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凡事太濃了,都不太好。
寒冬臘月的時候,盼望著天氣暖和一點。
而等到立春後,陽氣逐漸生發,溫度不斷變高,一直等到大暑時熱量濃到極致。
形成了焦灼的暑熱,漫漫長夏讓人悶得難受。
好不容易等到出了伏,早晚間的絲絲涼意讓人鬆懈了一口氣,不再那麼悶熱。
而傳統的國畫體系裡,不求形似,而求寫意。
太濃太重的色彩放在山水畫當中,反倒不匹配。
像齊白石的作品,畫在水中的魚,沒用一點色,也沒有畫水,卻能讓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
恣意的筆墨,盡情的舒展,能將遊魚們的活潑勁全都呈現在畫布上。
至於舒適地享用一杯茶,也不宜喝太濃。
濃茶味苦,滋味濃釅,湯水裡還有比較多的茶多酚和咖啡鹼。
怕刺激的,怕失眠,怕腸胃不舒服的人,喝多了濃茶後會帶來不少的困擾。
有一天和朋友出去吃飯,剛落座,服務生貼心的給我們拿來一壺煮出來的熱茶。
正點著餐時,朋友順口提了一句:煮的老白茶算不算濃茶?
實事求是來看,這當然不是了。
《2》
什麼才算濃茶?
按基本的詞義理解,濃是指含某種成分多。
情商極高的老蘇,不動聲色的誇美女和美景時寫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濃」的含義,與淡、薄相對立。
濃眉,濃霧,濃墨,濃湯,以及濃茶等,概莫能外。
一杯濃茶由過量的茶味物質組成。因茶湯內部含有的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滋味物質數量多,所以濃茶嘗起來的風味往往是苦澀刺激,沒有輕柔鮮爽的感覺。論飲茶的風味體驗,嘗起來並不美妙、愉悅。
那平時在喝茶時,濃茶究竟是怎麼來的?
很簡單,靠投茶量多,添水少,泡茶時間長。
三管齊下,保管能泡出一杯濃茶。
好像我們做南瓜濃湯,先將南瓜蒸熟碾碎,再加入淡奶攪拌並煮一煮。煮開之後文火慢慢熬一會,便能嘗到香甜味濃,滋陰潤燥,還很養胃的南瓜羹。
泡一杯白茶,投茶量放多一點,同時注水少一些。
前一增加,後一減少,茶水比例的均衡狀態被打破,泡出來的茶湯自然容易濃。
並且在用蓋碗或茶壺一類的茶具泡茶時,沒有及時倒出茶湯,反而是多悶十幾秒、半分鐘再出湯。
悶泡的時間越久,茶葉內在的滋味物質就會浸出過多。
自然而然的,整杯茶湯就悶濃了。
《3》
了解過定義後,再來看煮茶算不算濃茶?
客觀看,煮茶和濃茶畫不上等號。
單單認為將茶葉拿去煮,煮出來的茶湯就成了濃茶,這樣的理解未免太狹隘。
其實,煮茶只是衝泡方式的一種補充。
當「煮」作為動詞時,詞義是將東西放在有水的鍋裡,用火把水煮開。
煮茶煮粥煮飯煮麵,以及再文縐縐一些的詞彙,煮豆燃萁,青梅煮酒 ,煮鶴焚琴等,都屬於將某物煮開的範疇。
從詞義解釋上看,煮茶和濃茶擁有本質上的不同。
單單是用煮的方式,可不能得出一壺濃茶。
像那天出門在外面時的那壺茶,它的味道就一點都不濃反而是很淡。朋友嘗試性的喝了一口茶湯就挑剔的評價說不好喝,太寡淡,沒感覺。
可見將一壺茶煮濃是有前提的。要按上面提到的增加投茶量,以及延長茶葉的浸泡時間,得出來的茶味才會變濃。
縱使有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簡單的半兩白米,要煮出一鍋可供八口之家的濃粥,並不現實。
同樣的,如果只往煮茶壺裡投一小撮幹茶,然後加滿大半壺水後加熱煮茶。
如此,哪怕是直接煮上大半天的功夫,煮出來的也未必是濃茶苦湯啊。
《4》
好茶不提倡悶,為什麼還要煮?
對這個問題,連很多老茶友都想不通。
其實將話說白了,道理很簡單。
將老白茶、老熟普之類的煮著喝,在煮法恰當的情況下,別有一番風味。
但悶泡就不同了,直接將內在茶味豐富的好茶悶著喝,可沒有任何的積極效果。
好茶能煮,不宜悶泡的背後,可以從許多細節上找到原因。
首先,在投茶量上。
煮茶和泡茶推薦的投茶量是根本不一樣的。以喝老白茶為例,標準蓋碗泡茶投茶建議是5克,注水100-110ml。
但直接煮茶時,只需2-2.5克幹茶便能煮出一大壺的熱茶,煮茶的注水量是300-400ml。
按照這樣的投茶推薦,更能喝到一杯濃淡適合,風味極佳的茶湯。
不過從這茶水的搭配比例看,將白茶悶著喝,茶湯滋味容易變濃,嘗起來味道太過苦澀。
但按這煮茶的做法,茶少,水多,未必會將一壺茶煮濃。
其次,看水溫的變化。
關於泡茶的水溫,茶圈內有不少的說法。有說溫水泡茶的,也有沸水泡茶的,還有最近幾年開始變時髦的冷泡茶。
按村姑陳的立場看,為了不浪費任何一絲茶味和茶香,當然是選沸水衝泡更好。
不過回到泡茶和煮茶的對比看,熱水泡茶時,不論是溫水還是沸水,注水衝泡後水溫都處於不斷下降的狀態,較難浸出深層次的茶味。
但煮茶的過程則不同,將一壺水煮沸後再投入老白茶,壺內的湯水會持續較長的沸騰時間。
受到高溫的激發,白茶內部的深層次滋味更容易被浸出和釋放,好茶高沸點的風味物質更能完美析出,讓煮出來的茶湯獲得更加柔順的口感。
最後,從茶味的浸出效果看。
茶葉內部的香氣和滋味,有不同的釋放沸點。
就芳香物質而言,分高沸點,中沸點,低沸點的不同。所以沸水泡茶出湯後,趁熱聞到的茶香和過一會再去聞,感受大不一樣。
而茶味裡面,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浸出快慢和水溫的高低呈正比,而清甜爽口的茶氨酸,則在各種水溫條件下都能釋放。
總之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解釋,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快。
煮茶過程中,持續較高的水溫刺激下,茶葉內高沸點的風味物質能夠更充分浸出。
比如說,煮一壺陳了三四年的老壽眉餅,梗葉內部的膠質和可溶性糖等,能更加有效釋放。讓煮出來的茶湯更順,口感更柔。
但在悶泡時,除了讓悶出來的茶湯變得更濃重澀口外,對茶味的改進沒有任何促進作用。
用蓋碗衝泡白茶時,內在物質豐沛的好茶,注水後「快快的」倒出湯水,泡出來的茶湯才能更加鮮醇甘爽!
《5》
濃墨的山水畫,不能當成重彩。
持續多日30℃往上的高溫天氣,不能理解成明媚和暖。
將老白茶煮茶喝,也不是直接就等同濃茶。
凡事先有因,才有果。
因果相連,才算是合理的邏輯。
文人的筆下寫,浮雲吹雪,世味煮茶。
好茶推薦煮茶,但不建議悶泡的說法,其實還與飲茶的意境有關。
煮茶喝,省去了一衝接一衝的泡茶,方便省心,還能嘗到不一樣的滋味。
秋涼漸起,暑去寒來時,煮茶還能暖身。
早在千年之前,某個秋冬之際,竹爐湯沸。
那位煮茶的茶聖回過身後,說道,「陽羨茶,已煮成了。」
重溫那些煮茶的文字,不由讓人感慨:天冷後煮壺熱茶是件多美妙的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