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隔著手機,羨慕的望著北國風光,大雪紛飛。
福州,也終於有了深冬的氣息。
窩在溫暖的沙發裡,裹著毛毯,看著窗外稀疏的雨點,心裡特別平靜。
想著,若是能把雪景搬到南方來,該有多好。
應時應景,冬天除了下雪,還有煮茶。
煮茶,讓冬季變得更有情調,也更加溫暖。
天寒地凍中,想必沒有什麼能比煮一壺茶更令人有治癒感和歸屬感了。
有人說,泡茶泡其鋒芒,煮茶煮出精華。
這句話並不假。
白茶,在兩種衝泡方式下亦會散發出別樣的光芒。
可部分茶友的煮茶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與想像中的口感大相逕庭,因此不禁懷疑,白茶真的適合煮嗎?
那麼,白茶到底要不要煮著喝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2》
白茶可以煮著喝嗎?
當然可以。
一般來說,白茶可以分為幾大類。
按照品類分,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
按照季節分,有春白茶和秋白茶。
按照年份分,有新白茶和老白茶。
那麼,所有白茶都能夠煮著喝,還是有條件限制呢?
答案是,建議茶友們煮老白茶,而非新白茶。
新白茶,指的是製作完成後,陳化時間還未滿1年的白茶。
像是2020年的白茶,現在來看,也都屬於新白茶的範疇之內。
眾所周知,白茶的製作工藝簡樸,主要以萎凋和烘乾為主。
如此一來,就能讓茶葉的內質大量保留下來,保持原汁原味。
初生的嬰兒,總是像個好奇寶寶一樣,上躥下跳。
新白茶也不例外。
茶葉中所含的茶氨酸、茶多酚以及咖啡鹼物質極為活躍。
在這樣的狀態下,用蓋碗衝泡,能夠體驗到極其鮮爽的滋味。
但如果進行煮茶,則會釋放出大量的苦澀物質。
煮出來的茶湯便會又苦又澀,如啞巴吃黃連一般,有苦難言啊。
因此,不建議茶友們煮新白茶。
而老白茶經過了時間的陳化之後,內含物質發生了轉化。
有一些物質增多,有一些物質減少。
比如,黃酮類的物質逐年增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對中老年人有益。
那麼,原本活躍的物質,在漫長的歲月裡,漸漸平穩下來。
長大了,成熟了,穩重了。
所以,在煮老白茶的時候,只要掌握正確的方式,便能煮出一壺醇厚甘甜的茶湯。
最近的心頭好,是2017秋壽眉餅。
宜泡宜煮,風味絕佳。
煮出來的茶湯,花香清幽,藥香沉穩,湯水稠滑,勁道綿長。
咽下之後,茶的香氣和滋味牢牢地霸佔住了整個口腔,久久不散。
與此同時,整個身體,由內而外都暖和了起來。
從此以後,冬天成了一個溫暖的季節,並不寒冷。
《3》
老白茶可以煮,那麼具體要如何煮呢?
首先,要做好煮茶前的準備工作。
選好了茶的品類之後,接下來應該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壺。
許多人喜歡用粗陶壺煮茶,頗有古樸文雅的韻味。
煮茶的時候,仿佛能想像到蘇東坡臨江賦詩的場景。
有閒情雅致的茶友,在自家院子裡支起一個爐子,在上面放上陶壺,開始煮茶。
但是,對比了眾多煮茶器具之後,最合適的,是簡單的玻璃壺。
玻璃壺的好處有很多。
第一,方便清洗。
能夠清楚的看清裡外的茶垢,用水和清潔布衝洗擦拭後,便能潔淨如新。
而如果是不透明的茶壺,外部雖然能夠洗淨。
但內部的茶垢卻很難徹底洗淨,時間久了,容易滋生細菌。
第二,玻璃壺可以觀察茶湯的顏色。
一般來說,煮茶時等到茶湯顏色趨近赤金色時,便可以關火等待止沸了。
透過透明的玻璃壺,可以更好地控制煮茶時間,令茶湯濃淡適宜。
不透明的茶壺,由於材質原因看不到內部,也就無法根據茶湯判斷關火時間。
如此一來,很容易超過限定時間,導致茶湯苦澀。
所以,煮老白茶時,可以提前準備好一個玻璃的煮茶壺。
具體容量,根據茶友們的使用情況,以及家庭人數決定。
不過,要千萬記住煮茶時的茶水比例。
一般來說,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白茶幹茶2-2.5克即可。
因為煮茶的過程,是一個茶與水長時間接觸,物質不斷釋放的過程。
所以與泡茶時的茶水比例完全不同。
對於內質豐厚的高山白茶來說,若是投茶太多,便會導致茶湯過濃,滋味苦澀。
所以,投茶量對於茶湯的滋味起著重要作用。
按照這個比例,茶友們可以根據自己家的茶壺大小相應調整。
準備好了茶和茶具之後,就可以正式開始煮茶了。
《4》
煮幹茶還是煮葉底?
幹茶,指的是茶葉尚未衝泡之前,保持乾燥的狀態。
葉底,指的是茶葉被衝泡了之後,吸收了水分後所留下來的。
既然如此,白茶從什麼狀態開始煮更好呢?
答案是,都可以。
未經衝泡的老白茶幹茶,可以直接用來煮茶。
不過,要等到水沸之後再投茶。
撬下一塊2克的2017秋壽眉餅,先放在一旁。
在茶壺中裝入300毫升左右的純淨水,等待燒開。
在水燒開之前,不要急著投茶。
因為在白茶還未衝泡時,幹茶處於一個內質飽滿的狀態。
如果過早投茶,則會導致茶與水的接觸時間被迫延長,過量釋放了內質。
這樣一來,茶湯過濃,又苦又澀,滋味不好,有損好茶的風味。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等到水燒至沸騰後,再投入幹茶。
水再次沸騰,茶湯的顏色趨於赤金色時,便可以關火。
切忌以熬中藥的方式煮老白茶,不僅不會增加茶湯的風味,反而毀了好茶。
煮葉底,相比起來就輕鬆許多。
將5克的葉底全部投入煮茶壺中,冷水開火。
因為此時白茶的內質已經在衝泡的過程中,消耗了大半部分。
因此,需要依靠延長煮茶時間來激發物質的釋放。
在冷水加熱的過程中,葉底的內質在悄然釋放。
同樣的,也是等到茶湯顏色趨近於赤金色時關火,等待止沸。
在自己眼裡,泡後再煮,是對老白茶完整的品味。
既不會浪費好茶的內質,還能分別體驗到泡茶與煮茶的不同風味。
一舉兩得。
泡茶,就像一場探險遊戲,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出現什麼香氣和滋味。
而體驗過後,就需要以煮茶來做個完美的ending。
因此,泡茶與煮茶相結合,方能成就一款優質老白茶。
《5》
煮茶,一直被視為一件風雅之事。
現實證明,的確如此。
煮茶的過程,享受又愜意。
望著玻璃壺中上下飛舞的茶葉,內心漸漸平靜。
水開之後,小心地倒出茶湯。
捧在手裡,暖在心裡。
這一杯溫暖的老白茶,讓冬季不再那麼難熬,也不再寒冷。
即便戶外冰天雪地,回到家中,安心煮一壺茶。
便是自己的小天地。
一人,一壺,一茶,足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