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數學拓展題解答技巧

2020-12-14 麂樂園
數學之美

淺析數學拓展題解答技巧

摘要:能夠嫻熟解答數學拓展題,我們往往把這類學生冠之以「數學天才」。這是數學學習的一道坎,也是很多孩子難以逾越的難關。那麼,問題的症疾究竟在哪裡呢?學生通過解題領悟解題方法,才能逐漸形成解題技巧。嫻熟的解題技巧是遊刃有餘駕馭所學知識,自如啟動有關知識點的儲備。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隨著解題技巧的日臻成熟,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數理規律邏輯推理遷移知識點思維變通對應關係解題方法技巧

數學題設計大致分兩種類型:

一種是針對知識點加以鞏固的基礎性試題。這類題型,與知識點的聯繫很明顯,如果學生該知識點掌握較好,解答起來並不困難。另一類是針對知識點加以延伸的拓展性試題。這類題型,與知識點的聯繫很隱蔽,學生即便掌握了該知識點,但如果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由點發散思維,不能由此創新思維,一旦遇見這類題型,還是會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學生解答數學題的能力,也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能夠嫻熟解答數學拓展題,我們往往把這類學生冠之以「數學天才」。這是數學學習的一道坎,也是很多孩子難以逾越的難關。那麼,問題的症疾究竟在哪裡呢?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解答數學拓展題,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性。

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學生解題技巧有個從形成到熟練、從簡單到複雜的積累過程。學生數學思想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起來,並得到加強和提升。

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的程度,主要是看他們能否運用知識點去解答相關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每個知識點之後,除了讓學生通過基礎題練習對知識點加以鞏固,還要重視設計相應的拓展題,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解答較為複雜的數學問題,這對於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基礎教育階段,怎樣才能讓學生從容、嫻熟地解答數學拓展題呢?

一、善於發現數理規律,訓練抽象邏輯推理。

在一次閱卷中,發現有這麼一道填空題「30個7相乘,尾數是( )。」沒想到竟然有很多學生填「0」。這可能是他們把「30個7相乘」與「30個7相加」混淆了。這是一種概念性錯誤。另一種錯誤是:他們即便理解了「30個7相乘」,卻在短時間內得不出確切答案,原因是「7的30次方算結果不容易,自然其尾數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明確」。從這一現象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學生不善於發現規律,數理邏輯推理能力尚屬薄弱環節。

像以上這類數學命題,在初中階段是常見的,在小學階段出現也不足為奇。它主要是測試學生歸納推理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這一點,正是學生所缺乏的,也是我們數學教學所忽略的。

學生不能發現「由4個7相乘尾數是1作為一個循環節」的規律,也不能由此推理出「28個7相乘尾數仍然是1」,從而得出「30個7相乘尾數是9」的結果。或者由「4個7相乘尾數是1」推理出「10個7相乘尾數是9」,從而得出「凡是整十個7相乘:十位上是奇數的,尾數是9;十位上是偶數的,尾數是1」這樣一個普遍規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善於發現數理規律、運用邏輯推理,是解答數學拓展題的一種技巧。同樣一個知識點,學生都懂都會,但如果不善於發現規律,不善於邏輯推理,知識點也就成了盲點,不能運用。解答數學拓展題,關鍵是創造性解題思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題情境。

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我也談過,數學教學光靠「直觀」、「圖示」,直奔答案,是很難給學生一個數學抽象思維訓練機會的。它們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切不可成為依賴,以免使學生養成思維惰性。這也是我不主張學生過早接觸方程的原因所在。

前不久我在「教育在線論壇」發了一個帖子,題為「這位研究生正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原文如下:

「有名研究生在天涯社區發帖,說由於一再被小學四年級的數學作業題難倒後,他向教育部有關部門投遞實名信,反映情況,認為題目超出了四年級知識範圍,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此內容還被選錄在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中)

「我們不用討論他的問題,先來看看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算術題,難倒了我們這位當代研究生:有一項工程,某工程隊第一天做了一半少1000米,第二天做了剩下的一半多1000米,這時還剩下3000米,問:此工程共有多少米?

「這位研究生認真思考的結果是用了兩種方法來解答的,一種是方程法,另一種是圖示法,他認為不適合四年級同學。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道題:(1)條件「第二天做了剩下的一半多1000米,這時還剩下3000米,」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第一天做後,剩下的一半是(1000+3000)米。那麼第一天做後,剩下的就是(1000+3000)×2=8000(米)。(2)條件「某工程隊第一天做了一半少1000米」,那麼剩下的8000米就比這項工程的一半多1000米。這項工程的一半就是(8000—1000)米,此工程共有(8000—1000)×2=14000(米)。」

思考這道題的關鍵就是理解「一半」的概念,這是小學生從整數學習到初步認識分數的溝坎,也是培養學生數理邏輯思維的淺顯嘗試,學生的智力就是在這種嘗試和訓練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解題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數學思維析理過程。

這位研究生所用的「方程法」和「圖示法」,固然求得結果,但卻失去了認識、理解和運用分數的抽象思維訓練過程。他把解題尋求答案當作唯一目的。這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是不可取的。

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數理規律、提高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顯得多麼重要!

二、靈活遷移知識點,有效促進思維變通。

解答數學題,我們的思路往往受到經驗的約束。老師怎麼教的,書上怎麼說的,學生就怎麼做。對於那些沒有練習過的、沒有遇見過的題型,常常束手無策。要拓展我們的解題思路,首先要摒棄經驗,靈活遷移知識點,有效促進思維變通,從多角度去分析題目的外延條件,尋求解題的優選辦法。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給你四張牌,分別是3、3、8、8,每個數隻準使用一次,請算出結果是24。」由於常常習慣使用整數運算思維定勢,不習慣把分數或小數運算知識融入其中,這樣就無法得出結果。像「用1、5、5、5四個數算24」也同樣如此。這些在整數範圍解決不了的數學問題,在分數或小數範圍卻能夠迎刃而解。

再比如,這道題:「在一個12時計時的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每次重疊時的準確時刻是多少?」表明上看,這是個純粹的時間問題,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卻要把它轉化為「追擊問題」,解答起來比較方便。如果把分針轉一圈速度看成「1」,時針速度就是「1/12」。那麼,分針和時針重疊時間就對應它們「距離差/速度差」,即:

第一次重疊時間是:5/(1-1/12)=60/11(分),也就是1點60/11分;

第二次重疊時間是:10/(1-1/12)=120/11(分),也就是2點120/11分;

...... ......

第十一次重疊時間是:55/(1-1/12)=60(分),也就是12點整。

善於遷移知識點,避免思維的定勢和僵化,可以有效促進我們思維變通,靈活解答貌似「迷霧重重」的數學問題。

三、解答分數應用題關鍵是建立「已知量與分數的對應關係」。

分數問題歷來是我們學生學習數學比較棘手的問題。這主要是緣於分數的抽象性和關聯性相對於整數來說,其組成比較複雜,其內涵比較豐富。分數應用題數量關係千變萬化,如何讓學生在這些錯綜複雜的分數應用題面前保持清醒頭腦?教學生面面俱到去一一分析和適應各類題型?顯然,工作量巨大,學生負擔太重,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無論哪種類型的分數應用題,其中的數量關係,最終都應歸結到「已知量與分數的對應關係」來解決。以下列舉幾道題例,具體加以說明:

例1、商場將某一單價為650元的商品提價40%,後來為促銷,又降價40% 。現在該商品的單價是多少?

分析:這兩個「40%」對應的整體量是不一樣的。前一個是提價前的40%,後一個是提價後的40% 。雖然幅度相當,但由於整體量的不同,它們的對應量也不同,提價與降價的實際金額也就不同。

提價40%後的商品單價:650×(1+40%)=910(元)。

降價40%後的商品單價:910×(1-40%)=546(元)。

(拓展思考這樣一個應用數學問題:「房價漲幅不得超過當地人均收入增長幅度」,你認為這種提法是「關懷民生」嗎?)

例2、今年華蕾年齡是爸爸的2/7,18年後,華蕾年齡是爸爸的1/2 。今年華蕾和爸爸年齡各是多少歲?

這道題如果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似乎比較容易。那麼,該不該嘗試用算術方法來解答呢?我說完全有必要,這對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運用分數、提升數理邏輯推理能力是有益的。

分析:今年和18年後華蕾和爸爸年齡都是變化的量。2/7對應的單位「1」是今年爸爸的年齡,1/2對應的單位「1」是18年後爸爸的年齡。是什麼量把這兩組變量聯繫起來的呢?是「18年」。兩組變量的差(也就是父子倆的年齡差)沒有變。如果我們把父子倆的年齡差看著單位「1」,那麼就可以建立起兩組變量與父子年齡差的關係。

以華蕾年齡的變化來解:

今年華蕾年齡是年齡差的2/(7-2),即:2/5 。

18年後華蕾年齡是年齡差的1/(2-1),即:1倍。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異呢?父子倆的年齡差沒有變,是因為華蕾年齡增長了18歲,導致華蕾年齡與父子年齡差的倍數關係發生變化。

即:父子年齡差=18÷[ 1/(2—1)—2/(7—2)]=30(歲)。

今年華蕾年齡=30×2/(7—2)=12(歲)。

今年爸爸年齡=12÷ 2/7=42(歲)。

以爸爸年齡的變化,同理也可解得。

四、把握已知條件,領悟解題方法,逐漸形成技巧。

數學解題技巧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性試題的解答逐步形成的。有些題型,如果光從題面上看,很容易引導你步入歧途,或者讓你走些彎路。

下面這道題很有意思:

「從山這邊翻越到山那邊,路程是10千米。如果上坡速度每小時2千米,下坡速度每小時2.5千米,去時花了4小時24分。照這樣的上下坡速度,返回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遇到這種題,一般會不加思考地採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答,先求出去時的上下坡路程各是多少,然後再計算返回去時上坡變成下坡、下坡變成上坡所需要的時間。解答這道題,難道真的需要這樣去想嗎?我們能不能換這樣的思路:

翻越這座山,往返一趟,上、下坡路程各是10千米。

那麼,返回需要的時間就是:

10/2+10/2.5-4.4=4.6(小時),即:4小時36分。

比較這兩種解題方法,顯然,後一種要簡便得多。後一種解題方法的採用,主要是把握住「往返一趟,上、下坡路程各是10千米」這一題面背後的隱性條件,才能使看起來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再看這道題目:在圖中(見圖),CA=AB=4釐米 ,△ABE比△CDE的面積大2平方釐米 ,求CD的長。

分析:從題目已知條件和圖形來看,與要求的問題聯繫很隱秘。怎樣把「CA=AB=4釐米」這個條件有效利用起來,是解題關鍵。

我們來作連接A到D的虛線AD,我們會發現:CA是△ACD和△ABD的高。AB既是△ABE的底,也是△ABD的底;CD既是△CDE的底,也是△ACD的底。△ABE比△CDE的面積大2平方釐米, 那麼,△ABD比△ACD的面積也大2平方釐米,因為△AED是它們的公共部分。

無疑,這條虛線使得這道題的已知條件與問題關係,變得清晰起來。同樣,通過連接B到C的虛線BC,也可以解答這道題。

學生通過解題領悟解題方法,才能逐漸形成解題技巧。嫻熟的解題技巧是遊刃有餘駕馭所學知識,自如啟動有關知識點的儲備。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隨著解題技巧的日臻成熟,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

相關焦點

  • 楊易程《上海市2020年中考數學真題精講》之解答題滿分策略
    今天由楊易程老師通過精講上海市2020年中考數學真題,和大家探討中考數學解答題滿分策略。上海市2020年中考數學真題解答題(含壓軸題)共7大題,每其中第19題至22題,每題10分;中考數學的最後三道壓軸題是拉開考生間分數排名差距的關鍵。23題至24題每題題12分;第25題壓軸題14分。滿分78分,佔滿分150分的52%。
  • 高二數學立體幾何大題的八大解題技巧
    (2)利用題設條件的性質適當添加輔助線(或面)是解題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題中使用的頻率最高,在證明線線垂直時應優先考慮。  2空間角的計算方法與技巧  主要步驟:一作、二證、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證、二算。
  • 高中數學,必殺選擇題技巧,高考數學選擇題八大解題技巧
    在高考數學試卷中,選擇題佔了60分,選擇題注重多個知識點的小型綜合,滲透各種數學思想和方法,能否在選擇題上獲取高分,對高考數學成績影響重大。解答選擇題的基本要求是四個字——準確、迅速。只有快速解決了選擇題,才能有精力全力突破後面的大題,那麼選擇題該如何快速搞定呢?
  • 數學老師手寫版,寒假初二數學《一次函數》綜合拓展題
    初二數學寒假拓展題系列。這個寒假或許比較長,所以安排好複習和安排好預習都很重要,今天繼續推出初二數學一次函數拓展題。函數是中考的重要內容,一次函數:是其中最基礎的內容,同時也是積累函數題型,匯集解函數題型的技巧,總結函數題型的類型,比如動點和等腰三角形問題,動點和面積問題,動點和線段之和的最小值或之差的最大值問題,動點和直角三角形問題等等,都會在這一章的提醒中有所涉及,這位今後攻克中考壓軸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 數學解答題專項,精品!
    高考數學中解答題是一個重要的得分點。
  • 小學數學運用題奧數題,解題技巧和方法,讓孩子輕鬆學數學
    實際上之所以孩子怕數學應用題和奧數題, 主要是孩子沒有掌握數學應用題和奧數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如果你的孩子掌握了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你的孩子就根本不怕數學應用題和奧數題了。下面老師就把小學數學最難的數學應用題和奧數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歸納匯總解答給大家看,家長和孩子看了以後就知道數學應用題和奧數題非常的簡單
  • 一道二年級數學思維拓展題,檢測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拓展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在一二年級裡,簡單計算和認知是主要的學習方向,所以取得高分並不難。從三年級開始,數學題目難度增加,僅僅是計算能力優秀是不行的,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是能解答「高難度」的題目,而這類題目往往是考察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 2018浙江高考數學題型(解答題)備考指南1
    2018年浙江高考數學題型(解答題)備考指南1--數列近3年高考命題解讀:【2017年】已知數列的首項及相鄰兩項的關係式(含lnx),(1)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數列的通項大於0(其中涉及反證法的應用),並根據對數函數的性質證明數列單調性;(2)構造函數,利用導數求得函數的單調區間證明不等式成立
  • 初二數學每天拓展:全等問題和摺疊問題,寒假值得練一練!
    這是一所中學的數學分層作業,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每天完成兩道拓展題,有填空題,選擇題也有綜合題,有些題目還是很不錯的。由於是拓展題,所以有些題目可能相對比較難,會用到課外知識,或者還沒有學過的數學定理,在後面的答案終將會有詳細的解答。
  • 高效解題,必備技巧!高中數學:11個解答題答題模板可列印
    數學解答題是高考數學試卷中的一類重要題型,通常是高考的把關題和壓軸題,具有較好的區分層次和選拔功能.目前的高考解答題已經由單純的知識綜合型轉化為知識、方法和能力的綜合性解答題.在高考考場上,能否做好解答題,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 高中數學大題題目類型有哪些?高中數學大題解題技巧匯總!
    數學可以說是高中生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不過高中數學有許多的大題題目類型,而且它們的求解思路也不同,不過在解題的時候,對於某些特殊情形的討論,卻很容易被忽略掉,也就是在轉化的過程中,沒有注意轉化的等價性,所以會經常出現錯誤,高中數學大題題目看起來比較難,但是通過多年的數學積累和經驗總結
  • 數學應試:理清六思路 巧解解答題
    涵蓋三角函數、概率統計、數列、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函數與導數等知識的解答題,是近幾年數學高考的熱點。記者近日採訪了洛陽東方高級中學數學備課組組長劉惠玲,她認為,學生可理清解答題六大解題思路,從而快速解題。
  • 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易錯題拓展訓練,學霸也在練,收藏吧
    對於小學數學,幾何題型一直是數學考試中的重難點。其中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所學習的內容,是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之後學習的圖形面積計算。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及學習方法的整理複習,明確各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 初中七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拓展思維空間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拓展思維空間,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那些看課本和課本例題一看就懂,一做題就懵的學生一定要看這條!不少學生看書和看例題,往往看一下就過去了,因為看時往往覺得什麼都懂,其實自己並沒有理解透徹。
  • 找不到突破口,研究生都不一定會解答,初中數學競賽題(經典)
    ②拼湊、拆分③化簡今天分享的題型,別看都是數字,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掌握不了技巧的人,研究生都不一定能解答出來。數學的神奇就在此,不管學歷高與低,解題思路最關鍵,學歷高不一定就是智商高,學歷低掌握了技巧照樣可以輕鬆的解答。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題的解題思路,看完你會覺得其實解題過程還是蠻有趣的,有助於幫助孩子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讓他們意識到原來學習數學也可以那麼簡單,數學還可以這樣學,這樣解答。
  • 高考數學題型解答攻略,撿分技巧!
    不要在一兩個小題上糾纏,杜絕小題大做,如果確實沒有思路,也要堅定信心,「題可以不會,但是要做對」,即使是「蒙」也有25%的勝率。(5)控制時間。一般不要超過40分鐘,最好是25分鐘左右完成選擇題,爭取又快又準,為後面的解答題留下充裕的時間,防止「超時失分」。
  • 數學壓軸題如何聯想轉化?福州名師線上直播解答
    科大訊飛智學網通過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聯合全國智學網頂尖名師,通過智學網口袋直播平臺,面向全國學校學生家長,線上直播講解「學習方法」、「學習技巧」、「教育理念」、「難題解析」等內容,解析學生在學習考試中出現的種種難題,並結合經典案例分析,給予最具參考價值的學習建議,從而推動實現教育公平化。
  • 2020南京中考數學第27題特色講評及拓展
    2020南京中考數學第27題特色講評及拓展2020年南京中考第27題第2問,你怎樣證明你的解答?原題如圖①,要在一條筆直的路邊l上建一個燃氣站,向l同側的A、B兩個城鎮分別鋪設管道輸送燃氣.試確定燃氣站的位置,使鋪設管道的路線最短.
  • 解好「應用題」,等於拿下小學數學的「半壁江山」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18年高考題關於「斷臂維納斯的身高」的經典數學題?就是這道題,令不少平時自詡數學學得還不錯的考生叫苦連天。確實有點兒難,它考察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還有對生活常識,以及分析、推理、判斷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可你說它真的難到只有學霸才能解答嗎?並不是。其實經過分析,只要能讀懂題,利用小學比例知識就能解答出來。
  • 考研數學的「蒙題」技巧有點少,最有效和最笨的方法竟是同一個
    前期分享了一些考研英語閱讀的蒙題技巧,得到了不少考生的支持。不過也有考生留言讓本人分享一下考研數學的技巧,這個真的難倒我了。不過本人有一個最常用且最實用的方法。所有的考生都會用到它。01考研數學題型變化後的差異分析關於填空題來說,分值和題量變化並不大。變動較的是選擇題和解答題。在往年,考研數學僅有8個選擇題,並且每道選擇題的分值僅有4分。總分也才32分,略高於總分的五分之一。但是 考研大綱改動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