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民建議改編閩南童謠 讓森林防火家喻戶曉

2021-01-19 閩南網

  人人當好護林員,保護綠色大家園。自「森林防火大家談」欄目延期以來,很多市民都踴躍向欄目指定郵箱、晉江新聞網專題網頁、微信公眾號發來意見、建議。其中有不少市民建議,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讓森林防火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市民洪德陽建議,先確定森林防火宣傳口號,再將這些宣傳口號改變成閩南童謠或者閩南歌曲,並通過電視、廣播的形式讓這些凝聚了森林防火宣傳口號的閩南歌曲或閩南童謠,成為家喻戶曉的閩南藝術。同時,洪德陽還建議,把森林防火當成公益事業來做,通過拍攝公益廣告片,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森林防火中來。

  「森林防火大家談」活動截止日期為5月30日,市民和網友可以圍繞森林火災的危害、如何提高廣大市民森林防火意識、建議相關部門可採取的措施、市民如何配合等方面進行投稿。這些建議和意見可以發送到指定郵箱(heavenzsy@163.com)並在郵件標題註明#森林防火建議#,也可以登錄晉江新聞網點擊「森林防火大家談」標識進入專題參與討論,或關注晉江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發送:「森林防火大家談+意見建議」。主辦方將從中挑選出好的意見建議,並獎勵50元話費。(實習生 林心怡 記者 莊詩瑩)

相關焦點

  • 晉江舉辦閩南童謠學習活動 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愛
    搓啊搓,搓啊搓,正腳倒腳急急搓……」昨日上午,晉江市第四屆悅讀節之鄉曲伴我成長———首場閩南童謠學習活動在少兒館活動室舉行,晉江市實驗幼兒園的陳明月老師給小讀者們帶來了有趣的童謠《洗腳謠》。晉江市實驗幼兒園的陳明月老師給小讀者們帶來了有趣的童謠《洗腳謠》  此次「鄉曲伴我成長」閩南童謠學習活動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建文化長廊唱閩南童謠 南林小學閩南文化特色教育受歡迎
    ­  「天黑黑,昧落雨……」走進安海鎮後蔡村的南林小學,遠遠就能聽到一陣陣清脆的童謠聲,伴隨著富有閩南韻味的吟唱,行走在南林小學的特色文化長廊上,又能領略安海特色的文化風採。­  近年來,南林小學堅持閩南文化特色教育,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圓滿落幕...
    伴隨著小學高年級組獲獎名單出爐,為期兩天的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決賽正式落下帷幕。4個組別、192組選手輪番登臺,用閩南語講述動聽故事,帶來了一場與眾不同的視聽盛宴。  「晉江中小學生用閩南語講述節糧故事,為光碟行動代言,助力晉江創建文明城市,值得點讚。」晉江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晉江永和鎮梨星村村道變健身道 設路障引誤解
    閩南網8月26日訊 昨日,晉江永和鎮梨星村村民李先生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反映,該村通往石獅靈秀鎮的一條村道,幾天前被人為設置路障堵住了,導致村民前往石獅必須多繞行十幾分鐘。昨日,在村民的反對下,水泥路障被拆除,但仍然設置了3個石墩,汽車無法通行。
  • 市民熱線|居家安全有備無患 森林防火防患未「燃」
    寶安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黎惠波率隊接聽市民熱線。市民劉先生住在燕羅街道他十分關心森林防火的問題想了解寶安區森林消防工作➘寶安區應急管理局答覆,寶安區各級森林防滅火部門共同努力,認真貫徹落實森林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嚴格野外火源管理,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強化撲火隊伍建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火災損失。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2015年08月31日 09:52 來源:泉州晚報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自己最大的滿足就是,現在3歲的小孫女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愛念童謠。」
  • 泉州設計師有創意 閩南童謠《天烏烏》 登上龍年檯曆
    吳少鵬和他的《天烏烏》檯曆  海都閩南網訊 天烏烏,要下雨,海龍王、要娶某,孤呆做媒人、土蝨做查某……一提閩南童謠,閩南人首先想到便是這首《天烏烏》,內容詼諧,朗朗上口,難怪如此膾炙人口。  吳少鵬是一名插畫設計師,他說,國外插畫師,常把本土的童謠製成繪本,他覺得閩南童謠就是不錯的題材,也可以這樣操作。25歲的他打小聽閩南童謠,尤其喜歡《天烏烏》。童謠裏海龍王娶妻的場景,剛好切合2012年龍年這一主題。於是,這本檯曆就這麼誕生了。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金志文採風閩南童謠 回歸純真好音樂
    節目中,王者參謀金志文和林依輪帶著王者歌手遊鴻明來到福建泉州採風,三人變身「大齡兒童」再次回到課堂學習閩南童謠,跟一群孩子們成為了同窗,回歸童心純真。  都已為人父的參謀、歌手們與孩子不但沒有隔閡,更是一起玩起了丟手絹,「追逐戰」上金志文被萌妹子追著滿場跑圈,場面讓人捧腹。釋放童心的同時,金志文與王者歌手遊鴻明希望能將小孩子天真的聲音融入歌曲中。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這批作品注重讓孩子們在唱念中認識語言、文字、想像、韻腳、形式的趣味,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話,並通過教唱「閩南童謠」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從安踏、七匹狼成功探晉江的閩南人經商智慧
    許多人以為到過廈門,就了解了閩南風情:詰屈聱牙的閩南語,鼓浪嶼的華麗別墅,悠閒的海濱風情。但其實,廈門也許只是閩南的一件錦袍,泉州乃至晉江這個市貌並不起眼的中國名牌之都,才隱藏著最純粹的閩南。三角債之所以後來在閩南並沒有像全國那樣泛濫成災,主要因為當時的閩南以宗族關係為紐帶,欠債不還的情況很少,因為閩南自己人之間特別講信用。  而在1993年之前,陳棣鎮以及晉江的許多手工作坊也是部分因為宗族關係而獲得助力。因為在80年代初,接收了耐克鞋廠留下的設備和技術人員,手工作坊轉型為加工廠,海外做生意的小僑商給他們帶來了如雪片般的海外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