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已經公布了,再次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創作激情,相信不久就會有許多滿分佳作陸續出爐接受大家的頂禮膜拜。
這麼多年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高考滿分作文仍然是2001年蔣昕捷的《赤兔之死》,作者本人也因為這篇作文被破格錄取到了我的母校南京師範大學。
下面先對這篇文章做個回顧:
2001年江蘇高考的作文試題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不捨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範圍之內。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
蔣昕捷的《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裡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的,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勇武,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裡,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常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諸位初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麼感受?
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拍案驚奇、大呼過癮,深為作者的文筆和才氣所嘆服?
這篇作文是在現行的高考模式下,第一個通篇採用文言文寫就的高考作文,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轟動,專家讚嘆其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文採飛揚,故事新奇,立意高遠,作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篇佳作橫空出世後,引起了大量地學習模仿和套用,之後的高考作文也不斷有文言文出現,我也曾經私底下東施效顰地寫過一篇《烏騅之死》,但是這些作品都很難超越《赤兔之死》的光輝了。
當然我是不相信這篇文章完全是作者在考場臨時起意想出來的,那樣的話不會有如此老道的筆法,而且從文章的內容主旨來看,有些地方與誠信這個主題結合得並不緊密。因此,我私下揣度,這篇作品應該是經過了「宿構」,作者在之前應該是準備了一些素材,在考試時做了一定的套用。
即便如此,仍然不可否認作者的古文水平相當深厚,名言名句信手拈來,歷史典故熟稔於心,讓人嘆服。
雖然對這篇作品進行了充分褒揚,但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卻是考據挑刺、拾遺補缺,提供自己的一些修改意見。
這麼做似乎是有點吹毛求疵、求全責備,其實不然,我是這樣想的:這篇文章傳播甚廣,以至促進了一些人的啟蒙覺醒,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文章中確實存在一些硬傷,我作為一個對三國情有獨鐘的文史愛好者,在最早讀到《赤兔之死》的時候,在讚嘆之餘就察覺到了一些不足,有些比較明顯,有些不容易發現,如今做一個系統地梳理與解構,糾正一些錯誤,補充一些知識,並希望我的這種思考方式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迪。
好的,考據正式開始。
一、時間錯誤
文章第一句「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這個時間是錯的。
關羽歿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且漢獻帝建安這個年號只持續了二十五年,所以沒有「建安二十六年」之說。
二、人名失準
其一,第二段「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這裡作者虛構的伯喜之名不妥。
我們來搜索一下伯樂的百度詞條,「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是古代春秋時期郜國人……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從詞條解釋中可以判定,伯樂是管馬的神仙的名字,因為孫陽善於相馬所以被人們尊稱為伯樂,類似於文曲星、棋聖、詩仙之類的榮譽稱號,按照姓氏傳承,他的後人理應姓孫而不是姓伯。如果他的後人也善於相馬,也應該被呼為「XX世伯樂」之類的稱呼更妥。
其二,第五段「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姓名錯誤。
獻計賞賜寶馬金珠招攬呂布的是李肅,他和呂布是同鄉,後來與呂布一起謀誅董卓,其身份是武將;而李儒則是董卓的首席謀士。
三、詩名存疑
第三段「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伯喜引用的這句話是曹操組詩《步出夏門行》第四篇中的名言,後人為了便於分類記憶,以其第一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將這首詩起名叫《龜雖壽》,伯喜說這句話的時候,曹操依然在世,孫權仍然臣服於曹操,我們先不管伯喜直接稱呼曹操名諱是否合適,不管他究竟有沒有途徑得悉這首詩,僅僅是稱呼詩歌名稱為《龜雖壽》就不是這個時候的人可能有的說法。
其實我對後人將其起名叫《龜雖壽》也是頗有微詞,這個名稱顯得不夠完整、不知所云、不登大雅,同為《步出夏門行》的《觀滄海》就顯得頗有格調,我認為要不就直接稱呼其為曹操《步出夏門行》其四,要不就稱為《神龜雖壽》、《龜壽》或者乾脆另起別名。
四、意境不對
第四段赤兔馬感慨「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意思淺顯明確,然而赤兔馬後面與伯喜交流的並不是善良、悲傷的內容,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肺腑之言,讀來與下文的意境不是很貼切。
聯繫上下文的語境,我提供幾句古詩作為替選的參考: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外篇·田子方》)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伯兮》)
諸位以為如何?
五、稱號有誤
第四段赤兔馬評價董卓「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少帝之稱犯忌。
被董卓殺的是漢獻帝劉協的哥哥劉辯,在位100多天被董卓廢黜毒殺。
縱觀漢史,一共有四個少帝,分別是「西漢前少帝」、「西漢後少帝」、「東漢前少帝」、「東漢後少帝」,劉辯就是這個東漢後少帝,這四人或英年早逝,或死於非命,是大漢這個強盛帝國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之所以稱呼他們為少帝,只是後人為了記憶和區分,他們的這個皇位其實是存疑的。
這個劉辯,無諡號,無廟號,史書無本紀,其弟獻帝即位後追諡他為懷王,史書多稱他為皇子辯或弘農王,在歷史上他的帝位基本上是不被承認的。說這句話的時候漢獻帝依然在位,赤兔馬恐有性命之虞。
六、舉例不當
來到作品的主旨第六段,我覺得前面關於呂布素無信義的描寫總體上準確,中間對曹魏眾將的評價在此不做探討,重點是後文,關羽得到赤兔馬後,因為可以一日而至兄長之處,故而大喜拜謝曹操,這個例子似乎和誠信關係不大,有所牽強。
劉備、關羽兄弟情誼深厚,不避艱險,生死追隨,主要體現的是義氣,「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表示的也是與賢良相伴,近朱者赤的意思,與誠信的主題聯繫地不夠緊密。
那麼是否有更合適的例子呢?我試舉一例,請大家辨析。
就在關羽被迫降操的這段時間,還有一段精彩的描寫,請看《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正史的記載:「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好友張遼受曹操之命前來詢問關羽的打算,關羽承諾要報效曹公方才離去,於是在白馬之戰中,關羽騎赤兔馬陣斬北方霸主袁紹手下的第一大將顏良,然後掛印封金,千裡投奔劉備,這個行為更能體現關羽言出必踐,誠實守信的品格。
順便來看一下《三國志》記載的關羽斬殺顏良的描寫:」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段記載太精彩了,個人認為遠勝《三國演義》的描述。諸位試想,僅僅是遠遠看到對方主將的頭盔,就敢孤身殺入萬眾之中,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殺掉名鎮天下的大將,殺完之後,還敢下馬斬其首級,從容返回陣地,以一己之力解白馬之圍。千載之下讀之,仍讓人心潮奔湧。
中國的古代史書一般來說比較輕視戰爭過程,重視策略和結果,很少描寫戰爭中武將單挑的細節,只有一些重大戰役,武將有出眾的表現時才會寥寥寫上幾筆。整個三國正史中,印象中只有關羽白馬刺顏良、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張遼柳城斬蹋頓、逍遙津八百破十萬、文鴦勇退雄兵等幾處著墨較多,而臨陣單騎斬殺對方主將的記錄放之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史,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概也只有「教單于折箭 六軍闢易 奮英雄怒」的喬峰,以及格斃蒙古大汗蒙哥的楊過大俠可以媲美了。也正因為關羽的忠信勇決,曹操這個屠城殺降的大魔王才能夠親自為關羽奏請封侯,重加賞賜,以致因為愛才寧願其投奔敵軍也不忍加害。
七、引用失宜
最後一段「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話穿越了。
這個典故來源於《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徵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這個桓公,就是發出「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感慨的東晉權臣桓溫,活躍於赤兔馬死後的一百多年。
後代有很多人借用這句話抒發過自己的情感,比如北周庾信的《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宋代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八、赤兔之死
最後來分析一下赤兔馬的真實死因。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即執掌中央大權,並於當年為拉攏呂布賜其赤兔馬。
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馬的一些情況:馬的平均壽命30~35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從出生開始,頭十二個月算是仔馬;在五歲以前,算是幼齡馬;五至十六歲是中年馬;十六歲以後算是老年馬。如果是作為戰馬的話,由於使用頻率高,戰場形勢惡劣,條件艱苦,對其體力、精力消耗甚大,馬的使用年限還要打折。
赤兔馬在贈予呂布之前即已日行千裡,名震天下,保守估計按5歲算吧,關羽歿於219年,那麼這一年赤兔馬已經是35周歲啦,幾乎到了壽命的極限了。況且它承載著呂布、關羽這等身形壯碩的硬漢,兗州鬥曹操,徐州攻袁術,河北敵袁紹,荊州平劉琦,再到長沙戰黃忠,樊城對龐德時已經是老態龍鍾了。
所以,這個時候與其說赤兔是絕食而死,不如說赤兔生命的火焰已經被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徹底耗盡了。
以上是我的幾點意見,我的考據未必準確,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大家覺得《赤兔之死》還有什麼錯漏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指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我是「振長策」,這是我的個人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話請您關注我並點讚留言,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