個應用數學問題:「房價漲幅不得超過當地人均收入增長幅度」,你認為這種提法是「關懷民生」嗎?)
例2、今年華蕾年齡是爸爸的2/7,18年後,華蕾年齡是爸爸的1/2 。今年華蕾和爸爸年齡各是多少歲?
這道題如果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似乎比較容易。那麼,該不該嘗試用算術方法來解答呢?我說完全有必要,這對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運用分數、提升數理邏輯推理能力是有益的。
分析:今年和18年後華蕾和爸爸年齡都是變化的量。2/7對應的單位「1」是今年爸爸的年齡,1/2對應的單位「1」是18年後爸爸的年齡。是什麼量把這兩組變量聯繫起來的呢?是「18年」。兩組變量的差(也就是父子倆的年齡差)沒有變。如果我們把父子倆的年齡差看著單位「1」,那麼就可以建立起兩組變量與父子年齡差的關係。
以華蕾年齡的變化來解:
今年華蕾年齡是年齡差的2/(7-2),即:2/5 。
18年後華蕾年齡是年齡差的1/(2-1),即:1倍。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異呢?父子倆的年齡差沒有變,是因為華蕾年齡增長了18歲,導致華蕾年齡與父子年齡差的倍數關係發生變化。
即:父子年齡差=18÷[ 1/(2—1)—2/(7—2)]=30(歲)。
今年華蕾年齡=30×2/(7—2)=12(歲)。
今年爸爸年齡=12÷ 2/7=42(歲)。
以爸爸年齡的變化,同理也可解得。
四、把握已知條件,領悟解題方法,逐漸形成技巧。
數學解題技巧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性試題的解答逐步形成的。有些題型,如果光從題面上看,很容易引導你步入歧途,或者讓你走些彎路。
下面這道題很有意思:
「從山這邊翻越到山那邊,路程是10千米。如果上坡速度每小時2千米,下坡速度每小時2.5千米,去時花了4小時24分。照這樣的上下坡速度,返回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遇到這種題,一般會不加思考地採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答,先求出去時的上下坡路程各是多少,然後再計算返回去時上坡變成下坡、下坡變成上坡所需要的時間。解答這道題,難道真的需要這樣去想嗎?我們能不能換這樣的思路:
翻越這座山,往返一趟,上、下坡路程各是10千米。
那麼,返回需要的時間就是:
10/2+10/2.5-4.4=4.6(小時),即:4小時36分。
比較這兩種解題方法,顯然,後一種要簡便得多。後一種解題方法的採用,主要是把握住「往返一趟,上、下坡路程各是10千米」這一題面背後的隱性條件,才能使看起來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再看這道題目:在圖中(見圖),CA=AB=4釐米 ,△ABE比△CDE的面積大2平方釐米 ,求CD的長。
分析:從題目已知條件和圖形來看,與要求的問題聯繫很隱秘。怎樣把「CA=AB=4釐米」這個條件有效利用起來,是解題關鍵。
我們來作連接A到D的虛線AD,我們會發現:CA是△ACD和△ABD的高。AB既是△ABE的底,也是△ABD的底;CD既是△CDE的底,也是△ACD的底。△ABE比△CDE的面積大2平方釐米, 那麼,△ABD比△ACD的面積也大2平方釐米,因為△AED是它們的公共部分。
無疑,這條虛線使得這道題的已知條件與問題關係,變得清晰起來。同樣,通過連接B到C的虛線BC,也可以解答這道題。
學生通過解題領悟解題方法,才能逐漸形成解題技巧。嫻熟的解題技巧是遊刃有餘駕馭所學知識,自如啟動有關知識點的儲備。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隨著解題技巧的日臻成熟,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