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教育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是「頭重腳輕」,主要包括:重教育內容輕生活實踐;重考試成績輕學習習慣;重高等教育輕基礎教育。教育是社會生產生活分工協作高度發達的必然產物,是賦予孩子們更好適應社會生活技能的活動,簡單的說教育就是引導孩子摸索出自我駕馭社會生活的使用說明書。如果把社會比作是一部機器,那麼它可沒有標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自身努力學習掌握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編纂出適應個體生活的社會機器使用說明書,教育教學就是協助孩子們編撰社會使用說明書的活動。
教育的基礎在孩子
重教育內容輕生活實踐
現今,人們提起教育那麼必定想到學校,認為學校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提到教育人們就一定會想到知識,認為學習就是掌握知識......自然不自然的人們將學習與學校和知識進行了等同,認為學習就是去學校、接觸更多的知識,而忽視了日常生活實踐對孩子成長活動的巨大指引作用。教育不等於學校、課本、知識,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實踐之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
1、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⑶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2、社會即學校
⑴為了改革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⑵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為了改革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三者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即社會終生教育體系;
3、教學做合一
⑴「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⑵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意圖之一,是改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又是為了把學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
教育是賦予孩子們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活動,它需要理論知識作為鋪墊,但更需要引導孩子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實踐才是學習成長路上最大的舞臺。因此,教育活動需要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社會需要豐富孩子們學習的文化內容,更需要提供給孩子們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成長的文娛環境。現今,之所以孩子們容易厭學、容易被虛擬遊戲「勾走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缺少了正常的遊戲娛樂場所、缺少了童年歡笑。現在,社會各行各業都在「創收」,城市生活已經幾乎沒有一塊地方是「免費」的公共用地、兒童遊樂環境也幾乎盡皆被商業化。
提到教育,人們自然聯想到學校和知識,這是自然現象。因為,學校是教育活動的特定場所、知識是教學活動的承載工具;而如果說實踐,現在即找不到合適的場所、更沒有具體的存在工具。教育需要順應社會發展而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新基建」,這個「新基建」就是能夠為孩子們學習成長活動提供實踐的內容,包括場地和承載工具。
高等學歷教育已經飛的很高了
重考試成績輕學習習慣
四川俗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在孩子們學習成長方面現在幾乎只剩下了一隻貓,那就是考試成績。正所謂:「一美遮百醜」,只要孩子考試成績出眾他的一切就是好的;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那麼他就很難被評定為好孩子。
討論孩子的學習成長,幾乎三句不離考試成績,逢年過節長輩遇到孩子必談考試成績,成績已經成為界定孩子學習成長好壞的唯一「標杆」。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習慣就是提升孩子學習成長效率的規矩。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好的習慣將成為孩子一生巨大的財富。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從小養成的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好運動、愛思考、善閱讀、重實踐等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且保持健康強健的體魄與熱愛生活的成長樂趣。
成績是一份能夠看得見孩子與同伴成長對比關係的數字,它展示了孩子在某個階段完成特定測試題目所獲得的分數,是一個可量化、可對比、很直觀的數字;但是,習慣卻是個人成長生活中一系列長期行為活動的總匯,幾乎沒有標準格式能夠量化它,習慣成為了一個可感知但不可量化的存在。然而,人們總是對那些存在鮮明對比性的事物更感興趣,因此對待孩子學習成長上,人們的評判標準更加倚重考試成績而不是習慣。同時,考試成績屬於個人行為,好界定、易區分;習慣則屬於群體性行為,每個人的習慣都或多或少受到他人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他人。
人們通過學習考試獲得學歷,學習成長習慣目前沒有相應的證明途徑。但是,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徵信建設的逐步完善,學習成長習慣也必將以更加重要的分量影響個人的社會生活。因此,教育加重對孩子們學習習慣的引導工作勢在必行,學習習慣也就是孩子們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觀性行為。
基礎教育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重高等教育輕基礎教育
談教育關注的核心是什麼?現階段這個核心是高等教育,評定孩子學習成長好壞的標準是能否考上清華、北大;評定地方教學水平的標誌是該地區有多少所大學、有多少雙一流大學、有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教育重視即刻能夠開花結果的高等教育,然而對真正的作為教育基礎的家庭教育幾乎沒有關注,家長因工作難以對孩子全面教學輔導的現狀更加少有人關注。
社會工作,特別是所謂的高科技企業推行「996」工作制,很多青年上班一族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全力投身於工作之中。如今國家對生育已經放開了很多,但是願意生育孩子、敢於生育孩子的人已然是越來越少,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育孩子增添生活的壓力實在太多,比如生育孩子可能意味著夫妻雙方有一方工作不保、生育孩子家庭生活開支增加30%左右、生育孩子將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擔憂20多年。根據「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改編的電視劇《一諾無悔》,廖俊波同志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學習成長、沒有時間陪伴父母、買房需要貸款......作為縣委書記尚且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無法陪伴父母、買房需要貸款,那麼作為普通工薪階層社會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高等教育滿足就有自主學習意識近乎成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追求,提供學習內容和方向即可。然而,基礎教育則不同,基礎教育面對的是完全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不知道學為何用的孩子們,對待他們不是簡單的內容能夠解決的。基礎教育需要的是服務,是滿足孩子們學習成長連結知識、實踐運用知識的服務,它需要保障的是孩子們更好成長、家庭更好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等多方面的社會性問題。基礎教育是一項社會性工程,它需要解決孩子學習成長獲取知識的問題、解決孩子學習成長由誰陪伴的問題、解決孩子們養成什麼樣成長價值觀的問題;基礎教育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幼有所育,讓家庭敢生孩子、能育孩子、能育好孩子。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