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休閒觀光農業六大模式

2020-12-20 騰訊網

休閒觀光農業,最早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它是適應現代人逃避工業城市的汙染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必然趨勢。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休閒觀光農業已經走上規範發展的軌道,然而,我國除臺灣發展的較好以外,其他地區仍處於摸索階段。縱觀世界各地案例,都逃不出6大開發模式。

一、景觀休閒型

以賞花經濟為主導,以特色節慶為引領的開發模式。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規模取勝,通常是大面積單一品種花卉或多種花卉組合,形成視覺衝擊。

2、景觀塑形,通過地形設計、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觀等優化景觀效果。

3、節慶助推,有針對性的推出節慶活動。

4、服務配套,立體交通觀賞、養生美食享受、有機產品購物等保證美好體驗。

案例:加拿大Butchart garden

坐落於加拿大溫哥華島,佔地20公頃,是利用一個荒廢的採石坑修建的,層次鮮明,四季可遊,融匯世界園藝精華的精緻花園。是加拿大國寶級精緻園林,實現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風情園。

策略:利用地勢起伏構建景觀層次,從單調園藝走向主題園。

產品:玫瑰園、日式庭院、義大利花園、低洼花園、Butchart家族陳列館。

配套設施:遊客中心、停車場、園藝諮詢中心、種子和禮品店、餐飲廳(dinningroom,blueroom-溫室餐廳,咖啡店)。

盈利模式:門票+餐飲消費+紀念品出售。

二、科普觀光型

這是一種以科技觀光為引領,以四季花卉為特色,以考察、科普為主導的開發模式。

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注重科技導入,從花卉苗木的組培科研到立體化展示。

2、科普體驗規劃,科普教育相關的功能設置及活動策劃,且需注重趣味性。

3、創意景觀設計,用花卉創作有趣味的景觀小品,提升花卉的觀賞性。

4、其他功能導入,引入生態餐廳等項目,豐富遊客體驗內容。

案例:英國EDEN伊甸園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動,通過環境再生,建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伊甸園"。

1994年英國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個已經受到工業汙染和破壞的地區重建一個自然生態區的想法,2000年在英國南部康沃爾郡廢棄的礦山上興建的伊甸園的項目成為全球最大的生態溫室。

這裡目前匯集了幾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過4500種、13.5萬棵花草樹木在此是一個集科學與娛樂為一體的博物館,不僅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還是一個開展生態教育的天然課堂。通過它,人們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學信息,它是後工業時代環境再生的絕佳範例。

伊甸園自2001年對外開放以來,目前已接納訪客超過900萬人。

運營模式:

1、設慈善信託基金。信託基金下設一個全資公司,代表信託基金掌管伊甸園工程的全部事務。

2、成立伊甸園基金會。基金會主要代表伊甸園工程的對外形象,負責與政府、企業、學校和NGO等機構建立聯繫,幫助伊甸園工程建立一些專項項目(如廢物零排放項目),以及尋找伊甸園工程差異化發展的策略。

特色項目

體驗類:話劇、研討會、藝術類、園藝論壇、音樂節和兒童節目。

觀賞類:兩大溫室、三大展覽館。

教育類: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供科普教程。

生態教育

創意建築:伊甸園由4座穹頂狀建築連接組成,整體外觀如蜂巢的巨型球體,被世人稱為:"吹氣泡泡的建築",世界第八大奇蹟。

展館設置

種植10萬種以上的植物,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場的所在地。

以主題方式分別設計"潮溼熱帶館"、"溫暖氣候館"、"涼爽氣候館";三大展區共6個"大溫室",分別展示6個不同國家的植物。

三、生態度假型

兼顧花卉的特色觀光和優美環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開發模式。

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明確用地組合,注重農業用地與旅遊度假設施用地的規模和空間關係,兼顧景觀性、私密性與經濟性。

2、豐富度假產品,基於花卉田園等打造花田運動、花湯養生、美食體驗、花叢住宿等特色度假產品。

3、完善配套設施,以建設"花境"綠道為重點,以特色交通體驗為特色,完善旅遊度假配套設施的空間布局規劃設計。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態休閒、鮮花節展為核心驅動,激活相關產業的綜合性生態休閒示範區。

區位:位於四川蒲江縣,距成都86公裡,距雙流機場國際機場77公裡。

規模:20平方公裡,30000畝區域;森林覆蓋率60%,湖面2000餘畝。

特色:1、湖景旅遊為核心結合花卉產業(鬱金香、百合花)整合優勢,將石象湖打造成為國際複合型度假區。

2、園區由生態文化主題輻射出國際休閒度假園、國際會議中心、未來人居生態環境示範區及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區等。

遊客量:年均30萬人次

四、主題遊樂型

以花卉景觀為環境特色,以花田遊樂為主導的開發模式。

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花卉景觀設計,通過不同種類花卉搭配種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觀。

2、運動娛樂導入,花田中設置卡丁車賽場、迷宮等趣味運動。

3、特色交通規劃,結合地形特點,設計車行、人行等不同景觀道路。

案例:日本芝櫻公園

欣賞浪漫芝櫻+體驗花田賽車,世界獨一無二的芝櫻卡丁賽車場。

日本芝櫻公園位於日本北海道東藻琴村藻琴山,芝櫻數目達120萬枚。五月花季,紫、白、紅、粉紅、淡粉、雪青6種花色同時開放,花期長達3個月。同時,山下設置親子遊憩設施,並提供野餐等場地。

面積:10公頃。

主題活動:"芝櫻祭"系列春日活動、"東藻琴芝櫻公園攝影比賽"等活動。

特色:1、獨特的賽車體驗:世界唯一的芝櫻卡丁賽車場,體驗芝櫻環繞下的賽車感受。

2、多彩的芝櫻花田:通過不同花色的芝櫻種植,拼出獨特的"小牛"大地藝術景觀,形成景區著名地標之一。

五、產業博覽型

集花卉苗木種植、交易、展覽、觀光休閒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式開發模式。

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產業資源,必須具備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組培、種植、研發、管理等人才、企業和花卉苗木資源。

2、鏈式開發,基於產業種植基礎,從組培、種植、研發延伸拓展到展覽、交易、花卉衍生產品生產與銷售、花卉觀光休閒等,以產帶旅,以旅促產。

3、功能空間,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區、花卉展銷區、主題花海觀光區、休閒度假區等,功能組合和空間布局上需兼顧產業要求和旅遊需求,既不影響生產種植,又能滿足遊客體驗。

案例:上海鮮花港

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典範。

核心特色:320萬株鬱金香花海&36萬㎡玻璃溫室。

開園時間:2007年。

佔地面積:主景區1000畝。

投資方:上海鮮花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所獲殊榮:國家4A級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遊客量:鬱金香畫展期日均1萬人次,年遊客60萬人次,門票:100元。

六、農家花鄉型

以"花田"為背景,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花卉鄉村"開發模式。

該模式旅遊發展的重點:

1、注重風貌整治,以大面積花卉景觀圍繞,建築、景觀等凸顯鄉村風貌,營造世外桃源般的鄉村風貌。

2、融入鄉村文化,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打造主題文化景觀,設置手工藝、民俗及農事體驗活動,並結合花卉開發特色旅遊商品等。

3、強化農家休閒,注重農家美食、休閒垂釣、農事體驗等休閒產品,以花引客,以閒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聖花鄉

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的鄉村生態休閒度假勝地。

定位:以觀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題,集休閒度假、觀光旅遊、餐飲娛樂、商務會議於一體的城市近郊生態休閒度假勝地。

規模:農家樂266家(其中星級農家樂224家),高檔會所及高、中、低檔鄉村客棧40餘家。日均客流20000人(周末35000人以上)。

周邊:城東副中心,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千畝天鵝湖公園。

運作模式: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政府主導,在財政、稅收、信貸上向農村和農業傾斜,投入8300萬元,用於搭建融資平臺,吸引社會資金介入,撬動吸引民間資金2億元。

規劃建設:農村化布局,景觀化打造,城市化建設。採取"農民出資、政府補貼"的方式將農居改造景觀化;增加溼地、綠地使景觀打造生態化;基礎設施城市化、配套設施現代化。

景區管理:5A要求,4A標準,精品提升。開展"部門包村、幹部包戶"和"幹部入戶、文明到家"等活動,幫助經營者提升經驗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擺脫傳統"農家樂"的低水平經營,真正體現"五朵金花"4A景區品質。

特色:

1、轉化主導,主題經營。以文化潤色農業、營造環境、提升經營。「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的錯位互補和協同發展,形成五個主題景點。

2、多元發展,提升轉型。由單一的"觀光+休閒"(農家樂)向"文化+休閒+商務"的中高端多元化產品提升轉型。

3、借勢營銷,產業支撐。以中國首屆"鄉村旅遊節"和花博會為契機,以花卉產業為支撐,營造四季花卉節展。

4、4A標準,品牌塑造。以申報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和承辦中國首屆"鄉村旅遊節"為契機,進行環境整治、設施改造、經營規範,樹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無論哪種開發模式,其實都是根據各個農場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資金情況、區位、地形、周邊消費水平、消費需求等。已經做了相關開發的農場,可以深入了解同類型的開發模式,塑造鮮明的農場特色。

相關焦點

  • 現代觀光休閒農業園區運營模式的研究—以洋河農業嘉年華為例
    本文以洋河農業嘉年華為例,探討觀光休閒農業的運營模式及發展方向,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參考。現代觀光休閒農業的概念及背景1.觀光休閒農業概念觀光休閒農業是旅遊和農業相結合的第三產業,它兼有旅遊和農業兩個產業雙重屬性特徵,又是一個具有複合特性的服務性產業。
  • 【智慧田園 • 休閒農業】深訪臺灣六大最牛農場 跨越兩岸休閒農業距離
    關注新牧網,搜索:xinm123-com深訪臺灣六大最牛農場 跨越兩岸休閒農業距離海峽兩岸權威專家及六位臺灣標杆休閒農場明星莊主布道會還在為農業弱勢苦惱嗎?太OUT了!還在抱怨土地制度嗎?太糾結了!合作需要跨區!跨出去吧!價值需要跨越!跨出去吧!新年事業新格局需要跨舊!……我們的首期學員已經開始了學習後的積極實踐!晚一步不晚,跨一步便成!今冬,一場休閒農業星雲際會,海峽兩岸權威專家與六位臺灣標杆級休閒農場明星莊主親自傳道!
  • 農業生產與休閒觀光相結合 巴城崛起觀光農業
    中新蘇州網8月17日電: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名揚天下,在做大做強大閘蟹產業的同時,巴城充分發揮陽澄湖的品牌價值,堅持走綠色、高效、市場化的現代化特色農業之路,將農業生產與休閒觀光相結合,進一步充實觀光農業內容,加快觀光農業龍頭型企業建設,有效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為富民強鎮開創了又一新途徑。
  • 什麼是觀光生態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還具有這幾種特點!
    什麼是觀光生態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旅遊觀光結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觀光旅遊型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新的園林形式,是近年來新興的城郊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開發為中心,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以旅遊觀光服務為手段,在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培植名貴瓜、果、菜、花卉和特種畜、禽、魚以及第三產業等新興產業,進行農業觀光園建設。
  • 中山休閒觀光農業「絢麗綻放」
    記者餘兆宇攝 中山日報12月31日訊 記者昨日從市農業部門了解到,中山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引導農業向觀賞、休閒、美化等方向擴延。目前,假日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已成為中山市農業發展的亮麗風景線。 據介紹,近年來,中山市安排專項資金補助休閒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積極引導鎮區和社會工商資本建設休閒農業園區。
  • 張樹林女士在浙江農林大學作題為《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報告
    張局在報告中給我們介紹了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背景、起源歷史、發展與現狀,從典型案例中深入剖析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規劃設計,並結合大陸實際,談了對於臺灣光休閒農業的認識與體會,也讓在座的人直觀地感受到了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獨特的魅力。 她指出,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和現代化都市的崛起,觀光休閒農業率先在歐洲、美國、日本出現。
  • 中國休閒農業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休閒農業是我國農業一個新的發展領域,也是休閒旅遊業一種新的旅遊產品。休閒農業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有市場需求、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有助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朝陽產業,是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新興產業。  我國休閒農業興起於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是以觀光為主的參觀性農業旅遊。20世紀**年代以後,開始發展觀光與休閒相結合的休閒農業旅遊。
  • 河北建十佳休閒農業園區 推出30條農業休閒觀光線路
    近日,河北省農業廳出臺《關於加快發展休閒農業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實現10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休閒功能全覆蓋,支持建設1-2個農業主題公園,培育10條特色休閒農業觀光帶。在此基礎上,以環京津地區為重點,創建十佳現代休閒農業園區,推出30條以「農業、農村、農事」為特色的高品質農業休閒觀光線路。
  •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段兆麟教授來懷化舉辦休閒觀光農業講座
    8月29日,應懷化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市長李暉邀請,臺灣休閒農業學會理事長、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段兆麟以《臺灣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與思路與實踐》為題,舉辦休閒觀光農業講座。懷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開鳳主持。市委各部委、市直相關單位負責人、各縣(市、區)分管旅遊副縣長、農辦主任、農業局長、旅遊局長、臺辦主任以及全市休閒農業代表、鄉村旅遊代表共200餘人聽取講座。
  • 都市農業:9大經營模式、4個商業商業模式、10個案例剖析
    作者:馬雲華集休閒觀光、高科技農業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正在全世界興起。中國也即將迎來都市農業的新高潮。時下,都市農業推動傳統農業新的商業蝶變和新價值鏈連結。其中,有幾個數據可以預測這個事實。縱觀都市農業100多年的歷程,全球出現了各種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借鑑世界各地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會對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有所啟迪。其中,都市農業包含商業農場、社區花園和庭院花園、市民農園、私人田莊、農業科技園、休閒農場、觀光園等等。
  • 臺灣這樣玩轉休閒觀光農業
    「現在正值兩岸農業發展合作的關鍵階段。想要打造美麗鄉村,光靠農業科技還不夠,休閒觀光設計也很重要,臺灣發展經驗豐富,未來兩岸可攜手前進。」在日前於臺北舉行的「2016兩岸大健康大農業合作論壇」上,臺灣華山文創園區副執行長林羽婕說。
  • 休閒農業的10種業態和9個模式
    休閒農業9大經營模式,僅供學習與參考。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閒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閒與娛樂。
  • 休閒觀光牧場,如何活躍了鄉村的旅遊產業?(上)
    農業,是鄉村為人們提供物質的食糧;文旅,是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鄉村旅遊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旅遊活動形態,是位於鄉村地區、小規模經營、常與當地居民家庭相聯繫的旅遊活動。休閒觀光牧場則是將生產(一產)、加工(二產)、銷售與觀光體驗(三產)結合起來,從而獲取「第六產業」(1+2+3)收入。兩者有根本上的區別。
  • 農業部首推:國內第一批休閒觀光牧場
    河北、內蒙古、河南(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等地積極推動休閒觀光牧場發展,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我們一起來學學他們的成功經驗吧。   1、河北君樂寶乳業優致牧場:觀光體驗模式
  • 五種親子農業研學的模式及案例
    在此,泛研同學想跟大家分享五種親子農業的模式及案例。1.牧場內部有觀光農場、觀光牧場、遊樂園等八大場區,豐富的活動為親子互動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豬舍裡莊園是以生豬養殖為基礎,集生產、加工、觀光、休閒、旅遊、文化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莊園。牧場佔地面積 320 畝,分水稻區、蔬菜區、認領區、養殖區、展示區等,形成了生態農業模式,是桐鄉市第一批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主體。
  • 休閒農業中,觀光採摘果園怎麼設計才吸引人?
    果樹作為休閒農業及景觀設計的重要要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許多採摘果園的果樹景觀中存在著群體空間格局不合理、觀賞性差、季相變化設計不當、斑塊鑲嵌不諧調等突出問題。因此,觀光採摘果樹要實行山、水、園、林、路的綜合合理安排,依據「一片果樹、一個景區」的景觀化公園化設計思路,通過品種及種植布局適當提升果樹的觀賞性,合理處理好果品生產、休閒採摘與與果園觀光的關係。
  • 臺灣休閒農業的七種模式和十大特點
    遊客在此參與農業、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體驗農村生活,尤其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認識社會、了解農業和農村文化,創造了條件。臺一教育休閒農場於1991年成立,起初主要是以提供農民各類蔬菜、花卉的種苗培育為主,近年來致力於推廣地方的產業觀光,開始積極轉型。
  • [報名] 探尋臺灣休閒農業成功模式-三月一起去取經!
    >休閒農莊探訪交流課題一:農場的運營模式及發展分享人:張清來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董事長案    例:香格裡拉休閒農場課題三:休閒農業創意設計特邀講師:張國禎 臺一生態農場董事長案    例:臺一生態農場牧場佔地寬廣,讓遊客有多重休閒選擇,分為遊客遊憩區、農業生產區和自然生態區,提供都市民眾休閒活動,未到周末,已經很多家庭聚集於此,diy、生態教育、牛奶火鍋每一個業態都圍繞主題展開。課題五:清境農場的主題景觀和休閒娛樂活動打造分享人:清境農場高階管理者案    例:清境農場
  • 宿遷休閒觀光農業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自2018年5月正式開園以來,遊客接待量已達60萬人次,目前已經成為宿遷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新樣板。洋河農業嘉年華項目是宿遷休閒觀光農業的龍頭項目之一。近年來,宿遷積極鼓勵各地休閒觀光農業主體爭創品牌、打出名氣,目前,沭陽縣、宿豫區已經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區)稱號;宿豫區杉荷園等7家企業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榮譽稱號;沭陽縣新河鎮雙蕩村等15個村(居)創建成為省休閒觀光農業精品村。
  • 2020年中國觀光農業園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而觀光旅遊正與度假旅遊、和專項旅遊一起,成為21世紀我國旅遊的3大亮點,也就是說,新的世紀,傳統的靜態休憩模式受到衝擊,現代化參與性外出休閒模式將倍受現代都市人的認同和青睞,旅遊活動形式從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參與化逐步演變發展。